中國民族樂器大體分為吹管樂、彈撥樂、拉弦樂。琵琶、二胡、嗩吶是民族樂器中的三大難樂器。琵琶是彈撥樂中最難的樂器,它的演奏技巧紛繁復雜,又被稱為民族樂器之王。對于演奏琵琶來說,良好的基本功練習是不可忽視的?!肮Α庇袃蓚€概念:一個是指時間,即日日為功;一個是指“力氣”,這兩者缺一不可。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著有《琵琶每日必彈》,可見基本功的練習不是一段時間、一些日子,而是要堅持一輩子的事?!杜妹咳毡貜棥烽_篇就是琵琶的基本功演奏技法,也是常用的演奏技法,即彈挑、輪指,只有練好這兩種基本的演奏技法,才能練習掃拂、遮分、掃輪等技巧。
一、彈挑是琵琶演奏技巧的根
彈挑技法的好壞直接決定演奏的總體音響效果,所以說,彈挑是琵琶演奏技巧的根本。第一,指力腕力的主次之分很重要。是以指力為主,還是以腕力為主,或是指力腕力平分秋色交替分力運動,都要根據(jù)具體作品、情感的需要來具體設計編排,而不是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第二,食指與大拇指兩指相碰到底以什么角度為宜,這也是琵琶界常爭論的兩種技法,即“龍眼”“鳳眼”。筆者認為以“非龍非鳳”為宜,即彈之前是“龍眼”彈完后是“鳳眼”??焖偈恰胺驱埛区P”為宜,慢速“鳳眼”為宜。其實這也是根據(jù)樂曲的具體情感和音響效果要求來安排使用的。第三,彈挑觸弦的位置在什么地方為宜?一般情況下觸弦的位置在縛手向上大約6厘米處為最佳位置,這個位置出來的音響效果和強弱控制最得心應手,比較適合。第四,從外觀視覺審美效果出發(fā),應有良好正確的演奏姿勢:小臂自然下垂,手掌心放松,手腕略微凸起,手指、手腕、小臂與面板呈小三角狀。以上四點對彈挑音色的好壞至關重要,要每天堅持用心去體會練習時的音響效果,要用自己的聽覺來確認和及時調整演奏姿勢,持之以恒方能達到演奏的要求。
彈挑的演奏方法發(fā)展,先是龍眼,再是鳳眼,最后又來了個二者結合——非龍非鳳,這其實也是前輩們在實踐工作中不斷自我糾錯、自我總結,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成果。龍眼、鳳眼、非龍非鳳的彈挑方法是琵琶演奏大師劉德海先生提出來的,他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否定、自我糾錯、自我創(chuàng)新,從而推動了琵琶演奏技法的完善和發(fā)展,為琵琶演奏事業(yè)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因此,他被人們尊稱為琵琶演奏大師。筆者在實踐工作中,經(jīng)過多年的切身體會和總結認為,無論是龍眼、鳳眼,它們的演奏狀態(tài)和演奏姿勢都不是很放松,因此,這兩種方法演奏出來的音響效果都有一定的缺陷。而非龍非鳳這種技法的演奏姿勢,是演奏者的大拇指和食指最放松的狀態(tài)。演奏出來的音色比較優(yōu)美。因此,筆者在平時的實踐工作中,大都采用非龍非鳳的彈挑方法。
現(xiàn)如今,琵琶界對這三種彈挑方法的界定已經(jīng)沒那么嚴格,也沒那么激烈的爭論了。筆者認為,只有在演奏時保持自然放松、美觀大方的演奏姿勢,才能彈奏出優(yōu)美動聽的音符來。
演奏本身是一門視聽藝術。視覺效果和聽覺效果哪個優(yōu)先?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光從音樂本身來講,那肯定是音響效果放第一位。畢竟是聽音樂,而不是看音樂。在戲曲樂隊中,似乎聽覺效果是優(yōu)先考慮的。音樂會就不一樣了,一般人喜歡說看音樂會,也有部分人說是聽音樂會。到底是誰說得更貼切呢?通過這兩種說法,可以看出觀眾對音樂會欣賞的要求及品位層次有所不同。說聽音樂會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比較注重實質性的內容,如果他們去消費就會比較傾向于性價比,而不太注重與功能性無太大關系的東西。他們對實質性功能問題是絕對的要求高。因此,他們對音響效果的要求也會很高。說看音樂會的人在生活中常常比較注重全面性的內容,如果他們去消費,往往會傾向于既要實用又要好看。有時可能是附加功能打動了他而令他消費。對于音樂會而言,他們不但要求好聽,還要求好看。遇到這樣的觀眾時,作為一個演奏員,就不得不講究一下審美了。我們演奏出來的音效和我們的演奏姿勢是有直接聯(lián)系的。一個演奏員到了舞臺上,給觀眾帶來的第一印象應該是視覺效果,接下來才是音響效果,最終通過視覺效果和音響效果的雙重結合帶給觀眾更完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悅。如果一個演奏員上臺時,觀眾看你不順眼,那他就沒有了聽音樂的欲望了。這會給你的演奏效果大打折扣,就像我們吃飯一樣,先是色,然后是香,最后才是味兒。只有色、香、味俱全,這道菜才上檔次,有品位。音樂作品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平時在練習和演奏中,一定要注意對音響效果、視覺效果及審美性的訓練。
二、輪指是琵琶演奏技巧的魂
輪指技法的音響效果類似于管樂的長音,弦樂的長弓,它是演奏抒情和歌唱性旋律的常用技法,是琵琶演奏技巧的魂。
(一)彈挑和輪指音響的橫向統(tǒng)一
本應該是談輪指,怎么又談彈挑和輪指的音響統(tǒng)一呢?這更說明了彈挑是琵琶演奏的根。琵琶的任何演奏技巧都離不開彈挑這一最基本的演奏技巧?!皺M向統(tǒng)一”一是指觸弦點的平衡,二是指手型要保持一致。先解決輪指觸點,以最佳點為準,輪指中指經(jīng)過最佳點時,輪指整體聲音平穩(wěn)和諧,這最適合初學者掌握觸點位置。再解決彈挑與輪指的手形統(tǒng)一:“龍配龍”,“鳳配鳳”前后手型一致這樣出來的聲音才能統(tǒng)一,掌握此法不困難,但在實際演奏中要得心應手地熟練運用就不那么容易了。因此,演奏者在平時的練習中要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聽覺審美能力和對樂曲情感的把握能力,只有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到位了才能演奏出優(yōu)美動聽的聲音來。
(二)每天堅持一個一個指頭慢練、輪指的訓練
訓練的總指導思想:從集體到個體,再由個體到集體。違背這一指導思想就會有麻煩發(fā)生。初練輪指只是練每個手指的慢動作,如果練了“枝”丟了“干”,剛一開始的長輪不可能有理想的效果。單個手指的獨立動作,不是輪指里面的動作,前者為靜態(tài)動作,后者為動態(tài)動作,應該在極慢速長輪中練習每一個手指的夸張動作。即在集體動作中練習個體夸張動作,這一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輪指最忌諱的問題就是“不勻”,一般人都誤認為這是節(jié)奏“不穩(wěn)”,其實有時是五個手指音色差別所引起的聽覺“不勻”。關鍵在于手應淡化大指聲音,控制大指音色。盡量使五根手指奏出相似音色,五根手指的觸點盡量接近最佳觸點。這一基本功的練習還是要基于演奏者對音色及音響效果的要求和辨別。
(三)挑輪的要領
輪指先解決的是挑,用里外弦挑彈過弦作為輔助來練習挑的音色、節(jié)奏感和靈活度。充分利用“虎口”的張力,防止因“挑”里弦而影響外弦的穩(wěn)定感。挑,應當大指大關節(jié)和小關節(jié)用力,特別是小關節(jié)的凸起手型是音色好壞的關鍵。挑輪要做到挑與輪的主次交替,沒有特效方法,只能靠意念和演奏者自身的聽覺來演奏。挑的一剎那,外弦輪常有一個“小浪頭”的波動,這是常見的毛病。可以這樣去試試:“挑”接“弱輪”再漸強;熟練后再將輪提升到正常強度。這樣可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
(四)練里弦輪的要點
輪里弦,一般來講二弦用得比較多,怕碰擊外弦,手指動作拘束,不敢放開,聲音沉悶,這是里弦輪的常見問題,解決此法兩點,第一右手手腕要接近水平或稍微呈凹形,第二食指稍微向上方彈出,與弦的角度大于垂直90度。
(五)雙弦輪與單弦輪
一般演奏者很少練雙弦輪,只要單弦輪會了,雙弦輪自然也會了。其實不然,琵琶演奏中每一種技巧都是一種基本功。雙弦輪,要求四個手指不能太放開,尤其食指的“回收”動作不能少,速度要比單弦輪慢一些。關鍵是控制大指的音色和音量。用大指的左側鋒輕挑雙弦。雙弦輪也可先從四指輪開始練習,其目的是練習食指的“回收”動作。把四指輪練熟了,再加進大指輕柔的雙挑。四指雙弦輪比較直硬,五指雙弦輪線條柔和適合抒情歌唱性旋律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