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東寧市博物館藏有一塊《百世不朽》碑,記錄了清光緒十九年(1893),農(nóng)民李萬才在三岔口街(今東寧市三岔口鎮(zhèn))東南部修建娘娘廟的過程。該碑系一整塊青花大理石雕刻而成。碑額呈等邊梯形,刻有“百世不朽”四字。碑身正面外側(cè)有單線邊框,內(nèi)刻碑文;碑身背面無邊框,刻有兩個上下相連的燈籠狀圖案。碑額背面左后上方有長30厘米、寬5—8厘米的殘損,碑的底部有不規(guī)則斷裂痕跡,碑身邊框在斷裂處中斷。碑身通高135厘米,寬57.5厘米,厚17厘米,梯形碑額上寬30厘米。碑身正面陰刻楷體,豎行,總計11行186字?,F(xiàn)將碑文正文錄文并標點如下:
《陰騭文》曰:創(chuàng)修寺院;《覺世真經(jīng)》曰:創(chuàng)修廟宇。世有不惜/重資而能為神靈得所憑依焉!誠仁善之舉也!才本農(nóng)/人,安敢沽此美名!惟因墾地同伙徐福存先年病故,合/眾算清,凈遺錢壹千五百吊。屢次寄信伊之原籍,實無/兄弟子侄來領(lǐng),因出其所遺款項,并自行籌備創(chuàng)修娘/娘廟一座,共需錢六千吊有奇。當即具情呈請墾務(wù)總/理戴 批示,以樂善好義,應(yīng)準如所請。勒石永遠為記!/
奉天省金州附貢生吳毓辰撰文/
山東萊州府從九品李官云書丹/
光緒十九年四月十八日/李萬才 立
碑文考釋
據(jù)《東寧縣志》及其附錄可確定《百世不朽》碑是《東寧縣志》中記載的《三岔口娘娘廟碑》。娘娘廟是供奉三霄娘娘的廟宇。三霄娘娘起源于道教和神話傳說,包括云霄娘娘、碧霄娘娘、瓊霄娘娘。云霄娘娘身穿黃白彩衣,手持混元金斗;碧霄娘娘身穿碧綠仙衣,手持玉如意;瓊霄娘娘身穿紅色仙衣,手持雙龍金蛟剪。傳說娘娘慈悲,可憐無子之人,去娘娘廟一般以求子為主。
古代娘娘廟大殿的供桌前有很多泥娃娃,人們到廟上去求子時會用紅線拴一個泥娃娃請回家中,加以供奉,代表求子成功。隔年家中若有孩子出生,再把泥娃娃送回廟中,排行長子,而家中的孩子排行為次子,叫“大哥廟中坐,二哥家中耍”,以此來保佑家中孩子的健康,這種民俗在天津一帶最流行,“二哥”“二叔”的稱呼就由此而來。
碑文開篇用道教兩部行善去惡的經(jīng)典《陰騭文》和《覺世真經(jīng)》告訴人們修建娘娘廟是為了積累功德造福一方。《陰騭文》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簡稱,以人、天、道為基礎(chǔ),告誡人們?yōu)槿颂幨赖牡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教人為善去惡的勸善典籍?!队X世真經(jīng)》是《關(guān)圣帝君覺世真經(jīng)》的簡稱,也稱《覺世寶訓(xùn)》《覺世篇》,勸誡人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碑文接著特別強調(diào)立碑人李萬才本是一個農(nóng)民,怎么敢憑借修建娘娘廟獲取這樣的美名呢?然后用三分之二的篇幅記述了修建娘娘廟的動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意合伙人徐福存遺留下一大筆資金,且又無親人領(lǐng)取,于是就用這筆錢和自己籌集到的部分資金修建廟宇為徐福存積累功德。修建娘娘廟工程需要資金6000多吊(約合今人民幣195萬元)。這一工程報請三岔口招墾總局墾務(wù)總理戴鴻鈞批示,戴鴻鈞表彰這是一項“樂善好義”的舉措,批準了這項工程,于是就勒石永遠記錄這件事。
“奉天省金州附貢生吳毓辰撰文”,撰文者吳毓辰的記載較少,僅在光緒十七年(1891)五月二十九日《三岔口招墾總局穆棱河分局委員、司事、書識、通事、屯總等銜姓花名籍貫繕具清冊》有記載,“三岔口招墾總局司事附生吳毓辰,奉天金州正白旗漢軍韓道興佐領(lǐng)下人”。參加府、縣考試取得全省鄉(xiāng)試資格者稱為“生員”、“庠生”(俗稱秀才),其中成績或資格優(yōu)異者,被挑選升入國子監(jiān)讀書,稱為貢生。貢生又分為拔貢、恩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這五貢是通過正常渠道選拔的人才;另有一種是通過納捐取得的,稱例貢、增貢、附貢、廩貢。
“山東萊州府從九品李官云書丹”,書丹者李官云的生平事跡不詳。
碑文在“當即具情呈請墾務(wù)總理戴”后面空出兩字,是將戴鴻鈞的“鴻鈞”兩字隱去,這是避諱,展示了百姓對政府官員的尊重?!安疟巨r(nóng)人”中的“才”字偏離豎行文字的中軸線靠右,應(yīng)該是表達立碑人的謙卑。
碑刻背景
19世紀中葉,由于之前清政府長時期執(zhí)行封禁東北的治邊策略,導(dǎo)致此時中國東北邊疆地廣人稀、空虛異常,遂使沙皇俄國有機可乘,侵吞東北邊疆大片領(lǐng)土。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將東寧瑚布圖河以東劃歸沙俄所有,東寧境內(nèi)的瑚布圖河成為中俄界河。清政府付出重大領(lǐng)土代價之后,開始松動封禁政策,逐步實施“移民實邊”,從內(nèi)地遷移人口充實邊境,加強邊防力量和開發(fā)邊疆。
東寧市三岔口鎮(zhèn)因位于瑚布圖河、綏芬河、大肚川河三河匯合處,早年叫三岔河口,后稱三岔口,一直延續(xù)至今。
光緒六年(1880),清政府派吳大澂來吉林,協(xié)助吉林將軍銘安辦理邊務(wù),吳大澂奏請清政府開放邊境,移民實邊。光緒七年(1881)十一月,寧古塔候補知縣潘明表任放荒委員到三岔河口創(chuàng)辦招墾局,清政府派寧古塔副將吳永敖去山東招兵,籌建屯兵營,從此拉開了東寧移民實邊的序幕。光緒十五年(1889),三岔口招墾局升格為總局,招墾和屯兵統(tǒng)由招墾總局管理,招墾總局主辦委員改稱總理。光緒十八年(1892),戴鴻鈞接任三岔口招墾總局總理。光緒十九年秋(1893),戴鴻鈞調(diào)離三岔口招墾總局。
農(nóng)民李萬才和徐福存二人應(yīng)該在光緒十七年或者更早一年來到三岔口招墾局開墾土地,光緒十八年開始籌劃并申請修建娘娘廟,光緒十九年四月十八日竣工。
價值
《百世不朽》碑誕生在清政府移民實邊背景下,碑文記述了三岔口招墾總局移民墾荒生產(chǎn)經(jīng)營狀況,是研究晚清東北邊疆移民實邊的重要實物資料。碑文開篇引用道教勸善經(jīng)典《陰騭文》和《覺世真經(jīng)》,是移民實邊政策下的關(guān)內(nèi)價值觀和道德觀移入的鮮活案例。
立碑人李萬才在合伙人徐福存病故和聯(lián)系其家人無果的情況下,有兩次機會可以把1500吊資金據(jù)為己有,但是他沒有這么做,修建廟宇積累功德,并把這份功德刻在石碑上告訴后人有合伙人徐福存一份,這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誠信經(jīng)商的優(yōu)良品質(zhì),“百世不朽”四字也承載著立碑人希望精神千年傳承的美好愿望。
(作者宋吉富為東寧市博物館館長;孫志杰、張洪喜均為東寧市博物館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