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 謝明 索天嬌 侯玉婷 孟嬌嬌 肖洪賀
【摘 要】 鹿茸是一種珍貴的中藥,在歷代醫(yī)書上均有詳細的記錄。鹿茸的藥用歷史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之久,但因朝代更迭、地域差異、古分類方法不夠完備等原因,歷代文獻中關于其藥用價值的描述也不盡相同。為明晰古代和現(xiàn)代有關鹿茸的各種記錄。文章從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采集炮制、性狀等方面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討,為其臨床和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動物藥;鹿茸;本草考證
【中圖分類號】R282.5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23)23-0023-07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3.zgmzmjyyzz202323006
Bencaological Study of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LIANG Li XIE Ming SUO Tianjiao HOU Yuting MENG Jiaojiao XIAO Honghe*
School of Pharmacy,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lian 116600,China
Abstract:Velvet antler is a kind of precious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been recorded in detail in medical books of all dynasties. The medicinal use of antler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However, due to the changes of dynasti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incomplete anci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s, the descriptions of its medicinal value in the literature of various dynasties are different. To clarify the ancient and modern records of antler . In this paper, it wa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ridian conversion, efficacy indications,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and character,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Keywords:Animal Medicine; Cervi Cornu Pantotrichum; Herbal Medicine; Bencaological Study
鹿茸,又名關鹿茸、嫩鹿茸、血茸片、鹿茸粉、斑龍珠[1],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規(guī)定其為鹿科動物梅花鹿 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claphus Li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具有補督脈、助腎陽、生精髓、強筋骨的功效,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可益氣、強志、生齒、不老[3]。其原動物為梅花鹿、馬鹿,屬哺乳綱、脊索動物門,大多見于中國北方,東南也有少數(shù)發(fā)現(xiàn)。盡管鹿茸是一種中藥材,但在各大典籍中,關于其“味”的記載卻不盡相同。如《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記載“味甘、溫”;《證類本草》記載“味甘、酸,溫、微溫,無毒”;《本草新編》記載“味甘、咸、苦、辛,氣溫,無毒”;此外,關于鹿茸歸經(jīng)的記載也有差異,如《本草經(jīng)解》記載“入足厥陰肝經(jīng)、入足太陰脾經(jīng)”;《本草便讀》記載“入腎經(jīng)”等。
歷代本草均有關于鹿茸的功效和炮制采集的記錄。顯然,關于鹿茸的記錄,各個典籍都不盡相同。所以,對名藥“鹿茸”進行一次詳盡的本草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性味歸經(jīng)、功效主治、采集炮制、性狀鑒別等幾個方便對其進行了初步探討,為其今后在臨床上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1 鹿茸的性味歸經(jīng)
關于鹿茸的性味記載,始于東漢早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味甘溫”,至漢末時期的《名醫(yī)別錄》則出現(xiàn)“味酸,微溫”這一說法。而自南朝齊梁時期的《本草經(jīng)集注》至唐代《新修本草》,再到宋代《開寶本草》《證類本草》《增廣和劑局方》均記載為“味甘、酸,溫、微溫”。直至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筌》中,記載鹿茸的性味為“甘、咸,又云苦、辛,氣溫”;盧之頤的《本草乘雅半偈》、李士林的《雷公炮制藥性解》中記載鹿茸“味甘咸,溫”。清代時期的本草古籍,如《本草崇原》《本草新編》《本草備要》《本草便讀》等,對鹿茸性味的記載多為“味甘溫”“甘咸”“甘咸溫”,并無對鹿茸“酸”味的記載。現(xiàn)代文獻對鹿茸性味的記載均為甘、咸??梢姽沤裎墨I對鹿茸性味的記載并不完全相同,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關于鹿茸的歸經(jīng),始載于清代葉桂的《本草經(jīng)解》記鹿茸的歸經(jīng)為“入足厥陰肝經(jīng)、入足太陰脾經(jīng)”;張秉成的《本草便讀》以及凌奐的《本草害利》記載為“入腎”;陳其瑞的《本草撮要》記載為“入足少陰厥陰經(jīng)”;黃宮繡的《本草求真》記載曰“入肝”;黃元御的《玉楸藥解》則記載為“入足少陰腎經(jīng)、入足厥陰肝經(jīng)”;馮兆張的《馮氏錦囊秘錄》記載為“入手厥陰、少陰、足少陰、厥陰經(jīng)”。由此可見,鹿茸主歸肝、脾經(jīng)。脾主統(tǒng)血、肝主藏血,故鹿茸具有益精血、調(diào)沖任之效,可用于婦女畏寒、羸瘦、崩漏帶下諸癥。腎藏精,主骨,生髓,開竅于耳及二陰[4]。腎是全身陰陽之根本,因此,鹿茸具有溫腎壯陽、生精補髓的功效,對眩暈、耳鳴耳聾、陽痿滑精、腰膝酸痛均有顯著的療效。本文對歷代古籍記載鹿茸性味歸經(jīng)的情況進行了整理匯總,詳見表1。
2 鹿茸的功效主治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經(jīng)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本草經(jīng)解》均記載鹿茸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又有記載:“主療虛勞,灑灑如虐,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癰腫,骨中熱疽?!薄独坠谥扑幮越狻酚涊d:“主益氣滋陰,強志補腎,理虛羸,固齒牙,止腰膝酸疼,破流血作痛,療虛勞如瘧,女子崩漏胎動,丈夫溺血泄精,小兒驚癇,骨中熱中癢。”《本草備要》記載:“生精補髓,養(yǎng)血助陽,強筋健骨?!薄侗静輨t要綱目》則記載:“生精補髓,養(yǎng)血益陽,強筋健骨,補男子腰腎虛冷,腳膝無力,夜夢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赤白帶下。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益氣強志,生齒不老。其中,《新修本草》《證類本草》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眩暈虛痢?!庇纱丝梢姡谷拙哂幸鏆鈴娭?,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功效。部分典籍對鹿茸著錄如圖1~3。
《中華本草》和《中藥大辭典》均對鹿茸的藥效有如下描述:大劑量可使血壓降低,中劑量可顯著提高離體心肌的活性,對虛弱的心臟具有明顯的強化作用;增強功效,鹿角精華有益身體健康;對慢性傷口難以治愈、暫時不能恢復的傷口、傷口有一定的修復作用;另外,鹿茸還可以促進性功能、糖代謝、核酸和蛋白質(zhì)合成、免疫功能、學習記憶功能等。
此外,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中記載其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馬鹿Cervus claphus Li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習稱“花鹿茸”,后者習稱“馬鹿茸”。于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jīng)加工后,陰干或烘干。性溫,味甘、咸,歸肝、腎經(jīng)。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diào)沖任,托瘡毒。主要用于腎陽不足,精血虧虛,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
3 鹿茸的采集以及炮制方法
漢末《名醫(yī)別錄》及南朝《本草經(jīng)集注》曰:“茸,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陰干使時燥?!碧啤缎滦薇静荨吩疲骸跋氖贞幐?,百不收一,縱得一干,臭不任用。破之火干,大好。”《證類本草》亦有言“七月采角”。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則記載:“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jīng)加工后,陰干或烘干?!惫偶杏涊d鹿茸的采收時間是四、五月,正值春夏交際之時。而現(xiàn)代文獻記載的鹿茸采收時間是在夏季和秋季。引起差異的原因可能與鹿的生長環(huán)境、生活習性、采收鹿茸需要的時間、鹿茸的產(chǎn)量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有關。
南北朝劉宋時期《雷公炮炙論》有云:“凡使,先以天靈蓋作末,然后就鋸解鹿茸做片子,以好羊脂,拌天靈蓋末,涂之于鹿茸上,慢火炙之,令內(nèi)外黃脆了,用鹿皮一片裹之,安室上一宿,其藥魂歸也。至明則以慢火焙之,令脆,方:搗作末用之。每五兩鹿茸,用羊脂三兩,炙盡為度。又制法:用黃精自然汁浸兩日夜了,漉出焙令干,細搗用,免渴人也。”唐代又有炙制;宋代開始有酥制、去毛、切片、酥炙、酒浸、酒炙、酒煮、火燎去毛后酒浸,三宿再蒸熟焙干、燎去毛醋炙、醋蒸等方法。炒制法出現(xiàn)于元代。明清時代增加了醋煮、鹽酒制和熬膏等炮制方法?,F(xiàn)代鹿茸的炮制方法是將鹿茸制成鹿茸片、鹿茸粉或乳制品。
不同的炮制方法對鹿茸功效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如雷公云:“以好羊脂涂之上,又用黃精與其共浸。”羊脂作為一種常用的中藥炮制輔料,本身就具有溫散寒邪、補腎助陽、補虛潤燥的功效[30]。羊脂炙鹿茸,易于酥脆。鹿茸作為一味補陽藥,其溫燥之性較為強盛。有一種說法是“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因此加入補陰藥黃精與其同泡,既能緩和鹿茸的藥性,又符合中醫(yī)藥理論[31]。
現(xiàn)代鹿茸的生產(chǎn)工藝,因其品種、地域、天氣等因素,其處理工藝也有不同。目前比較成熟的方法有:排血茸加工法、帶血絨加工法、真空冷凍干燥法、遠紅外加工法、微波法等。
4 鹿茸的性狀
古代本草文獻均無對鹿茸性狀的相關記載,現(xiàn)代文獻由《中華本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鹿茸的性狀進行了收錄。具體名稱、分類、特征詳見表2。
以上各種鹿茸均以茸形粗壯、飽滿、皮毛完整、質(zhì)嫩、油潤、無骨棱、無釘者為佳。
5 鹿茸與鹿角的鑒別
鹿角,為鹿科動物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分別習稱“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脫盤”,大多在春季采收,洗去泥沙,風干。咸、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的功效,主要用于腎陽不足,陽痿遺精,腰脊冷痛,陰疽瘡瘍,乳癰初起,淤血腫痛。
鹿角與鹿茸本是兩種不同的藥材,前者是皮毛脫落后的骨角,后者是帶有皮毛的幼角。無論是從臨床應用還是外觀形態(tài)上都各具特色。但多年以來由于利益驅(qū)使,以及飲片外觀性狀無明顯差異和未有質(zhì)控指標等原因,鹿角片常作為鹿茸片的偽品在市場上進行銷售。陸雨順等[32]通過收集鹿角和數(shù)十種不同規(guī)格、不同形態(tài)的鹿茸飲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其中硫酸軟骨素的含量進行測定,結果發(fā)現(xiàn)硫酸軟骨素在鹿角和不同形態(tài)、不同部位的鹿茸飲片中的含量差異明顯,即硫酸軟骨素可作為鹿茸和鹿角相區(qū)別的潛在指標,以及不同規(guī)格鹿茸飲片區(qū)分的潛在質(zhì)量標志物,此研究為鹿茸的質(zhì)量評價和質(zhì)量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對于鹿茸和鹿角的鑒別也具有重要意義。錢潤等[33]通過比較梅花鹿、馬鹿及其混偽品的 COI,Cytb基因序列差異,根據(jù)Cytb片段上的3個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變異位點設計出一對鹿茸的特異性鑒別引物 LR-238 上游和 LR-238下游,并對影響PCR結果的主要因素、退火溫度、PCR 循環(huán)次數(shù)、模板DNA濃度、Taq酶用量及影響重復性的Taq酶種類和PCR儀型號等進行方法學考察和優(yōu)化。該研究所設計的鑒別引物具有高度專屬性,所建立的位點特異性PCR鑒別方法可用于鹿茸、鹿角的準確鑒別。楊歡等[34]通過 SDS-PAGE、2-DE 分析鹿角與鹿茸蛋白質(zhì)組成,比較兩者電泳圖譜的異同,找出各自穩(wěn)定的蛋白質(zhì)斑點或條帶以及差異。將兩者 SDS-PAGE 蛋白質(zhì)條帶以胰蛋白酶進行膠內(nèi)消化后,采用MALDI-TOF/TOF 質(zhì)譜分析的方法,通過 MASCOT 檢索匹配以鑒定蛋白質(zhì)。結果發(fā)現(xiàn),鹿角與鹿茸的蛋白質(zhì)電泳譜圖存在明顯差異。該研究為鹿角和鹿茸的鑒別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jù)。
6 鹿角膠
鹿角膠為鹿科動物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 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翌年春季脫落的角基經(jīng)水煎煮、濃縮制成的固體膠。味甘、咸、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溫補肝腎、益精養(yǎng)血之功,用于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陽痿遺精、虛勞羸瘦、崩漏下血、便血尿血、陰疽腫痛。
鹿角膠作為膠類中藥,動物蛋白是其重要的組成成分。研究[35]表明,鹿角膠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可達85%以上,其中氨基酸的成分多達19種。除此之外,鹿角膠中還含有鉀、鈉、磷、鈣、鎂、鐵、銅、鋅、錳、鈷、鉬、鉻、鎳、釩、錫、鎘、鉑等 33 種微量元素,包括人體必需微量元素以及有毒元素[36]。 鹿角膠中還含有磷酸鈣、少量雌酮、硫酸軟骨素A、雄激素、膽堿樣物質(zhì)、多糖等成分[37]。 其中多糖類成分多與蛋白結合以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于鹿角膠中。鹿角膠還具有抗骨質(zhì)疏松以及骨關節(jié)炎癥、補血活血、影響性功能、抗乳腺增生[35]、抗衰老[38]、鎮(zhèn)痛[39]、平喘[40]、抗老年癡呆以及保護胃黏膜[41]等作用。
7 鹿角霜
鹿角霜,為鹿角去膠質(zhì)的角塊。春、秋二季生產(chǎn),將骨化角熬去膠質(zhì),取出角塊,干燥。味咸、澀,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溫腎助陽、收斂止血的功效。用于脾腎陽虛,白帶過多,遺尿尿頻,崩漏下血,瘡瘍不斂?,F(xiàn)有研究已經(jīng)明確鹿角霜的主要活性成分為碳酸鈣和磷酸鈣,但關于其含量測定方法未見報道,且藥典中也缺乏對鹿角霜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的記載。許云燕等[42]建立HPLC-ELSD 法同時測定鹿角霜中有效成分碳酸鈣和磷酸鈣的含有量,該方法快速、簡便、準確,對鹿角霜及其制劑質(zhì)量評價體系的建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明確碳酸鈣和磷酸鈣含有量及比例,為其藥理作用提供物質(zhì)基礎參考。在臨床應用上,全天一等[43]研究發(fā)現(xiàn),鹿角霜用于惡性腫瘤患者,可以減輕放療、化療的毒副作用,增加白細胞的數(shù)量,提高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同時對患者肝功能的損害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鹿角霜作為單味中藥研究較少,多以復方鹿角霜制劑應用到研究當中。羅尚文等[44]研究復方鹿角霜浸膏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的抗炎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復方鹿角霜浸膏可通過降低促炎細胞因子分泌、提高抗炎因子水平、減輕炎性反應以及組織損傷程度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陳臘霞等[45]通過建立小鼠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CIA)模型,研究復方鹿角霜對小鼠CIA體內(nèi)相關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以及滑膜組織病理學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復方鹿角霜可減輕膠原誘發(fā)的小鼠關節(jié)炎紅腫癥狀,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炎性因子 TNF-α、調(diào)節(jié)抑炎因子 IL-4 作用有關。另有研究[46]表明,含有鹿角霜的復方廣泛應用與內(nèi)科、外科、婦科疾病的治療,且療效顯著。
8 小結
鹿茸作為一味極其名貴的中藥,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根據(jù)古代和近代的有關文獻,對鹿茸的性味歸經(jīng)、功能、取材、炮制、性質(zhì)等進行了總結和整理。鹿茸味甘、咸、溫,具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diào)沖任、托瘡毒等作用。但是關于鹿茸的酸味,從宋朝以后就沒有相關的記載,而在古代和近代的研究中,均沒有具體的論述和闡述;關于鹿茸歸經(jīng),古代和現(xiàn)代文獻中大都將其歸肝、腎經(jīng),僅在清代《本草經(jīng)解》中才有記載其歸脾經(jīng);鹿茸的收獲時節(jié),古代和近代的文獻中都有關于夏季的記載,而近代的記錄中也有關于秋季的記載;鹿茸的制作工藝,古代多以傳統(tǒng)的制法為主,而現(xiàn)在的制法,更傾向于商品化。以上關于鹿茸性味、歸經(jīng)、采收實踐以及炮制方法的差異古今文獻中均沒有給出詳細解釋,需要進一步藥理實驗進行論證。
參考文獻
[1]周桂琴主編.鹿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 國家藥典編寫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2020版[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0:10.
[3] 陳德興,張玉萍,徐麗莉,等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4] 全國中等衛(wèi)生學校試用教材《中醫(yī)學基礎》編寫組編.中醫(yī)學基礎[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
[5] 陶弘景集,尚志鈞輯校.名醫(yī)別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
[6] 尚志鈞,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M].蕪湖:皖南醫(yī)學院科研科,1985.
[7] 蘇敬等撰.新修本草[M].上海: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1957.
[8] 盧多遜等撰,尚志鈞輯校. 開寶本草輯復本[M]. 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
[9] 唐慎微撰,曹孝忠校,寇宗墹衍義.證類本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0]宋陳承,裴宗元,陳師文. 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M]. ??冢汉D铣霭嫔纾?2002.
[11] 忽思慧.飲膳正要[M].楊柳竹,寧越峰,注釋,朱德禮,校譯.赤峰:內(nèi)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2] 陳嘉謨.本草蒙筌[M].張印生,韓學杰,趙慧玲,點校.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9.
[13] 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6.
[14] 李中梓編輯,錢允治訂正.雷公炮制藥性解[M].金芷君,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
[15] 李梃.醫(yī)學入門[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
[16] 張志聰,劉小平,點校.本草崇原[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2.
[17] 葉桂.本草經(jīng)解[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
[18] 陳士鐸.本草新編[M].柳長華,徐春波,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
[19] 汪昂.本草備要[M].余力,陳贊育,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8.
[20] 徐大椿.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56.
[21] 張秉成.本草便讀[M].上海:上海衛(wèi)生出版社,1958.
[22] 王象晉原撰,韓鴻補訂. 中國本草全書·本草撮要類編[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
[23] 黃宮繡.本草求真[M].趙貴銘,點校.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24] 汪讱庵.本草易讀[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
[25] 吳儀洛. 本草從新[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26] 黃元御. 玉楸藥解[M].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17.
[27] 馮兆張纂輯. 馮氏錦囊秘錄[M]. 田思勝,校注.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1996.
[28] 姚瀾.本草分經(jīng)[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2015.
[29] 凌奐.本草利害[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82.
[30] 張剛,李偉,趙生俊,等.羊脂油煉制工藝的優(yōu)化[J].中成藥,2020,42(7):1872-1874.
[31] 胡恩,闕清隆,陳清容.中藥三寶之一——鹿茸[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13):1737-1738.
[32] 陸雨順,張燕停,李志滿,等. 不同規(guī)格鹿茸和鹿角中的硫酸軟骨素含量測定及在質(zhì)量評價中的應用[J]. 中國中藥雜志,2022,47(19):5203-5208.
[33] 錢潤,田娜,張雪艷,等. 鹿茸、鹿角的位點特異性PCR鑒別[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9,25(17):118-123.
[34] 楊歡, GBLINWON R T,楊婭婭,等. 鹿角與鹿茸蛋白質(zhì)鑒定[J]. 中成藥,2022,44(6):1859-1864.
[35] 李娜,胡亞楠,王曉雪,等. 鹿角膠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質(zhì)量控制研究進展[J]. 中藥材,2021,44(7):1777-1783.
[36] 董秀琴,閻文玫,韋群輝. 鹿角膠及其偽品的鑒別研究[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4):59-60.
[37] 聶淑琴,梁愛華,薛寶云,等. 鹿角膠新老劑型壯陽、補血作用的比較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1996(10):49-52.
[38] 蒙海燕. 鹿茸及鹿角膠主要傳統(tǒng)功效作用機理研究[D]. 長春: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08.
[39] 張婧卓,林喆,律廣富,等. 鹿角膠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研究[J]. 吉林中醫(yī)藥,2014,34(10):975-977.
[40] 甄紹先. 鹿角膠平喘偶得[J]. 浙江中醫(yī)雜志,2010,45(7):515.
[41] 吳靜,余仕龍,王峰,等. 鹿角膠對大鼠胃黏膜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07(17):2636-2637.
[42] 許云燕,王新雨,劉昌順,等. HPLC-ELSD法同時測定鹿角霜中碳酸鈣和磷酸鈣[J]. 中成藥,2018,40(5):1215-1217.
[43] 全天一,陳文裕,黃國虹,等. 鹿角霜治療惡性腫瘤白細胞減少癥的臨床效果[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0):2715-2717.
[44] 羅尚文,王燕燕,張學農(nóng),等. 復方鹿角霜浸膏對佐劑性關節(jié)炎大鼠的抗炎作用[J]. 中成藥,2018,40(6):1253-1258.
[45] 陳臘霞,王燕燕,孫偉光,等. 復方鹿角霜對膠原誘導性關節(jié)炎模型小鼠抗炎作用研究[J]. 醫(yī)藥導報,2014,33(8):988-991.
[46] 張寧,婁月麗. 鹿角霜方的臨床應用[J]. 山東中醫(yī)雜志,2009,28(2):124-126.
(收稿日期:2023-03-09 編輯:劉 斌)
基金項目: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X202010162048,X202010162021,X202010162054)。
作者簡介:梁麗(2000—),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動物藥本草考證方向。E-mail: 1400745233@qq.com
通信作者:肖洪賀(1989—),男,漢族,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神經(jīng)藥理學研究,本草學考證研究。E-mail: xiaohh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