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時代,會議翻譯在國際各類會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聲傳譯又是其中最具有難度的一種形式。譯者水平是決定會議質量和信息準確傳達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將這項工作化壓力為動力和能力,如何保證高水平譯者代有人才出,是值得高校外語專業(yè)和外事相關部門研究的課題。本文就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國際會議;同聲翻譯;高水平譯者
作者簡介:高華,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
當前,國際化和信息化不斷發(fā)展,用英語溝通并深入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國際會議翻譯需求量猛增。這項工作不僅需要譯者在短時間內迅速反應,也對譯者的知識能力、語言切換能力、速記能力等提出了較高要求。從事翻譯工作,應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同聲翻譯是翻譯工作是中最具難度的一種,翻譯質量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會議信息的傳達,更可能影響到雙方甚至多方國際關系。高校和相關部門需要不斷培養(yǎng)同聲翻譯人才,適應日益發(fā)展的各領域國際合作需求。
一、同傳譯員的訓練方法、重點及原因
(一)同傳應如何訓練
1.跟說練習。就是用同種語言幾乎同步地跟讀發(fā)言人的講話或事先錄制好的新聞、會議資料等,目的是培養(yǎng)譯員聽說同步進行,注意力合理分配的技能。
通常從母語開始練習。對以中文為母語的人來說,可以先聽中文,重復聽到的中文;接著練習聽外語,重復外語。在練習難度方面,開始時可緊跟源語,如聽到兩三個字后就開始跟讀,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可逐漸拉大跟說時差,一般可在源語說到半句或一句話時開始跟讀。
2.概述練習。概述練習是跟說練習的延續(xù)。
(1)源語概述。就是用源語跟讀完一段講話內容后,停下來憑記憶對剛才跟讀的內容用同種語言概述,歸納講話的核心思想內容。目的是培養(yǎng)譯員的短期記憶力以及邊聽、邊說、邊想的習慣。
(2)目標語概述。在源語概述練習進行一段時間后改用目標語概述源語內容。目的是鞏固聽說同步技能并逐漸過渡到真正的同傳。
3.視譯。視譯是同傳的一種,指譯員拿著講稿,邊聽發(fā)言,邊看講稿,邊做翻譯。視譯時可用很短的時間通讀一次原文,了解發(fā)言的主要內容并對語言、專業(yè)難點做好譯前準備。
4.同傳。最后,可以模擬會議進行同傳練習。這一練習形式不但能鍛煉譯員的口譯技巧,同時也可使譯員掌握公眾演說技巧。當然,練習畢竟只是練習,如有機會,最好能參加實戰(zhàn)鍛煉,從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
(二)訓練重點
同傳的常用技巧是訓練的重點,如沒有掌握一定的同傳技巧,即使訓練再久,效果也不會很明顯。
1.斷句和連句,即順句驅動。同傳時,信息源源而來,譯員必須依靠順句驅動,及時處理聽到的信息,才能有效地接收處理隨后的新信息。而如何斷句合適,如何斷得好又連得好,這是順譯技巧的關鍵所在。譯者必須學會找出“斷點”,并通過合適的銜接詞將斷句聯(lián)結起來。常見斷點為介詞或介詞短語、關系詞、不定式、分詞等。
2.預測。預測技巧包括語言預測和信息預測。譯員往往會在源語信息還不是很完整的情況下,憑借自己的語言能力,知識及臨場經(jīng)驗預感到發(fā)言人可能要講的內容而進行“超前翻譯”, 從而贏得時間,爭取主動,并使譯文聽起來更流暢。會議開幕詞中的很多套話,如“我謹代表……”“預?!钡?,譯員就可果斷地利用框架預設的技巧,轉換為英語的固定句式,邊聽,邊猜,邊譯。
3.補充、糾錯、重復。同傳的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酌情調整的過程。譯錯和未達意之處在所難免。糾正時,應盡量使人聽起來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添加“Or rather...”“To be exactly...”等形式或強調的語氣重復正確的翻譯。例如,“We have had a useful first round of talks today.”這句話可在補充時間狀語后重復前面相關的內容,譯為“我們已經(jīng)進行了第一輪有益的會談,今天的會談”。
4.信息重組。信息重組(reformulation)是同聲翻譯的總策略。因為英語和漢語的差別較大,要做到一一對應地進行翻譯是很難的。因此在同傳中要使原語的信息點在目的語中根據(jù)目的語的語言習慣重新組織信息。
二、會議連續(xù)翻譯一定要做筆記,筆記作用很大
(一)減輕記憶負擔,提高信息接收效率
筆記在連續(xù)翻譯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意思的連貫性,發(fā)言人往往要講完一段話才停下來讓譯員做口譯。一方面,講話中常常會包含很多具體細節(jié),如數(shù)字、人名、專有名詞等。這些具體內容如不做筆記,很難通過邏輯分析加以回憶。另一方面,格式化、圖式化的筆記還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能幫助譯員進行語段邏輯分析,從而喚起譯員的整體記憶,有助于抓住信息要點。可見,如果沒有筆記,譯員的記憶負擔就會大大增加,花在記憶上的精力過多了,“一心多用”的難度就加大了,必然會影響聽取和理解信息的效率。
(二)消除緊張焦慮感,確保翻譯順利進行
直接影響連續(xù)翻譯質量的主要因素是聽力理解、記憶記錄和表達技巧,可稱為“三重制約”。如果不做筆記,其他兩個環(huán)節(jié)也會受影響,很容易造成頻繁的錯譯、漏譯,導致惡性循環(huán),譯員的緊張焦慮感就會增加,導致翻譯無法順利進行。
(三)延長工作時間甚至職業(yè)生涯
筆記可補充大腦短期記憶和耐久力的不足,大腦的負擔減輕了,工作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口譯的時間自然也可以相對延長了。從長遠角度而言,這對于維持譯員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和彌補隨年齡增長記憶力減退的不足都十分有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筆記甚至還能延長譯員的職業(yè)生涯。
三、連續(xù)翻譯的筆記原則:盡可能簡潔、概括并具有提示作用
(一)記憶為主,筆記為輔
口譯筆記是輔助記憶的手段,譯者應遵循“大腦記憶理解為主,筆記為輔”的原則,以對攝入信息的分析理解和加工處理為主體,而不應過分依賴筆記。否則,筆記倒會成為口譯的障礙。
(二)簡短明了
1.盡量少記??谧g筆記必須重點突出,一目了然。逐字逐句地記錄既辦不到也不必要,還會分散譯者的精力,影響聽力效果。應記錄幾個關鍵詞或字符,通過它們來提示一個完整意思或意群即可。
2.記大意。筆記不是單純地記錄單詞、詞組和句子,最主要的是記錄信息。要按照邏輯順序把主要內容記下來。這樣在翻譯中才能快速地抓住主要信息。
(三)體現(xiàn)信息結構
譯員的筆記應清楚體現(xiàn)講話的結構。例如,左邊預留空隙來記錄連接詞。因為連接詞承上啟下,對全篇的連貫和邏輯條理性常起重要作用;提到一系列平行概念時,可以垂直羅列;當一個意義層次講完,可以用橫線分隔開等等。這些方法都能有效顯示信息內容的相互關系,使筆記更為清晰易辨。
(四)筆記符號個性化
口譯筆記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但又具有強烈的個性化,譯者必須在反復練習的基礎上發(fā)展一套適合自己的筆記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筆記符號不宜多,也不宜臨時生造,否則在表達時易混淆,或一下子想不起意思,弄巧成拙。
四、視譯是一種同聲傳譯和同傳訓練的途徑
視譯在對語言分析、理解、操作上和同傳的原理是一樣的。
視譯要求譯語產(chǎn)出與源語發(fā)布同步進行,因此譯員在聽完一段講話后,無法按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對源語詞序作出較大調整,只能按源語順序順譯,這一點和同聲傳譯相似。
由于時間限制,視譯與同傳都要求譯員必須一心多用,以便在同一時間處理好聽解、信息預測、斷句、翻譯等多重任務;同時,譯員還需靈活運用推理、概括、解釋、添加、重復等方法,保證譯語的順利產(chǎn)出。
通過視譯練習,譯者可以學會在接到口譯任務后,認真分析講稿,并通過有針對性的閱讀積累主題知識,掃除口譯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理解和術語障礙,以取得更好的翻譯效果。這一過程與同傳譯員的譯前準備工作也很相似。比如在快速應急的商務會談中視譯就很有用。譯員可以將需翻譯的講稿快速瀏覽一遍,做到心里有數(shù)。
五、特殊的同傳模式——耳語翻譯的用途
耳語翻譯是指譯員一邊在聽取一方講話,一邊在另一方耳邊輕聲地翻譯。耳語翻譯和同傳一樣,屬于不停頓的連貫翻譯活動。不同的是,前者的用途比后者豐富靈活。同傳往往用于正規(guī)的國際會議,聽眾是群體;而耳語翻譯一般適用于譯員給不超過三個人同時進行口譯。在會場上,當與會大多數(shù)人都能聽懂講話者演講內容而只有一兩個人語言不通時可以使用,既可不用設備又不占會議時間,也不影響他人;另外,在接見外賓時,賓主雙方也可利用耳語翻譯進行交流。除此以外,這種特殊的翻譯模式還能用于更為非正式的場合,如聊天、看電影、參觀游玩等娛樂活動。
六、會議譯員應具備的素質、知識結構和原因
(一)深厚的語言功底
會議譯員首先必須具有很強的雙語能力。如果不能熟練掌握并運用原語和譯語,雙語的成功轉換是很難達到的。除了掌握基礎語言知識外,譯員還需要熟悉語言的文化背景,它是和語言緊密相連,在語言中隨處體現(xiàn)的,如典故、習語等。另外,譯員還要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廣博的知識
國際會議討論內容對譯員的知識儲備要求相當高。優(yōu)秀的譯員既要精通專業(yè)知識,又要對各領域各學科的知識有廣泛了解,另外還要熟悉當今國內外的熱點問題。只有如此,才能對翻譯中所涉及的學科領域知識較快入門,做到厚積薄發(fā),順利地翻譯。
(三)過硬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會議譯員的翻譯質量。心理素質包括很多方面,有注意力、思維能力、反應能力、意志力等。意志力是核心,對譯員而言,它是指一種處變不驚、頑強抗爭的精神。會議翻譯壓力很大,譯員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并能一心多用;必須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這些都決定了譯員在翻譯中必須始終保持鎮(zhèn)定不怯場,才能使注意力、思維能力、反應能力等保持最佳狀態(tài)。
1.強烈的求知欲。譯員只有不斷學習積累,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和會議翻譯對譯員綜合素質越來越高的要求。
2.敬業(yè)精神。會議譯員必須遵守會議的規(guī)章制度,職業(yè)守則。強烈的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是其職業(yè)道德的核心。譯員必須準確翻譯,保守秘密,保持中立。這種精神甚至體現(xiàn)在許多細節(jié)上,例如不遲到、說話習慣良好等。
3.與人為善的能力??谧g是需要與人合作的工作。例如專業(yè)的同傳工作通常三人一組,輪流上場。這就要求譯員相互配合,才能發(fā)揮整體最佳翻譯效果。
七、同傳為何強調截句(斷句)順譯?如何掌握同傳的時差
同傳要求譯員把注意力集中在源源而來的信息上,即時理解和迅速反應,無法花很多精力去記憶講話人已經(jīng)講過的內容。在邊聽邊譯的過程中,雖然也存在一定的瞬間記憶,但所記內容不多,記憶時間也絕不能長。為了爭取主動,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聽解,同時保證適當?shù)乃俣群蜁r差,譯員必須按照聽到的原文順序,果斷截句;為使譯語趨于自然,又要靈活連接截斷的意群單位。因此,這種順句驅動構成了同傳的一個最大特征。
(一)要掌握同傳時差
總體來說,譯員不宜跟得太緊,應該與講話人的速度保持一定時差,通常是落后半句。有經(jīng)驗的譯員可以慢一句話左右。有時也有例外,譯員需緊跟發(fā)言人,如開頭幾句話一定要很快譯出來。一般說來,開頭幾句話包括稱呼和一些套話,可以用“緊跟”甚至“適度超前”的方法來譯。另外,需緊跟發(fā)言人的還包括聽到的一連串數(shù)字、人名、地名等,以免漏譯。
(二)譯員要學會調節(jié)講話速度
由于中英文語言差異,中文語句常比英文語句短,中譯英時,譯員要加快速度,反之,要放慢速度。另外,當講話人出現(xiàn)停頓時,譯員應盡量避免使譯文出現(xiàn)停頓,否則聽眾容易誤以為是譯員漏譯了內容。譯員可以先放慢速度,然后如還有時間,可以填充一些無關緊要的詞句。
同傳的時差控制直接關系到譯語的文體風格、譯員的素質、經(jīng)驗和翻譯前的準備情況,所以具體標準各異,但總的原則是一定要適度,以防記憶負擔過重而出現(xiàn)疏漏。譯員應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習慣,根據(jù)翻譯實際情況,綜合練習和運用不同的翻譯技巧。
合格譯員的培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是譯員素質的塑造??谧g是一項很特殊的語言交際活動。需要各方精心培養(yǎng)和本人長期鍛煉。
參考文獻:
[1]石井隆之.國際會議英語表達實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2]孫萬彪,王恩銘.英語高級口譯資格證書考試高級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梅德明(主編),王磊,李銀燕,編者.新英語口譯資格考試分類詞匯精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梅德明.英語高級口譯資格證書考試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