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置于整體知識聯(lián)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基于專題教學既可構建知識的整體性,又能體現(xiàn)邏輯的連貫性,“特殊三角形”復習課立足于“教”與“學”,引導學生完成知識整體建構,幫助學生掌握方法的普適性,同時提升學生思維的系統(tǒng)性.
關鍵詞:教與學;整體建構;深度學習
本文中以九年級一輪復習課“特殊三角形”為例,立足于“教”與“學”,引導學生完成知識整體建構,啟發(fā)深度學習,助力思維品質的提升.
1 教學分析
1.1 教師要從“教”的角度看待教學的起點與終點
將特殊三角形置于三角形體系中,確認知識的起點(特殊三角形從何而來)、知識的定位(特殊三角形要解決哪些問題)、知識的走向(特殊三角形發(fā)展的終點)(如圖1),同時注重知識的遷移、思想方法的挖掘等.
1.2 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確認問題的拐點
學生的發(fā)展是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應從“學”的角度看待已有經(jīng)驗與新生難點.先由學生基于已有經(jīng)驗自主解決問題,后由教師引領思維向更高層次邁進.如表1是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已有經(jīng)驗和新生難點對比.
2 教學過程
2.1 基于經(jīng)驗,提煉解題技巧
例1 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ABC.
(1)若其一個內角等于40°,求另外兩個內角的度數(shù);
(2)若其一個外角等于40°,求各個內角的度數(shù);
(3)若∠A=40°,求∠B的度數(shù).
教學說明:基于學生的已有知識,研究特殊三角形可從三角形的主要元素角、邊出發(fā)設計題組.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答例1的第(1)(2)問,當?shù)妊切蔚囊阎菫殇J角時,需分為頂角和底角兩種情況討論;當已知角為鈍角時,則僅可為頂角,無需分類.例1的第(3)問在前兩問基礎上難度有所提升,條件角∠A為銳角需分類討論,問題角∠B也需要分類討論.若∠A為頂角,則∠B為底角,即70°.若∠A為底角,則∠B可能為底角,也可能為頂角,當∠B為頂角時,即100°;為底角時,即40°.綜上所述,∠B的度數(shù)為40°,70°,100°.
追問1:當已知角在哪些范圍內,涉及分類討論?
教學說明:通過追問,學生的思維經(jīng)歷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體現(xiàn)了解法的普適性.通過題組,學生較易發(fā)現(xiàn)當已知角為銳角時,需分類;已知角為鈍角時,只有一解.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根據(jù)角的分類,若已知角為直角時,等腰三角形也僅為一解;而有一角為60°的等腰三角形即為等邊三角形,所以也僅為一解.因此可歸納解題經(jīng)驗,當?shù)妊切我阎菫?0°、直角、鈍角時,為一解,其余情況皆要分類討論.
例2 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兩邊長分別為2和4,求其周長及面積.
追問2:已知一個直角三角形兩邊長分別為2和4,求斜邊的長.
教學說明:該題組從特殊三角形的邊出發(fā)設計的,例2是關于等腰三角形邊的分類討論,很多學生易得到2,2,4和4,4,2兩種結果的錯誤分析,要引導學生從知識產生的先后順序分析,等腰三角形屬于三角形,應先滿足三角形邊的存在性,因此2,2,4的情況不成立.追問2是關于直角三角形邊的分類討論,長為4的邊可為斜邊或較長直角邊.
2.2 注重歸納,滲透數(shù)學思想
例3 如圖2,∠A=60°,AB=4,C是射線AD上一個動點,當△ABC是銳角三角形時,求CB的取值范圍.
教學說明:例3運用轉化的思想,將問題由特殊三角形遷移至一般三角形中,需考慮“臨界”狀態(tài).如圖3,將“銳角三角形”轉化為“直角三角形”,過點B作BC1⊥AD于點C1,BC2⊥AB交AD于點C2,以直角作為臨界值進行求解.這說明一般三角形中的問題可以轉化為特殊三角形來求解.
例4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有△ABC,滿足AB=AC,∠BAC=90°,已知A(2,0),B(0,1).
(1)求點C的坐標;
(2)P是x軸上一動點,當△PBC是等腰三角形時,求點P的坐標;
(3)Q是x軸上一動點,當△QBC是直角三角形時,求點Q的坐標.
教學說明:(1)如圖4,用轉化的思想,過點C作x軸的垂線,垂足為D,化“斜”為“直”構造基本全等模型“一線三直角”;(2)如圖5,等腰三角形PBC分為PB=PC(點P在線段BC的中垂線上,即P1),PB=BC(點P在以點B為圓心,BC為半徑的圓上,即P2,P3),BC=PC(點P在以點C為圓心,BC為半徑的圓上,即P4,P5),進而形成“兩圓一線”的“軌跡”思想,交軌法可以有效防止漏解;(3) 如圖6,Rt△QBC按直角頂點可分為∠CBQ=90°(點Q在過點B且垂直于BC的直線上,即Q1),∠BCQ=90°(點Q在過點C且垂直于BC的直線上,即Q2),∠BQC=90°(依據(jù)定長對定角原理,點Q落在以BC為直徑的圓上,即Q3,Q4),進而形成“兩線一圓”的“軌跡”思想.
2.3 總結提煉,提升思維品質
問題1 本節(jié)課學到了哪些知識?
問題2 本節(jié)課涉及的數(shù)學思想有哪些?
教學說明:問題1以例題為載體,意在幫助學生回憶知識點.例1與例2從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邊、角入手,解題中需注意特殊三角形要先滿足三角形的存在性,所以一般三角形是思維起點.再添加角、邊等條件,可將特殊三角形向更特殊的情況遷移,這也為四邊形、圓的學習提供研究方向,因為四邊形可通過分割、補全將其轉化為三角形來處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知識要點,點連成線,線結成網(wǎng),構建知識體系(如圖7).特殊圖形在后期的學習中,被廣泛應用于全等、相似、三角函數(shù)、坐標系中.筆者引導學生自主建構,以專題顯性知識為明線,搭建相關數(shù)學知識間的橋梁,建立三角形知識結構體系,從而明確知識從何而來,又將向何而去.
問題2幫助學生提煉數(shù)學思維.在整體建構的同時,也引導學生挖掘習題背后的方法、思維這條暗線.例3中一般三角形可“轉化”為特殊三角形解答,例4中運用“兩圓一線”“兩線一圓”的“軌跡”思想進行分類討論.從例3、例4中可提煉出轉化、分類討論、數(shù)形結合等思想,有效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明暗兩條主線,幫助學生經(jīng)歷內容的整體性、方法的普適性、邏輯的連貫性、思維的系統(tǒng)性,以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
3 教學反思
當下,在大概念、大觀念等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在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作用下,因整體建構能更好地體現(xiàn)知識的廣度,有效地提升“教”的深度與“學”的張力,從而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思想的感悟實現(xiàn)螺旋上升.
3.1 立足于教,突顯知識的整體性
例題設置時,要突顯知識的生長性,以例題生長助推思維生長.
本節(jié)課包括三個部分:基礎例題、典型例題、課堂小結.基礎例題部分教師引導學生以題目為載體,將知識網(wǎng)絡化、結構化,確定特殊三角形研究方向是從邊、角這些主要元素切入,同時引導學生認識特殊三角形與一般三角形之間的聯(lián)系.典型例題部分引導學生強化數(shù)學思想,加深學生的數(shù)學理解.在例題的講授過程中,應以數(shù)學知識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為起點,遷移知識以便于挖掘思維的深度,把數(shù)學的實質、方法和思想滲透于探究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部分引導學生提煉方法和思維,以幫助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加強數(shù)學方法的普適性和思維的系統(tǒng)性,把例題背后知識的數(shù)學實質及其體現(xiàn)的數(shù)學思想揭示出來.
3.2 立足于學,突顯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就是要準確定位和區(qū)分教學活動中教與學的主導與主體地位,根據(jù)學情分析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設置有效的活動引導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應用的過程.因此,教學的重點需從“學什么”落到“怎么學”的問題上,即需要教師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提出有效的問題來搭建橋梁,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課堂活動要引導學生邊解題邊聯(lián)想,挖掘題組背后的知識要點,自主構建出三角形思維框架圖,提煉思想方法.事實證明,以學定教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思考方向,體現(xiàn)教學的優(yōu)效.在對三角形知識點進行架構后,還應注重知識、方法間的聯(lián)系,讓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難度層層遞進,再逐個擊破.
基于對專題整體建構的理解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在課程目標的指引下,教師通過過程探究和問題引領,從學生“學”的視角對章節(jié)整體內容進行分析、建構與設計,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專題內容的布局與特征,明白專題學習的重難點,感知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整體建構對于構建知識的整體性、掌握方法的普適性、體現(xiàn)邏輯的連貫性、提升思維的系統(tǒng)性至關重要,有利于把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