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都景德鎮(zhèn),窯爐里的火燒得正旺,多個胚子正在經(jīng)受烈火的淬煉,它們都期待著歷經(jīng)一場考驗后成為達官貴人青睞的瓷器。
“這么多胚子,咱們這個窯里能出幾件名器呀?”
“別看這么多胚子在燒制,最終一個窯里能出一兩件品相上乘的就不錯了?!?/p>
“可那些未成器的瓷器呢?”
“沒有成器的還叫瓷器嗎?當然是打碎了?!?/p>
窯爐外,瓷器買家和陶匠的對話傳到爐內(nèi)。燒制情況較好的胚子滿懷期待,其他的則心如死灰。
過了幾日,窯爐打開。一如往常,那些已然成器的完美瓷器被買家爭先恐后地買走,留下一些花紋扭曲的碗、瓶身扭曲的瓶子甚至一些破裂的磁片。
隨后,陶匠拿起那只不成器的碗,準備用作水瓢,還欣喜地跟夫人說:“這只碗,就是難看了點,用來盛水剛好。”還有一只歪口的瓶子,被陶匠用來裝米,幾個扭曲的盤子,被陶匠妻子用來盛飯盛菜,甚至一些破碎的磁片也被夫妻倆用來墊桌子椅子。如果運氣好,還能在窯爐里找到造型完整、品質(zhì)尚可的碗碟瓶子,并拿到集市上換一些錢用來貼補家用。
雖然一爐胚子出不了幾件瓷器,但陶匠并無不高興,他的妻子甚至還有些歡喜。
“不成器”的碗和瓶,每天都在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陶匠或用碗飲粥,或用瓶舀水給母親濯足,它們從未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的充實,它們從此成為陶匠顛沛生活的依靠,一直陪伴在他身邊。而它們自己,一只亂了花紋的碗,一只歪口的瓶,都被陶匠烙印上了希望,找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指導老師:肖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