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社交媒體“曬恩愛”成為當代青年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其既是訴說浪漫關系和愛情故事的新實踐,也是當代青年的一種成長儀式。本研究對16名青年進行深度訪談,試圖從儀式實踐切入,闡釋“曬恩愛”在個體生命進程中的意義及其對新型親密關系建構的影響。文章首先從官宣、熱戀、緊張、分手等四個關鍵時刻出發(fā),分析曬恩愛儀式的傳播特征,其次分析曬恩愛儀式過程中顯現(xiàn)出的人、物和結(jié)構的三重組合如何對個體生命歷程及戀愛關系發(fā)揮作用,最后指出:這種新型親密關系“透明之愛”對個人成長、親密關系和愛情記憶等三方均呈現(xiàn)出數(shù)字化特點。
關鍵詞: 曬恩愛;儀式過程;親密關系;閾限;透明之愛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418(2023)02-0002-08
一、問題的提出
“生活充滿儀式感”成為當代人的一種默識。儀式已突破傳統(tǒng)人類學的界限,進入當代都市。儀式化和儀式感成為當代青年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讓人們在平凡而忙碌的現(xiàn)實生活中仍懷有敬畏之心,以堅毅之勇氣、穩(wěn)健之步伐去不斷追尋生活和生命中新的意義。當代社會中的儀式感指的是此日與他人不同,此刻與他刻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因為特殊,所以珍視,當代人積極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儀式過程并積極行動,以實現(xiàn)情感的豐足和生命的充盈。
以數(shù)字技術為導向的媒介加速了人類情感流動,延伸了人類共情情感的現(xiàn)實邊界,更新了生活的意義。[1]而社交媒體成為當代青年自我情感展示的可見空間,日常生活中的私人化、情感化內(nèi)容均在其中呈現(xiàn)、記錄并分享。其中,當代青年在社交媒體“曬恩愛”被賦予儀式感的意義,通過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曬恩愛”,將私人情感轉(zhuǎn)化為可供觀賞的公開文本,愛情通過文字、圖像、視頻等符號被語詞化和圖像化,透明地呈現(xiàn)于公共空間,原本私密的戀愛過程和流動的情感體驗借此被展演、被記錄,亦被紀念?!皶瘛钡臒o論是真情還是假意,都能促進人們連接和社會聯(lián)結(jié),使相互共處成為可能,使關系建構成為可能,使社會變化成為可能。[2]
社交媒體使用的日?;龠M了“曬恩愛”的日?;屯该骰?,本文試圖從儀式過程出發(fā),審視當代青年的社交媒體曬恩愛行為。為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考察:(1)當代青年在社交媒體曬恩愛的儀式過程包含哪些關鍵時刻?(2)社交媒體曬恩愛的儀式具有何種分類結(jié)構?(3)社交媒體是否可能建構出或可以建構出當代青年的何種新型親密關系?通過這些問題的討論,本文希望對當下青年社交媒體曬恩愛行為從“技術—情感—社會”關系維度作出闡釋,從而為愛情實踐和研究提供一些理論思考。
二、文獻回顧
(一)儀式過程和閾限
個體或群體的生命歷程伴隨著從一個境地到另一個境地的過渡儀式進程。法國民俗學家阿諾德·范·熱內(nèi)普(Arnold van Gennep)將過渡禮儀分為分隔禮儀(rites of separation)、邊緣禮儀(transition rites)和聚合禮儀(rites of incorporation),三組禮儀在實踐中并非同等重要,其中分離禮儀在喪葬中占主要成分,邊緣禮儀在懷孕、訂婚和成人禮中比較突出,過渡禮儀則在次子分娩、再婚或從第二個年齡段向第三個年齡段過渡中扮演極小角色。 [3]為從一個群體過渡到另一群體,以便與其他個體結(jié)合,該個體從生至死始終參與各種儀式,因為生命本身意味著分離與重合、改變形式與條件、死亡以及再生。由此,人的生命中需要不斷逾越新閾限。[3](137)這里的閾限既包括季節(jié)、年月和晝夜的變化,也包含出生、青春期、成熟期以及老年期的過渡。
英國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發(fā)展了范熱內(nèi)普的分析框架,試圖借助儀式來透視具體社會。他認為最重要的是邊緣禮儀階段,因為其中包含顛覆性和逆反性行為,是對日常生活規(guī)范的對抗,由此,他提出了閾限、近閾限和交融等概念。在特納看來,閾限的特征是不清晰、不確定的,因為閾限(閾限人)從既定的文化空間和位置所構成的網(wǎng)狀結(jié)構中躲避或逃逸出去,閾限的實體既不在這里,也不在那里,在法律、習俗、傳統(tǒng)和典禮所指定和安排的那些位置之間的地方。[4]同時,特納認為,和閾限具有儀式性特征相比,近閾限更適合開放社會更有選擇余地的活動。他指出,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包含結(jié)構和交融前后承繼的各個階段,而交融以閾限的形式進入到結(jié)構的邊緣之處,具有自發(fā)性、即時性、具體性和無結(jié)構等特點。[4](128)交融與閾限的聯(lián)合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原結(jié)構的負能量的消解和凈化,而社會就在結(jié)構和交融的交替中,在“結(jié)構—反結(jié)構—結(jié)構”的過程中得以延續(xù)。
(二)親密關系和媒介傳播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J.Sternberg )在愛情三角理論中提出,愛情包含親密、激情和承諾三要素,其中親密包含熱情、理解、溝通和分享,激情包含性渴望與性欲望,承諾包含維護愛情的努力和決心。[5]可見,親密作為愛情的構成成分之一,不僅是情感性的,還是溝通性的。人們依賴文化習俗、文學范本、說服力強大的語言模式和情境形象,使愛情以及與愛情有關的日常生活得以被安排,并為世界所承認。[6]媒介素來是戀愛表達的公開渠道,如18世紀末的情書研究揭示了理想愛情具有穩(wěn)定的核心特質(zhì),指出發(fā)生改變的是理想愛情和周圍文化價值觀之間的關系。[7]此外,詩人吟誦、書信、小說、繪畫藝術、影視劇等均為書寫情感的重要方式,那些“為愛瘋狂”的文本提供了當時社會和文化構型下的情感信條,不僅決定個人的思維和情感,也影響群體的情感表達。中國人對愛的公開表達經(jīng)由文學作品廣為流傳,從《上邪》的“山無棱,天地和,乃敢與君絕”到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再到舒婷的“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這才是偉大的愛情”。這些瑯瑯上口的經(jīng)典詩句多少年來為中國百姓提供了浪漫范本。最近幾十年,中國人的情感言說逐漸夾雜著私人生活和社會關系的變革。例如,閻云翔在考察下岬村農(nóng)民的愛情與親密關系體驗時發(fā)現(xiàn),20世紀80—90年代的年輕人受媒體、流行文化、城市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有了更多自主權和新的愛情表達方式,[8]私人生活發(fā)生轉(zhuǎn)變,當代中國普通人的情感訴說已逐漸敞開化。而李海燕通過對中國經(jīng)典文學文本的解讀,指出在現(xiàn)代中國的愛情譜系中,情感話語不僅是內(nèi)心情緒的表達,也在20世紀中國以民族主義為導向的政治與社會想象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
新科技發(fā)展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進一步改變?nèi)藗儗τH密關系的認知和建構方式。這首先體現(xiàn)在網(wǎng)絡文學生產(chǎn)方面,以女性為核心目標受眾的“女性向”網(wǎng)絡文化生產(chǎn)對傳統(tǒng)愛情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顛覆,女性社群試圖建立配對式的“情感關系實驗場”以實現(xiàn)對親密關系需求的自我滿足和相互慰藉。[10]國產(chǎn)大女主劇和甜寵劇的盛行使當代中國青年在閱讀浪漫故事時,能結(jié)合自身社會位置習得的閱讀策略和闡釋代碼,促其重新審視現(xiàn)實社會的婚戀關系。[11]其次,社交媒體中情侶關系越來越呈現(xiàn)普遍化趨勢?!皶穸鲪邸背蔀榍嗄陸偾楸磉_的常態(tài),有利于情侶間互動溝通和表達愛意,提升親密關系中的信任感,增強愛情的公開承諾。[12]特別在愛情節(jié)日中,“曬恩愛”作為紀念和表演,在全民狂歡中形成了浪漫愛情和消費儀式的雙重景觀。[13]然而,“曬恩愛”也存在對親密關系的威脅元素,比如,社交媒體的愛情展演可能導致愛情監(jiān)控[14],尤其在異地戀中,更容易因過度監(jiān)視而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交往效果[15],同時“曬恩愛”避免不了與消費主義的合謀[16],在分手時可能引發(fā)自我危機[17]。此外“PUA群體”的欺騙性情感誘惑和情感陷阱讓親密關系變成危險關系[18]。網(wǎng)絡約會雖為更廣泛群體尋求親密關系提供可能,但在風險控制中仍存在群內(nèi)等級和信任物化現(xiàn)象[19],因此有人認為社交媒體讓親密關系變得更為糟糕[20]。
三、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范熱納普和特納的儀式理論為基礎,從儀式化角度進行調(diào)研,旨在展現(xiàn)社交媒體的“曬恩愛”在個體生命歷程中的作用以及對親密關系建構的影響。本研究使用質(zhì)性研究方法,對選取的16名青年以微信語音的方式進行深度訪談,每次時長40分鐘至90分鐘不等,訪談集中在2021年3—9月,采用非結(jié)構化訪談,考察微信朋友圈的“曬恩愛”行為及其心理。16名受訪者均有在微信朋友圈“曬恩愛”的經(jīng)歷,包含5名男性和11名女性,年齡跨度在20歲至26歲之間,均未婚。應受訪者要求,為尊重個人隱私,本文不呈現(xiàn)受訪者朋友圈“曬恩愛”的文本信息,只引用其訪談內(nèi)容。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四、社交媒體曬恩愛的儀式過程
特納指出,人類的想象和情感生活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非常豐富而復雜的,儀式中的象征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認知體系,還是一種激發(fā)和傳遞情感的手段,相同的認知結(jié)構也能派生出眾多各異的文化經(jīng)歷。[4](3)同理,雖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但每個人的愛情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印度詩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曾說過,愛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這些不同的愛情經(jīng)歷能道出每一個生命的意義和每一份幸福的真諦。
新媒體科技為愛情表達提供更多創(chuàng)新可能,社交媒體為當代青年情感表達和交流提供創(chuàng)造性空間,也讓儀式化的愛情展演更為可見。若我們把“曬恩愛”視為青年個體伴隨年齡、情感狀況和社會地位等改變而進行的通過儀式,那這種愛情展演能使個體暫時脫離現(xiàn)實社會結(jié)構和固定位置,其愛情表達不同與復雜世俗社會的愛情文化狀態(tài),更增添了“神圣”的成分,更有利于促進愛情共同體的交融。同時,“曬恩愛”儀式能讓青年更加認清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和與情侶的關系,這既是個人成長的明證,也是戀愛關系的表征。訪談總結(jié),當代青年“曬恩愛”主要經(jīng)歷官宣、熱戀、緊張、分手等四個關鍵儀式過程,以一種透明可見的方式,向世人呈現(xiàn)個體對不同戀愛境況的情感書寫和對自身情感發(fā)展歷程的解讀。
(一)“官宣”儀式:確立關系,宣告主權
社交媒體上的“官宣”標志著情感關系的確定。微博上發(fā)布的范冰冰的“我們”、鹿晗的“大家好,介紹一下我的女朋友關曉彤”、趙麗穎的“官宣結(jié)婚照”都曾引發(fā)粉絲熱議,明星在社交媒體公開表達戀情的行為成為普通人效仿的方式?!肮傩边@一網(wǎng)絡流行語經(jīng)由注重個人表達和情感連接的網(wǎng)民的模仿、再造和傳遞[21],成為當代青年確定戀愛關系的一種必備儀式。
我們在一起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發(fā)朋友圈昭告天下。我們是在疫情期間認識的,返校后他還拉著我一起拍合照補官宣,讓我覺得自己的到來對他來說是一份幸福和期待。(N1)
現(xiàn)在的官宣,好像過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經(jīng)歷這個儀式,兩個人的關系就不算正式確立。(N13)
“脫單”意味著改變孤獨狀態(tài),從原有的單身世界進入“二人世界”,個體到達人生發(fā)展的下一個境地。“官宣”儀式類似分離階段,預示著個體與單身處境分離,同時戀愛關系的確立也是一種主權宣告,即宣告擁有了對方的情感所有權。
(二)熱戀儀式:以慶祝之名,促關系升溫
熱戀階段是繼“官宣”之后的甜蜜加持期,“曬恩愛”從頻率和文案風格來說,均能體現(xiàn)戀愛關系持續(xù)升溫的跡象?!皶穸鲪邸币约o念日、節(jié)日和特殊事件的慶祝作為由頭,或以共同經(jīng)歷的戀愛實踐作為契機,制造熱戀氛圍,促進關系朝更親密方向發(fā)展。
紀念日會按時發(fā)朋友圈,比如吃一頓平時舍不得吃的大餐,看一場平時沒有時間看的電影,一起去想去的地方拍照,實際上是以發(fā)朋友圈為由頭,給這份感情更多儀式感,能幫助感情升溫。(N1)
情人節(jié)、七夕節(jié)、春節(jié)、圣誕節(jié),甚至愚人節(jié),發(fā)朋友圈能讓親朋好友見證戀愛中每一個甜蜜的瞬間。(N13)
以慶祝之名制造熱戀的儀式感,戀愛中的人們脫離日常的瑣碎和壓力,共同度過美好的時刻,朋友圈中展現(xiàn)的這些瞬間照亮了戀愛的心,加速了戀愛關系的成熟。在節(jié)日(紀念日、特殊事件等)典型的神圣化的時間片段,青年通過主動“曬恩愛”進行愛情意義的生產(chǎn)、消費和文化的修飾,[22]滿足對愛情的需求和心理的滿足。在儀式背景下,每一個事件和特定的時間單位,物件、手勢、歌曲、禱告詞及符號話語都代表著除本身之外更深刻的含義。[4](15)比如,每逢紀念日就“曬”老情歌《一天一點愛戀》,有其特殊內(nèi)涵,意味著兩人當時是因歌定情(N15);曬禮物、曬大餐等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當代青年不避諱物質(zhì)的愛情觀[13] (34),但也顯示其對愛情儀式和愛情本身的足夠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熱戀期后會進入一個感情平緩期。根據(jù)訪談發(fā)現(xiàn),大部分受訪者在感情關系穩(wěn)定時很少發(fā)朋友圈,正如其中一個受訪者說的,“當感情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曬恩愛就不是剛需”(N7)。
(三)緊張儀式:延緩危機,挽回關系
戀情難料,戀愛危機使個體在感情中位置發(fā)生變化,受訪者如何在“曬恩愛”時呈現(xiàn)這一戀愛緊張時刻?如何使戀愛關系回歸安全位置?根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很多受訪者不愿及時和如實地在社交媒體展現(xiàn)戀愛關系的緊張時刻。
朋友圈一般都記錄美好,發(fā)那種兩個人不好的,朋友會看笑話吧。(N10)
我和男朋友有段時間吵得很兇,都快要分手了,但后來和好了,和好之后我發(fā)了一條朋友圈記錄了一下,感慨兩個人終于一起走過了艱難的時刻。(N14)
戀愛危機時刻的信息發(fā)布容易導致他人凝視下的人設崩塌,而選擇事后發(fā)布,是因為緊張時刻已過去,危機解除,愛情可控。還有一種情況是,明明已是情感危機,但“曬”的卻是熱戀假象。
我身邊有一些曬恩愛的人,其實沒有什么幸??裳粤?,只能靠曬恩愛來強化自己的信念,掩飾不幸福的真相。(N5)
用熱戀儀式來代替緊張儀式,是愛情失控下個體的自我說服和自欺欺人,也是其向?qū)Ψ绞竞玫囊环N策略。個體主動在“曬恩愛”儀式中將自己放置在愛情關系中較低的位置,來提升對方在親密關系中的地位,這類似特納的“儀式性的降卑” [4](169),處在危機或緊張狀態(tài)的情侶之間的關系會在儀式過程中被重組,個體希望通過逆轉(zhuǎn)地位來挽回關系,重回正常。
(四)分手儀式:謝謝你的愛,繼續(xù)前行
恢復單身意味著個人身份和位置的大轉(zhuǎn)變,同時宣告“曬恩愛”儀式到達一個階段的終點。分手儀式的形式取決于個體在分手過程中是主動分手,還是“被分手”。如果個體主動提出分手,因處于戀愛的優(yōu)勢地位,會發(fā)布諸如“謝謝你的愛”的總結(jié)陳詞,為戀情畫上完美句號。如果個體是“被分手”的一方,則會發(fā)布自我悲憫式的信息,隨著時間推移或發(fā)生重要事件,個體才會徹底結(jié)束悲傷(分手儀式完成),重新開始新生活。
分手后我會發(fā)一條總結(jié)性的朋友圈,寂寞時會看和前任以前在一起時的朋友圈,心里挺難過的,也會偷偷看他的朋友圈近況,看到他有新戀情了,我就徹底死心了。這個時候才真正從失戀中走出來了。(N1)
“曬恩愛”的儀式過程彼此分割,又彼此聯(lián)系。分手儀式并非青年戀愛歷程的終點,有受訪者表示“分手一定要發(fā)朋友圈,告訴大家我恢復單身了”(N3),以便順利進入下一次“官宣”儀式。“分手了就把朋友圈設成三天可見,那些原本象征著甜蜜的朋友圈只有自己看見”(N11)成為青年開啟未來新戀情的常規(guī)操作,大部分受訪者會把以前的戀愛信息隱匿起來,不想讓別人了解自己的過往,以便維持一個較為理想的人設。
誠如法國人類學家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所言,一個情境的真相并不能在日常的觀察中看到,而是要在一種有耐心的,一步一步慢慢來的蒸餾的過程中去尋找。[23]本研究的訪談表明,所有訪談者都認為通過分析自己的“曬恩愛”儀式過程可以幫助自身認清自我和愛情。當他們通過翻看社交媒體“曬恩愛”的一個個文本時,能整體性地審視自身情感軌跡,逐漸地從局外人的角度,理性看待自己的戀愛過往、現(xiàn)在和未來,并將其看成自身成長經(jīng)歷的一部分。經(jīng)歷“與現(xiàn)實世界短暫分離—社交媒體曬恩愛—回歸現(xiàn)實思考愛情和人生”三個階段,青年個體宛如處于“近閾限”的開放社會,游走在現(xiàn)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感受著對“結(jié)構—交融—結(jié)構”轉(zhuǎn)換的交替性體驗,由此經(jīng)歷著個人成長和親密關系確認。因此,社交媒體“曬恩愛”既是網(wǎng)絡亞文化和愛情文化的表征,也是現(xiàn)代社會親密關系建構和社會結(jié)構變遷的縮影。
五、分類結(jié)構:曬恩愛儀式過程中的三重組合
特納在分析非洲贊比亞的恩丹布人宗教儀式的分類結(jié)構時,運用了三種體系的三重組合:第一種是可見的三重組合——巫師、陰影和Mvweng’i(指祖先陰影),第二種是可見的三重組合——醫(yī)生、病人和病人的丈夫。在這兩個三重組合里,三者之間有兩者是聯(lián)系甚緊的同伴關系,而第三種三重組合是由病人、藥物、雞構成,有生命最終戰(zhàn)勝死亡的象征意義。[4](36-37)特納試圖通過儀式分析理解人類社會基本構成,理解人的主體性、人的情感、人的意欲與儀式象征所負載的力量之間的關聯(lián)。[24]隨著媒介技術的革新,儀式展演的敘事空間從線下擴展至線上,開辟了更廣闊的可見空間。新媒介展演的可見性不僅在宏觀方面具有管窺中國群體乃至中國社會的新意義[25],在微觀方面亦能促進、限制并形塑個體的傳播與行動[26],包括形塑當代青年日常戀愛交往的儀式結(jié)構。社交媒體“曬恩愛”儀式過程的分類結(jié)構同樣顯現(xiàn)出三種體系的三重組合,分別是人的組合、物的組合和結(jié)構的組合。其中,人的組合包含個體、戀愛對象和朋友圈好友,他們的表達實踐是可見的,構成的是合作的共同體關系。物的組合包含技術、媒介和平臺,推動了愛情表達的有限度的可見,結(jié)構的組合包含符號、時空和閾限,構建了數(shù)字符號世界的愛情烏托邦。分類結(jié)構的三種組合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現(xiàn)當代青年新媒體科技下戀愛溝通和情感交往的模式特征。
(一)人的三重組合:個體、戀愛對象、好友
曬恩愛包含獨白、對他/她告白和對觀者展演三種方式,自我說服、對方配合、他人見證,均有助于推動“曬恩愛”的儀式過程。個體在“曬恩愛”過程中頻繁轉(zhuǎn)換稱謂,其中“我”“你”和“我們”是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稱謂,其次是“他”“她”和“他們”時有出現(xiàn),從個人獨白到二人訴說,再到多人訴說,第一、二、三人稱的不停轉(zhuǎn)換,個體如同游走在劇場中表演羅曼蒂克的愛情劇目《戀愛中的男/女人》,“曬恩愛”成為個體、戀愛對象和好友共同經(jīng)歷、共同參與的行為,三者關系像是愛情話劇中演員、助手和觀眾的關系,三方配合、互動、合謀,促成一個經(jīng)過精心修飾的、夢幻般的虛幻愛情故事。[27]
表演的圓滿完成首先取決于個體和戀愛對象的合作。比如,同步“曬恩愛”是關系默契的體現(xiàn),“我發(fā)朋友圈,也希望他發(fā),一起發(fā)的話大家會覺得我們感情很好”(N3)。戀愛對象主動“曬恩愛”能加速戀愛升溫,“我送花給女朋友,她主動發(fā)了朋友圈,我很高興:女朋友在夸我?。∥揖鸵^續(xù)保持下去”(N9)。戀愛對象朋友圈的戀愛痕跡缺失,則容易導致關系產(chǎn)生裂痕,“我前男友發(fā)朋友圈從來不提起我,一起旅行也只放單人照,一副單身的樣子。愛不愛我,小細節(jié)都告訴我了,不久就分手了”(N10)。
好友通過觀看“曬恩愛”共享個體的情感意義,個體也在好友的評價中實現(xiàn)了對自己戀愛關系的再一次認同。好友的回應和反饋成為衡量戀愛儀式價值的標準,如“點贊”數(shù)據(jù)記錄戀愛的高光時刻,受訪者提到自己和前男友“官宣”儀式的朋友圈時,說“朋友們看到我們在一起都很驚訝,有好多點贊,數(shù)據(jù)特別好,所以就算現(xiàn)在我們分手了我也保留著,比較感動,見證了青春的感覺”(N3)。同時,好友作為局外人的客觀評價能對愛情起監(jiān)督審查作用,“好友更理性幫著我看待這段感情并給出真實評價,讓我減少損失,抽身脫離”(N8)。
德國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說,情感之與關系事實相伴相生,而關系在“我”和“你”之間。[28]個體、戀愛對象和好友三重組合構成的情感共同體塑造了一個圍繞愛情共同交流的關系社會,對愛的表達和互動成為三者共同的情感實踐,具有自發(fā)性和即時性的交融特點,其中相對平等、自由而純粹的愛情關系讓人真切感受到愛的豐盈和生命的意義,它游離于社會結(jié)構和社會規(guī)范的邊緣地帶,存在于充滿愛意的“我”與“你”之間,存在于充滿活力的關系之間,存在于充滿熱情的共同體之中。
(二)關于物的三重組合:技術、媒介、平臺
德國媒介理論家弗里德里?!せ乩眨‵redirch Kittler)指出,媒介決定我們的現(xiàn)狀。[29]不僅如此,媒介還影響我們的親密關系,親密關系不僅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還在特定的科技情境和媒介情境之中建構而成。德國社會理論家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認為,愛可以通過媒介的社交性和互動性得以承認。[26](152)而新科技的發(fā)展給予媒介創(chuàng)造新互動形式的力量,同時建構了個體表達愛、傳播愛和為愛行動的虛擬舞臺,戀愛關系由此獲得承認。經(jīng)過對技術、媒介和平臺的充分利用,個體靈活地開展各種“曬恩愛”策略以實現(xiàn)戀愛關系的承認與被承認(見表2)。
同時,并非人人都有機會見證戀愛的成長過程,觀看“曬恩愛”需要入場券,技術、媒體和平臺可以制造區(qū)隔。如有人會通過分組設置屏蔽父母,“父母看到我曬恩愛了會問東問西,太麻煩了,需要很多解釋。我們只是想談戀愛,他們就想到了結(jié)婚”(N4)。還有人更愿意在微博平臺而非微信“曬恩愛”,因為“微博上有真正愿意祝福我們的人”(N3)。屏蔽家長、避免沖突的區(qū)分意識,意味著年輕人了解自身在社會結(jié)構中占據(jù)的位置,了解真實社會世界的戀愛結(jié)構和社交媒體“曬恩愛”之間的區(qū)別,與此同時,明白在面對愛情時自己需要保持或堅守的距離[31],拒絕陷入被父母操控的戀情社會化的內(nèi)卷旋渦。
(三)關于結(jié)構的三重組合:符號、時空、閾限
韓炳哲指出,數(shù)字符號展現(xiàn)出另外一種生命形式,這種生命的特點是永恒的存在和永恒的當下。[32]社交媒體“曬恩愛”制造了一種數(shù)字生命形式和戀愛鏡像,在這里,個人生活的透明化、愛情宣言的公開化和社會交往的數(shù)字化共同構建了數(shù)字符號世界的愛情烏托邦。“曬恩愛”不是將來時,而是現(xiàn)在進行時,向大家展演的是“此時此刻的擁有”。
雖然我們都不知道大學畢業(yè)之后會去哪個城市,但這不是我們現(xiàn)在不在一起的理由。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說,我們只想談一場沒有外界因素干擾的戀愛。(N5)
從受訪者的陳述中可以看出,當代青年追求的純粹愛情與未來無關,與婚姻無關。從個人生命歷程角度來看,戀愛是介乎單身和婚姻兩者之間的狀態(tài),戀愛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未來是清晰的,也是不清晰的……這類似特納所說的個體成為處于閾限狀態(tài)的臨界人,具有更大選擇余地和更大自由度的近閾限特征,每個人的愛情經(jīng)歷中可能包含著“單身—戀愛—失戀”的交替性的情感體驗和位置轉(zhuǎn)換,“曬恩愛”記錄下來的個人戀情呈現(xiàn)的并非現(xiàn)實社會分配給他們的角色和地位,甚至還可能存在不受道德傳統(tǒng)和社會規(guī)范限制的符號及其關系,但在結(jié)構邊緣之處的“曬恩愛”卻散發(fā)著無限的熱情和活力,彰顯著愛情的純粹和偉大。
潘忠黨等人認為,時空建構觀下的閾限性的核心特征指的是某種微觀的流動性,對某事某地既有結(jié)構性規(guī)則的顛覆,又對該時該地潛力的挖掘和明示。這些實踐和與之關聯(lián)的體驗,具有有別于日常生活的結(jié)構所規(guī)訓的秩序和內(nèi)容。[33]前文提到的對父母屏蔽戀情狀態(tài)是個體反社會規(guī)訓的日常生活抵抗策略,尤其對異地戀個體來說最為典型:
我發(fā)朋友圈的時候會把父母和親戚全部屏蔽,因為不想讓他們想太多,只不過是一場戀愛,以后也不一定結(jié)婚,不想讓他們擔心,也不想被他們盤問。(N16)
其明知未來在一起的機會渺茫,但仍在繼續(xù)戀情,不計結(jié)果,只爭朝夕?!皶穸鲪邸比缤粋€不和家長言說的秘密,在家長眼皮底下進行著,個體從中體驗著脫離父母、擺脫社實規(guī)則和獨立成長帶來的愉悅感。
由上觀之,個體曬恩愛中那些初入戀情、熱戀、緊張和失戀過程的表達,包含幸福、自由、考驗,甚至羞辱等各種情感交融的特點,它充滿著生命的活力、滿腔的熱誠以及前所未有的激情,出現(xiàn)在“我”與“你”的戀愛關系以及“我們”與“他們”所構成的更廣泛的關系之中,進入到了結(jié)構的縫隙、邊緣和底層之處,出現(xiàn)在了婚姻結(jié)構和戀愛結(jié)構發(fā)生變革的地方。雖然個體最終將回到現(xiàn)實社會的愛情結(jié)構中,但戀愛儀式的過程和交融的那些經(jīng)歷,為他開啟新的戀愛結(jié)構注入了新的意義和活力。
六、透明之愛:社交媒體時代新型親密關系的建構
在南非社會人類學家莫尼卡·威爾遜(Monica Wilson)看來,儀式是理解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鍵,因為人們在儀式中所表達出來的是他們最為之感動的東西,儀式所揭示的是一個群體的價值。[34]當代青年“曬恩愛”文本被記錄在云端,“官宣”、熱戀、關系緊張和分手等愛情過程中的關鍵時刻均以儀式化方式展現(xiàn)其中,社交媒體成為當代青年書寫生活史、展示自己戀愛觀的閾限空間。雖然平民個體的愛情故事在歷史長河中點點滴滴似細沙、似塵埃,但只要有光,沙灘上的沙子會閃耀,空氣中的灰塵會跳舞,“曬恩愛”文本也自有其意義。個體利用技術、媒介和平臺策略性地進行愛情的儀式化展演,以實現(xiàn)戀愛的身份認同和關系確認,在此過程中個體、戀愛對象和好友形成情感共同體,共同建構了數(shù)字符號世界的愛情烏托邦。社交媒體“曬恩愛”成為一個儀式過程,在經(jīng)歷了“結(jié)構”和“交融”的轉(zhuǎn)換交替之后,個體最終回歸社會結(jié)構和習俗規(guī)范下的愛情觀,然而此時的回歸是經(jīng)歷了意義的更新與確認之后更高層次的回歸,[35]即短暫釋放了社會結(jié)構性壓力,重新整理好心情,重回社會系統(tǒng)和正常生活。對個人成長而言,“曬恩愛”儀式意味著考驗、歷練和磨礪,使其更了解愛情的意義和愛情在自己生活中的價值,以及在現(xiàn)實的社會結(jié)構作用下更懂得如何去愛。
當代青年通過公開自己的內(nèi)心感覺和情緒,記錄自己的戀情過程,實現(xiàn)了靈魂的透明和親密關系的透明,[36]通過此,個體完成了生命歷程的升級。與傳統(tǒng)社會戀愛結(jié)構模式不同的是,透明可見成為數(shù)字化時代新型親密關系的本質(zhì)?!皶穸鲪邸钡年P鍵節(jié)點的儀式過程和分類結(jié)構的三重組合均顯示出社交媒體中愛情敘事的公開化、可見性、可觀賞的展演特點,“曬恩愛”即曬“透明之愛”。所謂透明之愛,指的是那些用諸如“曬恩愛”等方式公開書寫的愛情詩篇,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透明可見的情感和交往關系。那些完全呈現(xiàn)于世人眼前的“我們的故事”,或真實或虛幻,如彩色的透明泡泡一樣,在空中飄浮游蕩,供人們欣賞,在個體成長、情感分享以及愛情記憶三方作用下顯現(xiàn)而出。然而,德國社會學家尼古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指出,異化的原因不是信息的封閉,反倒是信息過多且過于透明。[6](40) 透明可見的公開愛情與私域之愛相比,難免有異化的危險。透明之愛易讓個體沉浸于愛情的自我感動和深度表演,也會使情感互動因隱去灰色地帶而失去愛之真實,令愛情記憶可能經(jīng)整飾而導致記憶的改寫。
首先,透明即可觀賞,但表演的是整飾的愛情。[37]“曬恩愛”促進了青年個人成長的透明化,其儀式過程是生命流程的可見體驗。相比以往的其他任何媒體,在社交媒體通過文字、圖像和他人互動等方式呈現(xiàn)的“曬恩愛”更為立體,更為全面,更能引起深層的共情。“曬恩愛”既供別人觀賞,也供自己欣賞,當一幕幕的戀情過往在朋友圈中呈現(xiàn)時,個體既是主角,也是觀眾。個體一邊在為別人表演,一邊也在為自己表演,雙重身份促使個體進入深層扮演,激發(fā)自己以希望有的或應有的情感標準去“曬恩愛”,最終完成對自己的愛情故事及生命中曾經(jīng)的那一段時光的自我在場和自我感動,在被凝視和自我凝視之中實現(xiàn)情感生活和生命歷程的他評和自評。此時,“曬恩愛”所編織的戀愛感覺貌似真實自發(fā),但事實上已被暗中整飾,情感究竟是真實的還是制造的,已難以分辨。
其次,透明即安全,但抹去了“灰色地帶”。“曬恩愛”促進了情感分享的透明化,個體與情侶、與他人的互動成為戀愛的明證與籌碼。“不曬好像沒有安全感”,“曬恩愛”成為最快捷、最廉價的保持戀愛安全感的方式之一,透明化成為安全感的標配。一方面,透明化的情感分享就像個體的情感導航,能確立個體在戀愛中的身份和位置;另一方面,透明化的情感分享是情感分量的衡量砝碼,在戀愛關系中彼此之間的付出和回報如何,不再是由戀愛雙方私下衡量,而是交予公共空間,由他人評價。傳統(tǒng)親密關系中的“情義無價”在透明化之后,成為可標價的商品,“點贊”、評論或轉(zhuǎn)發(fā)等的數(shù)據(jù)成為標價的籌碼。然而與市場化的區(qū)別在于,大部分的評價都以贊美為主(除非是和自身利益相悖,誰又會公然去拆散別人的感情呢?),失去了負面消極性的評價信息,戀愛中的“灰色地帶”消失了,個體的情感判斷面臨失靈。
最后,透明即可記錄,但改寫了愛情記憶。當代親密關系的記錄源自數(shù)字化記憶,只有被記錄的能被記憶。有受訪者表示自己的情感記憶依賴于“曬恩愛”,“打開朋友圈翻一翻,就會讓自己回憶起來,沒有記錄的,完全不記得了,回憶就是空白”(N3)。新型親密關系的建構依賴個體選擇性的自我記憶和說服,又在記憶和反思中形成對親密關系的再解讀和再建構。然而,個體在選擇性記錄某些美好事件時,也可能擦除某些事件(如不道德、不愉快的內(nèi)容,與前任的戀愛痕跡等)。因此,情感記憶不是一次形成的,而是在不斷重組、調(diào)整,改寫后留存下來的。[38]毋寧說最后保存下來的數(shù)字化記憶對自己和對戀愛關系的刻畫看起來比自己的內(nèi)心更為準確、全面,不如說這只不過是個體基于“想象中愛情的樣子”的最終版本。
我們將自己的生命歷程記錄、戀愛關系確立以及情感記憶都交給了透明化,并愿意被審視且沉浸其中。然而,透明化下的戀愛關系的“全景效應”并非真實全景,脫離了身體的透明化數(shù)字交往和數(shù)字化愛情,容易造成真實情感的想象化。隨著我們的身體被數(shù)據(jù)中介為虛體,情感也隨著身體的不在場而發(fā)生了異化。[39]“曬恩愛”作為儀式展演,演繹了浪漫愛情故事,然而個體看不到透明之愛背后的月之暗面,這是否仍預示著:哪怕在數(shù)字化時代,“愛情是盲目”仍不可能避免。
參考文獻:
[1] 吳飛,李佳敏.虛擬現(xiàn)實:共情傳播的技術實現(xiàn)路徑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7):178-184.
[2] [美]詹姆斯·W.凱瑞,[加]G.斯圖爾特·亞當.作為文化的傳播[M].丁未,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21.
[3] [法]阿諾爾德·范熱內(nèi)普.過渡禮儀[M].張舉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0,137,139.
[4] [英]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jié)構與反結(jié)構[M].黃劍波,柳博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5,128,3,15,169,56-57.
[5] [美]羅蘭·米勒.親密關系(第6版)[M].王偉平,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253.
[6] [德]尼克拉斯·盧曼.作為激情的愛情——關于親密性編碼[M].范勁,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03-104.
[7] [美]威廉·雷迪.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M].周娜,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365-366.
[8] 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M].龔小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00.
[9] 李海燕.心靈革命——現(xiàn)代中國愛情的譜系[M].修佳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328.
[10] 高寒凝.親密關系的實驗場:“女性向”網(wǎng)絡空間與文化生產(chǎn)[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0(3):127-139.
[11] [美]珍妮·A·拉德威.閱讀浪漫小說[M].胡淑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12.
[12] Gábor Orosz, dám Szekeres, Zoltán G Kiss, Péter Farkas and Christine Roland-Lévy. (2015).Elevated romantic love and jealousy if relationship status is declared on Facebook.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 :1.
[13] 王瑤,晏青.從文化到展演:中國節(jié)日在社交媒體的話語競合——以愛情節(jié)日在微信傳播為例[J].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2019(2):22-35+34.
[14] Henna,M.(2015).Facebook official: The attitudes toward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1(2) :76.
[15] Hultgren, Kelly An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Digital Age: Exploring Technology's Impact on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Maintenance, and Dissolution.Retrieved January 1,2013,from https://repository.arizona.edu/handle/10150/297651.
[16] 張雯宜.影像傳播與親密關系:社交網(wǎng)絡秀恩愛儀式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4.
[17] 董晨宇,段采薏.反向自我呈現(xiàn):分手者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消除行為研究[J].新聞記者,2020(5):14-24.
[18] 潘旭明,潘虹宇,周思琦.親密關系陷阱:“情感誘惑”行為的質(zhì)性研究[J].青年研究,2020(5):48-60+95.
[19] 邱鴻峰.彈性動機、群內(nèi)等級、信任物化:關系傳播視閾下的網(wǎng)絡約會與風險控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2):49-63+127.
[20] Jesse Fox, Jeremy L. Osborn, Katie M. Warber. (2014).Relational dialectics an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The role of Facebook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 escalation, maintenance, conflict, and dissolu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5:533.
[21] 李鎵,何超彥.模因在青年網(wǎng)絡流行文化中的作用模式研究——以“官宣”體為例[J].東南傳播,2019(11):76-80.
[22] 施旭升.儀式·節(jié)日·狂歡——戲劇藝術的精神原型[J].民族藝術研究,2019(5):79-81.
[23] [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憂郁的熱帶[M].王志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4.
[24] 徐魯亞.維克多·特納與恩丹布的神秘儀式——《儀式過程——結(jié)構與反結(jié)構》導讀[A].莊孔韶.人類學經(jīng)典導讀[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25.
[25] 陸曄,賴楚謠.短視頻平臺上的職業(yè)可見性:以抖音為個案[J].國際新聞界,2020(6):23-39.
[26] [丹麥]施蒂格·夏瓦.文化與社會的媒介化[M].劉君,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31,152.
[27] 王淑華.平民生活博客的角色表演及其互動發(fā)展[J].重慶社會科學,2010(8):93-97.
[28] [德]馬丁·布伯.我與你[M].任兵,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8:95.
[29] [德]弗里德里?!せ乩?留聲機 電影 打字機[M].邢春麗,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1.
[30] [英]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xiàn)代中的自我與社會[M].夏璐,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6.
[31]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區(qū)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下冊)[M].劉暉,譯.北京:商務印刷書館,2015:748.
[32] 韓炳哲.在群中——數(shù)字媒體時代的大眾心理學[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45.
[33] 潘忠黨,於紅梅.閾限性與城市空間的潛能——一個重新想象傳播的維度[J].開放時代,2015(3):140-157+8-9.
[34] Wilson Monica.(1954).Nyakyusa ritual and symbolism.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56(2) : 241.
[35] 孫衛(wèi)華,劉亞楠.儀式展演與象征抵抗:Cosplay的儀式實踐與閾限空間[J].當代傳播,2022(3):78.
[36] [德]韓炳哲.透明社會[M].吳瓊,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0:58-59.
[37] [美]阿莉·拉塞爾·霍克希爾德.心靈的整飾:人類情感的商業(yè)化[M].成伯清,淡衛(wèi)軍,王佳鵬,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70.
[38] [德]韓炳哲.精神政治學[M].關玉紅,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91.
[39] 王鴻宇,藍江.數(shù)字資本主義時代的情感——從生活到生產(chǎn),再到權力治理[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21(1):114-124.
[責任編輯:高辛凡]
基金項目: 2022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異化與回歸:社會加速時代青少年網(wǎng)絡粉絲文化的培育引導”(22NDJC115YB)。
作者簡介: 王淑華,女,副教授,博士;何麗,女,講師;姚曄,女,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