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究基于傳播基礎設施理論,通過2021年9—11月在F省內(nèi)兩個城鄉(xiāng)社區(qū)的深度訪談與非參與式觀察,揭示社區(qū)老齡人口新冠疫苗接種的動因、障礙,以及社區(qū)傳播扮演的角色。研究發(fā)現(xiàn),宿命論、疾病史、接種后果不確定性是主要障礙。如何克服社會文化語境中的消極因素,對老齡人口進行有效動員,給作為“故事講述網(wǎng)絡”中繼站以及“傳播行動語境”營造者的社區(qū)組織帶來挑戰(zhàn)。通過聚焦社區(qū)傳播網(wǎng)絡的結(jié)構(gòu)以及嫁接文化中心的健康傳播路徑,研究發(fā)展了傳播基礎設施理論。
關鍵詞: 新冠疫苗接種;老齡人口;傳播基礎設施;社區(qū)傳播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418(2023)02-0002-08
在后疫情時代如何減少公眾對疫苗的疑慮、提高接種率,已經(jīng)成為新冠預防的新挑戰(zhàn)。[1]盡管我國的新冠疫苗接種人群覆蓋率位居全球前列,但怎樣“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加大工作力度”[2],針對作為易感人群的老齡人口開展高效的傳播動員、提升其疫苗接種率,對保障整個社會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當前國內(nèi)針對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意向的研究較少。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群體接種肺炎與流感疫苗受到社會經(jīng)濟地位、疫苗知識、接種史、人際傳播、家庭結(jié)構(gòu)等因素的制約。[3]然而上述研究均無理論框架去勾連變量之間的關系,導致無法從社會結(jié)構(gòu)、信息傳播與個體能動性的系統(tǒng)視角考察復雜的健康議題。傳播學者盡管較早涉足新冠疫苗接種研究,但多聚焦信息框架等傳播策略如何影響個體的接種意愿。[4]個體生活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多元信息渠道、本土健康觀念,以及其他社會語境都會影響他們的疫苗接種決策[5],因此需要將研究視野延伸至現(xiàn)實傳播生態(tài)。
基于老齡人口的低移動性與低社交媒體使用率,社區(qū)傳播對其疫苗接種意義重大。在健康傳播領域,傳播基礎設施理論(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被用于解釋特定社區(qū)的傳播網(wǎng)絡與傳播語境如何影響當?shù)鼐用竦慕】岛蠊?],并成為近年來探索解決社區(qū)居民健康差異與健康資源不均衡分配的核心理論。[7]宏觀層面的大眾傳媒、中觀層面的社區(qū)媒體與基層組織、微觀層面的家庭及鄰里關系網(wǎng)絡,都是健康信息的傳播者。它們之間的整合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消除社區(qū)內(nèi)部的健康差異。[8]然而該理論的適用性從未在我國的社區(qū)語境中被檢驗。本研究以它為理論框架,聚焦老齡人口的新冠疫苗接種決策,揭示我國城市與農(nóng)村社區(qū)特定的傳播網(wǎng)絡與傳播語境的結(jié)構(gòu)性影響,特別是社區(qū)組織在激活傳播網(wǎng)絡與克服語境障礙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為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實證參考。
一、 理論框架
傳播基礎設施理論旨在闡明影響健康行為的多重社會情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作為一個由城市社區(qū)傳播研究發(fā)展而來的傳播生態(tài)理論,它認為社區(qū)具有獨特而豐富的傳播資源以影響居民健康。這些傳播資源可以概括為多層次的“故事講述網(wǎng)絡”(storytelling network)以及它所根植的“傳播行動語境”(communication action context)[9],前者是指大眾傳媒、社區(qū)媒體、基層組織與社區(qū)居民創(chuàng)造日常對話和鄰里故事,后者是指促進居民交流的外部資源。
故事講述是指社區(qū)成員將社區(qū)視作歸屬感的來源,通過共享關切,建構(gòu)關于社區(qū)現(xiàn)實與愿景的過程。[10]社區(qū)故事講述網(wǎng)絡包括宏觀(如全國性媒體、政府組織)、中觀(如本土媒體、社區(qū)組織),以及微觀層面的行動者。這其中,中觀與微觀層面的故事講述是研究焦點。一方面,學者們關注個體與故事講述網(wǎng)絡連接的緊密程度所產(chǎn)生的健康后果。更頻繁的社區(qū)人際交流、媒介使用與組織溝通有著更為積極的健康后果,如更高的預防乳腺癌與糖尿病的知識水平,以及更積極的健康信息搜尋行為與應急響應。[11]進一步的研究表明,連接社區(qū)故事講述網(wǎng)絡會通過社會支持、公民參與、集體效能等機制影響個體的健康后果。[12]另一方面,相關研究試圖解決特定社區(qū)由于特定社會情境(如人口構(gòu)成、地理環(huán)境)而導致的健康不平等。[13]社區(qū)成員和朋友、鄰居就日常生活進行交流,這些分享的敘事揭示了影響當?shù)鼐用窠】档纳鐣榫骋蛩兀該?jù)此展開有效的健康干預。
社區(qū)的故事講述網(wǎng)絡受到傳播行動語境的促進或限制。后者是指影響社區(qū)居民接入或參與各類傳播活動的自然或人造環(huán)境,既包括物質(zhì)層面(如社區(qū)地理位置、公共交往空間),又包括社會文化層面(如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傾向)。[14]既有研究多關注物質(zhì)層面的語境,通過理解影響傳播的結(jié)構(gòu)性要素,幫助公共衛(wèi)生部門確認在何處、何時針對難以觸達的人群展開健康干預。[15]社區(qū)居民能否獲取特定的健康資源不僅與他們的健康狀況與健康保險有關,而且受到他們與當?shù)貍鞑ゾW(wǎng)絡的聯(lián)系程度的制約[16],因為居民對這些資源的接近性感知受到社區(qū)傳播的影響。當居民們談論社區(qū)醫(yī)療中心交通不便時,交通不僅是一個結(jié)構(gòu)性要素,也是他們在談話過程中建構(gòu)的尋求醫(yī)療服務的障礙。[17]如此,社區(qū)的故事講述網(wǎng)絡與傳播行動語境既獨立作用又相互影響,共同影響了當?shù)鼐用竦慕】岛蠊?/p>
盡管傳播基礎設施理論幫助我們識別社區(qū)傳播生態(tài)中影響老齡人口疫苗接種的動因與障礙,該理論本身仍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比如故事講述網(wǎng)絡的結(jié)構(gòu)對健康后果是否關鍵;物質(zhì)性與精神性的傳播行動語境是否同樣值得重視。更為重要的是,社區(qū)組織既是社區(qū)傳播網(wǎng)絡的成員,又是傳播語境的重要構(gòu)成[18],當適用于西方國家自治社區(qū)的傳播基礎設施理論被用來考察我國的社區(qū)健康傳播時,作為國家政策落實者與基層管理權(quán)力行使者的村委會或居委會,在故事講述網(wǎng)絡以及傳播行動語境中會扮演何種獨特的角色?;谏鲜鲇懻?,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問題:
RQ1:在故事講述網(wǎng)絡層面,社區(qū)老齡人口接種疫苗的動因與障礙是什么?
RQ2:在傳播行動語境層面,社區(qū)老齡人口接種疫苗的動因與障礙是什么?
RQ3:社區(qū)組織如何激活傳播網(wǎng)絡、營造傳播語境,動員老齡人口接種疫苗?
二、 研究方法
基 于我們的理論關切和研究問題,本研究主要采用訪談這一質(zhì)性數(shù)據(jù)搜集方法,以理解影響社區(qū)老年人疫苗接種的傳播和社會情境因素,以及社區(qū)組織在接種動員中扮演的角色。訪談數(shù)據(jù)包含兩類內(nèi)容:社區(qū)老年人關于其接種新冠疫苗的敘事(特別是傳播和社會情境要素對其接種決策的影響)和社區(qū)組織針對當?shù)乩夏耆说慕臃N動員過程。此外,研究者還采用田野筆記的形式記錄非參與式觀察獲得的數(shù)據(jù)(包括社區(qū)居民間非正式的交談、社區(qū)的地理位置、周邊的交通設施、社區(qū)內(nèi)的公共活動場所、社區(qū)宣傳欄的內(nèi)容等),這些觀察記錄有助于研究者將社區(qū)居民的訪談資料置于特定的社區(qū)語境之中。[19]
2021年8月,新冠德爾塔變異株引發(fā)了我國新一輪的本土疫情,波及17個省份。為了檢驗傳播基礎設施理論在不同性質(zhì)社區(qū)的適用性,本研究于2021年9—11月選取F省內(nèi)的城市社區(qū)X與鄉(xiāng)村社區(qū)N作為田野調(diào)查地點。社區(qū)X常住人口6326人,旅游業(yè)發(fā)達,所在的副省級城市經(jīng)歷過兩次外來輸入病例引發(fā)的疫情;區(qū)域內(nèi)60歲以上老人1477位,截至調(diào)查時疫苗接種率達71.6%。社區(qū)N是一個城中村,常住人口1941人,所在的縣級市從未有輸入病例;區(qū)域內(nèi)60歲以上老人391位,截至調(diào)查時接種率達59.3%。本研究的一位成員家住N社區(qū),上學在X社區(qū),因此可以便利地對兩個社區(qū)進行非參與式觀察,并采用雪球抽樣對N社區(qū)的11位老人(5男6女,平均年齡70.6歲,小學到初中文化),以及X社區(qū)的12位老人(5男7女,平均年齡66.5歲,小學到高中文化)展開深度訪談(見表1)。
對社區(qū)老年人的半結(jié)構(gòu)化訪談主要涉及受訪者的基本信息(如健康狀況、職業(yè)、社會經(jīng)濟地位、家庭結(jié)構(gòu)等)、疫苗接種的動因與障礙(如“哪些因素影響了您的疫苗接種決策?”)、社區(qū)故事講述網(wǎng)絡(如“您通過哪些媒體、哪些人了解疫苗接種信息?”),以及社區(qū)的傳播行動語境(如“您是否能便捷地找到附近的醫(yī)療咨詢機構(gòu)?”)。此外,本研究還訪談了4位社區(qū)管理者與志愿者,以深入了解社區(qū)組織在動員老齡人口接種過程中如何搭建傳播網(wǎng)絡與營造傳播語境。樣本量遵循扎根理論的理論飽和原則。研究者及時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圍繞3個研究問題進行開放式和軸心編碼,抽象與完善理論模型。當發(fā)現(xiàn)新增樣本不能補充、發(fā)展既有理論模型時,即視作達到理論飽和,不再繼續(xù)新增受訪者。[20]
對田野筆記和訪談數(shù)據(jù)的分析是以扎根理論為依據(jù)的多階段歸納分析過程,編碼類別既源于數(shù)據(jù)呈現(xiàn)的模式,又取決于研究的理論關切。[21]首先,通過不斷比較分析技術(shù)(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兩位研究者獨立識別訪談數(shù)據(jù)中與疫苗接種決策有關的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例如社區(qū)傳播、風險感知、接種意向等),并探索這些主題之間的關聯(lián)。其次,扎根理論分析允許我們運用理論框架去解釋數(shù)據(jù),通過比對、討論這些主題與理論框架之間的聯(lián)系,在達成共識后將這些主題進一步分配給研究關注的、與傳播基礎設施有關的編碼類別,即故事講述網(wǎng)絡與傳播行動語境。最后,田野筆記能夠為概念間的聯(lián)系提供情境或補充說明,兩位研究者再次回到數(shù)據(jù)中依據(jù)代表性、清晰性、簡潔性原則共同確定引述內(nèi)容,將其呈現(xiàn)在隨后的研究發(fā)現(xiàn)部分中。[22]
三、 研究發(fā)現(xiàn)
(一)故事講述網(wǎng)絡與老齡人口疫苗接種
社區(qū)組織、人際交流和電視是受訪老年人獲悉疫情動態(tài)、了解疫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電視上的新聞資訊與國內(nèi)外整體的疫情動向、國內(nèi)疫情防控工作進展有關,由此形成的“高風險感知”構(gòu)成了老年人疫苗接種的主要促動因素。電視上的疫苗接種倡導也被政府信任度較高的老年人理解為一種政策紅利、社會趨勢,甚至是國家規(guī)范。在規(guī)范面前,個體意志微不足道,須服從于更高的社會利益,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比如:
有什么可聊的?他叫你去接種就去接種了。這又不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的一個政策,電視不是一直在播放嘛!(X2M,65歲)
人際網(wǎng)絡對于老年人疫苗接種的影響稍顯復雜,這是因為他們既依賴社區(qū)組織獲知疫苗信息,又與重要他人(如子女、親戚)以及弱關系圈(如鄰居)談論疫苗相關的信息。疫苗接種在我國是一項自上而下的防疫政策,許多受訪者都談到了社區(qū)基層工作人員的動員工作?;谏鐓^(qū)組織的特殊作用,將在后面詳細地討論他們的傳播策略。在重要他人影響上,大多數(shù)受訪老年人的子女直接參與并影響了他們的接種決策。36%的老年樣本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甚至手術(shù)史,他們對接種的安全性心存疑慮。因此通過子女向醫(yī)生咨詢接種安全性是老年人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方式。晚輩們采用的勸服策略也很關鍵,比如強調(diào)不打疫苗的消極后果,而不是強調(diào)打疫苗的積極后果。這種直覺上強調(diào)“減益”而不是“增益”的說服策略無意中達到了說服效果:
孫子和我說,你再不打,公交車就沒法坐了,我說我平時很少乘坐公交……不能去銀行、公園,我說我不去。他又說你去領社保,沒打[疫苗]人家也不讓你去。他們騙著騙著我就去打了。(N5F,71歲)
然而老年人并不僅僅接觸來自電視與重要他人的接種勸服,導致他們接種猶豫的主要影響源還有鄰里弱關系網(wǎng)絡。在鄰里交流過程中,疫苗接種的不良體驗與不確定后果最常被提及,給那些行動不便或者有疾病史的老人帶來了決策難題。一位安裝了心臟起搏器的老人通過咨詢醫(yī)生得到了病情穩(wěn)定后可以接種的答復,卻也接收到了鄰里傳播的“噪音”:
我說我想去接種時,人家說那個疫苗就是“以毒攻毒”“又不是什么好針,還要排得那么久”“那些沒病的都不愿意去接種,你一個有病的還想接種?”但總體來說我身邊大多數(shù)人都接種了,所以我還是傾向于會去接種的。(X5M,69歲)
對不同層次的傳播網(wǎng)絡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電視形塑老年人的疫情風險感知,家庭傳播賦予他們信息與精神支持,而鄰里傳播提示疫苗接種的風險感知與拒絕接種的規(guī)范壓力。然而老年人的接種決策還在于他們自身的信息解讀。比如電視新聞上建議接種年齡的變化令少數(shù)老人感到不安。他們認為公共衛(wèi)生部門在疫苗年齡政策上一開始較為謹慎,后期放寬了接種年限,但沒有為老年人的接種安全性做出擔保,這說明存在問題。對習慣了國家政令強制接種的老年人來說,當國家參考國際慣例警示疫苗風險,并且將接種決策權(quán)下放到居民后,這種失去國家背書的自主決策權(quán)反而令他們無所適從:
我知道有些人打,但是我不管他們。政府一開始卡到59歲,我是相信政府的,他們一開始是比較謹慎的。(N11M,68歲)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智能手機被視作具有健康促進的潛力[23],但技術(shù)可供性并不等于技術(shù)友好性,移動社交媒體的使用在老年人群中分化明顯。僅4位老年樣本肯定了手機是他們獲知疫情和接種信息的重要渠道。更多的受訪者要么僅提及“打電話”“發(fā)微信”等基礎功能,要么表示自己平時很少看手機。影響要素既包括生理層面的障礙,如“看不清”“拿不穩(wěn)”“聽力差”,也包括主觀層面的因素,如“不識字”“老了不愛用”,以及害怕電信詐騙。整體看來,社交媒體對老齡人口接種的影響有限。在競爭性接種觀念并存的情況下,社區(qū)層面的動員將更直接地參與、影響老年人的疫苗接種行為。
(二)傳播行動語境與老齡人口疫苗接種
從傳播行動語境的角度看,影響兩地老年人接種的障礙主要在于醫(yī)療資源的接近性與宿命論傾向。前者揭示了社區(qū)的物理語境,特別是與疫苗接種相關的醫(yī)療資源與交通設施對接種意愿的影響,而后者指向了以往傳播基礎設施研究較少關注的文化觀念層面的傳播行動語境。許多受訪者會談到疫苗接種點的遠近。例如在N社區(qū),疫苗接種地點共兩處,一處距離1.9公里,另一處距離1.4公里。不少受訪者患有基礎疾病或手術(shù)史,缺乏可靠的醫(yī)療資源為他們提供是否能夠接種的咨詢服務,自己貿(mào)然前往醫(yī)院不僅出行不便、等候時間過長,而且可能因身體條件暫時無法接種,甚至會有感染風險,因此接種疫苗本身構(gòu)成了一種風險。醫(yī)患溝通之間物理性的語境障礙,降低了老齡人口自主前往醫(yī)院接種的自我效能,放大了鄰里傳播的消極效果,使疫苗猶豫的天平向保守方向傾斜,社交隔離、自我防護成為更具優(yōu)先級的替代方式:
總是聽他們說,排隊要很久,一開始要三個小時,我們一聽,那老人受不了。我不能久站,雖然有這個心思,但是身體受不了。站不住,就覺得這么大了,無所謂了,打也行不打也行,我血壓高一直吃藥。(N2M,73歲)
聽說有人打了還去住院了,我也是聽說的,想起來就不敢去。反正我都在家里,很安全,我口罩都買好了,這就夠了。(N10F,61歲)
理解“無所謂”“沒必要”觀念的生成需要從老年人自身的立場出發(fā),思考“老”在疫情與疫苗接種的語境中意味著什么。“老”意味著因移動性差導致的低疫情風險感知和低醫(yī)療資源接近性,以及因身體、疾病問題導致的接種后果不確定性。對他們來說,如果最重要的目標在于保證自身安全,那么就必須評估與比較新冠感染與疫苗接種,哪種才是更大的風險。在醫(yī)療資源可及性差的情況下,新冠感染的風險顯得更為可控,因而他們更傾向于采取保守的防護策略。然而人類的健康行為決策并非完全基于理性[24],相反,集體主義文化中與老齡化如影隨行的宿命論觀念,成為他們最常見的表達:
我是抱著無所謂的思想,想著這么老了,就算了。我看電視,看到中國的疫情這么少,我就無所謂,有打沒打都可以。(N4M,77歲)
然而訪談數(shù)據(jù)表明,在少數(shù)老年受訪者中也存在與宿命論相反的文化觀念?!胺e極老齡化”以及“為他人接種”的觀念使得他們愿意克服消極的物理與文化語境去接種疫苗。“積極老齡化”指的是老年人積極地參與、維護與創(chuàng)造自身的社會交往活動。以X7F為例,她雖然右手神經(jīng)有問題,但仍然輾轉(zhuǎn)三家醫(yī)院去咨詢醫(yī)生,最終在得到醫(yī)生的肯定后去接種疫苗:
盡管我已經(jīng)70歲了,但我還想去旅游,還有很多跟人接觸的機會,他們說疫苗接種在減輕重癥率上是有效的,所以我很想去打。(X7F,70歲)
這種積極樂觀的傳播行動語境作用于日常人際傳播,傳播語境與傳播網(wǎng)絡相互作用,影響親戚、朋友的接種決策:
跟朋友聊的時候會說,年紀大了[有]基礎病到底要不要打……我會說更堅定地去打。因為我喜歡出來活動,那活動要接觸人的,沒打疫苗的話,什么時候染上也不知道。(X10F,65歲)
如果說“積極老齡化”在個人層面上促使疫苗接種的機制在于“利己”,那么這一觀念在社區(qū)層面上表現(xiàn)為“利他”,即積極地參加社區(qū)活動帶來更強的歸屬感,因而產(chǎn)生更強的社會責任,將疫苗接種視作社區(qū)成員的共同義務。這種責任感在家庭情境中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使得“為他人接種”成為另一個推動老年人接種疫苗,并通過人際傳播勸服他人接種的文化觀念。X6F、N5F等受訪者均表達了她們?yōu)楹蟠】刀a(chǎn)生的接種意向或行為:
有的人說:這么老了,[又]不出去,干嘛去打……老人家有的會覺得生死由命。我就覺得這樣太自私了。我還要帶孫子,我沒打真的很害怕,我怕影響他們,這不是開玩笑的,你看那個疫情,一個人影響一家人,太恐怖了。(X6F,62歲)
(三)作為傳播中繼站與語境營造者的社區(qū)組織
村委會或居委會既是防疫信息的中繼站,又是傳播行動語境中的清障者和橋接者。從圖1的社區(qū)故事講述網(wǎng)絡中可以直觀地發(fā)現(xiàn),由于老齡人口較少使用社交媒體,他們與公共衛(wèi)生以及醫(yī)療機構(gòu)之間缺乏直接溝通的渠道,與大眾傳媒組織之間僅有自上而下的單向傳播渠道,這使得他們要么成為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要么無法獲取疫苗接種條件、程序、注意事項等方面的信息。盡管他們所處的社區(qū)具有多層次的傳播資源,但在可及性這一層面上,只有社區(qū)組織能夠通過社區(qū)媒介如廣播、海報甚至是入戶告知的形式實現(xiàn)信息觸達,扮演加工、增強、再傳遞國家防疫信息的中繼站的角色。不僅如此,社區(qū)組織也是居民訴求的反饋者以及地方與國家防疫決策的重要信息源。
N社區(qū)除了執(zhí)行日常的疫情輸入人員排查、疫情風險警示等任務外,從2021年6月開始利用入戶、村廣播等形式對社區(qū)老齡人口開展疫苗接種的動員工作,解決防疫政令傳達的“最后一公里”問題。X社區(qū)的職能與N社區(qū)相似。兩個社區(qū)均做到了網(wǎng)格化管理,為每位老年人分配相應的接種動員人員。相比之下,X社區(qū)會使用更多的媒體資源,如與當?shù)仉娨暸_合作宣傳以及利用微信朋友圈進行“病毒式”傳播:
我們早期就是發(fā)宣傳單,跟他們說要打疫苗這件事情。然后群發(fā)短信、轉(zhuǎn)發(fā)朋友圈、微信群推廣,這些都是我們宣傳的基本工作。然后在轄區(qū)內(nèi)的各個樓道張貼疫苗接種的正面信息,然后也會和這邊的電視臺合作,通過電視、微信、媒體等給他們一個洗腦式的宣傳。(X社區(qū)書記)
在微觀的傳播策略上,強調(diào)疫情的持續(xù)性、疫苗安全性、全民接種的必然性、接種的個人和社會利好是社區(qū)傳播的主要訴求。盡管沒有受過專業(yè)的健康傳播培訓,但社區(qū)傳播實踐無意中契合了諸多健康行為改變理論,二者都強調(diào)風險感知、收益感知與規(guī)范感知對改變公眾行為的重要性:
我就跟他們強調(diào)疫情風險的不確定性,告誡他們不能有僥幸心理,他們的日常接觸都可能存在感染風險,還有就是現(xiàn)在國家政策好,等等。(N社區(qū)婦女主任)
前期動員確實是比較困難,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是‘小白鼠’,我們就會跟他們說,那么多人都去打了,輪不到你當試驗品。(X社區(qū)書記)
在動員方式上,由于接種初期不少老人基于對接種后果的憂慮或者認為越晚接種疫苗質(zhì)量就越高,普遍持觀望態(tài)度,兩個社區(qū)都采用了“發(fā)動少數(shù)人動員少數(shù)人”的策略,倡導他們“為他人接種”或者告知“社區(qū)大多數(shù)人都接種了”,以提高他們對疫苗接種的規(guī)范感知。更具體地考察老年人疫苗接種的微觀傳播網(wǎng)絡結(jié)構(gòu)(如圖2所示),可以發(fā)現(xiàn)社區(qū)組織通過動員社區(qū)的關鍵影響者,推進了老年人的疫苗接種工作。兩個社區(qū)在資源動員上有所差異,相對落后的N社區(qū)更多依托既有的血緣關系,而資源豐富的X社區(qū)有更多的影響者。這些關鍵影響者除了網(wǎng)格員、老年人的親屬,還包括社區(qū)樓道員(積極配合社區(qū)工作、聯(lián)絡居民的志愿者)、社工人員(如助老員)等,建立在既有人際信任上的雙向溝通降低了老年人對接種的抗拒心理:
我們的網(wǎng)格員對居民來說都是很熟悉的…會通過聊天式地跟他們說“要去打啊,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如果只是宣傳的話,就只是給他們一個信息。但是你跟他們坐、跟他們聊,他們的心理就會不一樣。(X社區(qū)書記)
社區(qū)組織還是促進老齡人口與信息資源、醫(yī)療資源發(fā)生互動的重要語境要素。一方面,社區(qū)組織通過傳單、海報、條幅等營造了全民防疫的意見氣候,通過網(wǎng)格化管理建立了網(wǎng)格員、樓道員、助老員、志愿者與老齡人口日?;拥闹贫刃哉Z境。另一方面,他們試圖消除老齡人口與醫(yī)療資源之間的物理性障礙。X社區(qū)的疫苗接種工作經(jīng)歷了從早期的個人自主預約,到社區(qū)工作人員帶隊,再到后期的接種流動車抵達社區(qū)的變化。結(jié)果正如社區(qū)志愿者描述的那樣,“后面疫苗車進來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人都去接種了?!盢社區(qū)不僅告知村民哪里有疫苗、哪里接種人少的信息,而且向移動不便的老人提供接送服務。這些行為既是一種象征性的傳播,讓老年人有“重視感”,將疫苗接種視作社會規(guī)范;又是實質(zhì)性的動員,致力于清除接種障礙,促進老年人從接種收益感知向疫苗接種行為的實質(zhì)性轉(zhuǎn)變。盡管缺乏專業(yè)醫(yī)療知識,X社區(qū)還在能力范圍內(nèi)為有疾病史的老年人提供咨詢:
一開始肯定是有點怕的,不知道打了會怎么樣。之前不是說高血壓不能打嘛。后面就想通了。居委會跟我們說高血壓在多少[血壓]以內(nèi)也能打,而且你看外國死那么多人,我們的疫苗還是免費的,就去打了。(X11F,70歲)
盡管社區(qū)組織是當?shù)毓适轮v述網(wǎng)絡的重要構(gòu)成,但自身缺乏專業(yè)知識以及與居民之間的信任關系可能制約它的傳播效能,因此通過營造傳播行動語境,為老齡人口與醫(yī)生之間的互動搭建橋梁,成為社區(qū)組織的另一個重要使命。而傳播行動語境的營造又增強了公眾對社區(qū)組織的信任度。從這個意義上看,社區(qū)組織作為故事講述網(wǎng)絡中繼站以及傳播行動語境營造者的雙重角色是相互補充與增強的。然而,即便有社區(qū)強大的動員與體貼的清障,老年人的疫苗接種決策也并非是刺激—反應式的。相反,老年人是差異化的、能動的主體。他們的疫苗接種決策除了受到多層次傳播網(wǎng)絡的影響,還與他們自身的身體狀況、風險感知、居住環(huán)境、本土文化觀念等要素相關,這都為社會動員帶來了挑戰(zhàn)。比如當國內(nèi)局部疫情暴發(fā)后接種人數(shù)顯著上升,而當疫情逐步平息后數(shù)量又顯著回落,社區(qū)傳播難以控制外部行為動因的影響。判斷有疾病史的老人是否有條件接種也超出了社區(qū)工作者的知識范疇,因此在勸服時也會留有余地。在應對宿命論等消極文化觀念上,社區(qū)傳播的短期影響同樣有限。
四、 討論與結(jié)論
本研究旨在理解后疫情時期我國老齡人口新冠疫苗接種的動因和障礙,以及基層社區(qū)動員的作用與邊界,以期提高社區(qū)健康干預的效果。個體的疫苗接種行為受到了諸如認知、情感、文化、社會、交通、政治等因素的綜合影響。[25]基于傳播基礎設施理論,本研究將上述零散的影響因素進一步歸結(jié)為公眾心理、傳播網(wǎng)絡與物質(zhì)文化語境三者的互動。如圖3所示,老齡人口的疫苗接種是一個復雜的決策過程,如果沒有社會動員則拒絕接種的機率較高。相反,接受接種要經(jīng)歷相對復雜的心理過程,包括經(jīng)受疫情風險感知、宿命論傾向、接種風險感知、社會規(guī)范感知,以及醫(yī)療資源接近性感知等心理關卡的層層考驗。每層疫苗猶豫的關卡都有“個體—傳播—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有的更容易受故事講述網(wǎng)絡的影響,有的更容易受傳播行動語境的影響;有的通過社區(qū)介入能夠產(chǎn)生積極效果,有的需要長效的干預機制。識別每層關卡的作用機制能夠幫助社區(qū)制定有效的干預策略。
在疫情風險評估層面,較高的風險感知是接受接種的有利條件。由于老齡人口本身的弱移動性、與外界的低接觸度,尤其是農(nóng)村社區(qū)人口的低流動性,容易使他們輕視風險,獲得一種消極的安全感。從故事講述網(wǎng)絡的影響看,挑戰(zhàn)還來自大眾傳媒對局部疫情的報道,當局部疫情緊張時老年人接種意愿增強,緩和時則意愿降低。社區(qū)傳播干預應強調(diào)風險的持續(xù)性、外部輸入病例的監(jiān)測難度,以及老年人在疫情面前的脆弱性與后果嚴重性。
然而高風險感知并不意味著必然輸出積極的接種決策。不少健康傳播模式,特別是“延伸的平行加工模式”強調(diào)在高風險感知與低效能感知的情況下會導致受眾回避干預信息、懷疑信息操控等恐懼控制行為。[26]自我效能是指個體對自身有能力從事某種行為的信仰。[27]在不少健康傳播情境中,自我效能可以預測健康遵從行為。然而亞洲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宿命論”是低度自我效能的文化根源。[28]疾病、孤獨、低收入等因素會使老人低估自身對家庭與社會的價值,容易在疫情面前表現(xiàn)出聽天由命的態(tài)度并傳染給同輩群體。這種社會文化上負面的“營養(yǎng)源”(negative nurturer)[29]成為疫苗接種消極的傳播行動語境,阻礙樂觀、正向的鄰里傳播。社區(qū)組織應尋找“積極老齡化”的榜樣,通過他們的參與式傳播提高鄰里同輩群體的生命質(zhì)量預期。
自我效能較高的老年人在感知疫情威脅后會積極評估疫苗接種的可行性。當大眾傳媒提示疫苗風險并不再為接種安全性擔保時,習慣計劃經(jīng)濟思維的老人可能會將這一信息解讀為疫苗不可靠甚至會起副作用的信號,從而放大疫苗風險。[30]疫苗接種年限先緊后松的政策,也讓一些老人感到越早接種就越可能充當“實驗室小白鼠”。由于公眾傾向于談論與相信負面信息,個別老年人接種后產(chǎn)生的副作用以及注射疫苗仍可能感染的新聞在鄰里傳播中得到擴散,更加“印證”了上述懷疑。自身的疾病史、手術(shù)史,以及當下的健康狀況加大了老年人的疫苗風險感知。社區(qū)干預需要強調(diào)疫苗總體上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特別在減少重癥病死率上的有效性。
即便是老年人高估了疫苗接種風險,社會規(guī)范仍然可以促使他們接種疫苗。這是因為傳播可以產(chǎn)生包括社會規(guī)范在內(nèi)的社區(qū)效應(neighborhood effects)。[31]首先,大眾傳媒的疫苗接種倡導可能被解讀為一種針對全民的國家規(guī)范,對遵從意識較強的老人來說可以不需要經(jīng)過疫苗風險評估就能獨立發(fā)揮作用。其次,社區(qū)同輩群體接種行為會帶來群體壓力。需要注意的是當拒絕疫苗成為多數(shù)人的決策時會形成一種反向的群體壓力。在微觀層面上,家人、朋友等重要他人的感受也是關鍵性的社會規(guī)范。社區(qū)干預可訴諸為國家接種[32]、為家人接種的利他主義價值觀,使用“您所在的社區(qū)絕大多數(shù)的老人已經(jīng)接種新冠疫苗”等描述性規(guī)范作為說服策略。
醫(yī)療資源接近性與友好性感知可能是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最后心理關卡。交通不便、擁擠、長時間等候等不良體驗會在鄰里之間迅速擴散,成為削弱社區(qū)動員效果的消極傳播行動語境。本研究中的兩個社區(qū)通過接送行動不便的老人或疫苗車進社區(qū)活動,改變了傳播行動語境。但社區(qū)人員無法像專業(yè)醫(yī)療人員那樣向社區(qū)老人提供是否符合接種條件的咨詢。在沒有社區(qū)醫(yī)院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政府采購接種咨詢服務的做法,也可以通過網(wǎng)格員收集問題、代為咨詢。
從以上心理過程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社區(qū)老人并非被動的受傳者,他們也是健康信息的闡釋者、過濾者、加工者與擴散者,是放大或減輕風險的主體。傳播基礎設施理論強調(diào)在個體所處的環(huán)境中,多層次的傳播網(wǎng)絡和傳播語境通過影響個人的健康認知、信仰與行為,最終影響當?shù)鼐用竦慕】岛蠊?。?3]它強調(diào)了傳播生態(tài)的效用,忽視了個體在感受到外部信息后,能夠發(fā)揮能動性,結(jié)合自身的生理狀況、社會閱歷與價值期待做出健康決策。即使是老年人也是能動的主體,能夠把積極的信息闡釋為消極的(如將疫苗接種的自主決策解讀為疫苗風險信號),也能夠想辦法克服接種的條件限制,并將樂觀的心態(tài)傳遞給同輩群體。
本研究在兩個方面貢獻于傳播基礎設施理論。第一,該理論強調(diào)多層次、多主體、多渠道的社區(qū)故事講述網(wǎng)絡對消除健康不平等的影響。然而故事講述網(wǎng)絡呈現(xiàn)何種結(jié)構(gòu)(比如是自治的還是有控制的、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的、雙向?qū)ΨQ的還是單向不對稱的)是否會影響它的作用方式與效果?本研究呈現(xiàn)了中國特定社會政治語境下社區(qū)傳播網(wǎng)絡的結(jié)構(gòu)特性。新冠疫苗政策的變化意味著國家層面上健康傳播的觀念轉(zhuǎn)型:過去通過行政強制、國家提供安全性擔保的疫苗接種體制轉(zhuǎn)變?yōu)榫撅L險前提下的政府倡導與公民自主決策。然而地方政府依然是疫情防控的責任主體,接種任務層層下達,由社區(qū)承擔最繁重的“最后一公里”動員任務。在轉(zhuǎn)型期的公共衛(wèi)生體制下,直接面向居民的社區(qū)組織必然成為社區(qū)故事講述網(wǎng)絡的中心,作為信息闡釋與放大的中繼站,結(jié)合社區(qū)語境將政令加工為有效的說服信息。它無法采取行政強制,只能建立一套細致綿密的人際傳播系統(tǒng),影響居民健康后果的方式仍然是以參與式的人際傳播為主。[34]這種雙向?qū)ΨQ的、中心化的、目標導向的高效故事講述網(wǎng)絡,延伸了公共衛(wèi)生機構(gòu)與地方政府的信息觸達,通過發(fā)動社區(qū)中的關鍵影響者,激活人際層面的交流網(wǎng)絡,增加老年人的疫苗接種信任。
第二,傳播基礎設施理論的相關研究強調(diào)了交通、醫(yī)院、休閑場所、健身設施等物質(zhì)資源會直接或通過影響傳播的方式作用于居民的健康[35],卻很少聚焦影響社區(qū)傳播活動的積極或消極的社會文化語境。我國的社區(qū)組織營造、激活了高效的社區(qū)人際傳播網(wǎng)絡,本身應被視為一種制度性的傳播行動語境。社區(qū)組織在清除交通障礙等物理障礙,以及在利用我國文化傳統(tǒng)中重視家庭、福澤后代的觀念倡導“為家人接種”上是有效的,然而在應對“宿命論”上收效甚微。本研究認為,“文化中心”(culture-centered)的健康傳播路徑可以彌補傳播基礎設施理論在闡釋社會文化語境上的蒼白。一方面,在文化中心路徑中,物質(zhì)資源、制度性支持、社會經(jīng)濟狀況、服務成本與可及性等被稱為健康行為的“使動者”(enabler),來自文化、社區(qū)、宗教、家庭關系的支持或障礙被稱為健康行為的“營養(yǎng)源”(nurturer)。[36]社區(qū)健康傳播應首先定義社區(qū)內(nèi)積極與消極的使動者與營養(yǎng)源,隨后根據(jù)文化認同選擇最優(yōu)干預點(point of intervention entry)。比如家庭關系可被視為一種積極的營養(yǎng)源,而且位于文化認同的中心,因此“為家人接種”入選優(yōu)先干預策略。另一方面,文化中心路徑重視同輩群體的參與式傳播在健康干預中的角色。[37]在參與式傳播情境中,傳播者與受傳者均為社區(qū)老齡人口,他們處在雙向平等的對話地位。傳播者通過傾聽自己所屬的邊緣群體表達他們的現(xiàn)實障礙和健康需求,尋求改變接受“宿命論”、阻礙積極老齡化的結(jié)構(gòu)性因素。[38]總之,物質(zhì)和文化層面的語境要素在影響健康后果的重要性與方式上存在差異,研究者需要根據(jù)特定的疾病與群體評估這些語境要素的影響力,借助文化中心健康傳播路徑的研究成果,營造有助于社區(qū)正向傳播的行動語境。
參考文獻:
[1] Dror, A. A., Eisenbach, N., Taiber, S., Morozov, N. G.amp; Sela, E. (2020). Vaccine hesitancy: The next challenge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5(8): 775-779.
[2] 沐鐵城,彭韻佳.全國已有1.5億6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31/c_1127716729.htm.
[3] 曾四清等.城市社區(qū)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種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健康教育,2017(9): 811-814; 方任飛等.北京市老年人家庭結(jié)構(gòu)對其免費接種流感疫苗的影響[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5(12): 1028-1031; 林聲等.上海市老年人肺炎疫苗接種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5(10): 975-978.
[4] Chen, T., Dai, M., Xia, S.amp; Zhou, Y. (2021). Do messages matter? Investigating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framing, outcome uncertainty, and number format on COVID-19 vaccination attitudes and intention. Health Communication, 1-8; Chia, S. C., Lu, F., amp; Sun, Y. (2021). Tracking the influence of misinformation on elderly people’s perceptions and intention to accept COVID-19 vaccines. Health Communication, 1-11; Hong, Y., amp; Hashimoto, M. (2021). I will get myself vaccinated for others: The interplay of message frame, reference point, and perceived risk on intention for COVID-19 vaccine. Health Communication, 1-11.
[5] Huang, G.amp; Li, K. (2021). Get vaccinated for loved ones: Effects of self-other appeal and message framing in promoting HPV vaccination among heterosexual young men. Health Communication, 1-13.
[6] Kim, Y. C.amp; Ball-Rokeach, S. J. (2006). Civic engagement from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perspective. Communication Theory, 16(2): 173-197.
[7] Wilkin, H. A. (2013).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 for informing efforts to reduce health disparit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3(1): 181-200.
[8] Wilkin, H. A. (2013).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 for informing efforts to reduce health disparit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3(1): 181-200.
[9] Ball-Rokeach, S. J., Kim, Y. C.amp; Matei, S. (2001). Storytelling neighborhood: Paths to belonging in diverse urban environmen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4): 392-427.
[10] Wilkin, H. A., Ball-Rokeach, S. J., Matsaganis, M. D.amp; Cheong, P. H. (2007). Comparing the communication ecologies of geo-ethnic communities: How people stay on top of their community.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7(1-2): 387-406.
[11] Kim, Y. C., Moran, M. B., Wilkin, H. A.amp; Ball-Rokeach, S. J. (2011). Integrated connection to a neighborhood storytelling network (ICSN), educ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knowledge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Latinos in Los Angele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6(4): 393-415; Wilkin, H. A., amp; Ball-Rokeach, S. J. (2011). Hard to reach? Using health access status as a way to more effectively target segments of the Latino audience.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6(2): 239-253; Kim, Y. C., amp; Kang, J. (2010). Communication, neighborhood engagement, and household hurricane preparedness. Disasters, 34(2): 470-488.
[12] Wilkin, H. A.amp; Ball-Rokeach, S. J. (2011). Hard to reach? Using health access status as a way to more effectively target segments of the Latino audience.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6(2): 239-253; Kim, Y. C., Moran, M. B., Wilkin, H. A., amp; Ball-Rokeach, S. J. (2011). Integrated connection to a neighborhood storytelling network (ICSN), educ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knowledge among African Americans and Latinos in Los Angele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16(4): 393-415.
[13] Matsaganis, M. D.amp; Golden, A. G. (2015).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reproductive health disparitie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in a small urban community: The communicative construction of a “field of health 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2): 163-184; Savage, M. W., Scott, A. M., Aalboe, J. A., Burch, S., VanArsdall, P. S. S., amp; Mullins, R. (2018). Oral health beliefs and behavior among young adults in Appalachian Kentucky.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6(1): 113-134; Schulz, A. J., amp; Lempert, L. B. (2004). Being part of the world: Detroit women’s perceptions of health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 33(4): 437-465.
[14] Ball-Rokeach, S. J., Kim, Y. C.amp; Matei, S. (2001). Storytelling neighborhood: Paths to belonging in diverse urban environment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4): 392-427.
[15] Matsaganis, M. D., Golden, A. G.amp; Scott, M. (2014).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theory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disparities: Enhancing storytelling network integration by developing interstitial 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8(2): 1495-1515.
[16] Matsaganis, M. D.amp; Wilkin, H. A. (2015). Communicative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ctive efficacy as determinants of access to health-enhancing resources in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20(4): 377-386.
[17] Matsaganis, M. D.amp; Golden, A. G. (2015).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reproductive health disparitie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in a small urban community: The communicative construction of a “field of health 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2): 163-184.
[18] Matsaganis, M. (2006). “Neighborhood effects” and the invisible “motor’ of community change. Conference Paper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1-41.
[19] Matsaganis, M. D.amp; Golden, A. G. (2015).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reproductive health disparitie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in a small urban community: The communicative construction of a “field of health 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2): 163-184
[20] Corbin, J. M.amp; Strauss, A. L. (200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Los Angeles: Sage.
[21] Charmaz, K. (2006).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 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London: Sage.
[22] Sandelowski, M. (1994). Focus on qualitative methods: The use of quote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search in Nursing amp; Health, 17(6): 479-482.
[23] Moore, R. C.amp; Hancock, J. T. (2020). Older adults, social technologies, and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Challenges, strengths, and strategies for support. Social Media + Society, 6(3): 1-5.
[24] Singhal, A.amp; Rogers, E. M. (2003). Combating AID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action. London: Sage.
[25] Fadda, M., Albanese, E.amp; Suggs, L. S. (2020). When a COVID-19 vaccine is ready, will we all be ready for i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65(6): 711-712.
[26] Witte, K. (1992). Putting the fear back into fear appeals: The extended parallel process model.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9(4): 329-349.
[27]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28] Singhal, A.amp; Rogers, E. M. (2003). Combating AID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action. London: Sage.
[29] Airhihenbuwa, C. O.amp; Webster, J. D. (2004). Culture and African contexts of HIV/AIDS prevention, care and support. SAHARA-J: Journal of Social Aspect of HIV/AIDS, 1(1): 4-13.
[30] Kasperson, R. E. et al. (1988).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isk Analysis, 8(2): 177-187.
[31] Matsaganis, M. D. (2015). How do the places we live in impact our health? Challenges for, and insights from,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39(1): 33-65.
[32] Jia, H.amp; Luo, X. (2021). I wear a mask for my country: Conspiracy theories, nationalism, and intention to adopt Covid-19 prevention behaviors at the later stage of pandemic control in China. Health Communication, 1-9.
[33] Kim, Y. C.amp; Ball-Rokeach, S. J. (2006). Civic engagement from a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perspective. Communication Theory, 16(2): 173-197.
[34] Broad, G. M., Ball-Rokeach, S. J., Ognyanova, K., Stokes, B., Picasso, T.amp; Villanueva, G. (2013). 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ecologies to brid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community 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4): 325-345.
[35] Matsaganis, M. D.amp; Golden, A. G. (2015). Interventions to address reproductive health disparitie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in a small urban community: The communicative construction of a “field of health 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3(2): 163-184; Savage, M. W., Scott, A. M., Aalboe, J. A., Burch, S., VanArsdall, P. S. S., amp; Mullins, R. (2018). Oral health beliefs and behavior among young adults in Appalachian Kentucky.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6(1): 113-134; Burgess, E. R., Walter, N., Ball-Rokeach, S. J., amp; Murphy, S. T. (2019). Communication hotspots: How infrastructure shapes people’s health. Health Communication, 36(3): 361-371.
[36] Airhihenbuwa, C. O.amp; Webster, J. D. (2004). Culture and African contexts of HIV/AIDS prevention, care and support. SAHARA-J: Journal of Social Aspect of HIV/AIDS, 1(1): 4-13.
[37] Dutta, M. (2007). Communicating about culture and health: Theorizing culture-centered and cultural-sensitivity approaches. Communication Theory, 17(3): 304-328.
[38] Campbell, C.M.amp; Jovchelovitch, S. (2000). Health, community and development: Towards a social psychology of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0(4): 255-270; Dutta-Bergman, M. J. (2003). Demographic and psychographic anteceden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pplying a social marketing model. Social Marketing Quarterly, 9(2): 17-31.
[責任編輯:謝薇娜]
基金項目: 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新冠肺炎親歷者的媒介實踐與社會支持研究》(FJ2022B131)。
作者簡介: 邱鴻峰,男,教授,博士;黃柄瑞,男,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