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lián)合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LCBDE)治療膽囊結石(calculus of gallbladder,CG)合并膽總管結石(calculus of gallbladder,CBDS)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藍田縣中醫(yī)院收治的92例CG合并CBD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研究組(46例)與對照組(46例)。研究組行LCBDE治療,對照組行開腹取石術。針對兩組手術情況、術前與術后第3 d時炎癥因子、一期結石清除率,以及并發(fā)癥進行比較。結果 研究組患者手術操作、術后離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Plt;0.05);術后3 d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均升高,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均Plt;0.05)。兩組患者一期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LCBDE治療CG合并CBDS效果確切,能夠有效減少術中失血量,抑制術后炎癥反應,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腹腔鏡;膽道鏡;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
中圖分類號:R57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4.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4.040
膽囊結石(calculus of gallbladder,CG)屬于臨床常見的膽囊疾病,早期無典型的癥狀表現(xiàn),隨著病情進展能夠出現(xiàn)上腹部不適、膽絞痛等癥狀[1]。據(jù)相關調查顯示,約15%的CG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相較于單純CG,CG合并CBDS患者起病急,常伴隨高熱與腹痛等癥狀,給其機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既往臨床針對CG合并CBDS主要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與膽總管切開取石等方式治療,雖然結石清除效果較為理想,但創(chuàng)傷較大,極易引起膽漏、感染等相關并發(fā)癥[3-4]。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日益精進,腹腔鏡與膽道鏡技術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開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lián)合膽道鏡膽總管探查取石術(LCBDE)可以一次完成手術,且保留了Oddi's括約肌功能,具有創(chuàng)傷小、出血量、利于恢復等優(yōu)勢。然而,一些研究對于LCBDE在CG合并CBDS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仍存有質疑[5-6]。為了進一步完善CG合并CBDS患者的治療方案,本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藍田縣中醫(yī)院收治的46例患者應用了LCBDE治療,并與另46例行常規(guī)開腹取石術治療者的效果進行對比,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藍田縣中醫(yī)院收治的92例CG合并CBD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shù)字表將其分為研究組(46例)與對照組(46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60.52±4.56)歲;BMI為17.65~28.45 kg/m2,平均BMI(23.02±1.56)kg/m2;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23±1.56)年;結石最大直徑為0.34~1.62 cm,平均直徑(1.00±0.52)cm;膽總管直徑為0.69~3.48 cm,平均直徑(1.42±0.60)cm;其中單發(fā)結石21例,多發(fā)結石2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60.50±5.02)歲;BMI為17.12~28.34 kg/m2,平均BMI(23.00±1.47)kg/m2;病程1~13年,平均病程(5.20±1.48)年;結石最大直徑為0.32~1.50 cm,平均直徑(1.02±0.47)cm;膽總管直徑為0.70~3.45 cm,平均直徑(1.40±0.58)cm;其中單發(fā)結石21例,多發(fā)結石2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可比。本研究經藍田縣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2019年歐洲消化內鏡學會臨床實踐指南》[7]中對于CG與CBDS的診斷標準,且經CT、超聲、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檢查確診;②肝功能Child-Pugh分級[8]gt;B級;③患者意識清晰,生命體征平穩(wěn)。排除標準:①膽總管下端狹窄或肝內膽管結石;②凝血功能異常;③膽源性胰腺炎;④膽總管結石≥2 cm;⑤有上腹部手術史;⑥肝功能嚴重受損;⑦惡性腫瘤;⑧心、腦、肺等器官功能障礙;⑨精神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 研究組行LCBDE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體位,全身麻醉,在臍上緣開放1 cm切口,置入Trocar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為13 mmHg(1 mmHg= 0.133 kPa),置入腹腔鏡對腹腔內膽囊及其周圍組織進行探查,之后分別在劍突下、右上腹部建立操作孔,并置入手術器械。實時解剖膽囊所在三角區(qū),首先夾閉膽囊動脈遠端、膽囊管,之后離斷膽囊動脈,暫時保留牽拉膽囊的膽囊管位置。在膽總管前開放切口,膽道鏡置入后觀察結石部位,其中近處結石直接以取石網籃捕捉并取出,直徑較大或遠距離結石使用激光碎石后取出。再次觀察殘余結石,若無異常對膽總管進行一期縫合,并間斷縫合膽總管切口。最后取出膽囊與膽囊管組織,術區(qū)充分止血,沖洗腹腔,未見活動性出血的情況下留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對照組行開腹取石術: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體位,全身麻醉,消毒手術區(qū)域。選取右肋緣下開放倒L形或斜切口,逐層切開皮膚與皮下組織后進入腹腔。探查腹腔情況,充分暴露出膽囊管,及連接的膽總管與肝總管,充分游離并結扎切斷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剝離并摘除膽囊。在膽總管前壁開放切口,使用取石鉗、取石網籃及激光碎石等方式進行膽總管取石,取出殘留結石,觀察無殘留后沖洗腹腔并關腹,留置T型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①手術情況: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離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炎癥因子:術前與術后第3 d時分別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分離血清,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C反應蛋白(CRP)與白細胞介素-6(IL-6)進行檢測。③一期結石清除率與并發(fā)癥:統(tǒng)計切口感染、腸粘連、腹膜炎、胰腺炎、膽漏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SPSS 23.0分析與處理,(x±s)描述計量資料,t檢驗;[例(%)]描述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Plt;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操作、術后離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 d的炎癥因子比較 術后3 d兩組患者CRP、IL-6均升高,但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一期結石清除率與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兩組患者一期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3。
3 討論
CG與CBDS均屬于臨床常見的膽囊疾病,二者合并后不僅給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且進一步增加了治療難度。既往臨床主要采用開腹膽囊切除術、膽總管切開取石聯(lián)合T管引流等方式治療CG與CBDS,但其對于機體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增加了術后疼痛程度與臥床時間及并發(fā)癥風險,極大程度地干擾了康復進程[9]。
LCBDE利用膽囊管的自然腔道,無須切開膽總管,不僅操作簡單,且術中不會損傷十二指腸乳頭,保護了Oddi's括約肌功能,避免術后反流性膽管炎、急性胰腺炎等并發(fā)癥風險[10-11]。同時,LCBDE中能夠放大手術視野,清晰顯示肝內外膽道的各級膽管分支,包括細小的3~4級膽管分支,利于徹底清除結石,且膽道縫合更為可靠,不易損傷內臟,進一步保障了手術安全[12-13]。此外,LCBDE中膽總管切開空間較十二指腸乳頭大,特別適用于直徑較大或多發(fā)的膽總管結石[14]。本研究中,兩組患者一期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種術式均能較好地清除結石,清除效果上沒有顯著差異。由于LCBDE手術視野清晰,可以直觀探查到膽管內結石,并明確其數(shù)量、部位與大小,利于精準取出結石,所以一期清除結石率與開腹手術相當。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術后離床活動、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低于對照組,表明LCBDE能夠縮短手術和患者恢復時間,減小創(chuàng)傷。腹腔鏡與膽道鏡技術較為成熟,利用雙鏡開展LCBDE,最大程度地控制了手術對于周圍組織的損傷,繼而降低出血量,促進術后康復。此外,研究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較對照組短,這與部分報道結果不符[15],考慮與患者個體差異及術者技術水平有關。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創(chuàng)傷能夠促進大量炎癥因子釋放,但接受不同術式的患者術后炎癥因子水平存在差異性[16-17]。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術后3 d的CRP、IL-6均較對照組低,表明LCBDE造成的炎癥反應更輕微。LCBDE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方案,創(chuàng)傷性較開腹手術更為輕微,有效抑制了機體應激反應,減少炎癥因子釋放,為術后恢復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同時,在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方面比較,研究組結果較對照組低,說明LCBDE能夠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傳統(tǒng)開腹手術過程中,腹腔內組織直接與空氣接觸,增加了腸粘連、膽漏、腹腔感染等并發(fā)癥風險[18-19]。LCBDE則在人工氣腹支持下進行相對封閉的手術操作,且術中器械切割膽總管、膽囊等組織時對于周圍結構干擾較小,所以降低了并發(fā)癥概率,安全性較為可靠。值得注意的是,雖然LCBDE具有顯著的應用優(yōu)勢,但內鏡下操作困難,存在一定的應用局限性,所以術者應不斷完善技術水平,全面掌握膽囊解剖結構,以便保證手術的開展效果與安全[20]。
綜上所述,LCBDE治療CG合并CBDS效果確切,能夠減少術中失血量,抑制術后炎癥反應,降低并發(fā)癥風險,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不過,由于本次研究未進行隨訪,所以關于LCBDE對于CG合并CBDS患者遠期復發(fā)率的影響仍需要延長觀察時間進一步論證。
參考文獻
[1]曾吉林, 金鍵, 丁良福. 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評價[J]. 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 2021, 24(11): 907-909.
[2]蔡雪軍, 李永元, 沈建偉, 等. 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一期手術與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腹腔鏡分期手術治療細徑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的療效比較[J].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22, 27(5): 343-348.
[3]何松獅, 王志偉.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聯(lián)合膽道鏡膽總管取石、膽道支架及膽總管Ⅰ期縫合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療效分析[J]. 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 2021, 49(10): 1213-1217.
[4]王秋紅, 鄭連生, 韓唯杰, 等. 腹腔鏡聯(lián)合內鏡同期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療效分析[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 2020, 37(5): 355-357.
[5]張昌生, 張學貞, 韓宗明, 等.腹腔鏡和膽道鏡及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應用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J]. 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9, 22(1): 44-46, 49.
[6]王云峰, 徐斌, 王杰, 等. 腹腔鏡、膽道鏡及十二指腸鏡聯(lián)合免T管引流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效果分析[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1, 37(4): 872-876.
[7]周春華, 周瑋, 孟雨亭, 等. 《2019年歐洲消化內鏡學會臨床實踐指南:膽總管結石的內鏡治療》摘譯[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9, 35(6): 1237-1241.
[8]楊甲梅. 實用肝膽外科學[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855-856.
[9]劉健, 郭嘉, 宋仲學, 等.腹腔鏡結合膽道鏡探查取石術治療老年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療效評價[J]. 海南醫(yī)學, 2019, 30(16): 2082-2084.
[10]胡水根, 朱婷婷, 徐小平, 等.膽道鏡或ERCP聯(lián)合腹腔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體會[J]. 臨床外科雜志, 2019, 27(7): 620-621.
[11]陳武. 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療效[J]. 安徽醫(yī)藥, 2018, 22(4): 629-631.
[12]徐凌云, 王霞. 腹腔鏡與膽道鏡聯(lián)合應用于老年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圍術期護理[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8, 22(18): 91-94.
[13]韋邦僅, 周信竹, 盧緒信, 等. 腹腔鏡膽道探查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比較[J]. 海南醫(yī)學, 2018, 29(10): 1447-1449.
[14]黃尚輝. 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經膽囊管探查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觀察[J]. 廣西醫(yī)學, 2018, 40(24): 2962-2964.
[15]潘朝武, 章宏葉. 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分析[J].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20, 27(14): 1729-1732.
[16]陳武, 張曙光, 劉建通.腹腔鏡膽囊切除膽道探查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臨床效果[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8, 15(11): 1654-1658.
[17]張同領, 王陽龍, 唐獻金, 等.腹腔鏡與膽道鏡聯(lián)合同期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38例[J]. 安徽醫(yī)藥, 2019, 23(4): 797-800.
[18]陳鐵炯, 鄭軍. 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臨床對比分析[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8, 16(2): 226-228.
[19]羅小懷, 杜一鴻. 腹腔鏡聯(lián)合膽道鏡與開腹治療膽囊、膽總管結石的療效比較[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8, 22(22): 21-23.
[20]張璞, 王超臣. 腹腔鏡膽道探查術對膽囊結石伴膽總管結石的治療效果觀察[J]. 中國醫(yī)刊, 2021, 56(11): 1233-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