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用于鞘膜積液患兒的效果,并觀察其對患兒激素水平和復發(fā)的影響。方法 選取海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鞘膜積液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結扎術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2例,行單孔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扎)和對照組(48例,行傳統(tǒng)鞘狀突高位結扎)。記錄兩組患兒手術情況和手術效果,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激素水平和治療后半年復發(fā)率。結果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和術后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Plt;0.05);術后觀察組患兒生長激素(GH)、雌二醇(E2)及孕酮(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觀察組患兒手術前后GH、卵泡刺激素(FSH)、E2及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對照組患兒GH和P水平較術前均顯著增加(均Plt;0.05);兩組患兒術后1周和術后4周時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均Plt;0.05);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5)。結論 單孔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扎用于鞘膜積液患兒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fā)癥少,術后恢復快,對激素水平影響小,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扎術;鞘膜積液;激素;復發(fā)
中圖分類號:R72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3.13.004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13.016
鞘膜積液好發(fā)于嬰幼兒,隨著病情進展,可引起墜脹、牽扯痛,嚴重時可影響患兒運動功能和正常生長發(fā)育。既往研究認為,鞘狀突發(fā)育未閉合是鞘膜積液的主要誘因,尤其以開放狀態(tài)的鞘狀突最易引起鞘膜積液[1]。有調查表明,僅少數患兒鞘膜積液可自行吸收,多數均需外科干預[2]。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進步,有關鞘膜積液患兒的手術方式不斷增多,但尚未形成共識。傳統(tǒng)術式采用鞘狀突高位結扎,可閉合鞘狀突,緩解疼痛等臨床癥狀,但傳統(tǒng)術式存在陰囊腫脹等并發(fā)癥,影響康復效果[3]。腹腔鏡作為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因其創(chuàng)傷小和恢復時間短的特點而備受臨床關注。但臨床對于治療鞘膜積液患兒的腹腔鏡手術也缺乏規(guī)范[4]。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傳統(tǒng)術式與單孔腹腔鏡指導鞘狀突高位結扎術的臨床價值,并觀察其對患兒激素水平和術后復發(fā)的影響,為優(yōu)化臨床治療方案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海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鞘膜積液男性患兒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結扎術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52例,行單孔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扎)和對照組(48例,行傳統(tǒng)鞘狀突高位結扎)。觀察組患兒年齡3~10歲,平均年齡(5.92±2.06)歲;單側48例,雙側4例;鞘膜積液量25~40 mL,平均鞘膜積液量(32.59±6.68)mL。對照組患兒年齡3~9歲,平均年齡(5.72±2.85)歲;單側46例,雙側2例;鞘膜積液量28~45 mL,平均鞘膜積液量(33.27±7.74)mL。兩組患兒年齡、病變部位及鞘膜積液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海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泌尿外科學(第3版)》[5]中鞘膜積液的診斷標準;②均在海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接受手術治療;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年齡gt;2歲且≤10歲。排除標準:①凝血異?;蛴腥苎载氀?、血友病者;②有嚴重心肺基礎疾病者;③有泌尿系手術病史者;④鞘膜積液復發(fā)者。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兒術前排尿,行常規(guī)全身麻醉,起效后開始手術?;純喝∑脚P位,臀部墊高,在臍環(huán)處作0.5 cm縱向切口,放置套管針(trocar),術中氣腹維持10~12 mmHg(1 mmHg=0.133 kPa),流量1.5~2.5 L/min。在腹腔鏡下探查腹腔,明確患兒未閉合鞘狀突內環(huán)口位置,在腹壁投射點作切口,將帶絲線的疝鉤針刺入,至腹膜外間隙后,連續(xù)潛行貫穿縫合內環(huán)口的半內圈,然后將縫線頭留在腹腔,退針。然后再將內環(huán)口外半圈行腹膜外潛行貫穿縫合。經內半圈將預留的絲線縫線牽拉出腹壁,行雙重打結,閉合鞘狀突內環(huán)口。對照組患兒行傳統(tǒng)鞘狀突高位結扎,常規(guī)全身麻醉后,患兒取側臥位,在腹股溝韌帶中上方沿皮紋作橫切口2~3 cm,依次分離外膜囊腫及其鄰近組織,切除囊腫,沿精索上緣進行探查,將鞘突管內環(huán)結扎,并切斷。清洗術區(qū),逐層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兒手術和術后復發(fā)情況。記錄患兒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手術一般資料。采用稱重法計算術中出血量(術后總血紗布濕重-術前紗布干重),1 mL血=1 g血重量[6]。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和處理情況。在出院后以電話和復診形式進行隨訪,以臨床診斷判斷復發(fā),記錄兩組患兒術后半年復發(fā)率。②比較兩組患兒激素水平。分別在術前和術后(術后1周)采集患兒空腹肘靜脈血3 mL,采用高速離心機(上海天美生化儀器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滬松械備20210061號,型號:Velocity 18R)以2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血清生長激素(G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孕酮(P)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③比較兩組患兒疼痛程度。分別在術前、術后1周及術后4周時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兒手術前后疼痛水平,評分范圍0~10分,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7]。④比較兩組患兒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陰囊腫脹、切口感染及腹壁皮下氣腫。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多時間點結果比較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手術情況和術后復發(fā)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手術時間和術后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觀察組患兒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兒激素水平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兒GH、E2及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觀察組患兒手術前后GH、FSH、E2及P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gt;0.05)。術后對照組患兒GH和P水平較術前均顯著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VAS評分比較 兩組患兒術后1周和術后4周時VAS評分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陰囊腫脹者用墊高陰囊及溫熱毛巾熱敷,癥狀在1~3 d內逐漸緩解,切口感染者表現為局部紅腫和分泌物,給予常規(guī)抗生素干預后,癥狀在2~5 d逐漸消失。腹壁皮下氣腫者,未行特殊干預,持續(xù)觀察2 d后消失。
3 討論
鞘膜積液是兒童常見病,部分患兒隨年齡增加,積液可自行消退[8]。兒童與成人鞘膜積液具有不同的發(fā)病原因和臨床機制,兒童多表現為患側腹膜鞘狀突未閉合,腹股溝管鄰近筋膜肌肉并無損傷[9]。因而可以通過鞘狀突高位結扎閉合開放的鞘狀突。隨著微創(chuàng)手術進步,腹腔鏡技術在鞘膜積液患兒手術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與常規(guī)術式相比,單孔腹腔鏡手術不僅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的特點,腹腔鏡還可為手術提供清晰視野,識別細微結構,減少或避免術中損傷,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術后疼痛。另外,腹腔鏡術中未解剖腹股溝管,這有助于保護神經和局部組織結構,降低術后切口感染風險[10]。
減少術后并發(fā)癥和防止術后復發(fā)是鞘膜積液患兒手術治療關注重點。傳統(tǒng)手術經腹股溝入路切除囊腫,但囊腫壁厚,且與鄰近精索、輸精管等存在復雜的解剖位置關系[2],該術式在術中分離時可能損傷精索,增加術后陰囊腫脹風險。而腹腔鏡手術僅在臍部存在0.5 cm切口,不僅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降低術后切口感染概率,還避免了術中操作損傷,有助于保護陰囊,避免術后陰囊腫脹的發(fā)生。另外,腹腔鏡手術在腹膜外完成內環(huán)口結扎封閉,降低了組織張力[11],使腹腔與囊腫無孔隙相通,這對于避免腹膜裂傷、防止術后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但本研究顯示,兩組患兒術后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小和隨訪時間短有關。但術中也應注意要使帶線針始終處于腹膜外間隙下穿行,并利用操作鉗牽拉褶皺,避免跳針,防止損傷精索血管[12-13]。
另外,本研究還顯示,術后觀察組患兒GH、E2及P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手術前后觀察組患兒GH、FSH、E2及P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腹腔鏡手術較傳統(tǒng)手術對患兒激素水平影響更小。高位結扎術屬有創(chuàng)操作,可對患兒產生創(chuàng)傷性應激,進而影響患兒神經內分泌激素水平[14]。單孔腹腔鏡手術創(chuàng)傷小,患兒應激反應更小,機體可通過自我調節(jié)能力促進激素水平的恢復,防止神經內分泌紊亂[15]。這有助于減小對激素水平的影響,對促進術后早期恢復也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單孔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扎較常規(guī)鞘狀突高位結扎治療鞘膜積液患兒的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fā)癥更少,對性激素水平影響小,且具有較低的復發(fā)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馬清泉,李亞楠,王琦,等.兒童鞘膜積液發(fā)病機制的臨床研究[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2018, 17(6): 433-437.
胡偉來,楊陽.單側腹股溝斜疝及單側鞘膜積液患兒對側隱匿性鞘狀突未閉患病情況分析[J].廣東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8, 36(2): 173-176.
張勤儉,徐秋實,盧瑤華,等.小切口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經驗介紹[J].中國男科學雜志, 2017, 31(4): 57.
李琦,張建華,鄭沛.腹腔鏡下18G靜脈留置針內置線經皮鞘狀突高位環(huán)扎術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經驗總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6, 37(12): 945-946.
侯建全.實用泌尿外科學[M]. 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19: 184-188.
趙軍,農躍.腹腔鏡內環(huán)結扎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合并精索睪丸鞘膜積液的療效觀察[J].微創(chuàng)醫(yī)學, 2017, 12(3): 430-431.
嚴廣斌.視覺模擬評分法[J/CD].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4, 8(2): 273.
黃上鑌,李金乾. 內窺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研究[J].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20,20(2):151-152.
明星,郭濤,白明,等.單孔腹腔鏡下行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小兒腹陰囊型鞘膜積液的療效分析[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 2021, 41(3): 543-545.
張殷,王忠榮,潮敏,等.不同操作通道下腹腔鏡經皮腹膜外環(huán)扎術治療兒童鞘膜積液:兩中心950例經驗總結[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 2017, 16(1): 54-59.
郎海雷,李凡,貴英斌,等.腹腔鏡單部位腹內縫扎與單孔腹膜外結扎治療兒童鞘膜積液對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CD].發(fā)育醫(yī)學電子雜志, 2021, 9(4): 263-267.
李兵才,瞿明,郭鵬煒,等.帶操作孔微型腹腔鏡單孔法治療交通性鞘膜積液及腹股溝斜疝患兒的臨床效果[J].醫(yī)療裝備, 2020, 33(24): 13-15.
于婉婉.對接受腹腔鏡下鞘狀突高位結扎術后的鞘膜積液患兒進行常規(guī)護理與優(yōu)質護理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8, 16(24): 262-263.
張科,王璐璐. 單孔腹腔鏡鞘狀突高位結扎術治療兒童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分析[J].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22, 29(8): 1055-1056.
陳錦榮,陳文有,王燕惠,等. 單孔腹腔鏡與腹股溝小切口治療小兒鞘膜積液的臨床效果比較[J].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20, 27(15): 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