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人間天堂,“此間饒有山林氣”,我們的祖先也安息在這片山林之中。我對城市山林也曾有過關注——我心中的城市山林就是于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尋找一種寧靜;在車水馬龍間,尋找一種野趣。在明代的士人心中,城市就是山林。在他們心目中,城市山林,一半是人力,一半是天然。文徵明《拙政園三十一景》,便是參照友人王獻臣拙政園中的景物所繪。其中“槐幄”一景,幾棵槐樹,枝葉交密的樹冠如若一個繁蔭,士人盤坐冠蓋之下,就像坐在一個亭子里。很簡單的樹亭,但有一種野趣,一半人力,一半天然。現(xiàn)在的人,生活在繁華的城市里,享受著現(xiàn)代化帶來的各種便捷,對于生活中的山林之妙,有點近乎麻木了。
事實上,如今要體會城市山林,不一定非得是山野與樹林,也不一定是鋼筋水泥,對自然之物稍作經(jīng)營,稍作管理,同樣有遮擋的效果,又可以作為景致觀賞。風景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情態(tài),讓我們在四時輪回中,感受當下的寒暖悲喜,感受每一個當下的綻放或者逝去?!按阂速p花秋宜醉,四時風景各一全。”
城市園林里也有山林野趣。近來乘車過盧浦大橋,眺望原世博場館處堆起了兩座土山丘,土堆下是大型停車場,外形很有山野之氣,是不是建設城市山林的一種努力?
這又使我想到民國初年上海建造的半淞園,有一首竹枝詞描摹道:“半畝松篁繞畫堂,潺潺流水日浮香。此間饒有山林氣,勝似尋常游戲場?!薄八膳鄩v水無源,小筑亭臺繞短垣。滬上難尋山水勝,清幽且入半淞園?!?/p>
這座建于民國七年(1918)的半淞園,南臨黃浦江,風景絕佳。因水域面積過半,故取杜甫詩“剪取吳淞半江水”句為名。園內(nèi)大島、環(huán)島河、大假山皆為人工開鑿,故竹枝詞說“水成培塿水無源”,所謂“培塿”,就是人工堆積的小山丘。園內(nèi)布置有江上草堂、枕流軒、碧梧軒、藕香榭、水風亭、群芳圃等景點,還有龍舟競賽、騎驢、桌球、戲曲與賞花等活動,中西餐飲亦一應俱全?!按碎g饒有山林氣,勝似尋常游戲場”,說的就是這種場景??上У氖?,好景不常在,這座有山林野趣的半淞園存在了不到20年,毀于日寇侵略的炮火,如今,只留下了一條路名,成為上海人的念想。
自古山林有“隱逸”的功能,上海人呢,說是“大隱隱于市”,但離“隱逸”還差得遠呢。離我居住的地方不遠,有一條新江灣城生態(tài)走廊,原本是江灣機場的一條河流。樹高林密,青翠欲滴,垂柳依依,樹影斑駁,一條逶迤的、高低起伏的小徑在河水與森林之間穿來穿去。我離這個生態(tài)走廊不遠,感謝當年的開發(fā)者手下留情,沒有一律做水泥化處理,沒有一味地追求城市化的橫平豎直,保留了走廊的原始風貌和生態(tài)。對此,我開心得不得了,只要在家,每天都要與老伴跑過去走一走,呼吸林間的新鮮空氣,鬧中取靜,怡然自得。
有人說這叫“城市有山林”的城市美學,我想大概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