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大英博物館被爆出館內(nèi)約2000件文物失竊。新聞一出,立刻吸引了大量關注,同時也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討論浪潮。大英博物館擁有800多萬件的館藏,包括羅塞塔石碑、帕特農(nóng)神廟的雕刻、貝寧青銅浮雕等知名文物。但在短短30年內(nèi),大英博物館失竊多達6次,本次文物盜竊亦被懷疑監(jiān)守自盜,一些文物的原屬國紛紛指責大英博物館存在嚴重的文物安保問題。文物失竊一直是各大博物館憂心的問題,也是文物保護的重中之重,當我們回顧歷史上著名的文物失竊案,不由得為其中的曲折而感慨。
當我們提起文物失竊案,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失竊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很難想象舉世聞名的《蒙娜麗莎》曾經(jīng)在外度過幾年流離失所的歲月,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達·芬奇的自得之作,畫作描繪的是一位帶有神秘微笑的典雅女性。這幅畫作的特別之處正在于,它繪畫的對象不再是上帝、耶穌或者《圣經(jīng)》里的馬利亞,而是一位有著真實身份的女子,據(jù)傳她是麗莎·蓋拉爾迪尼,一位佛羅倫薩富商的妻子。
曾經(jīng)繪畫是僅僅描繪神的藝術(shù),但達·芬奇通過對真實存在于世的女性的繪畫,昭示了文藝復興以人為本的主題。據(jù)記載,達·芬奇一直將這幅畫作留在身邊,臨終時將它傳給了自己的弟子,最后由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以一萬二千里弗的價格買下,收藏在盧浮宮中。不同于法國的前幾任皇帝,弗朗索瓦一世對藝術(shù)十分熱心,他熱情地邀請藝術(shù)家們來法國居住,在他的推動下,由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真正地在法國傳播開來。
偷盜事件發(fā)生在1911年8月的一天,寫生畫家路易·貝魯照常來到盧浮宮寫生,卻發(fā)現(xiàn)《蒙娜麗莎》原本該在的位置上空空如也,一無所有,他向警衛(wèi)報告此事后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在當時即使是像《蒙娜麗莎》這樣的名畫也常常被攝影師借去拍照,不在原處也是常事。直到畫像久久未歸,人們才發(fā)現(xiàn)它確實失蹤了。當時的博物館并沒有全方位攝像頭這樣現(xiàn)代化的安保設施,一旦丟失簡直如泥牛入海,難以尋跡。
此時正值西方報業(yè)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名畫丟失這一爆炸性的消息迅速登上報紙的頭條,《小巴黎人》捷足先登,足足用了三個版來報道此事,展現(xiàn)出它作為當時世界上發(fā)行量最大報紙的新聞嗅覺。其他報紙也不落人后,在媒體的報道下,《蒙娜麗莎》失竊已然成為歐洲的熱點新聞,它的影像被印在報紙上傳遍歐洲,可以說從這一刻開始它才借由現(xiàn)代媒體成為真正意義上家喻戶曉的名畫。1849年時,《蒙娜麗莎》估價約在9萬法郎,僅為拉斐爾的畫作《神圣家族》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今,根據(jù)市面上的估價,《蒙娜麗莎》約價值8.3億美元,已經(jīng)是《神圣家族》家族的四倍了。這與《蒙娜麗莎》在失竊過程中水漲船高的名聲是分不開的。
值得玩味的是,盧浮宮的回應比之今天的大英博物館也高妙不少,他們一方面承認了自身的錯誤,并加強了安保系統(tǒng),另一方面將《蒙娜麗莎》原本的位置空懸以待,吸引了不少專門前來觀賞《蒙娜麗莎》“遺跡”的觀眾。
此案交由著名的偵探貝爾提翁調(diào)查,但案犯一直未浮出水面,直到兩年后回到佛羅倫薩銷贓的犯人主動露出馬腳。原來犯人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博物館油漆匠人,他自認是一位畫家,案發(fā)前他悄悄躲進了盧浮宮的儲藏室,趁夜盜走了《蒙娜麗莎》,他自稱此舉是為了奪回屬于祖國的畫作。當時正是“一戰(zhàn)”前夕,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fā)展,利益不均的歐洲列國間已經(jīng)有一股火藥味在悄然彌漫。
回想弗朗索瓦一世邀請達·芬奇來法國安度晚年的往事,不免為“一戰(zhàn)”前意法兩國間緊張的局勢感到唏噓,而《蒙娜麗莎》失竊案告破后,犯人的動機也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在1990年代的中國,發(fā)生過一起震驚全國的博物館盜竊案——開封博物館一共被盜走69件珍品文物,總價值高達6億元,警方的追捕行跡歷經(jīng)21個省市,在整整一年后才追查到了犯罪嫌疑人并將其中68件文物追回,這起案件可謂是1949年以來全國最大的文物盜竊案件。
1992年9月18日,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清點館藏時震驚地發(fā)現(xiàn)明清宮廷用品展廳中的珍品被盜竊一空,只留下被破壞的玻璃展柜。館方速度聯(lián)系了警方,警方勘查現(xiàn)場后,發(fā)現(xiàn)盜賊盜走的物品價值極高,被盜69件文物中,國家一級、二級文物多達59件,其中最珍貴的四件珍品瓷器,分別是明代宣德年間的青花纏枝蓮紋盤(見上圖)、明代弘治年間的黃釉瓷盤、明德化窯回紋三足爐、清雍正年間的青花釉里紅折枝果紋扁瓶(見下頁)。
這幾件瓷器是明清制瓷技藝集大成之體現(xiàn),明代的瓷器首推宣德官窯與成化官窯,選料、制樣、畫器、題款幾個環(huán)節(jié)無一不精,宣德青花的顏料來自鄭和下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料,暈色后極具中式的典雅韻味。參考2017年一件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大碗2億元的拍賣成交額,足見明宣德窯的價值。
明弘治年間燒制的黃釉則有“天下第一黃”的美譽,采用“澆釉”的方式制作,因色澤嬌雅,又被稱為“嬌黃”,其色彩雅潤明麗,堪稱一絕。德化白瓷與燒造難度極高的“青花釉里紅”亦是珍品中的珍品,“青花釉里紅”是青花和釉下彩的釉里紅夾雜間用燒造的,色彩艷麗,貴氣自蘊。這批珍貴的瓷器是開封博物館用鈞瓷藏品和故宮博物院交換而來用于展出的。1992年時文物拍賣的勢頭剛剛興起,光是一件清代的玉雕筆筒就能在當時賣出的150萬元的高價,對犯罪分子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誘惑。
警方偵查后發(fā)現(xiàn),盜賊對偵查流程十分熟悉,現(xiàn)場只留下了難以追蹤來源的零碎工具,沒有任何可以表明身份的信息,甚至知道如何避過當時最為先進的紅外線警報器。可見,在安保設施升級的同時,犯罪分子的作案技巧也隨之變化。調(diào)查顯示,罪犯在周邊多番探查,甚至偽裝成武漢大學的教授踩點,幾人登記都是化名,極難追查,但最后罪犯的貪念仍使他們落網(wǎng)。
警方發(fā)現(xiàn),犯罪團伙在盜竊過程中還偷盜了一輛桑塔納用于犯罪,使用后不舍得丟棄,正是這輛車為警方提供了重要線索,最后將犯罪分子一網(wǎng)打盡。其中十分熟悉偵查審訊流程的首犯劉農(nóng)軍曾被警校開除。被抓捕時,犯罪分子已將許多文物四散賣出,警方通過不斷追索,終于尋回其中大部分文物,這場轟動全國的文物盜竊案落下帷幕,后來甚至被拍成了紀實影視作品《9·18大案偵破紀實》。
英法聯(lián)軍在圓明園大肆劫掠后,搶奪的文物有的流入大英博物館,還有一件著名的文物被存放于法國的楓丹白露宮中國館,那就是原收藏于圓明園的景泰藍麒麟香爐。
麒麟在中國本是象征吉祥的瑞獸,這件器物同時采用了景泰藍的工藝。景泰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琺瑯,是銅胎上施以琺瑯釉彩的一種精美技藝。實際上,麒麟香爐本來是一對,在被英法聯(lián)軍搶走后,一只被獻給了拿破侖三世,也是原存于楓丹白露宮的文物,另一只在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收藏在中國臺灣。
不幸的是,收藏于楓丹白露宮的景泰藍麒麟香爐于2015年被盜后,至今下落不明。市場上景泰藍器物由于其精美的器型,寶藍瑰麗的色澤,價高不下,一對雍正時期的景泰藍香爐曾經(jīng)被拍出1.3億港元的高價。
1985年的圣誕節(jié),本該是一個歡樂的日子,但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卻慘遭洗劫。館內(nèi)約124件來自瑪雅時期、阿茲特克時期和其他墨西哥印第安的精品文物被盜。對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而言,可謂損失慘重——這座博物館在墨西哥的地位堪比故宮,那塊著名的預言“世界末日”日期的“太陽歷石”便是它的鎮(zhèn)館之寶。
本次被盜的文物基本屬于前哥倫布時期,即美洲受到歐洲文化影響的時期。無論是瑪雅文明還是阿茲特克文化,都以其自身獨特而原始的神秘魅力讓人們著迷,而被殖民前的歷史對拉丁美洲而言更是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這場竊案迅速在墨西哥乃至整個美洲地區(qū)發(fā)酵。
被盜的文物中,帕倫克國王帕卡爾的玉質(zhì)面具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一件。帕倫克是瑪雅古典時期的著名遺址,被譽為美洲的雅典。隨著遺址的考古挖掘,帕倫克的統(tǒng)治者帕卡爾二世的形象逐漸鮮明起來。作為帕倫克的中興之主,他也被稱為“帕卡爾大帝”,即盾牌之意。他從自己的母親——女王薩克庫克手中繼承了王位,在位時間長達68年。在他的努力下,帕倫克成為瑪雅西部的霸主。在他墓室遺址著名的碑銘神廟底部,考古學者在石棺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獨特玉質(zhì)面具,它由200塊磨成不同角度的碧玉片拼接而成,眼白部分由貝殼裝點,而瞳孔則以黑曜石綴飾,昭示著墓主人不凡的身份。
這場竊案在四年后告破,因被竊的文物過于著名,竊賊難以出售,這才幸運地讓它們免于顛沛之苦。最終,這部分代表了美洲原初文明的珍品再度回到了博物館、回到了公眾的視野,而這一震驚美洲的竊案也被改編成了影片《博物館》,與人們對美洲本土文明的回憶交相呼應。
隨著現(xiàn)代偵查技術(shù)的不斷升級,文物盜竊似乎并未被斷絕,文物盜竊倒賣的手段甚至更現(xiàn)代、更隱蔽了,此前就發(fā)生過大英博物館被盜文物在ebay上被交易給了不同買家的事,跨國文物倒賣更加難以追蹤,在這些過程中,充滿了對文物的破壞,近代史上被掠奪的文物更是人們心頭的難以忘懷的思憶。大英博物館文物失竊引起的聲討浪潮想必不會就此停息,也希望隨著文物保護措施的不斷加強,所有的文物都能純粹以美的姿態(tài)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