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觀察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對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并對其進行藥物經濟學評價。方法: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收治的96例三叉神經痛病人為研究對象。采用盲選法將病人分為聯(lián)合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對照組采用卡馬西平治療,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針灸治療。觀察兩組臨床療效、中醫(yī)證候積分、簡化馬克吉爾疼痛問卷(SF-MPQ)評分、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藥物經濟指標(治療總費用、費用-效率比)情況。結果:治療后,聯(lián)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7.92%,高于對照組的81.25%(P<0.05)。聯(lián)合組治療后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的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別為(10.79±2.31)分、(7.57±2.47)分、(3.47±1.25)分,SF-MPQ評分分別為(15.41±2.57)分、(11.33±2.58)分和(8.47±3.65)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8.33%,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聯(lián)合組治療總費用及費用-效率比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能夠有效提高三叉神經痛病人的臨床療效,改善疼痛癥狀,降低病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并且有較好的藥物經濟學效益。
關鍵詞 三叉神經痛;針灸;卡馬西平;中醫(yī)證候;藥物經濟學
doi:10.12102/j.issn.1672-1349.2023.13.028
作者單位 赤峰學院附屬醫(yī)院(內蒙古赤峰 024000),E-mail:276570769@qq.com
引用信息 王徽.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的臨床療效及藥物經濟學評價[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3,21(13):2484-2487.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由一個或多個三叉神經分支病變引起的長期面部疼痛障礙,多為單側[1]。三叉神經痛可分為兩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可引起劇烈的、偶發(fā)的、突然的灼熱或電性的臉部痛,可持續(xù)幾秒至2 min。這些疼痛通常是持續(xù)的,有些可持續(xù)幾個小時;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常常以持續(xù)的低強度的痛苦癥狀出現(xiàn)[2-3]。三叉神經痛雖然不是致病性疾病,但其劇烈的疼痛癥狀仍嚴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R西平一直是治療三叉神經痛的一線藥物,其他抗抑郁藥、抗癲癇藥和阿片類藥物也常用于治療神經性疼痛[4]。然而,根據歐洲神經學會聯(lián)合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EFNS)和國際疼痛研究協(xié)會神經病理性疼痛的報告,這些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而且還有很多副作用,如認知障礙、記憶力減退和骨髓抑制等[5]。針灸是一種傳統(tǒng)的非藥物療法,在我國已經被廣泛應用。中醫(yī)認為,三叉神經痛是由于病人面部外邪入侵,進而導致了病人局部經絡受阻。而自詹姆斯·雷斯頓的論文發(fā)表后,針灸的止痛效果也已經為全世界所公認[6]。因此,本研究采用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治療三叉神經痛病人,觀察其臨床療效及對病人疼痛改善及藥物經濟學的影響,以期為臨床三叉神經痛病人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三叉神經痛病人9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60例;年齡40~76歲。采用盲選法將病人分為兩組。對照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齡(57.33±3.57)歲;病程(6.13±1.28)個月;發(fā)病分支:一支痛2例,兩支痛23例,三支痛23例。聯(lián)合組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齡(56.47±3.52)歲;病程(6.08±1.31)個月;發(fā)病分支:一支痛1例,兩支痛25例,三支痛22例。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經影像學檢查病人確診為三叉神經痛,且符合國際頭疼協(xié)會對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診斷標準[7];2)符合《實用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病學》中三叉神經痛瘀血內阻證的診斷標準[8];3)病人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繼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病人;2)病人存在顱內病變;3)存在精神系統(tǒng)疾?。?)入組前1個月內接受過相關治療;5)對研究藥物過敏或抗拒針灸病人。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服用卡馬西平片(北京諾華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11022279,規(guī)格:每片0.2 g),每天2次,早晚各服用1次,起始劑量為0.1 g,此后每天增加0.1 g,如果疼痛減輕,可以保持0.1 g的用量,最高不超過1.5 g。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月。
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針刺療法。選擇合谷穴、太沖穴、下關穴。將病人的體位調整為仰臥位,在常規(guī)的消毒處理后,對每一個穴位施針。根據病人的身體情況,可以選用0.25 mm×40 mm或者0.3 mm×50 mm。用直刺法刺下關穴1寸,然后在下關穴0.5 cm處用1針刺入,直到病人感到疼痛或充血。其余的穴位都是常規(guī)的針刺法,采用平鋪平泄法,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月。
1.5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5.1 療效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病人的臨床療效。以《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9]作為評定標準,治愈:病人三叉神經疼痛以及其他不舒服感覺均全部消失;顯效:三叉神經疼痛以及其他不適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疼痛、壓痛等癥狀有顯著改善;無效:疼痛或其他不適癥狀沒有改善或者更嚴重。
1.5.2 中醫(yī)證候積分
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對病人反復出現(xiàn)面部疼痛、劇痛時程度如刀割針刺、面色黝黑、皮膚粗糙、舌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細澀或澀等臨床癥狀按嚴重程度分為無、輕、中、重度4級,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病人分值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1.5.3 疼痛情況
觀察兩組治療前以及治療后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的疼痛情況。應用簡易馬克吉爾疼痛量表(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10]對病人疼痛情況進行評估。該量表共15項,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1分、2分、3分,得分越高,疼痛程度越重。
1.5.4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兩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包括頭暈、味覺受損、心血管障礙、炎癥性皮膚反應等,總發(fā)生率=發(fā)生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5.5 藥物經濟學
治療費用由直接醫(yī)療費用、直接非醫(yī)療費用和間接費用組成。由于非醫(yī)療費用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難以估計,因此本研究從醫(yī)療費用的角度進行分析,包括藥品成本、化驗費用、治療費用(包括藥品、門診費、交通費、誤工)和門診費用。分別計算兩組治療總費用(C)、有效率(E)、費用-效率比(C/E)。費用-效率比是指獲得單位效應所需的費用,費用-效率比值越小,則代表為獲得某種療效所支付的醫(yī)療費用較少[11]。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定量資料經正態(tài)性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xˉ±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或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以例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無序分類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有序分類資料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lián)合組治療后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治療前后SF-MPQ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F-MP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F-MPQ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聯(lián)合組治療后第1個月、第2個月、第3個月SF-MPQ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 兩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病人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聯(lián)合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2.5 兩組藥物經濟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聯(lián)合組治療總費用及費用-效率比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6。
3 討 論
一項系統(tǒng)性的三叉神經痛發(fā)病率評估顯示,三叉神經痛的發(fā)生率為0.03%~0.30%[12]。三叉神經痛病人疼痛發(fā)作的頻率、持續(xù)時間和嚴重程度逐漸增加,并經常對藥物產生抗藥性[13]。因此,三叉神經痛是一種慢性疼痛障礙,被描述為人們可以經歷的最嚴重的疼痛之一,對大多數(shù)三叉神經痛病人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根據文獻報道,抗驚厥藥物卡馬西平常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病人,并且其在一些對照試驗中也得到了廣泛研究[14]。然而,由于卡馬西平的副作用,許多病人不能長期耐受,為了減少三叉神經痛的副作用和社會經濟負擔,應及時尋找并實施適當?shù)闹委煵呗浴?/p>
三叉神經痛的發(fā)生機制為神經脫髓鞘病變所致,多為血管直接受壓所致[15]。中醫(y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屬于“面風痛”范疇,認為其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頭面為諸陽之匯,易遭受外界風寒濕邪的侵襲,而風邪致脈絡阻滯,進而出現(xiàn)不通而痛,加之筋脈失養(yǎng)、情感內傷、久郁傷肝致臟腑失調從而引發(fā)此病。研究發(fā)現(xiàn),與安慰劑相比,使用卡馬西平治療能夠使病人的疼痛緩解至少50%[16]。三叉神經痛藥物可以通過干擾不同的離子通道來穩(wěn)定細胞膜,以防止動作電位的產生和傳播,從而抑制疼痛信號[17]。中醫(yī)認為,針灸可以通過刺激穴位疏通和激活經絡,從而達到鎮(zhèn)痛的效果[18]。研究也顯示,針刺止痛效果與P物質及β-內啡肽相關[19]。實驗研究顯示,針灸能減少P類物質的含量,促進β-內啡肽的表達[20]。本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組臨床療效以及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可提高三叉神經痛病人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組病人疼痛改善更為明顯(P<0.05),與銀子涵等[21]研究結論相一致。原因可能為:卡馬西平可選擇性地影響人體大腦網絡中的丘腦,通過抑制三叉神經脊束一直到體內丘腦的多種神經反射,降低三叉神經對其他刺激的反應,減輕病人的疼痛程度。而針灸治療中下關穴的位置與顱內三叉神經半月節(jié)所對應,針刺下關穴可促進氣血的運行,進一步阻斷三叉神經的異常放電,同時減輕病人對于疼痛的靈敏度,進而可以發(fā)揮顯著的鎮(zhèn)痛作用;合谷穴刺激后能夠發(fā)揮行氣通經止痛的作用,阻斷疼痛傳導,與下關穴配伍,能夠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太沖穴則可生風燥濕,從而解除痙攣,最終達到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治療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治療能夠有效降低病人治療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原因可能為:針灸刺激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達到活血的目的,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瘀血內阻證的發(fā)生,同時針灸治療促進了人體新陳代謝,加速神經肌肉功能恢復,促進病人機體健康,增加病人對治療的耐受性,從而在根本上降低病人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治療總費用和費用-效率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治療具有較好的藥物經濟學效益。原因可能是:針灸刺激促進脈絡疏通,在不改變病人用藥習慣的同時緩解了臨床癥狀,進而降低了治療成本;同時,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治療在原有藥物治療療效的基礎上通過刺激病人血液循環(huán),加速機體代謝,促進病人病情的快速康復,從而提高治療的有效率,降低病人的費用-效率比。
綜上所述,卡馬西平聯(lián)合針灸治療能夠有效提高三叉神經痛病人的臨床療效,對病人的疼痛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同時降低治療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具有較好的藥物經濟學效益。但本研究尚未對病人進行治療后的回訪工作,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同時,針灸是否通過改變P類物質的含量來影響疼痛的發(fā)生仍需要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周松,謝春成,林志國.老年三叉神經痛病人外科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22,20(4):676-679.
[2] CHEN Q L,YI D I,PEREZ J N J,et al.The molecular basis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2,23(7):3604.
[3] GERWIN R.Chronic facial pain:trigeminal neuralgia,persistent idiopathic facial pain,and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an evidence-based narrative review and etiological hypothe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19):7012.
[4] 王博,印紅忠.加巴噴丁與卡馬西平治療復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的效果比較[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20,24(11):65-67.
[5] 杜媛欣.熄風通絡頭痛片聯(lián)合卡馬西平治療對三叉神經痛患者臨床癥狀、VAS評分及睡眠質量的影響[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15):2598-2600.
[6] 尹磊淼.針灸效應:一把解開生命調節(jié)之謎的鑰匙[J].世界科學,2015(1):50-51.
[7] 董釗.國際頭痛協(xié)會關于偏頭痛分類[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10):896.
[8] 潘衛(wèi)東.結合醫(yī)學與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病學[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6,12(1):8-11.
[9]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
[10] WRIGHT K D,ASMUNDSON G J G,MCCREARY D R.Factorial validity of 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SF-MPQ)[J].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01,5(3):279-284.
[11] 何志高,陳潔.藥物經濟學及其在藥品費用控制中的作用[J].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1999,15(5):290-293.
[12] GARCIA-ISIDORO S,CASTELLANOS-SANCHEZ V O,IGLESIAS-LOPEZ E,et al.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electrical neuromodulation in trigeminal nerve neuralg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2021,19(3):320-333.
[13] TOHYAMA S,HUNG P S,CHENG J C,et al.Trigeminal neuralgia associated with a solitary pontine lesion:clinical and neuroimaging definition of a new syndrome[J].Pain,2020,161(5):916-925.
[14] LAMBRU G,ZAKRZEWSKA J,MATHARU M.Trigeminal neuralgia:a practical guide[J].Practical Neurology,2021,21(5):392-402.
[15] COATS RACHEL O,CROSSLEY KIRSTY L,NAOMI C,et al.Cognitive and sensorimotor function in participants being treated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pain[J].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2020,21(1):91.
[16] BEN-MENACHEM E,GREBE H P,TERADA K,et al.Long-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lacosamide and controlled-release carbamazepine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epilepsy[J].Epilepsia,2019,60(12):2437-2447.
[17] PETERSON-HOULE G M,ABDELFATTAH M R,PADILLA M,et al.Efficacy of medication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compared to placebo intervention: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es[J].Journal of Dent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2021,21(5):379-396.
[18] 張華琳,陳敏,張燕.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采用溫針灸結合傍刺下關穴治療對PRI及VAS評分的調節(jié)[J].醫(yī)藥論壇雜志,2022,43(1):29-32.
[19] KASSIS J.Controlling refractory trigeminal neuralgia pain us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acase report[J].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Medicine,and Pathology,2021,33(2):141-142.
[20] AQUINO I,NASCIMENTO M,AQUINO T,et al.Acupuncture therapy in trigeminal neuralgia: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Revista Internacional De Acupuntura,2020,14(3):111-116.
[21] 銀子涵,何佳美,王姿雯,等.針刺對比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的系統(tǒng)評價與序貫分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21,23(6):2116-2124.
(收稿日期:2022-03-20)
(本文編輯郭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