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馮嫌是西漢著名的女政治家、外交家。太初四年(前101),隨解憂公主遠嫁烏孫,后嫁烏孫右大將(名不詳)。在協(xié)助解憂公主處理漢朝同西域諸國關(guān)系中,她的政治才能、外交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因其在漢朝開拓西域疆土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被尊稱為馮夫人,深得西域各國人民的敬服。1990-1992年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發(fā)掘出土了2萬多枚漢簡,成為研究絲綢之路交通以及漢與西域關(guān)系的珍貴資料,其中有涉及馮嫌相關(guān)史實,為研究馮嫌事跡提供了便利。
[關(guān)鍵詞]懸泉漢簡;馮嫌;漢烏關(guān)系;民族融合
[中圖分類號]K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23)03-0066-07
近年來,簡牘材料如井噴般出現(xiàn),為研究先秦秦漢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利用簡牘材料研究先秦秦漢史成為當下的一大熱點,學(xué)者們利用《清華簡》《上博簡》《肩水金關(guān)漢簡》《睡虎地秦墓竹簡》《張家山漢簡》等簡牘進行先秦秦漢史研究,并取得了諸多的成果。
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P5,張俊民《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的出版,為研究西北地區(qū)民族關(guān)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懸泉漢簡所涉及內(nèi)容十分豐富,尤其是兩漢與西域諸國間使者往來的材料,成為研究絲路和漢與西域關(guān)系的珍貴資料。懸泉漢簡最早為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最晚至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共載約200年的兩漢史實B。本文就懸泉漢簡中馮嫌相關(guān)的簡文進行分析,以對證馮嫌在處理漢與西域關(guān)系中的積極作用,及其所體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思路。
一
懸泉漢簡中有數(shù)十枚漢簡涉及西漢與西域古國烏孫之間的交往,其中有數(shù)枚簡與解憂、馮嫌出使西域內(nèi)容相關(guān)。這些漢簡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馮嫌出使西域,以及推斷漢烏關(guān)系提供了很大幫助。現(xiàn)將有關(guān)馮嫌及一次漢烏交往的漢簡列于下,原簡文有編號,但為了方便解讀,重新編序號如下:
[1]書二封。其一封長羅侯、一烏孫公主。甘露二年二月辛未日夕時受平望譯(驛)騎當富、縣(懸)泉譯(驛)騎朱定付、萬年譯(驛)騎。
(Ⅱ0113③:65)I3
[2]甘露二年二月庚辰朔丙戌、魚離置嗇夫禹移縣(懸)泉置、遣佐光持傳馬十匹、為馮夫人柱、廩洛麥小卅二石七斗、又艾廿五石二鈞。今寫券墨移書到、受?。ú荆┤搿⑷聢?、毋令繆(謬)、如律令。
(Ⅱ0115③:96)H
[3]使烏孫長羅侯惠遣斥候恭、上書詣行在所。以令為駕一乘傳。甘露二年二月甲戌、敦煌騎司馬充行太守事、庫令賀兼行丞事、謂敦煌以次為、當舍傳舍、如律令。
(V1311③:315)142
[4]甘露二年四月庚申朔丁丑、樂官(屑)令充敢言之。詔書以騎馬助傳馬、送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軍吏遠者至敦煌郡、軍吏晨夜行、吏御逐馬前后不相及、馬罷亟、或道棄、逐索未得、謹遣騎士張世等以物色逐各如牒、唯府告部·縣·官·旁郡、有得此馬者以與世等。敢言之。
(V1311④:82)4
[5]甘露三年十月辛亥、丞相屬王彭、護烏孫公主及將軍·貴人·從者、道上傳車馬為駕二封軺傳、□請部。御史大夫萬年下謂(渭)成(城)、以次為駕、當舍傳舍、如律令。
(V1412③:100)[1138
[6]甘露三年十月辛亥朔、淵泉丞賀移廣至、魚離·縣(懸)泉·遮要·龍勒、廢嗇夫昌持傳馬送公主以下過、稟洛麥各如牒、今寫券墨移書到、受薄(簿)入、十一月報、毋令繆(謬)、如律令。
(Ⅱ0114③:522)I1114
[7]×□魯章第廿□×子與坐前曰見意不明□禺叩頭□□馮夫人
再拜
×死叩頭×
隧長兒奴換補察虜隧長即日遣奴之官書到長長敢言之謹案四月毋郵書
(E.P.T65:92-96)H
二
以上簡牘幾乎全為紀年簡,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后,為研究馮嫌使烏與甘露二至三年(前52-前51,也就是漢宣帝冊立大小昆彌前一年)時的漢烏關(guān)系提供了重要的一個片段,結(jié)合傳世文獻,現(xiàn)將七枚漢簡進行考釋,已觀馮嫌事跡。
簡[1]是懸泉置書信傳遞的記錄檔,共傳兩封書信,其中一封由長羅侯上書西漢王庭,一封由解憂公主上書西漢王庭。簡文中的長羅侯指的是?;?,山西太原人,家貧。與蘇武出使匈奴,被拘禁19年之久,昭帝時才回還。昭帝以其勤勞,拜授光祿大夫。因長期拘禁匈奴,極其熟悉西域各國的事物,故封為典屬國、右將軍。后聯(lián)合烏孫破匈奴,因功封長羅侯5B786。
烏孫公主指的楚王劉戌的孫女解憂公主,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遠嫁烏孫的細君公主因思念故土、不習風俗而去世。漢武帝時為了實現(xiàn)斷匈奴右臂的軍事計劃,西漢將解憂公主嫁給烏孫昆莫軍須靡,馮嫌為陪嫁貼身侍女I024。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大約50年之久,三為國母,為加強漢烏友好關(guān)系,實現(xiàn)漢武帝斷匈奴右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菖c解憂公主私交甚厚,都為處理漢與烏孫關(guān)系做出重要功績B。
甘露元年(前53),烏孫狂王泥靡暴惡失眾并與解憂公主失和,漢使至烏孫后,解憂公主與漢使共謀擊殺狂王泥靡,沒擊中要害,狂王圍困漢使魏和意、任昌及解憂公主于赤谷城。后漢西域都護鄭吉發(fā)諸國兵救之,圍乃解。此烏孫政局危難之際,年逾七旬的?;莶活櫬吠酒D辛,又奉命出使西域,漢遣中郎將張遵持醫(yī)藥治狂王,并賜其金帛;又將魏和意、任昌收捕,隨尉犁檻車至長安,皆處斬。妥善解決烏孫王位的繼承問題,避免了一場戰(zhàn)爭。之后肥王翁歸靡胡婦子烏就屠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烏孫政局動蕩,此簡內(nèi)容當與此事相關(guān)。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二月辛未傍晚,平望驛的驛騎當富把這兩封上書傳給了懸泉驛的驛騎朱定,朱定又傳給了萬年驛的驛騎。該簡連夜傳遞,可以揣測當時的情況應(yīng)該十分緊急,所以解憂與?;萃瑫r上書漢庭。
簡[2]是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二月庚辰朔丙戌,魚離置(漢置名,漢代敦煌郡在境內(nèi)所設(shè)九置之一)嗇夫禹往來書信于懸泉置(同上),書的內(nèi)容是:差遣書佐光領(lǐng)取的傳馬十匹,以及馮夫人路過時的住房材料、馬匹食用草料都要及時造冊并上報。近期上級又來書函要求只要正式文書到達就必須記錄了,而且三月內(nèi)必須及時上報。“馮夫人”即是解憂公主的陪嫁侍女馮嘹。作為解憂公主的侍女,馮嫌隨解憂公主一起遠嫁,后嫁烏孫右大將軍(名不詳)。馮嫌“能史書,習事,常持漢節(jié)為公主使”1S390,在協(xié)助解憂公主處理漢與烏孫、西域的關(guān)系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由于處理方式得當,深得西域諸國人民的敬重,被尊稱為“馮夫人”。甘露二年(前52), 烏就屠屠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并準備聯(lián)合匈奴抗擊漢朝,故此宣帝召馮燎回長安,因為其熟悉烏孫事務(wù),又“錦車持節(jié)”返回,竺次、甘延壽充任副使,處理烏孫內(nèi)部爭斗問題,此簡牘為當時前往烏孫時途經(jīng)懸泉置的記錄1。
簡[3]所載年逾七旬的?;莶活櫬吠酒D辛,又奉命出使西域,由于時間緊急,派人上書朝廷。甘露二年(前52)二月甲戌,敦煌太守府為沿途驛置開具了為上書使者提供車輛和住宿的傳信?!盀轳{一乘傳”是指漢代官吏等外出執(zhí)行公務(wù)時,在通過關(guān)隘等地方,可以獲得免費乘車、住宿的待遇?!皞鳌笔窍硎艽龅膽{證,相當于今天的介紹信與通行證等。“一乘傳”可能是一匹馬拉的車,一般級別不同,乘傳的待遇也不同,據(jù)侯旭東《西北漢簡所見“傳信”與“傳”》,高級官員、緊急事件都需要高級別的乘傳。長羅侯?;莩鍪篂鯇O,是由于解憂公主與漢使共謀擊殺狂王泥靡,沒擊中要害,狂王圍困漢使魏和意、任昌及解憂公主于赤谷城,后漢西域都護鄭吉發(fā)諸國兵救之。后烏就屠屠襲殺狂王,準備抗擊漢朝,經(jīng)過馮嘹對烏就屠的勸諫,一場戰(zhàn)爭避免了,可見馮嘹有勇有謀,不遜他人。此簡也可見烏孫處于政局動蕩危難之際,常惠需要不斷與漢廷傳遞消息。
簡[4]內(nèi)容是甘露二年(前52)四月,為了穩(wěn)定烏孫政局,漢宣帝派遣破羌將軍辛武賢、負責水利的穿渠校尉、馮夫人等西進烏孫時。當時因傳馬的數(shù)量不夠,上書朝廷,朝廷下發(fā)詔令要求沿途經(jīng)過的郡縣提供馬匹以補充傳馬的數(shù)量。在軍吏送馬途中,事務(wù)緊急,日夜兼程,可見馮夫人出使行程之緊急,加上馬匹數(shù)量眾多,難以全部照看,將一些馬匹遺失于道邊,派人追逐后無果。又派遣騎士張世沿途逐步尋找,并且請求太守府通告各部、各縣的政府部門以及周邊的郡,如有獲得馬匹的交與張世。穿渠校尉是破羌將軍屬官,主要是負責水利工程。校尉職官在文獻中多見,出土文獻亦多見,傳世文獻如輔漢校尉、屯騎校尉、立國校越、騎校尉尉、建威校尉;出土文獻如康居校尉、西域校尉、穿渠校尉、戊已校尉等,都是將軍的屬官。校尉于漢朝時達到鼎盛,其地位僅次于各將軍,但是其手下必有親自統(tǒng)領(lǐng)的部隊,而將軍卻不一定有自己的軍隊,所以其實際影響力有時候甚至超過將軍8。建子城門校尉、衛(wèi)騎校尉,是負責城門守衛(wèi)的職官。漢代的校尉職官是將軍屬下的軍官,負責行政、教化、工程等方面的事務(wù)。
簡[5]和簡[6]是時間相同地點不同的文書布告。簡[5]是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時任御史大夫陳萬年下發(fā)于咸陽到烏孫沿途各地的公文,內(nèi)容是丞相屬官王彭護送烏孫公主及隨行將軍、貴人、從者等正在回國的途中,要求沿途各地按照等級規(guī)定提供住宿和車馬糧草等物質(zhì)。簡[6]的內(nèi)容是淵泉丞賀移書廣至驛、魚離驛、懸泉驛、遮要驛、龍勒驛五地,漢時敦煌郡轄境內(nèi)共設(shè)置9個驛站,此簡的主要內(nèi)容是腐嗇夫昌用傳馬送公主時所用糧草支出要在十一月造冊上報。甘露三年(前51),解憂公主在烏孫生育的兩個兒子都先后病逝,加上時年已過七十,離開漢地五十載,故此她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歸骸骨,葬漢地”5p908。解憂公主歸漢,西漢朝廷十分重視,下詔令沿途各地給予隆重的接待,此時馮嫌隨解憂公主返回長安,懸泉漢簡中留下了反映解憂公主和馮嘹回朝的寶貴資料。
簡[7]出土于額濟納河流域,此地古多稱“瀚?!?,南接河西走廊,北鄰蒙古高原,“居延”是匈奴語“天池”的音譯,此地在漢代時曾稱其為居延澤,魏、晉時稱之為西海,唐代稱之為居延海。因漢代居延為匈奴南下河西走廊必經(jīng)之地,遂沿弱水岸筑長城接酒泉塞,成為歷代屯兵設(shè)防重鎮(zhèn)。后置居延縣,為張掖郡都尉治所110。根據(jù)前后簡文的意可知,與馮夫人相關(guān)文書下達該地。漢代傳遞文書根據(jù)輕重緩急的不同情況分為三種方式:“以郵行”“以亭行”“以次行”, 簡文記載“肩水候官以郵行”“效谷縣泉置音夫光以亭行\(zhòng)"\"甲渠官次行”是也。
三
烏孫在兩漢對西域的經(jīng)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民戶人數(shù)眾多,僅軍隊就達到12萬之眾,在西域除了匈奴外,烏孫是最強國,因此成為當時漢匈爭斗中最重要的爭奪點。對匈奴,控制住了烏孫,就等于控制了西域大部;對西漢,抗擊匈奴,掌控西域,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都取決于能否把近鄰烏孫爭取過來B?!稘h書·張騫李廣利傳》:“漢遣公主為夫人,結(jié)昆弟,其勢宜聽,則是斷匈奴右臂也。既連烏孫,自其西大夏之屬皆可招來而為外臣。”5J2692
漢武帝在張騫的建議下,希望能與近鄰烏孫通婚并結(jié)盟,派遣張騫出使烏孫。當時烏孫迫于匈奴的壓力,又對西漢沒有具體的認識,只挑選了幾十匹好馬,讓漢使張騫帶回,另派了幾名使臣隨張騫前往長安,作為試探叫。使臣歸國后講述了漢的強盛,此時匈奴得知漢烏通使,怒而欲攻烏孫。烏孫轉(zhuǎn)舵,漢烏和親開始順利實現(xiàn),雙方關(guān)系開始進入互訪和親階段。元封三年(前108),烏孫派使者前來求婚與漢朝。為了實現(xiàn)“斷匈奴右臂”,漢將細君公主嫁與烏孫昆莫,賜給豐盛的妝備以及待從數(shù)百人9。細君公主嫁給年過六旬的烏孫昆莫,雖然為了完成漢烏聯(lián)盟竭盡全力(贖取其父的罪責),但遠離家鄉(xiāng),語言不通,習俗不合,加上細君公主體弱多病,五年后細君離世。
細君公主后,匈奴又多次南下侵擾漢王朝。西漢朝為了繼續(xù)實現(xiàn)“斷匈奴右臂”的計劃,太初四年(前101),又將解憂公主嫁給烏孫昆莫軍須靡P?, 在陪嫁的隊伍中有對漢烏關(guān)系做出重要貢獻的馮嘹,嫁給了烏孫權(quán)位很高的右大將軍。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50年左右,生有三男二女,全部地位顯赫。她對烏孫的政治生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與馮嫌的幫助密不可分。馮嫌出身雖然低微,但知書達禮,富有見識。解憂在和親的過程中的計謀,多出于馮嫌的幫助。和親期間,漢朝加強對匈奴的進攻,使其失掉了對河西走廊等地區(qū)的控制,匈奴為維持對西域的統(tǒng)治進攻烏孫,烏孫王翁歸靡與解憂公主多次上書漢王朝3。漢派遣校尉?;轂槭?,與烏孫聯(lián)合抗匈,漢烏聯(lián)軍大獲全勝?!稘h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于是漢大發(fā)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出,語在《匈奴傳》。以惠為校尉,持節(jié)護烏孫兵。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余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騎將以下三萬九千人,得馬、牛、驢、騾、橐佗五萬余匹,羊六十余萬頭,烏孫皆自取鹵獲?!盨H3簡[1]就是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該事件中漢廷傳遞文書經(jīng)過懸泉置時傳遞的記錄檔。
泥靡即位后(前60-前53),素與解憂公主不和,而且暴虐失眾,號曰狂王。解憂公主與眾人密謀后置酒會,埋伏刀斧手擊狂王,狂王傷未致命,逃命后與其子細沈瘦合兵,圍困解憂公主于赤谷城4。雙方對峙數(shù)月之久,公主發(fā)書信求救于漢廷,西域都護鄭吉發(fā)諸國兵前往救援,才解圍。當時恰逢馮嫌未在烏孫。后翁歸靡子烏就屠又襲殺狂王,自立為昆彌。烏孫內(nèi)部混亂,漢遣破光羌將軍辛武賢將兵五千人屯于敦煌,準備出擊烏孫。烏就屠在自立為昆彌得到匈奴的支持,烏孫出現(xiàn)轉(zhuǎn)舵向匈奴的危局,對西漢王朝在西域的活動和影響都造成了極大威脅[1]。鄭吉使馮嫌通過丈夫勸說烏就屠投降,馮僚作為解憂公主的陪嫁到達烏孫后,為烏孫右大將(名不詳)妻。多次奉命解憂公主,行賞賜于城郭諸國,被尊稱為“馮夫人”IsB?。她利用她丈夫與烏就屠的關(guān)系,以及憑借她的外交才智,終于說服了烏就屠,使其愿投降漢王朝,這時的漢烏之間變成了宗主與屬國關(guān)系16。
漢宣帝甘露二年(前52),為了進一步了解烏孫內(nèi)部復(fù)雜的政治局面,漢宣帝下詔征馮嘹回朝商量應(yīng)對的策略,馮嫌全面介紹了烏孫的情況,并根據(jù)自己多年在西域的經(jīng)驗,審時度勢的提出了應(yīng)對之策。于是宣帝另派使者竺次、甘延壽為副使送馮嘹返回烏孫。司馬光《資治通鑒》中將漢宣帝征召馮燎歸漢并返烏時間書為甘露元年(前53),但據(jù)懸泉漢簡可知馮燎自長安返回烏孫是在甘露二年(前52),簡[2]是馮嫌使團于二月丙戌這天西行途經(jīng)懸泉置。懸泉置東的魚離置移書懸泉置,書中稱派遣置了佐名叫光的吏持傳馬十匹護送馮嫌西行,懸泉置提供馬匹飼料,并要求及時登記造冊I?]。
漢宣帝一方面命馮嫌乘車持節(jié),帶領(lǐng)使團馬不停蹄趕回烏孫;另一方面派破羌將軍辛武賢和穿渠校尉擁兵敦煌,以備不測19]。馮嫌到達烏孫后就以漢天子的名義,下詔書令烏就屠到赤谷城拜見漢使者?;荩⑿x漢宣帝的詔書,正式冊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對二人均賜予漢朝印信。簡[3]和簡[4]即反映了甘露二年(前52)四月,馮嫌使團出使烏孫沿途郡縣為破羌將軍、穿渠校尉、使者馮夫人等的西行提供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的狀況B。為了加強和烏孫的聯(lián)系,漢廷又派遣長羅侯?;萃捅喙瘸?。在這次爭奪王位的斗爭中,馮僚利用自己的外交才能,調(diào)節(jié)了烏孫內(nèi)部的糾紛,維護了漢朝與烏孫的團結(jié),使和親政策得以順利繼續(xù)實現(xiàn),進一步鞏固了與烏孫的聯(lián)盟,不愧為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女外交家。
初,楚主侍者馮嫌能史書,習事,嘗持漢節(jié)為公主使,行賞賜于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為烏孫右大將妻,右大將與烏就屠相愛,都護鄭吉使馮夫人說烏就屠,以漢兵方出,必見滅,不如降。烏就屠恐,曰:‘愿得小號’宣帝征馮夫人,自問狀。遣謁者竺次、期門甘延壽為副,送馮夫人。馮夫人錦車持節(jié),詔(焉)烏就屠詣長羅侯赤谷城,立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皆賜印綬。破羌將軍不出塞還。后烏就屠不盡歸諸翎侯民眾,漢復(fù)遣長羅侯惠將三校屯赤谷,因為分別其人民地界,大昆彌戶六萬余,小昆彌戶四萬余,然眾心皆附小昆彌。1307
甘露三年(前51),古稀之年的解憂公主由于大兒子元貴靡、小兒子鴟靡先后病死,加上思念故土,攜三個孫子在馮嘹的陪同下回到了闊別了整半個多世紀的長安,漢廷十分重視,下詔令沿途各地給予隆重的接待20。簡[5]、簡[6]就是解憂公主由烏孫返回長安途中受到接待的記載。解憂公主經(jīng)歷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將近半個世紀,先后嫁烏孫國王軍須靡、翁歸靡和泥靡,生下元貴靡、萬年、大樂和弟史等兒女,在烏孫平定內(nèi)亂、促進漢烏友好,勝利地完成了和親的歷史使命,漢廷賜給公主田宅、奴婢,奉養(yǎng)甚厚,朝見儀比公主21。兩年后解憂公主卒,三個孫子沒有返回烏孫,留下來守墳?zāi)?。此時的烏孫,元貴靡子星靡代為大昆彌,但其羸弱,無法控制烏孫的局勢。于是馮嘹上書朝廷,希望出
使烏孫輔助星靡。漢廷同意其再次出使烏孫,數(shù)百官兵送行。這是馮燎第二次出使烏孫,當時的馮燎年事已高,為了大漢在西域的利益主動請纓,實屬難得。馮燎主動請纓,漢廷皇帝的批準,全都表明她具備“鎮(zhèn)撫”烏孫的能力,也與她長期居住烏孫,了解政情以及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有密切關(guān)系,此時的馮燎已經(jīng)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了。
元貴靡子星靡代為大昆彌,弱,馮夫人上書,愿使烏孫鎮(zhèn)撫星(彌)(靡)。漢遣之,卒百人送(烏孫)焉。都護韓宣奏,烏孫大吏、大祿、大監(jiān)皆可以賜金印紫綬,以尊輔大昆彌,漢許之。后都護韓宣復(fù)奏,星靡怯弱,可免,更以季父左大將樂代為昆彌,漢不許。后段會宗為都護,招還亡畔,安定之。[5
重新返回烏孫協(xié)助星靡的馮嘹,被西域各國稱為“馮夫人”,她在西域受到隆重而熱情的禮遇,從而使?jié)h朝恩義廣布西域各地,最后長眠于西域。她的出訪,對于增進城郭諸國對漢朝的了解,促進西域都護府的建立都起到了良好地推動作用,馮嫌獻身于民族團結(jié),促進了民族融合。隨著西漢王朝的衰敗,烏孫內(nèi)部也十分混亂,和親政策也因此中斷,但漢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guān)系卻一直保持著,馮嫌不愧是我們古代民族融合的先行者。
[參考文獻]
[1]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張俊民.敦煌懸泉置出土文書研究[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5:55.
[3]裴永亮.懸泉漢簡中的長羅侯經(jīng)略西域[J].青海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8,(04):70-74.
[4]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照.居延漢簡釋文合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53.
[5]班固.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6]李寶通.簡牘學(xué)教程[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
[7]何海龍.從懸泉漢簡談西漢與烏孫的關(guān)系[J].求索,2006,(03):209-211.
[8]朱錦程.劉備起兵時間新考[J].天中學(xué)刊,2014,(03):110-112.
[9]李炳泉.甘延壽任西域使職年代考——兼及馮燎在冊封烏孫兩昆彌事件中的活動[J].西域研究,2013,(03):17-22+154.
[10]陽腸.古遺址里的文明[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19.
[11]蘇北海.漢代烏孫居地考[J].新疆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5,(01):16-24.
[12]李巖云.1998年敦煌小方盤城出土的一批簡牘涉及的相關(guān)問題[J].敦煌學(xué)輯刊,2009,(02):132-138.
[13]王炳華,王明哲.烏孫歷史上幾個重大問題的探討[J].新疆社會科學(xué),1982,(03):35-52.
[14]黃劍華.西部文明之旅絲路上的文明古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59.
[15]于偉平.論解憂公主的歷史功績[M].新疆地方志,1996,(02):54-57.
[16]武金峰.試論西漢王朝與烏孫的和親政策[J].伊犁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6,(04):75-80.
[17]崔明德.漢唐和親史稿[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xué)出版社,1992:23.
[18]黎虎.和親女的常駐使節(jié)作用——以漢代為中心[J].江漢論壇,2011,(01):77-83.
[19]鄭因.西漢女外交家馮嫌[J].煙臺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0,(01):81.
[20]杜敏.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馮嫌[J].北京宣武紅旗業(yè)余大學(xué)學(xué)報,2008,(01):36-37.
[21]周德廣,李瑛,朱承先.西漢絲綢之路上的三女杰[J].絲綢之路,1994,(04):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