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直接影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狀態(tài),在當前愈加重視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應得到足夠重視。鑒于此,文章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并以此為依據,從情境創(chuàng)設、心理疏導、寫作解壓等方面,對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19—0084—0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通過課程融合落實“五育并舉”教育要求的關鍵舉措,也是以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來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訴求。究其緣由,教師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視角對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剖析之后,能夠在情感方面與學生找到共同話題,這會提高學生與教師溝通交流的熱情,進而減少負面心理情緒對學生健康成長的消極影響。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研究,是為了更加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對小學語文自身的教學價值進一步挖掘。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
1.引導學生保持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幫助小學生形成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助于學生健康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進而勇敢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始終懷抱著高度的熱情去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小學語文教學通過促使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與社會情感能力等的發(fā)展,在其健康生活習慣、人文關懷精神以及親社會行為的形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實踐中,眾多語文教師承擔著班主任的角色,和學生的日常交流和溝通也是其重要工作,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和頻繁互動,教師也能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發(fā)展。
3.提升語文對學生的學科吸引力。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理想信念和良好生活習慣的教育責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入,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知識學習的范圍、增進人際間的情感交流,吸引學生全身心投入語文知識的學習。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
從小學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育人目標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能夠給學生精神上的鼓勵和引導,進而激發(fā)學生自身的潛力,克服不當的消極情緒影響,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標。
1.通過正確價值觀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正能量價值觀引導是幫助學生調節(jié)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核心途徑,正能量價值觀能夠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教授他們如何積極地面對學習生活。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應當先明確語文教學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的結合點,突出教學主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效果。
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視野下,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教師可以整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讓學生能夠在所整合的大單元教學中,體會革命先輩艱苦的奮斗和犧牲,以及他們給我們留下的光明燦爛的新世界,讓學生能夠為自己的國家自豪,能夠感恩先輩遺留的福澤,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如,將《軍神》《豐碑》《狼牙山五壯士》和《金色的魚鉤》這幾篇課文整合成一個大單元,教師可以以愛國主義和學習革命先烈的精神為主題深入挖掘這些課文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借助多媒體或其他資料,引領學生了解革命先輩的革命事跡,進而感悟偉大事跡中的心理能量。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人物塑造和英雄形象塑造,使得課文當中所涉及到的革命先輩的形象能夠更加生動,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關注這些革命先輩的故事,在潛移默化之下受到影響。
2.深挖教材元素,以情感為紐帶尋找學科有機融合點。語文教材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情感、理想信念、道德意識、人文情懷和愛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教師要深挖教材中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式的朗讀、表演、對話和辯論等活動,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融入語文課堂教學。
如,通過反復朗讀對話體裁的課文,讓學生在朗讀中以情感的變化來體會文中不同主人公在表達自己想法時的心理狀態(tài),由此來激發(fā)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對話,在主動的反思中真正意識到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不良習慣,進而逐步明白理解、寬容、尊重、互助等優(yōu)良品質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增強師生互動交流。情境教學法能夠幫助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以影音、動畫、圖片等導入教學,給學生創(chuàng)造身臨其境的教學環(huán)境。當學生融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之后,不僅對語文教學內容理解更加深刻,也有利于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由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內容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非常貼近,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感受來尋找教學的切入點,因此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也能夠巧妙地讓小學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完成融合。通過這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教師也可以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行為,從而找到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方式,這不僅有助于強化師生之間的交流,密切師生的聯(lián)系,而且有助于減少學生的心理孤獨感、不適感。
4.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語文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元素來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以外,更需要豐富教學實踐的形式,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進行人際溝通交流和對話的實踐活動,積極拓展學生的人際交往形式和途徑。通過各種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品質,讓其在多樣化的人際交往中學會自愛、自尊和尊重他人,在進行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切身體驗中建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以學生的切身體驗和經驗的不斷積累與更新來實現(xiàn)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比如,針對班級中學生所存在的具有個體差異性的某些心理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模擬心理診所”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小組成員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既可以將自己的煩心事告知同伴,也可以從同學和教師處獲得相應的幫助,這種活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和共情理解力無疑有著積極作用。此外,為了進一步彰顯語文教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語文教師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課堂觀察力,通過營造和諧、民主和充滿友愛的教育氛圍來促使學生健康發(fā)展。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對班級學生日常課堂行為深入而細致的觀察與記錄,在學生表現(xiàn)出某些心理問題傾向的時候,通過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自身教學策略的適當調整,來幫助學生找到排解負面情緒的渠道,在主動與學生進行深入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傾聽學生的心聲,以自身的最大努力來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讓學生的學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5.以寫作為途徑,通過心理疏導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當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最有效的解決策略就是為他們提供能夠排解負面能量的途徑,有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在遇到一些心理問題的時候,并不會向周圍人傾訴或者是主動尋求師長的幫助,而是將其封鎖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面對這一類學生,最佳的途徑就是引導他們將自己的心事和煩惱寫出來,進而在教師適宜的幫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寫作是學生與自己內心進行對話的一種活動,是能夠讓學生不斷探索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絕佳途徑,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當中并且表達出來。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日記、繪畫、小練筆等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內心世界,將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寫出來,通過疏導和釋放負面情緒,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融洽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種表現(xiàn)。心理健康的人大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喜歡自己,他們同樣地相信和喜歡別人。因此,他們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學生的人際關系較為簡單和單純,主要包括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的關系。如果因為他們簡單和單純而忽視了教育和引導,也會影響他們與同學、老師與家長的交流,影響學習和生活。在作文教學中,可適當安排《我與某某同學》《我與老師》《我與爸爸(或媽媽)》等作文題目進行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教育學生要團結同學、尊敬師長、體諒父母,并學習對待同學、老師、父母的正確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
綜上所述,在借助小學語文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要充分結合教學內容以及明確所要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將語文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掘出來,并融入實際的教學設計當中,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塑造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的同時,也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讓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與語文教學充分融合。
參考文獻
[1]楊效文.心理健康教育視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案例[J].新課程,2022(06):85.
[2]王婷婷.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14):105-107.
[3]馬開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J].華夏教師,2022(08):15-17.
[4]朱勝豐.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C].廣東省教師繼續(xù)教育學會第六屆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23:2030-2032.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