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在2015年八九月左右,也是這樣一個晚夏的季節(jié),我第一次見到他。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是因為“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1周年‘講述春天的故事’《現代藝術》特邀詩書畫名家小平故里行”活動,他頭發(fā)斑白,雖然拄著拐棍,但還算穩(wěn)健;與我們交談之前,他要先戴一個助聽器,聲音是那般爽朗,他最喜歡擺一些書畫大家的趣事,也會偶爾講一些他跟隨馮灌父、伍瘦梅、朱佩君三位老師學畫的經歷,把同行的文藝家和我們幾個編輯逗得不亦樂乎,而后沉默不敢作聲。他就是成都畫院老一輩藝術家中比較特別的一位——張幼矩。
隨后的日子里,偶爾會聽到張老師的消息,也會在《現代藝術》上閱讀到他的詩歌作品和他緬懷友人的文章,透過他的文字,看到了他眼中老一輩畫家最真實的模樣,也反映出張老師在文史哲、國學等方面的深厚修養(yǎng)。今天,再次與張老師在歲月的長河中產生交集,是因為他的八旬畫展和他的師生作品展。
2023年8月17日—9月20日,由《現代藝術》參與協辦的“丹青半窗月——張幼矩八旬回顧展”在成都畫院展出。張老師因耳目欠聰明,自號“半窗”。此次展覽以回顧張老師80年的人生路為脈絡,展出他不同階段創(chuàng)作的近80件作品,以及包括大量的速寫、詩稿和文稿在內的各類文獻資料,從這些作品和資料中,可以明顯看出張老師不僅工寫兼擅、尤精山水,而且兼及花鳥、人物、書法、篆刻等科。這些作品中充滿了傳統文化元素,同時也融入了現代審美風格,展現出他尊重傳統又樂于當下的創(chuàng)作思想。除此之外,他還從事詩詞、散文等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藝評論,以及美學研究,堪稱一位全面的文化學者?!敖泿熞浊螅藥熾y得。”為賡續(xù)師門傳承,并隱喻傳承綿延,9月20日,在張老師八旬個展閉幕當天,其師生展“山花清流——癸卯半窗同門師生畫展”在成都畫院琴臺美術館開展。這次展覽是張幼矩老師及其門下十八位弟子的首次集體亮相。他們中有早年就登門拜師的,也有近年來才入門求學的;有的已近耄耋,有的還當壯年;他們也并非全部從事藝術行業(yè),有職業(yè)畫家,也有以畫為樂的“票友”。但無論入門早晚,是否從事藝術行業(yè),他們都學到了張老師一貫的主張——樂于將藝術作為自己重要的生命體驗。
時值張老師八十壽辰之際,為致敬張幼矩老師的藝術人生和他在藝術上尤其“成都畫派”上的傳承?!冬F代藝術》本期“師門”欄目特呈現張幼矩及其門下十八位弟子:萬若愚、曾遠能、曾曉楨、張重民、陳卡琳、凌尚軍、張燕、劉豪杰、夏志勇、彭德成、余鵬志、郭明銅、李榮萍、楊敏、胡劉、陶泓汐、王志剛(以年齡長幼為序),以及張老師深深思念并為其奠詩的張浴新的藝術作品及相關文字敘述。弟子的繪畫作品中,有似他者,也有不似他者,或是完全相異者,繪畫種類頗多;他們于有限的業(yè)余時光里,或青燈自習、或師門扣學,或伏波靜流、或激瀾勇進,匯成一條山花藝術清流,流淌著一種追求積極向上、樂觀向前的精神力量。
半窗不求滿,知白亦月盈。眼下的我們,用閱讀幾篇文章、欣賞幾幅作品的時間去了解一位書畫大家八十年的人生軌跡和梳理一個師門的文化傳承脈絡,顯然是遠遠不夠。我們謹希望通過張幼矩師生的藝術作品和“Ta”們的角度,不僅展現出張老師在藝術上為人熟知的一面,也希望讓此刻的您和我們一樣,能感受到張老師傳遞給我們的曠達、熱情與溫度,同時激勵更多人去追求自己的藝術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