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生只看一部音樂劇,那《貓》肯定是畢生之選。說起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音樂劇,《貓》當(dāng)之無愧,它是中國引進的第一部音樂劇。它從1981年開始,風(fēng)靡世界42年,共以十幾種語言在20多個地區(qū)出演無數(shù)次,僅在倫敦的演出場次就達9000多次。這部劇的作者是英國著名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除了《貓》,他還創(chuàng)作了《阿根廷別為我哭泣》《歌劇魅影》等享譽世界的眾多經(jīng)典作品。
韋伯的音樂劇成了永恒的經(jīng)典,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成功的背后,卻是這位天才少年的瘋狂與叛逆,他甚至有時候想自殺。舞臺上的《貓》聞名世界,而生活里的韋伯也是一名實實在在的“貓奴”。少年時代的他鐘愛于一只叫珀修斯(Perseu)的暹羅貓,誰也不會想到,正是這只貓拯救并成就了他。那么,這位天才音樂劇教父和貓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神秘緣分和秘密呢?
至暗時刻,
暹羅貓穿壁引光
1948年3月22日,韋伯出生于英國南肯辛頓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父親是英國倫敦音樂學(xué)院的院長,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管風(fēng)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母親是一位小提琴家和鋼琴家。
從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音樂熏陶,3歲開始練習(xí)小提琴,6歲就寫了第一首歌曲,9歲時,他的一首曲子就被刊登在《音樂教師》雜志上了。
11歲時,父親帶他去倫敦德魯里巷皇家劇院觀看音樂劇《窈窕淑女》,這部在百老匯反響非凡的作品是在英國首演,一下子就讓韋伯領(lǐng)略到了劇院舞臺的巨大魅力,打開了他新世界的大門,并一發(fā)不可收拾,他跟隨父親接連看了《Gigi》和《西區(qū)故事》。
然而在當(dāng)時,韋伯的母親是一位“望子成龍”的虎媽,她覺得搞音樂劇沒有出路,所以想方設(shè)法打擊他的積極性,就故意對自己的天才學(xué)生John"Lill過于上心,簡直比對韋伯還要積極培養(yǎng)。
看到母親如此輕視自己,卻對別人那么親昵,韋伯小小的心靈被傷得不輕,但少年的逆反心理讓他不但沒向母親妥協(xié),反而處處和母親對著干,結(jié)果他們的關(guān)系越來越僵。
孤獨和嫉妒如影隨形,他想不明白,母親為什么這么對待自己?在母親的不屑中,他的自尊被一點一點消磨,一個凄清的夜晚,他甚至想到了自殺。
他偷偷搜集了一堆藥丸,準(zhǔn)備在教堂了結(jié)自己。他來到拉文納姆的教堂,呆坐了兩個小時,當(dāng)他正準(zhǔn)備把藥丸塞入口中時,一只藍色斑點的暹羅貓忽然從門外跑進來,它的身體顏色為米色,臉、耳、腳、尾均為藍灰色。
暹羅貓縱身一躍,端坐在韋伯對面的板凳上,睜著一雙溜圓的眼睛盯著韋伯。韋伯好奇地打量著它,難道它是專門來見證自己自殺的?
忽然,暹羅貓把頭沖韋伯一擺,大叫一聲,那聲音特別洪亮,把韋伯嚇了一跳,手中的藥丸也落在了地上。韋伯覺得這只貓有些兇,對于貓,他并不陌生,在他家里,父母就養(yǎng)著兩只貓,一只叫“肖斯塔科維奇”,另一只叫“普羅科菲耶夫”,但那兩只貓非常溫順,從沒聽到它們大聲叫。
這只暹羅貓又大叫一聲,韋伯心下一驚,以為它要來傷害自己,哪知暹羅貓并沒攻擊自己,而是跳到地板上狂奔起來。它從墻壁的一側(cè)跑到另一側(cè),從地上躥到板凳上,再從板凳上一躍而下,來來回回十幾次,路線一致,樂此不疲。
韋伯一下子看癡了,暹羅貓跑的時候聚精會神,兩眼一直盯著前方,但每次行動前,它都會轉(zhuǎn)頭瞅一下韋伯,隨后大叫一聲,那聲音仿佛是從身體里彈出來的一樣,接著就開始拼盡全力奔跑,似乎要把積攢的體力通通釋放出來。
難道,它是在暗示自己學(xué)會奔跑,別尋短見?韋伯打了一個激靈,一只貓尚且知道一次次奔跑,自己為什么不可以一路向前呢?想到這,韋伯把準(zhǔn)備的藥丸全扔進了垃圾桶,他要像貓一樣勇往直前。暹羅貓似乎讀懂了他的心事,瞥了一眼垃圾桶,便不再奔跑,而是在板凳上打起盹來。
看著它萌萌的樣子,韋伯忍不住在它身上撫摸起來。暹羅貓并沒反抗,只一會,它居然睡著了。韋伯靜靜地看著它,越看越喜歡,或許,它就是專門來和自己做伴的,那自己以后就不會孤獨了。想到這,韋伯不再想自殺,而是把這只貓帶回家,取名為珀修斯。
珀修斯雖然有時叫聲挺大,但性格很好,也特別可愛。每天,它都會黏在韋伯身邊,舔毛洗澡、吃飯、喝水,看窗外的風(fēng)景。在珀修斯的陪伴下,韋伯不再消沉,信心倍增。16歲時,他抱著珀修斯參加牛津的入學(xué)面試,居然被歷史系錄取,但他卻在一年之后聽從自己內(nèi)心的召喚,決心退學(xué)去追求所愛的音樂劇。
他的母親極力反對,覺得他是在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但他的父親無條件支持,提供了專業(yè)教育方面的幫助。17歲時,韋伯進入了英國皇家音樂學(xué)院學(xué)習(xí),開始了他的音樂劇人生。
危急之中,
智慧貓因勢順導(dǎo)
自從抱回了珀修斯,韋伯成了一名踏踏實實的“貓奴”。他常常抱著它逛街,一次又一次。珀修斯也越來越黏人,韋伯每天回家,它都會提前蹲在門口等待。平日里,一有機會便睡在韋伯的肚子上,雖然不重,但時間長了,還是會壓得人有點出不來氣兒。但是,韋伯可不忍心拒絕這個甜蜜的負(fù)擔(dān)。
18歲時,韋伯收到了一位名為蒂姆·萊斯(Tim"Rice)的22歲作詞人的來信,兩人一見如故,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合作。1974年,蒂姆偶然在電臺中聽到了阿根廷前總統(tǒng)夫人艾娃·貝隆的介紹,便和韋伯萌生了將這個故事搬上音樂劇舞臺的想法。1976年劇目中的歌曲先以專輯形式發(fā)行,其中就包括《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發(fā)行后好評如潮,讓韋伯的名字家喻戶曉。
1977年,韋伯創(chuàng)立了真正好集團(Really"Useful"Group),并獨家經(jīng)營掌管,成為倫敦最大的劇院經(jīng)營者之一。
在此前,珀修斯得了一場重病,再加上已至暮年,終究是沒能醫(yī)治好。韋伯傷心不已,回想著珀修斯陪伴了自己這么多年,甚是傷感。第二天,他突發(fā)奇想,為了紀(jì)念珀修斯,他想把英國詩人T.S.艾略特的童話詩集《老負(fù)鼠講述世上的貓》改編成了音樂劇《貓》。
在他的設(shè)想中,這將是一部完全由各種貓咪出演的歌舞童話,昏暗中,貓咪會像當(dāng)初的珀修斯一樣,從觀眾席的板凳上一躍而起,跳入旋轉(zhuǎn)的舞臺……
但是,韋伯的創(chuàng)意幾乎將所有的投資人嚇住了,就連他的妻子莎拉都不相信丈夫荒唐的幻想能夠成為現(xiàn)實。無奈之下,韋伯只好把倫敦西區(qū)的房子抵押籌措資金,莎拉知道后,突然變得魂不守舍,經(jīng)常半夜哭醒。幾天后,韋伯最信任的搭檔蒂姆也不屑于他的創(chuàng)意,兩人在大吵一架之后正式分手。
冬天很快到來,倫敦城又冷又濕,韋伯明白這部關(guān)于貓的音樂劇要么成功,要么就會毀了他的音樂劇生涯。但他相信,貓有九條命,珀修斯一定會在冥冥中幫助自己,只要堅持,一定會成功。然而,在倫敦幾乎所有劇院沒有一處舞臺愿意為他們的新劇專門改造舞臺和觀眾座位。
夜深人靜的時候,韋伯又想起了珀修斯,如果它還在,會支持自己嗎?都說寵物的性格像主人,珀修斯的確很像自己,性格傲嬌,篤定執(zhí)著,偶爾還會一根筋。想到這,韋伯又傷感起來,他決定再去物色一只暹羅貓。
第二天,韋伯來到寵物市場,每一只暹羅貓仿佛都是珀修斯,卻又明明不是,他一時也不知應(yīng)該選哪一只。忽然,他看到一只貓和一條狗在對峙,狗很憨厚,機靈淘氣的貓總是藏在鞋盒里偷襲狗,狗只能傻乎乎地繞著鞋盒轉(zhuǎn)圈。
這真是一只聰明的暹羅貓,韋伯一下子喜歡上了它,當(dāng)即掏錢購買,并且依然取名為珀修斯。
回到家沒幾天,韋伯就發(fā)現(xiàn),新珀修斯對女人的頭繩有著極端的熱愛,可能是彈力讓頭繩看起來像個獵物,玩起來翻江倒海。有一次,韋伯故意把頭繩搶下來,并藏在一只手中。珀修斯卻不甘示弱,順著韋伯藏起來的方向蹭來蹭去??此灰啦火?,一副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樣子。就在那一剎那間,韋伯忽然想到了自己,再困難,自己也不應(yīng)死心。
隨后,韋伯又找了五六位投資人和劇院經(jīng)理,然而依然沒有一個人相信他。一切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但在關(guān)鍵時刻,原本已經(jīng)請韋伯“滾蛋”的倫敦西區(qū)新倫敦劇院老板最終被韋伯的真誠所打動,條件是,如果新劇演砸了,劇團必須馬上撤出,不要擋著老板發(fā)財。
原來,當(dāng)時劇院的老板正計劃著將經(jīng)營慘淡的新倫敦劇院改造成新時代的電視媒體中心,只是改造資金還沒到位。所以在長租之前,想搞個短租,商人們永遠是精明的。但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韋伯的這部音樂劇《貓》卻一炮而紅,之后整整占據(jù)了新倫敦劇院21年!
1981年,韋伯改編的音樂劇《貓》終于正式在新倫敦劇院首演。劇情很簡單,描寫的是杰里科貓家族在一個特殊的夜晚,要選一只貓升入天堂獲得永生的故事,其間形形色色的貓輪番登場演繹各自的經(jīng)歷。
誰也沒料到,就是這么一部名不見經(jīng)傳的音樂劇,卻一下子成為當(dāng)時的“爆款”。它在美國巡演時長達16年零兩個月,時間之長創(chuàng)造了美國演劇史上的紀(jì)錄。它的倫敦原版演出獲得1982年格萊美最佳演出錄音獎,百老匯演出錄音帶銷量逾200萬套,獲得了1983年格萊美最佳演出錄音獎。
光環(huán)之下,
舞臺貓珠聯(lián)璧合
隨著音樂劇《貓》的爆火,韋伯被更多的觀眾喜愛與熟知。緊接著,他與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麥金托什合作,找到了當(dāng)時新興的戲劇廣告代理公司,設(shè)計出一張在整個戲劇廣告史上頗具顛覆意義的海報——僅有一雙貓眼在黑色的畫布上,配上精練的劇目名字“CATS”,而這雙黑貓的眼睛,據(jù)說是參考了韋伯的暹羅貓珀修斯眼睛的形狀。
同時,以此衍生出的定制T恤成了當(dāng)時的銷售爆款,由此正式開啟了日后音樂劇在衍生品方面的商業(yè)模式。
然而,盡管《貓》在商業(yè)上的成功讓韋伯迎來了事業(yè)高峰,但呆板的評論家們卻并不認(rèn)可他。面對這些攻擊,韋伯有些郁悶,偏偏這時候珀修斯又病了。它躺在床上無精打采,韋伯翻它的眼皮,撓它的下巴,可它依然連眼睛都不抬一下。
韋伯只好送它去寵物醫(yī)院,治療了一個星期才康復(fù)??吹界晷匏褂只謴?fù)了活力,韋伯的心情也輕松起來,他決定不管面對什么評論,都要堅強起來,以實力證明一切。
1983年的一天,韋伯在雜志上偶然讀到一篇出色的評論,一個叫莎拉·布萊曼的女孩在歌劇《夜鶯》中的表演非常精彩。看到這個名字,韋伯有種熟悉的感覺。這個名字不僅與妻子同名,好像他在報名冊上也見過。
原來,在1981年初,韋伯為音樂劇《貓》公開招聘演員時,莎拉·布萊曼21歲,她第一次面試時韋伯并不在場,沒唱幾句就被評委打發(fā)走了。韋伯被文章深深吸引,決定看看她的現(xiàn)場表演。
莎拉·布萊曼的母親是一位舞蹈女郎,從小就從芭蕾、歌唱、表演全方位地培養(yǎng)莎拉。莎拉·布萊曼在現(xiàn)場,姿態(tài)妖嬈,站在鋼琴旁表演渾然天成,嫵媚動人。韋伯被布萊曼的表演深深折服,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女歌手。
不久,韋伯便邀請布萊曼共進晚餐,席間發(fā)現(xiàn)兩人有許多共同點,尤其是對音樂劇舞臺的激情。他們被對方的才華深深吸引,并墜入愛河。隨后,布萊曼終于獲得《貓》女二號杰米瑪?shù)慕巧?/p>
此時,韋伯已經(jīng)和第一任妻子莎拉離婚,1984年3月22日,在他36歲生日那天,與布萊曼結(jié)為夫妻。
在音樂劇《貓》中,有一首著名的歌《Memory(回憶)》,這是由韋伯親自創(chuàng)作的。它講述一只叫貝拉的雌貓,因為不甘平庸,離開貓族闖蕩世界,歷盡艱險,飽受挫折,晚年歸來行囊空空,容顏不在,族群也不愿接受她。當(dāng)她唱出年輕時在族群的美好回憶,渴望回歸故鄉(xiāng)的感人歌曲時,所有貓都原諒了她。最后,貓們把垂暮的貝拉送上了天堂。
毫不夸張地說,Memory是《貓》劇中最為精彩的唱段。莎拉·布萊曼在劇中擔(dān)任了這首歌的部分演唱,她采用了一種較為緩慢的節(jié)奏,把原有傷感悲憫的情調(diào)升華為抒情唯美的行板,最后那段延綿到天籟的高難度唱腔更是令人百聽不厭,觀眾心潮起伏,她的表演和嗓音被譽為“月光女神”。
而這首由韋伯創(chuàng)作的《Memory(回憶)》也因為莎拉·布萊曼的表演紅遍了全世界。隨后,沉醉在愛情蜜罐中的韋伯立即為莎拉·布萊曼量身打造了一部作品——《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因她而生,布萊曼成了超級賣座音樂劇的女主角。這部劇糅合了韋伯對生死的思考、布萊曼的愛、劇院的癡迷,橫跨流行和古典音樂,成為他作品的集大成者。
這部戲旋律優(yōu)美,過耳難忘,場景服飾道具華麗奪目,更不用說大吊燈突然掉到舞臺上的場景是多么驚心動魄,讓觀眾達到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
《貓》和《歌劇魅影》的誕生,使韋伯在音樂劇業(yè)界擁有了無可撼動的地位,讓韋伯的事業(yè)又上了一個臺階,它的成功無法復(fù)制。
韋伯除了音樂劇,還忙著真正好集團的管理和其他事務(wù)。1988年,他榮膺英國皇家音樂學(xué)院院士頭銜,1992年創(chuàng)作了巴塞羅那奧運會會歌《生命之友》,被英國女皇冊封為騎士,1993年完成了二十年前的心愿,把老電影《日落大道》改成了音樂劇,1996年歲末再次被授予終生勛爵,成為貴族院成員。
迄今為止,他一共獲得了8次托尼獎、4次格萊美獎、7次奧利弗獎、1次金球獎、1次奧斯卡獎、2次國際艾美獎,并且在2018年的托尼獎頒獎典禮上,獲頒終身成就獎。
同時,他把目光投向全世界,在各個國家尋找新的音樂劇演出市場,當(dāng)然,也包括中國。韋伯的音樂劇不再只是遙遠的傳說,中文版《貓》吸引無數(shù)中國觀眾走進劇院,讓更多人愛上了音樂劇。
如今,韋伯已經(jīng)75歲了,卻依然老當(dāng)益壯,除了作曲,他把大量精力投入在推廣青少年音樂教育、翻修劇院上。他在為下一代鋪路,教父也要找接班人。
除了工作,他依然是一名真真切切的“貓奴”,有一次在劇院,劇院里的一只暹羅貓趴在他身上睡著了,散場了還沒醒來。為了不打擾貓咪睡覺,他居然悄悄把貓咪趴著的那塊衣服剪了下來。他愛貓,貓也愛他。他永遠都記得,貓是他的幸運星。
在倫敦繁華世界的陰影里,藏著一個貓咪的世界,這個家族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舞會,選出一只最善良、最漂亮的貓登上貓族的天堂——九重天,并且獲得無限重生的魔力。為此,所有的貓咪都會在黎明來臨之前做好準(zhǔn)備,在舞會上等待的貓們隨著音樂歌唱舞蹈,講述自己的過去和今天。
音樂劇《貓》不斷在上演,每個人都在過去與未來之間做出努力與選擇,寄托在貓身上的,是人們對美麗人生的向往與追求,它高貴、自由、神秘,讓生活充滿了遐想。
韋伯正是洞悉了貓咪身上隱含的懷舊情結(jié)和高貴屬性,才會為它們量身定做最生動的音樂劇。為此,2021年3月,他根據(jù)自己的心路歷程,回憶并出版了《韋伯自傳:面具后的天才與狂喜》。
在戲劇漫長的歷史中,誕生了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劇作家與久演不衰的名劇,無論時代與戲劇的車輪如何向前,他們始終如星光閃耀于蒼穹中。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光影之下,幕布之后,韋伯的貓正緩緩走來……
編"輯/征"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