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絲路古道、浩瀚沙漠、蒼茫戈壁、廣袤草原、蔥郁綠洲、逶迤雪山,以及別樣的民族風情、地域文化……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shù)人對這片土地進行踏尋和探索。
2023年3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疆考古與歷史文化專家巫新華主編,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少數(shù)民族出版基地)策劃出版的《新疆探索發(fā)現(xiàn)系列叢書》出版。該叢書共14種、20冊,以西域歷史背景、絲綢之路的沙漠戈壁和天山腹地路線為地理依托,以著名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索,以世界級物質(zhì)文化珍品和多元文化底蘊的古代遺址為內(nèi)涵,選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外探險者、學者在新疆的探險考察經(jīng)歷、考古成果及個人行記等經(jīng)典著述,選收了儲安平、浦熙修等國內(nèi)現(xiàn)當代中國學者的歷史地理探險考察、歷史考古探險著述等,旨在深入挖掘蘊含于文化遺產(chǎn)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nèi)涵,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新疆游記》由著名學者、教育家、經(jīng)濟學家、旅行家謝彬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楊鐮整理。該書是作者謝彬以財政部委員身份,赴新疆考察財政問題,行程4.6萬余里,歷時15個月所記述的日記。其所經(jīng)之地,政俗、道里、名勝、險隘,無不詳記,提出建議,是了解近代新疆不可多得的資料。
《親歷西北》由林競編著,他被譽為民國時期西北拓荒第一人,曾任青海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甘肅省政府委員兼民政廳廳長、浙江省參議會秘書長。該書為林競自1918年11月13日從北京出發(fā)前往中國西北,直到1919年8月15日抵達歸化(今呼和浩特)的考察日記。內(nèi)容涉及當時考察沿線西北各地的居民村落、山川河流、土地人口、交通運輸、商業(yè)貿(mào)易、自然植被、政治軍事、文化教育、民族宗教、民俗風情、農(nóng)田水利、歷史沿革、人口變遷、土特產(chǎn)品、名勝古跡、名人逸事等。
《羅布泊探秘》(上中下)由瑞典探險家、考古學家斯文·赫定編著,新疆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崔延虎等翻譯。該書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1901年關(guān)于新疆羅布泊地區(qū)考察的紀實作品。全書分為9個部分,包括“庫魯克山與庫魯克河”“喀拉庫順”“羅布荒漠”“羅布泊之爭”“中亞的沙漠沙丘和沙”等,記述了作者在庫魯克山探險的經(jīng)歷;分析了喀拉庫順湖北部的水文地理關(guān)系;重點研究了羅布泊的游移問題;考察塔里木水系綜合水文特征與塔里木盆地的高度關(guān)系;介紹了塔里木盆地的人口特征及樓蘭遺址的發(fā)現(xiàn)。
《別夫佐夫探險記》由俄國探險家、地質(zhì)學家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別夫佐夫編著,佟玉泉、佟松柏翻譯。該書是俄國探險隊于1889年在中國新疆開展的探險考察紀實。探險隊從俄國普爾熱瓦爾斯克出發(fā),經(jīng)過葉爾羌進入和田、喀什、羅布泊、庫爾勒和烏魯木齊。全書圖文并茂,生動客觀地記錄了19世紀初中國新疆南部地區(qū)的社會現(xiàn)狀和自然環(huán)境。
《橫渡戈壁沙漠》由瑞典探險家、考古學家斯文·赫定、沃爾克·貝格曼編著,李述禮、張鳴翻譯。該書收錄了《戈壁沙漠之路》與《考古探險筆記》兩部紀實作品?!陡瓯谏衬贰分攸c記述了考察團自1927年8月由內(nèi)蒙古包頭繼續(xù)西行橫渡戈壁沙漠,至1928年2月到達新疆的科學考察歷程?!犊脊盘诫U筆記》記述了貝格曼1927年穿越蒙新,1929—1931年重返額濟納,發(fā)現(xiàn)居延漢簡,以及1933—1934年乘汽車考察過程中,對小河墓地探險考察的過程。
《穿過亞洲》(上中下)由瑞典探險家、考古學家斯文·赫定著,趙書玄、張鳴、王蓓翻譯。該書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中亞考察紀實,記述其從1893年10月前往中國新疆,最終橫貫亞洲,1897年3月2日抵達北京,直到1897年夏天回到斯德哥爾摩,跨越近4個年頭的探險考察經(jīng)歷。其中包括在和闐河陷入絕境、在e928ab8214fcbf2661671569651619fe塔里木發(fā)現(xiàn)第一個古城丹丹烏里克、攀登“冰山之父”等新疆探險的經(jīng)典內(nèi)容。
《邊城蒙難記》由中國現(xiàn)代工程師吳藹宸先生編著。該書記錄了1932—1933年新疆社會基本狀況和所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作者前往蘇聯(lián)和中國塔城、伊犁等地的所見所感。作為見證人,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客觀記述了新疆在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時期的社會狀況和馬仲英禍亂中新疆所蒙受的戰(zhàn)爭之災及“四·一二”政變等歷史事件,是研究和了解新疆近現(xiàn)代歷史的重要資料。
《新疆新觀察》由新聞工作者儲安平、浦熙修編著。該書包括《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訊集》)和《新疆紀行》兩本?!缎陆旅婷病钒?1篇報告文學,涉及從阿爾泰山到帕米爾高原、從伊犁河谷到和田沙漠綠洲的廣袤區(qū)域,通過具體的細節(jié)全面反映了新疆進入和平時期的整體社會狀況。《新疆紀行》包括9篇文章,反映了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之后的社會狀況。
《塔克拉瑪干考察紀實》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馬大正編著。該書是一部紀實文集,收錄1992年10月“20世紀西域考察與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及實地考察期間中外學者對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貌、歷史遺跡等進行的歷史人文方面的科學考察成果。
《外交官夫人的回憶》由英國駐喀什噶爾總領(lǐng)事喬治·馬噶特尼的夫人凱瑟琳·馬噶特尼、英國駐喀什噶爾總領(lǐng)事艾瑞克·西普頓的夫人戴安娜·西普頓共同編著,王衛(wèi)平、崔延虎翻譯。該書是英國駐喀什噶爾兩位總領(lǐng)事夫人的回憶錄,收錄了《一個外交官夫人對喀什噶爾的回憶》和《古老的土地》兩部著作。
《駝隊》由瑞典天文學家、科學家、探險家尼爾斯·安博特編著,楊子、宋增科翻譯。該書介紹了1927—1935年,中國與瑞典聯(lián)合組成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中國廣袤的西北地區(qū)開展的涉及地質(zhì)學、天文學、考古學、氣象學等一系列科學考察。作者花費了5年時間,利用有限的交通工具,在塔里木與青藏高原做了艱難但卓有成效的實地考察,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在冊,為后來的研究者留下了寶貴的探險資料。
《修女西行》由英國修女米德萊·凱伯編著,季理斐翻譯。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西北邊荒布道記”,第二部分“西北行”,第三部分“甘肅勝跡”。對了解當時中國西北地區(qū)的民情風貌有很好的史料價值。
《斯坦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新疆考古與歷史文化專家巫新華編著。該書講述了斯坦因1900—1931年進行的四次中國西部探險的經(jīng)歷與收獲,作者客觀評價了斯坦因考古考察的歷史功績,也披露了他對中國文物的掠奪和破壞。
《古代和田:中國新疆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上中下)由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藝術(shù)史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馬克·奧里爾·斯坦因編著,巫新華等翻譯。該書是一部新疆地區(qū)考古發(fā)掘的詳細報告,以近百萬字的篇幅和300多幅圖片及地圖,詳細介紹了斯坦因第一次到塔克拉瑪干沙漠考古探險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