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樹立學科融合理念,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題的跨學科教育教學和課外校外實踐活動。依照該文件精神,筆者將STEAM教育理念與小學美術課程進行了有效的跨學科融合。
小學音樂浸潤美術課堂
音樂是動態(tài)藝術,美術是靜態(tài)藝術,一靜一動,相得益彰。小學美術《長呀長》與小學音樂《小雨沙沙》,都是一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均圍繞“種子如何生長”這一主題。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筆者將音樂融入美術課堂,先讓學生在美妙音樂的啟迪下,想象種子在土壤中發(fā)芽并掙脫束縛奮力向上生長的過程,再讓他們扮演種子埋在土壤里(抱膝蹲下,體會種子在土壤中的局促、憋悶),隨著小雨沙沙慢慢發(fā)芽(雙手緩緩打開舉過頭頂),克服阻力破土而出(慢慢起身,有的睜大眼睛東張西望,有的伸直胳膊左右搖擺……),最后長成大樹(踮起腳尖,舉起雙手向上跳躍以示繼續(xù)往高處生長)。音樂賦予美術課堂的動態(tài)體驗,讓學生興致盎然,更為他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小學英語、語文浸潤美術課堂
語文和英語在小學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美術教學中,筆者嘗試融入這兩個學科的優(yōu)勢,豐富教學模式。如執(zhí)教《有趣的字母牌》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先商議出要設計的字母,再進行分工合作,將字母的樣式和花紋設計出來,最后小組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如編排字母小話劇、詞語接龍、組織英語單詞小游戲或單詞造句等。這些方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中英文語言組織能力,還發(fā)展了他們的設計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在美術課堂上實現(xiàn)了多學科的有效融合。
小學數(shù)學浸潤美術課堂
人們往往認為數(shù)學思維是理性的、邏輯縝密的,與藝術的感性思維是相對立的。但在STEAM教育理念下,美術與數(shù)學其實是密切相關、互聯(lián)互通的。依照人腦的分工來看,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當左右腦合力運作時,就會激發(fā)出更多的創(chuàng)作靈感。筆者嘗試在美術教學過程引入數(shù)學知識,發(fā)現(xiàn)既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豐富藝術層次,又能夠帶來秩序美感、強化藝術作品的韻律感。例如,執(zhí)教《巧用對稱形》《百變團花》《多彩的民族傳統(tǒng)紋樣》這些課程時,教師可以將中心點、軸對稱、角度等數(shù)學知識巧妙融入其中,使復雜的內容簡單化。
信息技術浸潤美術課堂
美術與信息技術融合式教學,能夠有效創(chuàng)設教學主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在《誰畫的魚最大》一課中,筆者使用SMART編程軟件制作了動畫“海底世界”,自然又略帶卡通感的魚兒在水里游來游去,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之又使用了拉幕、聚光燈等效果,大大增強了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課堂氣氛非?;钴S。
科學知識浸潤美術課堂
在執(zhí)教二年級《杯子的設計》一課時,筆者問及“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杯子”時,有的學生說“我要設計一個能夠播報天氣的杯子”,有的學生說“我要設計一個自動控溫的杯子”……學生們的想法充滿著讓生活更美好的愿望。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將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講述給學生,拓寬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路。筆者給學生們講解了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有學生真的設計出了一款“磁懸浮水杯”。
STEAM教育的魅力在于通過學科融合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最終達成學習目標。它打破了各學科間的壁壘,使各學科有機融合、取長補短。筆者將多學科融入美術教學,更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藝術潛能,提高了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能力,構建了高效的美術課堂。學生在美術課上不僅受到美育熏陶,更在這一過程中學會用多種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提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