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學,劉 燕,于 媛
(國家癌癥中心 國家腫瘤臨床醫(yī)學研究中心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腫瘤醫(yī)院 北京市 100021)
肺癌是一種發(fā)生于肺支氣管上皮細胞的惡性疾病,其病死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命和健康[1]。手術切除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最有效的根治手段。外科治療是指徹底清除肺癌的原發(fā)性病變和淋巴結,從而實現(xiàn)對腫瘤的治療,而要想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就必須在術前或術后進行輔助化療或放療[2]。肺癌手術療法主要適用于早中期,也就是Ⅰ期、Ⅱ期肺癌、Ⅲa期肺癌及僅限于一側胸部的不完全選擇性的Ⅲb期肺癌[3]。由于腫瘤自身的危險,再加上診斷和治療的副作用,患者的身心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心理應激反應[4]。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于自己能否勝任某種工作或行為而做出的一種猜測和評判。人的情緒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在結果預期之外,效能預期也是存在的?!敖Y果預期”是人們對于自己的一項行動將會引起一種后果的猜測,當人們預見到某種行動會產(chǎn)生某種后果時,這種行動就會被觸發(fā)并被選定[5]。本研究擬通過調查肺癌手術患者自我效能感,探討影響其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因素,為提高患者疾病適應性和開展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理論基礎?,F(xiàn)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選取2022年3月1日~2023年3月31日于我院行肺癌手術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學檢測為肺癌者;②年齡≥18歲,受教育程度在小學及以上者;③意識清楚,有溝通能力者;④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疾病者;②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③溝通障礙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31~78(56.36±9.85)歲。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使用醫(yī)院自制的問卷,問卷內容主要有2個方面。一般情況問卷的具體內容有:性別、年齡、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jīng)濟狀況、工作狀態(tài)、吸煙史及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疾病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腫瘤分型、癌癥分期、病程、放化療次數(shù)及是否首次住院等。
1.2.2 自我效能感水平評估 采用癌癥自我效能感量表(SUPPH)[6]評價肺癌手術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被研究者廣泛使用,Cronbach′s α為0.849~0.970,主要包含3個方面:正性態(tài)度、自主決策和自我減壓,共28個條目,分為沒有信心、有一點信心、有信心、很有信心、非常有信心,分別計1~5分,總分為14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SUPPH評分>65分為自我效能感處于中高水平,反之則為自我管理效能感水平低。將自我效能感較低的患者納入低水平組,自我效能感處于中高水平的患者納入中高水平組。
1.2.3 社會支持評估 采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7]對肺癌患者個體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會支持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3個方面,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及其他方面的支持,每個方面均包括4個項目,使用Likert 7級評分法,得分為12~84分,總分越高表示個人對社會支持的主觀感受性越強。
1.2.4 希望水平評估 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8]衡量患者希望水平,該量表包括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采取積極行動和與別人保持親密的關系3個維度,共12個條目。每個條目都按照“非常不贊同”“不贊同”“同意”“完全贊同”4個等級來評分,依次為1~4分,總分為12~48分,得分越高代表希望水平越高。
1.2.5 心理狀態(tài)評估 采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和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9]對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HAMA由14項組成,按照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每個項目采用0~4分評分,總分0~56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患者焦慮程度越嚴重;HAMD由17項組成,得分0~24分,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嚴重。
2.1 本組肺癌手術患者SUPPH評分情況 將自我效能感水平較低(SUPPH評分≤65分)的68例納入低水平組,自我管理效能感處于中高水平(SUPPH評分>65分)患者52例納入中高水平組。具體評分情況見表1。
表1 本組肺癌手術患者SUPPH評分情況(分,
2.2 影響肺癌手術患者自我效能感單因素分析 見表2。
表2 影響肺癌手術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單因素分析[例(%)]
2.3 影響肺癌手術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見表3。
表3 影響肺癌手術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肺癌作為一種危害生命的疾病,會對個體造成嚴重的心理應激反應,其生存率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較低,且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認為癌癥是不可逆的,因此,在進行治療和介入的過程中,患者會出現(xiàn)緊張、恐懼、悲觀等各種負性情緒,對疾病的治療缺乏信心,從而造成了自我效能感的降低[10]。當自我效能感降低時,患者體內的神經(jīng)遞質如兒茶酚胺、內源性類鴉片物質等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患者的免疫力,導致臨床療效不理想[11]。本文通過分析肺癌手術患者的自我效能感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治療和干預提供依據(jù)。
通過對120例肺癌手術患者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水平較低的患者68例,占總體的56.67%,表明目前肺癌手術患者自我效能感均較低,原因在于肺癌患者長期受疾病困擾,各種咳嗽、咳痰等臨床癥狀及對手術和放化療的恐懼等原因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其治療依從性下降,缺乏與疾病抗衡的信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放化療次數(shù)、癌癥分期、病程、PSSS評分、HHI評分、HAMA評分及HAMD評分為影響肺癌手術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推測其主要原因為老年人對疾病認識水平和心理承受力較差,然而中青年患者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更強,對身體、形象等方面的變化也更在意,依從性較高,能夠更好地配合臨床治療方案的實施;居住在城市的患者相較于農村患者而言,就醫(yī)更加便捷,且接受信息較快,相對來說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容易接受和采納醫(yī)生的意見,且溝通交流障礙更少[12]。因此醫(yī)護人員可以針對老年人、居住在農村及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在護理干預過程中多關注老年人,建立與患者之間的聯(lián)系,展開有針對性的疾病教育工作,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肺癌患者,可以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耐心地解釋其病情和治療方案,從而消除患者因為對疾病知識缺乏而產(chǎn)生的迷茫和無助感,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13]。隨著病程的不斷延長,也就意味著患者受疾病困擾的時間越長,而且長時間的治療和干預對患者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影響,加上疾病后期治療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導致患者的自信心降低,由于放化療次數(shù)的增多,惡心、嘔吐、腹瀉、疲乏、疼痛等副作用也會越來越嚴重,這會讓患者的身體和精神都遭受到更大的痛苦和折磨,治療依從性也在不斷下降[14]。伴隨疾病的不斷發(fā)展,患者會出現(xiàn)咳嗽、咳血、胸悶胸痛及氣喘等癥狀,因此肺癌中后期患者對疾病的感知更加清楚,且疼痛及不適程度更高。針對病程長、放化療次數(shù)多及肺癌分期處于中后期的患者,醫(yī)護人員可以通過PPT、視頻、語言等方式進行有關專題的演講,向患者介紹肺癌的病因、臨床癥狀、疾病分期、治療方法、化療相關知識和副作用,通過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治療方式的認識水平,讓其從對患病的震驚轉變成主動向醫(yī)護人員尋求治療和幫助的心態(tài)[15]。徐海燕等[16]研究指出,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增強患者自信心,使其能夠積極地面對和適應疾病,因此獲得更多的經(jīng)濟來源、醫(yī)療信息和疾病支持,從而提升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對于患者來說是最重要的,PSSS評分較高時表現(xiàn)出患者對自己的正面評估,進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疾病應對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醫(yī)務工作者要根據(jù)患者的特殊需求,有針對性地給予患者社會支持。同時,還需要引導患者主動尋求多種支持,豐富社交活動,提高社會支持的利用度,進而促進患者社會支持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颊呦M降母叩痛砥淇购饧膊〉淖孕判?對于肺癌患者來說,“希望”指的是他們對自己的狀況得到改善和生活質量得到提升的期望,更高的“希望”水平能夠增強自信;有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低的患者,其焦慮與抑郁不良情緒越重,心理健康水平相對來說更低,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患者,可以將自己的潛力和能動性完全發(fā)揮出來,進而加速身心康復[17]。對于HHI評分較低及合并焦慮、抑郁的患者,可以開展病友交流會,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觀察,對其提出的問題進行記錄并及時反饋,并為患者制訂出個性化治療方案,使恢復效果較好的患者講述自己在抗腫瘤過程中的經(jīng)歷及體會,用最好的精神狀態(tài)來對患者進行鼓勵和支持,同時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讓患者可以將自己的困難告訴他人,在情緒上和心理上都給予幫助,幫助患者擺脫煩躁、焦慮的負性心理,并叮囑患者要在家人的陪同下,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