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萍,李玉雪,張方方,周 川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因早產兒胎齡不足,導致其各器官發(fā)育時間相對較短,從而造成其對外部環(huán)境適應性較差,極易發(fā)生病理性黃疸、呼吸窘迫等嚴重癥狀,病死率高[1]。早產兒的出生對父母而言,不僅需要面對子女健康問題和醫(yī)療需求,還要應對與育兒相關的心理壓力,往往存在情緒波動、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對其心理健康和家庭關系產生不利影響[2]。而常規(guī)護理往往忽視對早產兒父母的干預,因此,為改善早產兒父母心理狀態(tài),許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和探索不同干預方法。袋鼠式護理是一種將早產兒與父母的皮膚接觸最大化,以模仿母親子宮環(huán)境的護理方法,一方面能夠為早產兒提供所需的舒適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能夠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3]。認知性心理護理是一種以認知和行為為基礎的心理治療方法,通過識別和改變消極思維和行為模式,幫助個體解決情緒問題[4]。2019年1月1日~2021年2月1日,我們對40例(名)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早產兒及父母實施袋鼠式護理聯合認知性心理護理,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80例(名)NICU早產兒及父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實用新生兒學》中早產兒診斷標準[5];②患兒父母不存在意識障礙、精神疾病等,且具備正常的認知和溝通能力;③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6]中的倫理審查標準。排除標準:①患兒具有先天性疾病;②患兒父母有嚴重身體疾病或殘疾,影響護理能力;③患兒父母無法理解研究內容或無法參與研究過程。依據抽簽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7.4~61.2(52.50±2.53)h;順產18例、剖宮產22例;體質量3101.04~3829.83(3303.15±359.21)g。照顧者:父親20名,母親20名;年齡(31.09±3.08)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名,高中及中專11名,大專及以上25名。研究組男27例、女13例,順產15例,剖宮產25例;年齡47.9~61.0(52.24±2.43)h;體質量3072.01~3850.49(3270.41±367.85)g。照顧者:父親20名,母親20名;年齡(31.56±3.19)歲;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名,高中及中專12名,大專及以上25名。兩組患兒、父母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基礎護理,醫(yī)務人員監(jiān)測早產兒生命體征、皮膚護理、喂養(yǎng)護理,且通過微信、打電話等方式進行出院隨訪,以了解新生兒狀況。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袋鼠式護理聯合認知性心理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保持適宜的病房溫濕度,室溫控制為26 ℃,濕度控制為50%~60%,避免產婦及新生兒體溫下降。②向患兒父母介紹關于袋鼠式護理的定義、使用方法及護理內容,在征得其允許情況下實施袋鼠式護理。建議母親取半坐臥位躺于病床上(病床傾斜45°),調整舒適姿勢,讓患兒趴睡于母親胸前,肌膚相觸,保持平行或半傾斜的姿勢,最大限度地保證肌膚接觸的面積;此外,為加強保暖,可在早產兒背部加蓋被子、毛毯等;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囑母親用兩只手分別托住早產兒頸背部及臀部,防止出現跌落等不良事件發(fā)生,一般2次/d,每次1 h。③認知性心理護理,由臨床經驗豐富、工作時間>5年及護師職稱的護士對父母進行指導,采用小視頻、PPT、嬰兒模型的方式進行一對一指導,圍繞早產兒生理特征、抱姿、皮膚護理、眼部護理及撫觸技巧等內容開展,每次2 h。同時,嚴密監(jiān)測早產兒母親出血量,保持床單干凈整潔,避免其他不良因素引發(fā)感染;指導早產兒母親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若出現不適狀況,應及時匯報醫(yī)生。對早產兒父母圍繞產后護理的內容、方法等內容進行健康教育,幫助其減輕不良情緒,通過耐心有效地溝通,幫助其父母認識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是一個漸進過程,以降低患兒父母不安情緒和母嬰分離焦慮感。在早產兒產婦出院后,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了解產婦及新生兒的狀態(tài),每個月1次,并耐心解答患兒父母提出問題,幫助其減輕不安情緒,同時對其行為予以肯定,若有疑慮告知產婦及家屬進行干預。
1.3 評價指標 ①生長發(fā)育:分析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生長發(fā)育情況,包括頭圍、體質量、身長。②睡眠質量:采用新生兒睡眠質量調查表[3]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睡眠質量?;純喝胨?且每次睡眠時長為3~4 h,期間驚醒次數少,睡醒后很少哭鬧,為睡眠質量好;患兒不易入睡,睡眠期間驚醒次數多,每1~2 h即醒,且醒后哭鬧不止,為睡眠質量差。介于質量好與差之間,則為睡眠質量一般。③父母護理知識、技能評分:護理知識包含喂養(yǎng)、預防感染、保暖、大便性狀判斷;護理技能包含喂養(yǎng)方式、臀部和口腔護理、洗澡、撫觸和按摩??偡?00分,掌握情況與得分呈正相關。④父母育兒勝任感及焦慮情況:采用育兒勝任感量表(PSOC)[7]評價兩組父母在患兒不同月齡育兒勝任感,包含2個維度、17個條目。其中,效能維度(8個條目)評價母親育兒效能水平;滿意度維度(9個條目)評價母親對育兒整體滿意度。采用Likert 6級評分法,條目2~5、8~9、12、14、16為反向計分,量表分值范圍17~102分,育兒勝任感與總分呈正相關。Cronbach′s α為0.82,內容效度指數為0.98。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8]評估兩組父母在患兒不同月齡焦慮情況,其分值與焦慮程度呈正相關。
2.1 兩組干預前后生長發(fā)育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生長發(fā)育比較
2.2 兩組患兒父母護理知識、技能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父母護理知識、技能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睡眠質量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睡眠質量比較[例(%)]
2.4 兩組父母在患兒不同月齡PSOC、SAS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父母在患兒不同月齡PSOC、SAS評分比較(分,
早產兒是指在孕期未滿37周的嬰兒,其出生體重較輕,這類嬰兒需要在PICU 接受特殊的醫(yī)療護理,當前,大部分 NICU采取封閉式管理方式,當早產兒出現病情嚴重而無法陪護時,家屬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9]。此外,這種封閉式的管理還會造成家屬和子女之間親情被隔離,降低母乳喂養(yǎng)率,出院后缺少居家照護技能,從而造成二次入院率的增加[10]。袋鼠式護理不僅能促進早產兒生長發(fā)育,還能加強親子間感情,緩解家屬焦慮、憂郁。本文探討袋鼠式護理和認知性心理護理在改善早產兒父母心理狀態(tài)中的應用,以幫助早產兒父母更好地應對心理挑戰(zhàn),促進親子關系,為早產兒健康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患兒生長發(fā)育評分優(yōu)于護理前(P<0.01),且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提示袋鼠式護理聯合認知性心理護理有助于患兒生長發(fā)育。分析原因:早產兒通常很難維持自身的體溫,而袋鼠式護理可以提供溫暖的環(huán)境,提供早產兒所需的安全感和親密感,幫助他們保持適當的體溫,同時有助于患兒睡眠,因而促進早產兒生長和發(fā)育[11];此外,認知性心理干預通過指導父母生長發(fā)育促進的護理知識、技能,如抱姿、皮膚護理、撫觸技巧等,幫助父母更好地管理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睡眠質量優(yōu)于對照組(P<0.01)。究其原因:袋鼠式護理通過模擬母體的身體接觸,患兒可以感受母親溫暖的身體和心跳聲,增加安全感和舒適感[12];此外,對父母進行認知性心理干預,可以幫助其更好地理解早產兒的睡眠需求和行為,從而提供更好的睡眠環(huán)境和支持,使早產兒容易進入安靜的睡眠狀態(tài)。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睡眠質量、父母護理知識、技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研究組父母能夠更好地掌握護理早產兒的知識和技能,袋鼠式護理鼓勵父母與早產兒建立親密的接觸,促進親子關系的形成,使父母能夠更好地了解早產兒的需求和行為,并學會如何與其互動和照顧[13]。同時,認知性心理干預通過教導父母護理技巧和策略,如喂養(yǎng)技巧、皮膚護理技巧等,幫助父母了解早產兒的特點、需求和行為,使父母更全面地掌握了早產兒的護理需求以及相關的知識、技能。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父母在患兒不同月齡PSOC、SA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1)。原因在于在袋鼠式護理中,患兒舒適感更強,生長發(fā)育情況和睡眠質量更好;同時,在這種方式下,父母能夠密切觀察早產兒狀況,包括呼吸、心率、體溫等,使父母更加了解早產兒健康狀況,改善父母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袋鼠式護理聯合認知性心理護理能夠有助于早產兒生長發(fā)育、改善睡眠狀態(tài),同時能夠使父母更好地掌握護理早產兒的知識和技能,并幫助父母提升育兒勝任感。然而,本研究納入樣本量不足,有待擴大樣本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