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微微,黃淑萍,鐘 冰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心律失常一科,廣東 廣州,510080)
心房顫動(房顫)是一種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是指心房收縮和舒張失去正常的節(jié)律,發(fā)生快速無序的小幅顫動,使心房泵血功能惡化或喪失,并可引起心室率不齊[1]。房顫的患病率為普通人群的1%~2%,并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50歲以下<1.0%,65歲以下為4%,80歲以上為12%)[2]。雖然房顫很少有急性生命危險,但房顫與功能能力和健康生活質量的顯著損害有關,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從而導致患者的總體生活滿意度也會降低[3]。房顫患者的再就診率和再入院率都很高,多數(shù)患者會因房顫的并發(fā)癥而再次入院。出院準備度不是一個絕對的標準,而是患者對是否做好出院的一種感知,也是醫(yī)務人員綜合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健康狀況對患者出院后進一步康復能力的評價[4]。研究表明,出院準備度是出院評估的重要部分,而出院指導質量是患者出院準備度的重要影響因素[5]。目前我國尚缺乏比較完善的針對出院準備的研究和實踐體系,國內對于出院的延續(xù)性護理大部分將重點放在出院后的干預及結果評價上,極少有關調查患者出院準備度的報道。本研究旨在通過調查房顫患者出院準備度和出院指導質量現(xiàn)狀,分析出院指導質量對房顫患者出院準備度的影響,更全面細致了解房顫患者出院準備度現(xiàn)狀及其相關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選取2022年1月—8月醫(yī)院收治的接受房顫射頻消融術治療的患者151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擇期進行房顫射頻消融術;②患者及家屬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并且自愿參與本研究;③當天出院患者。排除標準:①理解溝通能力障礙者;②意識不清或有精神障礙者;③合并其他重要臟器(如肝、肺、腎)功能嚴重損害者。
本研究屬于描述性分析性研究,根據有關文獻報道,關于變量影響因素研究的樣本量至少是變量數(shù)的5~10倍[6],考慮到20%的失訪率和抽樣誤差,本研究的樣本數(shù)至少為138~275例。本研究通過本機構倫理委員會審查并符合2013年修訂的《赫爾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該調查表由研究組成員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小組討論自行設計完成,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人口學資料及基礎情況;第二部分為疾病/治療相關情況。
1.2.1.2 出院準備度量表(RHDS):該量表由Weiss 等[7]于2006 年研發(fā),該量表在國外被廣泛應用于評估不同疾病患者的出院準備度情況,整個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數(shù)在不同人群中的測量值從0.84~0.92,均顯示有良好的信度[8]。本研究使用中文版RHDS[9]。中文版量表僅包含12 個條目,有個人狀態(tài)(3 個條目)、適應能力(5 個條目)和預期性支持(4 個條目)3 個維度構成。量表采用0~10 分評分法,各條目得分總和為量表總分(0~120分),得分越高,準備度越好。
1.2.1.3 出院指導質量量表(QDTS):該量表由Weiss等編制,中文版QDTS量表包括需要的內容(6 個條目)、獲得的內容(6 個條目)、指導技巧及效果(12 個條目)共3 個維度,采用1~10 及評分。前兩個維度的12 個條目形成配對的6 組條目,整個量表通過計算獲得內容和指導技巧及效果兩個維度的總分來衡量出院指導質量,得分越高表示出院指導質量越好。量表Cronhach’s α=0.924,各維度Cronhach’s α在0.882~0.935[6].
1.2.2 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經過培訓固定責任護士負責,在患者出院當天上午進行資料收集,發(fā)放問卷之前征得研究對象同意并解釋目的和意義,問卷以匿名方式填寫,對于填寫困難者,由責任護士根據研究對象的回答代為填寫,現(xiàn)場發(fā)放并收回問卷。本次研究調查廣東省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2022年1月—8月出院的160例房顫患者,回收有效問卷151份,有效回收率為94.37%。
采用SPSS 20.0軟件,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M(Q25,Q75)]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探討房顫患者出院準備度的影響因素時,先進行不同變量的出院準備度及各維度的單因素分析;出院準備度與出院指導質量之間選用Pearson相關性檢驗,所有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房顫患者RHDS量表得分為(104.43±15.57)分,調查人群總體出院準備度感知水平較高,其中個人狀態(tài)維度得分與預期獲得幫助維度得分相對較低,適應能力維度得分較高,見表1。
表1 房顫患者出院準備度得分情況(n=151)
房顫患者QDTS 量表得分(159.56±17.36)分,提示房顫患者對出院指導質量的評價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獲得內容的評分低于需要內容的評分,而指導技巧及效果評分高于獲得內容的評分,見表2。
表2 房顫患者出院指導質量情況(n=151)
出院指導質量得分與出院準備度得分均可近似滿足正態(tài)分布,因此用Pearson 相關性檢驗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見表3。由表可知,房顫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與出院指導質量呈正相關(r=0.777,P<0.01)與指導質量各維度得分均呈正相關。
表3 出院指導質量與出院準備度的相關性分析
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房顫患者一般資料、出院準備度總分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見表4。年齡、婚姻狀況、工作狀態(tài)、家庭人均收入、發(fā)病情況,疾病住院次數(shù)、定期多次復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合并其他疾病與服用藥物種類是影響患者出院準備度的因素。
表4 房顫患者出院準備度的單因素分析(n=151)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水平的快速發(fā)展,房顫患者治愈率得到提高,但已經確診的房顫患者仍有很高的復發(fā)風險[10]。因此,在房顫發(fā)作到住院治療結束后,仍需在出院后居家進行較長時間的自我管理。若患者出院時不具備自我照顧的能力和相關知識,或是獲得的支持、幫助較少,可能會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或是再次入院的風險,因此評估房顫患者的出院準備度很重要[11]。在本次研究中,房顫患者的出院準備度總分品均為(104.43±15.57),處于較高的水平;3個維度標準化得分從低到高依次是:個人狀態(tài)維度(8.56±1.55)分,預期獲得幫助(8.69±1.31)分,適應能力維度(8.79±1.34)分。可看出大部分患者做好了出院的準備,且具備了較好的出院應對能力和較充足的社會支持,這與其他患者人群的研究結果類似[12]。
表2結果顯示,本次調查的AF患者對出院指導質量的評分均分為(159.56±17.36)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且當中對護士的指導技巧和效果的評價(9.02±0.89)高于獲得內容的評價(8.55±1.30)。與其他類似研究的結果一致[13],說明患者對目前護士的指導技巧較為滿意。從側面也反映出家屬參與治療過程對患者的重要性,以及住院患者對出院知識需求的一致性。與此同時,本研究的結果提示房顫患者的獲得內容(8.55±1.30)低于需要內容(8.64±1.36),這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存在差異[14],原因有可能是護士對患者的身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且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評估多是結合臨床指標較為可觀的評價,而患者則多從自身感受和期望評估,可看出患者自評的結果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期望,并且從“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角度來看,重要的是病人出院后自身狀況是否達到滿意水平[15]。因此,醫(yī)院應進一步完善出院計劃體系,在病人住院期間加強出院準備評估,將整體護理的理念和優(yōu)質護理服務貫穿患者住院全過程,從身心及社會支持等滿足病人的需求。也提示醫(yī)護人員應鼓勵患者通過其他渠道主動去了解疾病管理、自我護理方面等知識,鼓勵患者清楚自身需求并積極訴說,全面給予指導并著重指導其最需要的信息。
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與出院指導質量關系密切,與國內研究結果相符[16]。出院指導的內容能夠給患者及家屬提供出院后返家的自我護理方法、注意事項、用藥以及康復訓練等信息,指導技巧會影響患者及家屬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對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有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質量的出院指導能夠增強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減少房顫因自身認識不足而導致復發(fā)的可能性。有研究[17]表明,護士提供的出院指導能夠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改善臨床結局,并降低護理成本。高質量的出院指導可以提高患者對自我照顧的能力和信心,應重視和探索有效的指導方式,注重患者對預期需要內容,針對性給予支持與幫助,同時改進信息知識之間的傳遞,鼓勵患者家屬積極參與,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方式如片段式、路徑化等彌補短時間內接受過多信息的不足,以保障出院指導質量。
國外研究[18]結果顯示,患者人口學特征“居住方式”對患者的出院準備度感知有影響。本研究中,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與房顫患者感知的出院準備度有關的人口學資料僅婚姻狀況、工作狀態(tài)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方式在分析結果中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此結果與國外對準備度的描述性相關研究結果不太一致。有可能一方面是因為國情不同,傳統(tǒng)文化習俗也不同;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因為此次調查中獨居的患者比較少,可能存在樣本的選擇性偏倚,對結果會有一定的影響。雖然本次調查將合并重要器官嚴重損害的患者排除,但患者仍可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疾病,本調查樣本43.71%合并有其他疾病。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當合并癥種類≥3種時,患者的出院準備度得分比沒有合并癥的得分低。原因可能是患有多種合并癥時,會加大治療的復雜程度,患者的身體狀況也相對較差。可看出如果這些合并癥沒有被有效治療,就會影響患者的出院準備度,因此,針對合并多種疾病的患者,應加強多學科之間的合作,制定出合理的治療方案,護士對于患者的健康指導也應該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好全面的評估,共同制定可行性的指導,延續(xù)住院期間的有效管理,讓患者和家屬掌握自護知識,從而提高患者的出院準備度[19]。
綜上所述,房顫患者的出院準備度和出院指導質量均處于較高水平,出院準備度與出院指導質量呈正相關。臨床工作中,針對患者的出院指導,應運用恰當?shù)闹笇Ъ记桑Y合多種指導方式,并動態(tài)評估患者接受程度,制定個性化的出院自護措施,確?;颊哒莆罩笇热?,踐行“以患者為中心”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理念。所以,如何準確判斷患者出院準備情況及如何采取積極有效措施改善患者出院準備情況已經開始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目前國內尚未建立完善的出院準備度的體系,因此,如何讓患者獲得更好的居家自我護理措施,讓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進而提高患者出院準備度及滿意度,節(jié)約社會資源,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