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盈盈,唐步友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qū)中醫(yī)院 肺病腫瘤科,貴州 遵義,563100)
盆腔炎性疾病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病,發(fā)生率較高,多見于生育年齡、生活和工作壓力較大的人群[1],通常該病病程較長,遷延難治。如果不能對此類患者進行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會引發(fā)一系列后遺癥,臨床表現(xiàn)為不孕、慢性盆腔疼痛等。目前針對此病傳統(tǒng)治療上最常使用單純西藥的治療方案,治療時主要采用抗生素類藥,以消炎、緩解疼痛為主,具有一定療效,但長期預后較差,疾病易反復發(fā)作,且在進行抗生素治療一段時間后又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耐藥和不良反應。中醫(yī)治療盆腔炎性疾病有其獨特優(yōu)勢,本文探討刮痧聯(lián)合艾灸及中藥保留灌腸治療1 例女性盆腔炎腹痛患者的效果,總結護理經驗,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女性,34歲,反復下腹部疼痛10年。2022年5月22日為求系統(tǒng)治療,門診以“女性盆腔炎性疾病”收治入科。入院癥見:神清、神可,感下腹部隱痛,呈間斷性,伴腰骶部疼痛不適,無肛門墜痛,無惡心、嘔吐,無肩背部牽涉痛,無轉移性右下腹疼痛,無陰道流血、流液,無尿頻,尿急,無尿痛,無畏寒、發(fā)熱等不適,精神可,嗜睡,飲食稍差,體重無下降,二便調,舌淡暗,苔白微膩,脈弦細。
2022年5月21日,經陰道超聲檢查:子宮體增大,形態(tài)失常,包膜光滑,宮壁回聲不均勻,肌層回聲增粗,增強,內見你散點狀高回聲及“蟲蝕樣”暗區(qū),以后壁明顯,子宮前壁肌層厚約17 mm,子宮后壁肌層厚約40 mm,肌壁血流略豐富,內膜前移,子宮內膜厚約3.5 mm;子宮肌壁見多個低回聲光團,較大的位于子宮前壁,大小約25 mm×20 mm,邊界清,內回聲不均。CDFI: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宮腔下段見一低回聲光團,大小約19 mm×10 mm,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清,CDFI未見血流信號。宮內未見節(jié)育環(huán)。宮頸不大,回聲均勻,雙附件;雙側卵菜回聲可見,雙側附件區(qū)未見明顯包塊回聲。盆腔內見少許液性區(qū)。
中醫(yī)診斷:盆腔炎,中醫(yī)辨證分型屬氣虛血瘀證。西醫(yī)診斷:女性盆腔炎性疾病。遵醫(yī)囑給予刮痧聯(lián)合艾灸及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干預后患者盆腔炎性疾病引起的腹痛和腰骶部疼痛緩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改善
中醫(yī)護理方案包括:①刮痧聯(lián)合艾灸療法:選取任脈(氣海、關元、中極等穴)、督脈(腰陽關、命門、腰俞等穴)治療,隔日1次,30 min/次,以溫經通絡,化瘀止痛為主,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增進食欲。②中藥保留灌腸:1次/d,以化瘀止痛為主,兼以清熱。刮痧聯(lián)合艾灸療法及藥保留灌腸均由護士按醫(yī)囑進行。
2.2.1 刮痧聯(lián)合艾灸療法:施術者刮灸時,采用雀啄灸、平推回旋灸及熱熨封穴灸法,刮灸罐要呈一定的傾斜角度,力度由輕到重,以人體能耐受為度,用力宜均勻適中。刮灸時,單手握杯,杯子邊緣與皮膚約呈45°,沉肩墜肘,以前臂帶動腕部發(fā)力,在體表特定部位或經絡穴位做刮、灸、推、熏、熨等操作。刮灸的順序一般為先頭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內側后外側。刮灸時心態(tài)平靜,動作和緩有力,節(jié)奏不疾不徐,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取單一方向,不要來回刮。一般刮至皮膚出現(xiàn)紅紫,或出現(xiàn)粟粒狀、丘疹樣斑點或條索狀斑塊等形態(tài)變化,并伴有局部熱感或輕微疼痛為度。對部分不易出痧或出痧較少的患者,不可強求出痧。每個部位刮20~30次,局部刮灸一般持續(xù)10~15 min。
2.2.2 中藥保留灌腸[2-4]: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療法,活血化瘀藥可直接通過直腸、結腸吸收,達到局部盆腔組織;能可加速血流,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組織的修復;也能提高局部組織的免疫功能;且溫熱藥物對周圍組織起到熱敷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修復炎癥組織。此外,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法作為一種局部療法,因不需口服,減少了肝臟的代謝負擔及因吸收而產生的其他不良反應。
中藥保留灌腸藥物組方:麩炒枳實20 g、蒲公英20 g、紫花地丁20 g、敗醬草20 g、醋三棱20 g、牡丹皮20 g、白花蛇舌草20 g、苦參20 g、醋延胡索20 g、川芎20 g、炒川楝子20 g、烏藥20 g、木香20 g、醋五靈脂20 g、姜厚樸20 g。每天用中藥1劑保留灌腸1次,藥溫35~37 ℃,經期停用。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患者取左側臥位,并將臀部墊高10~15 cm,以免藥液溢出。用一次性肛管涂上石蠟油,將肛管緩慢插入,緩慢注入藥液。拔出肛管,讓患者左側臥位30 min,并使藥液在腸腔內保留2 h以上。
采用數(shù)字評分法(NRS)[5]評價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的效果;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BI)[6]評價患者生活質量。
2022年5月24日,治療后患者訴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稍好轉,疼痛評分3分。2022年5月26日,患者訴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明顯好轉,疼痛評分2分。2022年5月27日,患者訴無下腹部及腰骶部疼痛,遵醫(yī)囑給予辦理出院。患者NRS和BI量表評分變化見表1。
表1 患者NRS和BI量表評分變化 分
本病屬中醫(yī)“帶下、不孕、痛經”等范疇,中醫(yī)認為盆腔炎性疾病,其病因復雜,寒熱濕邪,情志因素、生活因素、體質因素均可致病。其病機主要是肝、脾、腎功能失常,氣血失調,直接或間接影響沖脈、胞宮、胞脈、胞絡而發(fā)生。病因多為邪毒乘虛侵襲,稽留于沖任及胞宮脈絡,與氣血相搏結,邪正交爭,而發(fā)熱疼痛,即濕熱互結、流注下焦、損傷任帶二脈。
針對本例患者,以內服法與外治法結合運用共同治療原則,選擇刮痧聯(lián)合艾灸療法及中藥保留灌腸。刮痧聯(lián)合艾灸療法將溫通法與補瀉法綜合運用,在刮痧的基礎上施以艾灸,借艾絨燃燒后產生的溫熱刺激,滲透到表皮、血管及結締組織,起到改善血液循環(huán),舒經止痛,調理陰陽的作用。刮痧聯(lián)合艾灸療法以溫為通,以艾為補,以刮為疏,刮灸結合,平補平瀉的同時避免了刮痧時因瀉太過的弊端[7]。作為特色中醫(yī)外治技術,刮痧通過刮拭組織周圍的血液循環(huán),以達到“活血化瘀,祛濕利水,消炎止痛”的作用,還可反射性活躍全身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血流量,促進心臟、血管、微血管和淋巴的循環(huán),達到消瘀散結的作用[8];艾灸則通過溫通血脈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9]。兩種方法聯(lián)合使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腹部疼痛癥狀,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此外,中藥保留灌腸療法中活血化瘀藥可直接通過直腸、結腸吸收,作用于局部盆腔組織。中藥保留灌腸療法還能夠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組織的修復,提高局部組織免疫功能,且溫熱藥物對周圍組織起到熱敷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修復炎癥組織。
綜上所述,刮痧聯(lián)合艾灸療法及中藥保留灌腸可有效緩解女性盆腔炎性疾病導致的腹痛和腰骶部疼痛,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不良反應小、無創(chuàng)傷,值得臨床上借鑒推廣。
患者知情同意:所有個體參與者或其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