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秀
(嘉峪關市實驗小學,甘肅嘉峪關 735100 )
學科融合指的是要在充分尊重各個學科的差異的基礎上保留學科之間的邊界,在此基礎上將各類學科結合融匯、相互滲透地進行教學活動。在現在課程統整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小學學校都將課程融合教學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上,積極地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溝通聯系。但是對小學教師來說學科融合的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要想做好學科融合的工作,教師要對不同的學科進行深入的了解,并以此為基點找到對學生適用的課程教學方法,從而做到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與全面發(fā)展。
在學科融合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課程教學方法也會更加多樣化,之所以可以達到這樣的效果,是因為通過學科融合小學數學教師不僅可以運用本學科的常見方式進行課程教學,還可以將本學科的知識點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進行傳授,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課程融合的優(yōu)勢將數學學科中的知識點通過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以多種方式在課程中進行呈現。從對于教師課程教學這一層面上來看,在學科融合的背景下對學生展開多種方式的教育教學活動,改變了小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刻板印象,在之前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科融合的理念貫徹得不夠深入,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基本上還只能學習到一門學科的知識,這樣的學習過程對注意力本就不夠集中的小學生來說就會因為過于枯燥而顯得沒有吸引力,當學生處于長時間的教學活動中,難免會出現走神、疲憊、懈怠等心理。而當教師將學科融合的要求結合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就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到數學這門課程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從而也能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1]。
小學數學教師在學科融合的背景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小學教師在向學生教授課程時基本都是以課本上的知識點為主,很少去擴充課本以外的知識,這樣的課堂能讓學生牢固掌握課程中的知識,但是對于從全面教育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課程教學就難免會顯得單調,容易造成只掌握了課本中的知識。但是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在一堂課中學到不同的知識內容,推動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多角度、多維度構建對于整體課程的知識點框架,從而實現教育內容上的豐富[1]。
小學生的注意力本就容易分散,小學教師通過立足于學科融合的大背景,向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師生的溝通交流。對一堂課來說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師生交流頻繁,經常保持有效的互動,確保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將注意力放在課堂上,這樣才能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的進行。并且教師只有與學生經常溝通交流才能準確地了解學生對于課程真正的需求,從而制訂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的教學方式。小學生平常在學校中對教師的態(tài)度通常都是敬畏的,很難去與教師進行主動溝通,嚴重的甚至和教師連眼神上的接觸都會避免,而小學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與教師明顯的距離感。教師通過運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消除學生對教師的懼怕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平易近人,并且博聞強記,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而且會對老師保持尊敬,增強與教師之間的交流[2]。
數學知識點大部分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性理論,對小學生的學習來說是一個相對困難的階段,而教師采用課程融合的方法對小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而言能夠把抽象性的知識點系統化、具體化,更利于他們的整體提升。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升和毫升》中對于單位的教學,在學習單位的知識時,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理解單位類別、使用范圍以及單位之間進率等要素,還要著重掌握基本的單位量,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單位量,讓學生對單位的學習可以得到有力的支撐點,從而對相關的知識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學生掌握不同單位之間的進率及類別等。升和毫升作為一種容量單位,對小學生來說本來就很難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想準確地理解一升和一毫升的進率關系,對教育教學工具的運用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化學知識相結合,運用量杯、量筒及滴管等工具,根據教學的重點對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兩個方面的相應操作,這樣的操作最顯著的特征是可觀測,能夠讓單位的學習從單純的演算變成可以觀測到的量化過程。同時,所選用的工具有準確、誤差小的特征,這讓驗證過程更加具有說服力,學生對升和毫升的直觀感受更加清晰,學生對兩者之間的進率關系也更加印象深刻[3]。例如,在學習《人民幣的認識》之后,教師還可以在校內開設跳蚤市場,讓孩子通過實踐來理解元角分的概念,強化知識的運用等。
在教育教學中語數英等課程一般都是在課堂中進行的,與體育這種動態(tài)的課程教學有很大程度上的區(qū)別。但是體育教學中的動也是有條理、有系統的活動,在小學數學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通過運用體育與數學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這樣既可以滿足小學生好動的天性,也可以深入貫徹落實學科融合的教學要求。例如,在人教版的小學數學中有關于行程問題的一些知識點,學生不但要掌握與行程有關的計算方法,還要掌握在實際課題的具體應用辦法,這對教師的教學活動而言也是一項重難點,特別是關于這里面的折返問題或帶有折返元素的題目,對學生的學習更是富有思維上的挑戰(zhàn)性。在課堂上教師針對這些知識點的講授最常用的便是利用動畫示意圖來處理這些知識點,有的是通過運用多媒體上的視頻進行呈現,不過這種方式的效果總是不理想。這時就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到田徑場上進行體育課中常用的體育項目折返跑,讓學生在實際的項目體驗中運用體育課程中的知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觀察、思考“相遇、第二次相遇”等在行程問題中經常出現但不好理解的名詞。并且通過這樣與體育相結合的練習過程,能夠使他們對這種抽象的知識點有比較深刻具體的認識[3]。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之前,要先對課程內容進行充分準備,只有將備課的工作做好才能為學生展現出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在具體的實踐運用中當要推進教育教學準備工作時,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著手進行。第一,教師要想進行學科融合的數學課堂,首先就要對學科融合的背景進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并且要明確認識到學科融合教學對整體課程教學的重要價值。第二,教師要對所講授的教材內容進行整體的研究與總結,充分分析出該課程中的哪些重要知識點可以進行課程融合講授,這樣才能找出最優(yōu)的關聯點。第三,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教師不論進行怎樣的課程教育都必須以本年級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具體掌握狀況和學習能力為依據來制定相應的教育過程。通過做好上述三個方面的準備工作,就能為教師的具體課程實施打下基礎。例如,在人教版的數學《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一課中,老師可以在課前就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提出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使他們先掌握基本的借助數軸初步會計算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并且能夠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當學生能夠理解并熟練運用這些知識點后再制訂更高難度的學習目標,即負數之間的比較。教師通過這樣逐步制訂學習目標不僅可以更加明確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水平進行下一步的教育教學活動[4]。
課程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始,對后面的教育教學活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將課程導入做得有趣就能充分吸引住小學生對這一堂課的注意力,為學生將身心迅速融入課堂,促進學生的知識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的備課工作時可以將學科融合的概念運用其中,為學生提供趣味性和知識性兼?zhèn)涞恼n程導入。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數一數》一課中,教師在進行課程導入時可以運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將語文、音樂和美術與數學的知識點相結合,教師可以準備一封信——金龜子的信,然后讓學生伴隨著美麗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閱讀一下這封信,通過這封信讓學生對這堂課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在進行完課堂導入后就要進入一節(jié)課中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正式的教學活動。教育教學活動一般有對新課的教學和復習鞏固的課程,而對小學數學來說,要想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水平就要重視新課的教學。對新課的教學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可以通過運用整合式融合和浸染式融合兩種方式進行新課的備課。首先是整合式融合,教師可以運用整合式融入來貫徹落實學科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整合式融合其實就是教師通過在課堂中從本課的整體知識點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對課程中的知識點進行自主研究分析,從而起到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思維能力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大數的認識》一課中,教師在進行新課的講解時,可以先復習一下之前學習過的關于數字的知識,先讓學生通過復習之前的知識對較大的數字在認識上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億以內數字的數據,讓學生先在整體上對這種數字產生一定程度的認知,可以通過利用計數器先讓學生一千一千地數,在學生數到十個一千時對學生進行提問:一千一千地數,十個一千是多少?在這時可以向學生強調一下千位上的十顆珠子應該怎樣處理,再讓學生十個十個去數,當數到十個一萬時再向學生提問:這時的數字表示多少?在這時可以向學生強調并讓學生思考:怎么表示十個一萬,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讓學生去數,讓學生通過計數器對億以內的數字有一定的概念[5]。
其次是浸染式的融入方法,浸染式融入方法指的是教師在教育課堂的活動中,只借助課程中一小部分教學內容的呈現來幫助學生完成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在這同時還能增加對課程融合性的體現,所以這種浸染式的融入方法無論是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還是對學生的學習發(fā)展而言都是一個過渡形式的體現,這種教師能夠利用潛移默化的教學擴大教育教學影響的活動,對學生學習發(fā)展過程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的《比一比》一課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創(chuàng)造情景的方法給學生們介紹小狗、小貓的卡片各一張在黑板上,用講故事的方式邊向學生提問他們在干什么,再引導學生開始進入本堂課的重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觀察教材中的插圖,并向學生提問他們看到了什么,讓學生數一數小兔去搬磚有幾只小兔,又有幾塊磚,小兔和磚誰多?通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對數字的比較有一定的概念[5]。
當小學數學教師完成了對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以后,相應的教學工作還不能算是完全完成,在進行完對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后還必須重視課后的復習整理工作,以便加強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思考和研究,并且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夯實,以防止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課堂知識點因疏于練習復習,而發(fā)生遺漏的現象。這樣教師每講授一堂新課,在做好課堂內容的整理后,就應該從課程融合的方面開始著手。例如,老師就可結合語文的課程文章教學中的總分總的工作形式來著手,使學生把這一章課程教學的總框架羅列起來,并由此來促進學生在學習思路上的發(fā)展,進而實現學生教學知識結構的提高和發(fā)展[6]。
學科融合是一個長期且與教學實踐密切聯系的大課題,在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進行小學數學課程的探索研究,不僅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而且可以讓學生在充滿趣味性和在知識型的課堂中掌握數學知識點。數學與科學、體育以及初中階段將要學習的物理、化學等學科聯系得十分密切,各科之間都有著藕斷絲連的關系,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就可以將這些學科的知識點融入課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運用這些學科中的教具、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學習數學中的抽象知識點,不僅可以推進數學的教學進度,讓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教師找到合適的學科融合方式就促使教學課堂更加具有多元性,有效地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