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文學期刊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有些學者甚至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史定位為“期刊文學史”。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無法忽略文學期刊。文學期刊及其編輯實踐,不僅是塑造文學生態(tài)、文學思潮、文體風尚的力量,而且是選擇、溝通作者與編者的互動平臺,在培養(yǎng)作者、引導作者方面發(fā)揮作用。
收入本輯的三篇論文是由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當代文學期刊發(fā)展史”的階段性成果,三位作者都是課題組成員。王云芳的《文學期刊與世紀之交的散文文體風尚》認為世紀之交文學期刊改版對散文文體產生了不可忽略的影響,推動了散文走向文化與“新散文”的崛起。劉瑩的《在文體探索與審美追求之間——以新世紀小小說類文學期刊為中心》對新世紀小小說類文學期刊進行多維透視,認為這類文學期刊面向大眾、雅俗共賞,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吳子璇的《編讀互動中的期刊文學生產——以〈當代〉的編讀意見為中心》在分析刊發(fā)于《當代》的編讀意見的基礎上,審視編者、讀者在期刊文學生產中的作用,進而從編讀關系這一窗口觀察當代文學的歷史變遷。敬請學界同仁和讀者朋友多多指正?。S發(fā)有)
內容提要:本文從文學傳播學的視角,考察世紀之交的散文文體風尚。文學期刊與文學作品是唇齒相依的關系。世紀之交,純文學期刊以改版為契機,對散文文體進行重新定位,以“雜”的特色活潑刊物面貌,獲得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散文文體則在文學期刊編輯的推動下,一方面拓展文體范疇,從文學走向文化;另一方面興起了“新散文”思潮,新散文寫作秉承先鋒精神,探索散文寫作的可能性,使散文文體由外到內完成了文體革新。
關鍵詞:散文 文體革新 期刊改版 文學傳播
以往文學史中,一般都是以作家、作品、文學思潮流派為中心,闡釋文學發(fā)展的歷史脈絡。但隨著接受美學、傳播學視角的引入,在文學生產場中,傳播媒介的作用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以后,盡管網(wǎng)絡媒介迅速崛起,文學作品的刊發(fā)園地急遽擴張,但傳統(tǒng)紙質的文學報刊仍在文學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雷·伊格爾頓說:“確實存在著一個學術機構,它有力地決定著哪些讀解一般是可以許可的;這個文學機構不僅包括學院,也包括出版者,文學編輯和評論家。”①文學編輯是文學報刊的守門人,作為文學傳播的中間媒介,文學報刊是作家和讀者之間的橋梁,是文學傳播過程中不可忽略的關鍵一環(huán)。本文試圖從文學傳播學的視角出發(fā),考察文學期刊與20世紀之交散文文體革新的關系,挖掘散文革命的另一側面,以期對新世紀以來散文文學史的研究做一補充說明。
一世紀之交的期刊改版熱潮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市場經濟的興起,純文學逐漸由80年代社會關注的中心地位走向邊緣化;而伴隨著國家“斷奶”政策的實行,純文學期刊又不得不采取諸種措施,努力去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新要求。在這掙扎求變的過程中,文學生產鏈條上出現(xiàn)了兩個變化:其一,在作家、作品、讀者三位一體的格局中,讀者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市場經濟的推進,改變了原先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供給制度,讀者實際上成為許多文學期刊的“衣食父母”。為了生存下去,文學期刊被迫以市場代表的讀者的需求為導向,逐漸學習與時俱變。其二,文學編輯的作用日益凸顯。計劃經濟體制下,文學編輯主要是遵從主流意識形態(tài)、以作者為中心開展文學傳播活動,他們大多隱身幕后,堅守“為他人做嫁衣裳”的角色定位;90年代以后,經濟體制的變革帶來了辦刊的自由,也同時帶來了期刊生存的壓力。為了避免刊物在自己手上“壽終正寢”,編輯們不得不走到前臺,他們絞盡腦汁采用改名、改版、策劃文學潮流、設立文學獎項、跨界整合資源等措施活躍刊物面貌,吸引讀者關注。
時間發(fā)展到20世紀末,經過將近十年的磨煉,文學期刊終于學會了跟隨市場與時俱進,尋找生機。新舊世紀之交,舊世紀即將結束,新世紀展眼在望,清算盤點過去,暢想未來成為當時的社會主題。感應到除舊布新的思潮變化,文學期刊再次掀起了一股改版熱潮。有的刊物基本堅守本來面目,但穩(wěn)中求變,在專欄設置上進行微調,比如《收獲》《當代》《十月》;有的刊物活潑靈動,以先鋒姿態(tài)劍走偏鋒,從外觀到欄目設置都令人耳目一新,比如《花城》《大家》《山花》等,其中《作家》是這種改版類型的成功典范;國字號的《人民文學》也終于擺脫板滯的面貌,變化頗多。除了綜合類的文學期刊,專注于散文文體的《散文》《美文》等,在世紀之交也積極收集讀者的調查意見,從里到外改變了刊物面目。整體來看,無論采取激進還是保守的方式,文學刊物改版的目的正如《作家》主編宗仁發(fā)所說:“遙想幾十年前的雜志,怎一個‘雜字了得!……我們今天之所以要以這樣的面貌出現(xiàn),就是要體現(xiàn)出一個真正的‘雜字。”②編輯們紛紛向現(xiàn)代時期的文學雜志致敬,要用“雜”的特色來徹底打破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下以詩歌、小說、散文、評論四大塊為主的僵化面貌,這種應時而動、順應市場的編輯策劃對刊物的持續(xù)生存發(fā)展無疑是有利的。
不過,仔細考察期刊改版前后的欄目設置及刊發(fā)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這里所謂“雜”的特色,大都是通過增加廣義的散文篇幅來實現(xiàn)的。改版后的《作家》刊發(fā)了許多名家的訪談錄、創(chuàng)作談,或者是作家影記、散文隨筆,皆活潑可喜;《人民文學》從1999年第1期開始改版,減少了“報告文學”類作品,增設了“小說家談藝”“散文和散文家”“新散文”“散文選粹”等欄目,有讀者在“留言”欄目中評價說:“改版后的這本雜志,一改過去的‘純‘單之相,明顯有了鮮活之氣,不僅駁雜斑斕,而且深沉有趣,引人欲睹。特別是內容上的關注當下社會,與百姓生活的‘近字更值得稱道?!雹邸妒隆吩谠壬⑽臋谀炕A上增加了由名家主持的散文專欄以及“新千字文”欄目;《收獲》改版之后散文與小說篇幅幾乎持平,散文欄目主要由精心策劃且主題具有延續(xù)性的專欄組成,包括“四季收獲”“百年上海”“陳跡殘影”“邊走邊看”等。
文學期刊不約而同地選擇散文文體來拓展生存空間,與20世紀90年代以后興起的散文熱密切相關。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雹俟诺湮膶W中,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并非說彼時唯有一種文體存在,而是指某種文體在特定時代發(fā)展得格外有蓬勃有力。對中國當代文學來說,如果說新時期是詩歌的年代,80年代是小說的年代,那么90年代無疑是散文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許多現(xiàn)代作家的散文集被一再出版,報紙副刊也非常發(fā)達,大部分綜合類刊物中散文欄目的篇幅持續(xù)增多,有的綜合性文學雜志索性直接改為散文雜志,如貴陽的《花溪》和大連的《海燕》,趁著散文熱的東風新創(chuàng)辦的散文刊物則有《散文·海外版》(1993年)、《美文》(1992年)、《中華散文》(1993年)等。整體來看,文學期刊紛紛趁新千年之機進行改版,借散文欄目活躍刊物面貌,一方面是滿足市場需求,增強了文學期刊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從散文本身的發(fā)展來說,量變也必然會逐漸引發(fā)質變,從而引起散文文體的變化。
二散文范疇:從文學到文化
散文是中國文學的一種樣式,“中國六朝以來,為區(qū)別于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后又泛指除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五四以后,現(xiàn)代散文與小說、詩歌、戲劇等并稱為最重要的文體。其中又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雜文、小品文、隨筆、報告文學等;狹義的專指表現(xiàn)作者情思的敘事、抒情散文”②。從《辭?!分嘘P于散文的定義可以看出,散文是一個歷史概念,其范疇在古代與現(xiàn)代并不完全對等,相較之下,古代散文的范疇顯然更為廣闊。
‘五四時期,在西方外來文化影響下,中國文學經歷了現(xiàn)代轉型。四大文體中,小說、新詩、話劇都是從西方引進的新的文學形式,其發(fā)展無可避免地經歷了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唯有散文一體,承襲了豐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傳統(tǒng)。散文文體規(guī)范松散,卻最講求個性,‘五四時期個人的發(fā)現(xiàn),對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吸收化用,都使現(xiàn)代散文一開始就達到一個高峰。魯迅、周作人、郁達夫、俞平伯、冰心、朱自清、徐志摩等人都創(chuàng)作出了獨具個性的散文,也難怪魯迅先生后來評價各體文學成就時說:“到五四運動的時候,才又來了一個展開,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曲和詩歌之上。”③
然而,隨著時代發(fā)展,反映社會人生的散文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到新時期之前,散文的文體范疇已越來越窄,幾乎只剩下了抒情的純散文。它的美學標準也非常僵化,多是以“形散神不散”“以小見大”“托物言志”等形式,營構某種古典詩意的境界,以歌頌勞動人民的美德。這一類散文的典型便是楊朔的作品。散文形成模式化,淪落為“文以載道”的工具,日益失去了鮮活的生命力。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詩歌、小說紛紛追尋自身的文體革命時,散文仍在陳舊的文體規(guī)范中打轉。
世紀之交,文學期刊改版,散文的革新首先便是從拓展散文范疇入手的。它逐漸打破了過往純抒情散文的窠臼,從文學走向文化。具體來說,有兩種途徑:
其一,通過復古來革新。所謂復古,是倡導重回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的優(yōu)秀的散文傳統(tǒng),追求個性,將序跋、日記、碑文等重新納入散文范疇。最先標舉這種“大散文”理念的其實是《美文》雜志。《美文》1992年在西安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伊始,主編賈平凹就提出了“大散文”的審美理念:“力圖還原散文的本來面目,復歸生活實感和人之性靈”“鼓呼掃除浮艷之風,鼓呼棄除陳言舊套,鼓呼散文的現(xiàn)實感、史詩感、真情感”①。為了跳出純抒情散文凌空高蹈、容易走向空泛的流弊,《美文》還大膽仿照古典散文傳統(tǒng),重申散文的實用性:“我們還有一個主張,把文學還原到生活中去,使實用的東西變?yōu)槊牢模热缯渭业呐?、科學家的論文、商業(yè)的廣告、病院的醫(yī)案,訴狀、答辯、啟事、家信甚至便條?!雹凇睹牢摹贰按笊⑽摹钡霓k刊理念獲得讀者與作者的一致好評,使得散文要在“雜”中求新生成為一種共識:“好些人說散文興不了幾年,可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現(xiàn)在,不見得就敗下來。散文光抒情也不行,興在興起了一個雜字。來點兒學問,來點知識,來點生活,來點感動,來點議論,來點趣味兒……”③其他純文學期刊也紛紛效仿《美文》“大散文”的辦刊理念?!妒斋@》的散文欄目大多都不是純抒情散文,世紀之交設置了不少盤點百年滄桑的欄目,側重以個體親身經歷回顧歷史,還經??l(fā)巴金、沈從文等現(xiàn)代作家的信件?!蹲骷摇冯s志的“作家地理”欄目屬于純正的散文欄目,倡導小說家、詩人都進行跨界書寫,通過鼓勵繆斯們“左手的歌唱”,標舉更有指向性的散文。這種大散文的審美主張將散文從文人的書齋式寫作中解放了出來,為其輸入了新鮮多元的源頭活水,使散文創(chuàng)作一時之間呈現(xiàn)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其二,散文作品與其他藝術形式包括攝影、繪畫、電影乃至網(wǎng)絡媒介密切結合起來。20世紀90年代以后,電子媒介飛速發(fā)展。相較于紙質媒介,電影、電視以及后來居上的網(wǎng)絡都以其先進的媒介特性吸引更多受眾。為了拓展讀者群,文學期刊不得不向電子媒介靠攏,出現(xiàn)了許多跨媒介的欄目創(chuàng)意。世紀之交,文學期刊改版后不僅在作品內容中穿插更多的圖片,期望達到圖文共生的審美效果,也往往會利用封底的彩頁空間設置專欄,由名家主持,刊發(fā)攝影或繪畫作品,并輔之以趣味兒橫生的文字,比如《散文》雜志2000年后曾開設有車前子的“說畫”、賈平凹的“平凹畫語”;《大家》曾開設“封面故事”和“圖話”欄目?!霸娭杏挟嫞嬛杏性姟边@一古典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世紀之交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重新興盛起來。有的刊物,則有意設置與大眾文化熱點相關的欄目,比如2000年后《散文》雜志曾開設由杜麗主持的“碟里碟外”欄目,與讀者分享精彩的電影內外的故事;《收獲》從2001年第1期起開設了一些與藝術相關的欄目:一個是“好說歹說”,由作家陳村主持,受到邀請的嘉賓有導演姜文、音樂家周勤如、書法家孫曉云、漫畫家朱德庸等。一個是“人生訪談”欄目,邀請藝術家或作家談談“我自己”,受邀的有陳丹青、錢偉長等,這些文學藝術邊緣的“八卦”信息往往能勾起現(xiàn)代讀者的好奇心。從2006年起,《收獲》又設置了訪談類節(jié)目“一個人的電影”,根據(jù)當年的文化熱點,采訪其導演,深入了解影視周邊的內容。該專欄中,受訪的導演遍及海內外,有賈樟柯、田壯壯、許鞍華、陳可辛、顧長衛(wèi)、楊爭光、爾東升、黃建新、王家衛(wèi)、賴聲川等。這一類欄目大多通過與流行媒介文化的綁定,關注其衍生的話題或周邊文化信息,以吸引受眾的目光。這些欄目的設置是編輯們所采取的某種市場策略,也的確拓展了文學期刊的生存空間,然而在這種偏向于商業(yè)性的散文生產與傳播中,散文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基本上是一種附屬于其他媒介的說明性文體,它遵從著消費文化追逐輿論熱點的導向,是消費文化盛行的產物,營造的更多是散文虛假繁榮的假象,于散文文體本身則缺少建設性的革新。
三“新散文”的努力與實踐
在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過程中,詩歌于70年代完成了文體革新,小說在80年代通過先鋒潮流找回了自身,唯有散文,似乎人人都可以寫,文類規(guī)范的松散使其在四大文體中似乎總是處于“叨陪末座”的尷尬地位。這不能不引發(fā)散文編輯們的焦慮:“近年來,別的文藝形式已盯上散文身上的精肉神髓,或片割或榨取,以補其所欲。大有只留給散文骨渣筋條之勢?!窈蟮膯栴}是散文絕不能墨守成規(guī),輕車熟路,十年、百年以致千年一貫制。散文不容被壓扁、擠干,也不甘被逼到一個狹小的陣地上,散文自身也要主動出擊?!雹偬幱诠矔r的文學場中,文體之間總是相互影響的。當其他文體相繼完成自身革新之時,從市場角度來看“衣食無憂”的散文,也不能不有所壓力。
“文學編輯扮演著文學的守門人的角色,而且把守文學的第一道大門,他們是文學規(guī)則的執(zhí)行者,將自己對于文學的正確理解由己及人的進行推廣。他們對作家和作品的選擇,是對文學資源的動態(tài)的配置和調節(jié),決定著文學版圖的作者構成與風格走向。”②文學期刊與讀者的關系頗為微妙,一方面為了刊物的生存,期刊編輯要適當?shù)乜紤]普通讀者的審美趣味;另一方面,文學期刊又不能完全隨波逐流地跟著市場走,文學編輯們必須運用敏銳的審美眼光,發(fā)現(xiàn)并刊發(fā)具有前衛(wèi)性的作品,來慢慢提高讀者的審美品味,否則文學的發(fā)展也就無從談起。90年代散文熱的興起,看似繁花似錦,但消費文化的大行其道卻不能不引起一些先覺者的擔憂。因此,一些標舉先鋒理念的刊物率先倡導一些具有另類表達方式的散文。
早在1997年,《大家》雜志就刊發(fā)了于堅、敬文東、張銳鋒、龐培等人的作品,1998年《大家》鮮明地舉起“新散文”的旗幟:“模式和模式所帶來的文本流行,導致的是散文創(chuàng)作的千篇一律和文本意義的普遍喪失。當松懈的創(chuàng)作者們依然沉溺于消費性散文創(chuàng)作的繁榮的假象時,詩人身份的張銳鋒、龐培、于堅、鐘鳴等人開始了他們對散文文體的自覺探索。一種‘新散文的創(chuàng)作現(xiàn)象正在形成。”③《大家》不但設置專欄,且在同期中刊發(fā)了張銳鋒和龐培的創(chuàng)作談以及程光煒的評論文章,以集束效應為“新散文”現(xiàn)象鳴鑼開道。之后的一年中,《大家》幾乎每期必有新散文作品,還組織刊發(fā)了吳義勤、施戰(zhàn)軍等研究者相關的評論文章,與讀者探討新散文現(xiàn)象。
對于“新散文”的推舉,《大家》雜志率先打響第一炮,同樣以先鋒姿態(tài)辦刊的《花城》也緊隨其后?!痘ǔ恰返纳⑽臋谀棵科谝话闳剿钠计m然不多,刊發(fā)的卻均屬用心之作,非常能代表編輯的指向性。1999年第1期,《花城》在頭條位置開設了“實驗文本”欄目。從欄目刊發(fā)的作品來判斷,“實驗文本”其實同《大家》的“新散文”欄目一樣,都是刊發(fā)探索性的散文作品。第一個上榜作品是張銳鋒的超長篇散文《皺紋》,并配發(fā)有編者按:“本刊一貫倡導藝術創(chuàng)作的勇于探索并期待新文本的出現(xiàn),張銳鋒的‘皺紋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實踐?!栋櫦y》的寫法與發(fā)表方式在中國文壇尚屬首次,它所提供的多義的、開放的文本風格對我們的權威閱讀發(fā)出了挑戰(zhàn)?!雹軓目l(fā)位置和給予的篇幅可以看出《花城》對于新散文出現(xiàn)的期待與推許。有意思的是,“實驗文本”的欄目版面也比較奇特,故意編排得不均衡,一多半,一小半,二者相互補充,和刊發(fā)的文本一樣,以陌生化引人注目。在隨后的幾年中,《花城》相繼刊發(fā)了龐培、趙玫、周曉楓、祝勇、李敬澤、陳川等人的作品,對新散文的發(fā)展壯大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新散文”從邊緣走向中心的過程中,《人民文學》雜志功不可沒。從1999年第5期起,《人民文學》開始出現(xiàn)“新散文”專欄,試驗性地刊發(fā)“新散文”作品。到2001年第9期時,編者自言:“近兩年,《人民文學》增加了刊發(fā)散文的篇幅和力度,并增加了‘新散文等欄目,旨在提倡散文創(chuàng)作從內容到形式到語言的革命,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一代年輕的作家,獲得文學界和讀者的好評?!雹僭?001年第10期,《人民文學》更是隆重推出了“新散文”專輯,呼喚更多陌生化的散文作品:“隨著網(wǎng)絡媒體的發(fā)展,人們的書寫從未像今天這樣壯闊活躍,無數(shù)的文章每日每時的涌現(xiàn),相比之下,傳統(tǒng)的文學散文已經成為散文汪洋中的一座孤島?!⑽牡母锩谖覀兊囊曇爸獍l(fā)生,這組由一批更加年輕也越發(fā)陌生的作者揮灑的文章,只是其中微小的片段,我們希望打開眼界,注視和迎接更多陌生的人和陌生的文。”②后來,《人民文學》將探索性的散文和實驗性的小說合并為“新浪潮”欄目。在《人民文學》上陸續(xù)刊發(fā)新散文的作家有周曉楓、龐培、沉疴、祝勇、侯蓓、黑陶、漢漫等。此外,零星刊發(fā)新散文作品的雜志尚有《鐘山》《散文》等。應該說,新散文作家正是在《大家》《花城》《人民文學》等文學期刊有目的、有組織地策劃推動下,才逐漸登上文學舞臺,并形成了一股新散文寫作的思潮。
所謂“新散文”,只是一個相對于傳統(tǒng)散文而言、非常模糊的指稱。仔細考察新散文作家的創(chuàng)作,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各自有著鮮明的個性,文學期刊的策劃推動更多的是一種壯大聲勢的松散集結,并未束縛其生長。如果非要總結他們的共同點的話,只能說其創(chuàng)作中都蘊含著一股難能可貴的、勇于探索的先鋒精神。其先鋒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從內在精神上來講,新散文是對流行的公共性話語的反抗。這里的公共性話語,并非特指某種話語形態(tài),它可能是某種意識形態(tài),可能是宏大虛假的道德話語,可能是隱藏在大眾文化中的陳規(guī)陋習,也可能是消費文化指引下的欲望書寫……無論是何種形式,當它們對個體真實的生命體驗形成壓抑與遮蔽時,它們就是新散文作者潛在的反抗對象。比如周曉楓的散文《斑紋》《你的身體是個仙境》《黑童話》《葬禮》等,作者往往以自己的切身經驗為出發(fā)點,圍繞某一核心主題展開觀察、思考與想象,穿插其中的議論好像尖銳的刺,時時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伸出,刺痛讀者的審美神經。有刺痛就會有發(fā)現(xiàn),視線不會熟視無睹地劃過去,而要不自覺去尋找痛點在哪里,不自覺地思考為什么會痛?許多生存真相便會隨著作者的精心安排被若無其事地揭示出來。那些意想不到的、超出讀者期待視野的地方往往就是被公共話語遮蔽的另一面,是童話的另一面。它們有時是死亡,有時是人類的殘忍,有時是男權話語對女性經驗的扭曲。祝勇的散文,有的表達對消費文化席卷下傳統(tǒng)文化的憂思(《文明的黃昏》);有的則以個體經驗切入歷史,秉持民間立場深入思考權力誘惑下革命的悖論(《劫數(shù)難逃》)。有的新散文作家,比如蔣藍,喜歡像??碌目脊艑W那樣對一個詞語進行歷史發(fā)掘,他透過詞語看似光滑的表面,考察其所關聯(lián)的社會、文化內涵,照亮那些為歷史所刻意遺忘的角落。李敬澤是新散文的倡導者與寫作者,他說:“在2002年,你打開一份又一份文學雜志,你閱讀散文,你會碰到一個又一個‘我,這個我通常光滑、充實,不會有內部的緊張,也不會有表面的裂紋,它是一個虛擬主體,也就是說,它是一個寫作者皈依的另一個‘我,這另外的我不屬于個人,它是大我,由很多人共享和分享。”③他所說的“大我”其實就是公共話語的代稱,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個性的表達,在于文字背后那一個個獨特的、有自身感性經驗、有獨立思想的小我,當小我淪落為大我的傳聲筒時,散文注定難逃千篇一律的面目?!剁娚健冯s志刊發(fā)新散文作品時,編輯寫道:“散文‘不是什么?我認為大概也不外是,它的表情不是我們白天顯露的那種,它的語言不是我們白天使用的那種,再就是,它不像廣告那樣鼓動人們去購物?!雹芡瑯訌娬{的是散文的“小我”性。散文的表情不屬于白天這公共話語覆蓋的時刻,不屬于消費文化覆蓋的領地,而是屬于夜晚——當個體脫離了公共話語的束縛,與心靈展開對話的時刻。應該說,新散文正是在對公共性話語的冒犯、反抗,在與現(xiàn)實的緊張對話中,獲得了思想深度與審美張力。
其二,從文體規(guī)范來講,新散文總是刻意去顛覆過往文體形式的窠臼。李敬澤說:“散文應該把自己置身于危險的、游移的、邊際模糊的狀態(tài)?!薄霸谶@個動作中我們實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不是我們必須如此書寫,而是我們可能怎樣書寫?”①探索散文書寫的種種可能性正是新散文創(chuàng)作的目的。新散文作家們各自為戰(zhàn),他們從自己最擅長的角度去突破傳統(tǒng)散文的文體邊界。傳統(tǒng)散文以短小精悍為美,新散文就故意拓展作品的長度與容量;傳統(tǒng)散文主題單純明晰,追求古典詩歌的意境之美,新散文就更多吸取現(xiàn)代詩的養(yǎng)分,聯(lián)想豐富、主題多義、審美格調隱晦不明;傳統(tǒng)散文堅持事實真實原則、反對虛構,新散文則認為在整體反映心靈真實的基礎上允許局部虛構。有時,這種實驗不乏極端的外在形式,作者吸納詩歌、小說、戲劇乃至學術論文的方式來表現(xiàn)想要表達的主題。但無論如何,正如新散文作家蔣藍所說:“盡管理想的生活就像一場盤盤都要‘自摸的麻將,但我新提倡一種有難度的寫作,建議大家也要進行有難度的閱讀?!雹谟须y度、陌生化的寫作方式,時刻挑戰(zhàn)散文表達的極限,也許它暫時會給讀者帶來閱讀障礙,然而,有難度的閱讀更能激發(fā)讀者的想象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新散文寫作逐漸豐富了散文文體的表現(xiàn)能力,也相應提高了讀者的審美鑒賞力。這也許就是新散文革新的意義所在。
文學生產場中,文學期刊與所刊發(fā)的作品可謂唇齒相依。在世紀之交,純文學期刊借助散文文體獲得了更廣闊的生存空間,而散文文體,在堅守先鋒理念的文學編輯的組織推動下,終于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文體革命。文學正是在這種彼此堅守、勇于探索的先鋒精神中獲得了更長遠的生命力。
(王云芳,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