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易扉 | 上海師范大學
文化在不同文化地帶之間的“旅行”,往往會帶來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并常常帶來新的文化交融現象。本組三位學者的視覺文化研究,考察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交往及器物流動史實。通過考察具體的文藝界人士之間的社會交往,以及器物在全球的流通,審視具體的文化交往及器物的流通過程中,不同文化間所發(fā)生的文化雙向影響現象及文化影響結果。
李中誠的《珂弗羅皮斯中國之旅的雙向影響與跨文化意義》,考察了1930 年代墨西哥藝術家珂弗羅皮斯的兩次中國之旅。珂弗羅皮斯對于人類學及民族學具有濃厚的興趣,他的繪畫自然流露出典型的墨西哥民族特征,具有濃郁的裝飾意味形式特征。他經歷了著名的“哈林文藝復興”運動,并倡導民族文化的復興。在他與中國文藝界人士的交往與社會活動之中,他的繪畫觀念與繪畫風格,給1930 年代的文藝界不僅帶來了繪畫觀念的影響,同時,還給中國藝術家?guī)碇苯拥睦L畫風格影響,在上海漫畫界掀起現代性與裝飾性相結合的風尚,并興起了將外國藝術與民族傳統(tǒng)相結合的繪畫風尚。白芳的《18―19 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以廣州外銷畫為中心》一文,研究18 至19 世紀廣州口岸所出現的廣州外銷畫。廣州外銷畫采取西方繪畫技法及媒介,歷來被重文人畫傳統(tǒng)的中國藝術史所忽略。本文采取一種全球史的視野與眼光,重新判斷廣州外銷畫所開辟的“廣州時代”,以及“廣州時代”的價值與意義所在。此外,通過研究廣州外銷畫在西方社會的傳播與影響,考察了西方所興起的中國風的風尚與廣州畫的關聯。董茜的《“歐化語言”的本土性轉喻——對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運營機制的一種考察》,考察了1920 年代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的經營與制作方式。通過影業(yè)公司的運作機制研究,發(fā)現該公司通過仿照歐美現代影業(yè)管理和創(chuàng)作方式,在運營過程中采取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與本土性轉喻。同時,該公司仿效歐美電影產業(yè)“明星制造”規(guī)則,并進行了中國式“明星制”的探索。此外,正是這些中西結合的視覺語言,使得歐化風情與國風語態(tài)的融冶,成為該影業(yè)公司所帶動的一種電影新風尚。
因此,無論是文化在不同地帶之間的空間旅行,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往往會帶來文化新風尚。此外,器物作為文化信息的攜帶媒介,通過在不同空間的雙向流動,能直接引起藝術之間的風格影響。無論是無形的文化交往與文化旅行,還是有形而具體的器物流動,在平行交錯的文化地帶與空間之中,都會發(fā)生連綿不斷的文化雙向互動,也正是這種文化互動的不斷發(fā)生,才引發(fā)人類文化的新形態(tài)與新風尚。而這些結合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新風尚,不斷豐富著世界文化的樣態(tài),這正是文化旅行及文化交往對于人類社會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