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智
摘 要:統(tǒng)編小學(xué)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記敘文單元,由《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四篇課文組成。深入其里,不難發(fā)現(xiàn),四篇課文都存在前后兩種可能,并且都是“后”一種的逆襲。這樣的“反轉(zhuǎn)”,使得本來可能平淡無奇的文章,變得出人意料、耐人尋味。
關(guān)鍵詞:小學(xué)語文;記敘文單元;情節(jié);反轉(zhuǎn)
統(tǒng)編小學(xué)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記敘文單元,由《曹沖稱象》《玲玲的畫》《一封信》《媽媽睡了》四篇課文組成。本單元的課文,每篇都特點鮮明,那么,它們有共同點嗎?如果一個單元的課文各具特性而無共性,是不可能科學(xué)組合的,即使“裝”進單元,也是散沙。有人可能會說,從體裁來看,都是記敘文;從內(nèi)容來看,都有好玩的故事;從篇幅來看,長短都差不多;從構(gòu)思來看,都非常巧妙……我以為,這些說法都對,但都停留在表面。深入其里,不難發(fā)現(xiàn),四篇課文都存在前后兩種可能,并且都是“后”一種的逆襲。這樣的“反轉(zhuǎn)”,使得本來可能平淡無奇的文章,變得出人意料、耐人尋味。
一、《曹沖稱象》:前后兩個辦法
“曹沖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曹沖也是家長們?yōu)楹⒆訕淞⒌陌駱?。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課文之前,大多知道故事內(nèi)容。這就造成了“容易”學(xué)習(xí)的假象。為什么都知道的故事,還要費事地從古文中選截、改寫、編入教材,讓學(xué)生學(xué)習(xí)?課文一定有可學(xué)之處,即使學(xué)生早已知道。
全文共五小節(jié),情節(jié)是怎么推進的呢?
第一小節(jié),先引出曹操,再交代有人“送”了曹操一頭大象,曹操帶著兒子曹沖和官員去“看”。這一小節(jié)的關(guān)鍵字詞是“送”,表明曹操從來不曾擁有過大象,否則就不會很高興,也不會感興趣地帶大家去看。沒有“送”,就不會發(fā)生下面的故事。
第二小節(jié),先用“一堵墻”“四根柱子”描寫大象,突出“又高又大”;隨后,交代官員議論大象的重量。這兩層聯(lián)系互為因果。因為其高大,才會議論有多重;因為反復(fù)議論有多重,又反襯其高大。這一小節(jié)的關(guān)鍵字詞是“到底”。“到底”是副詞,用在這里,既表明官員探究的深度,也表明探究時間的長度,只是毫無結(jié)果。
第三小節(jié),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曹操提問誰能“稱一稱”大象的重量。第二層,兩個官員回答。第一個官員提出一個辦法,第二個官員直接否定。這說明大家都在思考,確實想出了辦法,只是行不通。第三層,曹操不滿意。這一小節(jié)的關(guān)鍵字詞是“稱”?!胺Q”是曹操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來的,石破天驚,官員必須腦洞大開,也樂此不疲,相當(dāng)于做游戲。因為這畢竟不是什么軍機大事,對錯都無妨。官員議論的內(nèi)容,也由多“重”轉(zhuǎn)為怎么“稱”。
第四小節(jié),先引出曹沖?!安拧弊?,突出其年齡小,招人喜歡;“站”字,突出其膽子大,有強烈的畫面感;再交代曹沖提出一個辦法?!鞍选薄霸侔选薄叭缓蟆保接袟l不紊??梢?,曹沖的發(fā)言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否則不會如此條分縷析。
第五小節(jié),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曹操贊成?!拔⑿χc了點頭”,表明他聽明白了,說明曹沖表達得清楚,言之有理。第二層,曹操叫人照著做,果然稱出了重量,驗證了曹沖的方法可行。
眾官員和一個才七歲的孩子面臨同一個問題,官員們應(yīng)該不會輸于孩子。按正常情況,才七歲的孩子即使有開口的特權(quán),也沒有開口的機會;即使能開口,也不會有勝算。讓人意外的是,官員莫衷一是,自己都不滿意自己拿出的方案,而曹沖說得頭頭是道,方法極具操作性。曹操也從對眾官員“直搖頭”,再到對曹沖“微笑著點了點頭”,最后讓人按照曹沖的方法去做。結(jié)果完美無缺。
這就是“反轉(zhuǎn)”。
這篇課文,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能不能據(jù)此說明曹沖比眾官員強?我聽到的公開課,或者查閱到的“課堂實錄”“說課”“備課筆記”,不乏斷定曹沖比官員聰明的主張。曹沖機靈是肯定的,他也因此深得曹操的喜愛并被寄予厚望。但以此推斷他的智慧勝過眾官員,這就“過”了。稱大象這類問題,和“司馬光砸缸”一樣,類似腦筋急轉(zhuǎn)彎,答對當(dāng)然可喜;語無倫次或者無言以對,并不影響戎馬倥傯、治國理政。
二是“曹沖稱象”的主角是誰?主要人物毫無疑問是曹沖,雖然涉及的字數(shù)不及曹操,但他貫穿始終,起著決定性作用。對照原文,不難看出,這段文字確實是寫曹沖的,而官員議論環(huán)節(jié)是改寫者添加的。且看原文:
鄧哀王沖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quán)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芍印!碧娲髳偅词┬醒?。
教師可能極少會去看《三國志》原文。有些教師連課文下面的注釋“本文根據(jù)《三國志·魏志·鄧哀王沖傳》相關(guān)內(nèi)容改寫”都沒有留心。這是不應(yīng)該的。
二、《玲玲的畫》:前后兩幅作品
《玲玲的畫》,故事好像在第一小節(jié)就應(yīng)該結(jié)束了。
第一小節(jié)只有兩句話,信息量卻很大。第一句有兩層意思:玲玲的畫已經(jīng)完成;玲玲很滿意自己的作品,否則不會“得意地端詳”。第二句有一層意思:明天參加評獎。
如果沒有第四小節(jié),課文也可以在第二、第三小節(jié)對話后結(jié)束。
第二小節(jié)非常重要,既引起下文,又是對第一小節(jié)第二句話的補充——參加評獎在明天,那么現(xiàn)在呢?“時間不早了”,說明離明天很近了。這就讓第一小節(jié)的第二句話暗藏了一個意思:一旦有意外,來不及重新畫一幅。這一小節(jié),關(guān)鍵字詞是“又”和“催”。爸爸又催“快去睡吧”,是因為玲玲在“端詳”。端詳是“認真、仔細地看”,重在看清、看準細節(jié)。這是需要花時間的,導(dǎo)致“時間不早了”,因此爸爸才會又催。
第三小節(jié)看上去平淡無奇,卻不可或缺。玲玲在爸爸的再三催促下,答應(yīng)要“把畫筆收拾一下”再睡。“把畫筆收拾一下”是在說,玲玲是一個有條理的孩子,必須收拾好了才睡,這又得花時間。爸爸是了解玲玲的,所以才又催。
第三小節(jié)更大的作用,是讓第四小節(jié)的出現(xiàn)順理成章。玲玲在迷糊、忙亂中出錯,水彩筆掉到桌上。結(jié)果是這幅畫弄臟了,玲玲“哭了起來”,而且哭得“傷心”——第二小節(jié)的又催,是多么關(guān)鍵。
緊接著就有了第五、第六小節(jié)的對話。
第五小節(jié)爸爸的問,是一個必要的過渡;第六小節(jié)玲玲的回答,是一個重要的解釋,也是第四小節(jié)“哭”的原因:離明天很近了,而重畫一幅,已經(jīng)不可能。
故事發(fā)展到這里,可以“得意地端詳”的一幅畫臟了,故事
似乎結(jié)束了。但是,這顯然不是這篇課文的目的。一個好故事,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能
“柳暗花明又一村”。
果然,第七小節(jié)到了。爸爸在“仔細”看了畫之后,指出“在這兒畫點兒什么”,然后反問:“不是很好嗎?”
這一小節(jié)至少有四層意思。第一,爸爸說“別哭,孩子”,心疼玲玲,也有辦法讓玲玲不哭,否則就是空話;第二,爸爸“仔細地看了看”,深思熟慮;第三,爸爸說“在這兒畫點兒什么”,胸有成竹,也相信玲玲——就像了解玲玲睡前要“把畫筆收拾一下”;第四,爸爸反問“不是很好嗎”,堅定自己的想法,增強玲玲的信心。于是有了第八小節(jié)。
被掉下的水彩筆弄臟了的畫,成了前面一幅,玲玲“傷心地哭了起來”;把弄臟了的地方畫成小花狗的畫,成了后面一幅。第二幅“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滿意地笑了”。
這就是“反轉(zhuǎn)”。
這篇課文,有兩個地方值得注意。
一是對話手法的運用。這篇課文,六句對話,除了最后一句,每一句都經(jīng)得起推敲,恰到好處。簡練的對話,輕松地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而且讓一段不長的文字,有了九個小節(jié),疏密有致。二年級上冊的課文,在對話手法的運用上給學(xué)生做示范,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必要性,也有前瞻性。敘述性文字和對話性文字的精練,既是教師必備的基本功,也是學(xué)生努力的目標。
二是題目有意思。“玲玲的畫”,“畫”可以是圖畫,當(dāng)名詞用,也可以是作畫,當(dāng)動詞用。當(dāng)名詞用,可以看到前后兩幅畫;當(dāng)動詞用,可以看到玲玲是怎么補畫的。玲玲作畫,有一定的水平,否則前面一幅不會值得“得意地端詳”,也不可能讓后面一幅“更好”,爸爸也不可能給她出點子補救。教師如果只注意到“畫”是名詞,是有欠缺的。
我以為,課文到第八小節(jié)就已經(jīng)完成了任務(wù),第九小節(jié)或許可以去掉,至多保留“好多事情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糟”一句,放到“別哭,孩子”的后面。這樣,課文就在“玲玲滿意地笑了”那里結(jié)尾。既干脆,也讓“滿意”與第一小節(jié)的“得意”相照應(yīng)。留下這一小節(jié),很多教師就把教學(xué)重點放在了這一小節(jié)上,好像前面八個小節(jié),就是為了證明一個道理。
三、《一封信》:前后兩封信
露西如果把在媽媽回來之前寫的“一封信”寄出去,爸爸收到了,會是怎樣的情景?
露西是怎么寫這封信的呢?內(nèi)容如下:
親愛的爸爸,你不在,我們很不開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邊刮胡子,一邊逗我玩。還有,家里的臺燈壞了,我們修不好。從早到晚,家里總是很冷清。
露西寫這封信,有一個背景:爸爸出國了,要過半年才回來。
露西在做了一些家務(wù)之后,決定給爸爸寫信。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朝窗外望了一眼”。露西寫之前望一眼窗外,不是隨意而為,也不是看天氣好壞、時間早晚,而是看媽媽有沒有回來。很顯然,她想一個人先把信寫好。不然,她完全不用趁媽媽“還在廠里”,“早早回到家”。
嚴格地說,露西在信上對爸爸說的,都是實情。
露西這一封信寫了四句。第一句是總寫,“我們”不開心。第二句和第三句是分寫,舉兩個例子證明不開心,一是早上沒人和我玩,二是家里的臺燈壞了,修不好。第四句是結(jié)論:家里很冷清。第一句和第四句遙相呼應(yīng),也由情緒描寫轉(zhuǎn)入情景描寫——冷清既是環(huán)境,也是心情,情景交融。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狀況?是“你不在”。而一聲“親愛的爸爸”,又表明了她和爸爸的親密關(guān)系,以及爸爸對這個三口之家的重要。
這封實話實說的信,露西只寫了四句。原計劃肯定不是這樣的規(guī)?!@里還有一個細節(jié):“她拿出一沓紙”。如果只寫四句,半張紙就夠了。她一定有千言萬語,但寫不下去了。寫不下去,有可能模模糊糊意識到信寫得不對,甚至想到了爸爸收到這封信的情景。爸爸一定著急,為她和媽媽擔(dān)心。所以,當(dāng)媽媽問她“是在給爸爸寫信嗎”的時候,她說“寫得不好”,干脆“把紙揉成一團”。
第一封信,寫不好,就這樣成了廢紙。
如果故事只寫到這里,可不可以?當(dāng)然可以。但這只是一封失敗的信,而且遲早還要給爸爸寫信,不能總是“寫不好”。
那么,露西以為“寫得好”的信,是什么樣子呢?她不知道。這時候,媽媽出場了。
媽媽為什么看見露西寫東西,就問“是在給爸爸寫信嗎”,并且猜對了?既說明媽媽了解露西,也說明媽媽想爸爸。
媽媽為什么會坐下來說“讓我們一起重新寫吧”?說明媽媽也想給爸爸寫信,甚至想好了信的內(nèi)容。所以,當(dāng)露西剛寫開頭“親愛的爸爸”,她馬上說:“我們過得挺好?!?/p>
“我們過得挺好”與“我們很不開心”,天壤之別。哪一個是真的?“我們過得很不開心”是露西的真,“我們過得挺好”是媽媽的真。很顯然,露西同意并且欣賞媽媽的說法,不然,她不會馬上想起“小狗希比?!薄?/p>
“我們過得挺好”,媽媽定調(diào)子了。調(diào)子定了,接下來就是舉例。很快,母女合作,寫成了一封新的信:
親愛的爸爸,我們過得挺好。太陽閃閃發(fā)光。陽光下,我們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請爸爸告訴我們,螺絲刀放在哪兒了。這樣,我們就能自己修臺燈了。還有,下個星期天我們?nèi)タ措娪啊0职?,我們天天想你?/p>
兩封信,表達的意思幾乎一致,但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表達方式不同,情緒迥然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會不同。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爸爸收到這一封滿紙陽光的信,讀到信的最后“我們天天想你”、看到一大束鮮花,會是怎樣的心情。
第二封信,是一封成功的信,是露西理想中“寫得好”的信。
這就是“反轉(zhuǎn)”。
這篇課文,也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露西回到家,為什么要“打開空調(diào),又燒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鍋里”,然后才寫信?這句話不要,不是不可以,但與要這句話相比,少了一層深意。這些熟練、連貫的動作,說明露西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逐步適應(yīng)了爸爸不在家的生活,照顧自己、承擔(dān)家務(wù),幫媽媽分擔(dān),讓爸爸放心。
二是媽媽為什么要說“下個星期天我們?nèi)タ措娪啊保柯段髀牭竭@句話,“叫了起來”。顯然,她是第一次聽媽媽說起這個計劃,所以又驚又喜。這句話,一是媽媽和露西寫給爸爸的,一是媽媽寫給露西的。媽媽一定感覺到了露西低落的情緒,所以,通過給爸爸的信,讓露西知道這一計劃,從而情緒高昂起來——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媽媽也在不斷地適應(yīng)和成長。
四、《媽媽睡了》:前后兩個媽媽
媽媽哄孩子睡覺,是孩子必經(jīng)的一段生活,也是適齡媽媽的日常??梢赃@么說,在睡覺這件事上,沒有一個媽媽沒“哄”過孩子,也沒有一個孩子沒被媽媽“哄”過。
孩子睡覺,為什么要“哄”?一是孩子什么都在學(xué),還沒有學(xué)會自己入睡;二是孩子愛動,安靜下來難,入睡更難;三是媽媽在身邊有安全感;四是媽媽的氣息能讓孩子“陶醉”,容易入睡;五是媽媽能通過一些技巧——比如輕輕拍打、輕輕哼著歌謠,營造氛圍,幫助孩子進入夢鄉(xiāng)……
“哄”的時間因人、因時、因地而定,也許很快,也許很慢。除非特殊情況,“哄”都會出現(xiàn)理想的結(jié)果,即孩子安然入睡。因為媽媽總是有辦法。
但是,《媽媽睡了》中的媽媽呢?
媽媽睡了。媽媽哄我午睡的時候,自己先睡著了,睡得好熟,好香。
第一小節(jié),兩句話。第一句話,首先點題,同時設(shè)下懸念:媽媽是什么時候睡著的?媽媽為什么會睡著?第二句話,四層意思。一釋疑,媽媽是“哄我午睡”的時候“先”睡著的;二描繪,媽媽睡得“好熟,好香”;三暗示,“我”沒被媽媽哄睡著,照應(yīng)“先”字;四也是暗示,媽媽很困,也照應(yīng)“先”字。媽媽本來是哄我午睡的,結(jié)果自己先睡著了——低年級孩子遇到這些事,總是很開心,但就媽媽而言,應(yīng)該說,沒有盡到自己的責(zé)任。按正常思維,這是一個不大稱職的媽媽。下文應(yīng)該按照這個思路走。
第二小節(jié),兩句話。第一句話,給睡夢中的媽媽定性:真美麗。第二句話,分寫媽媽眼睛、眉毛、臉之美,使用了擬人手法。這就奇怪了,一個不大稱職的媽媽,怎么會“真美麗”呢?即使“真美麗”,也得打折扣,否則就成了嘲諷。這是一個謎。
第三小節(jié),三句話。第一句話,給睡夢中的媽媽定性:好溫柔。第二句話,用“微微地笑著”具體寫媽媽的溫柔。第三句話,兩層意義:一層細寫媽媽的微笑,另一層猜測媽媽為什么會微笑。這同樣奇怪,一個不大稱職的媽媽,怎么會“好溫柔”呢?即使“好溫柔”,也得打折扣,否則也成了嘲諷。這也是一個謎。
第四小節(jié),五句話。第一句話,給睡夢中的媽媽定性:好累。第二句話和第三句話,通過呼吸“沉”、頭發(fā)“粘”等,形象地寫媽媽的累。第四句話,通過窗外的鳥鳴、風(fēng)聲吵不醒媽媽,進一步寫媽媽的累?!八闪撕枚嗷顑海哿?,乏了,她真該好好睡一覺?!边@是第五句話。一是釋疑,媽媽為什么在“哄”我睡覺的時候“睡著了”,而且“先睡”,原來是干了好多活兒,累了,乏了。二是結(jié)論,媽媽真應(yīng)該好好睡一覺,一個“真”字加重了語氣,飽含著孩子對媽媽的關(guān)心、敬愛和感恩。
從句式上看,第四小節(jié)與第二、第三小節(jié)是并列的,但這一小節(jié)又有“揭曉謎底”的功能。尤其是最后一句,“她干了好多活兒,累了,乏了,她真該好好睡一覺”,照應(yīng)開頭,點題,還總結(jié)全文。
至此,前面的重重疑問頓時煙消云散,一個嶄新的媽媽誕生:媽媽看上去不大稱職,其實盡心盡力、嘔心瀝血。
這就是“反轉(zhuǎn)”。
這篇課文,同樣有兩個特點值得注意。
一是描寫精準。媽媽睡著了,既不能有動作,也不能說話,表情也無法豐富,怎么寫?課文抓住“睡著了”,在媽媽的眉毛、眼睛、臉、嘴巴、呼吸、頭發(fā)上著墨,點到為止,卻是點睛。
二是平淡中見奇崛。媽媽哄孩子午睡,司空見慣,而且因為相對靜態(tài),似乎無事可寫、無話可說。課文抓住“先睡著了”,將媽媽置于一個不利的位置,然后“正話反說”,一路逆行,最后峰回路轉(zhuǎn),豁然開朗。
如果最后一句話單獨成一小節(jié),是不是更好一些?
這一單元的課文,除了我以為的瑕疵之外,從構(gòu)思到內(nèi)容、表達、情感,水準都不低。
我在多個場合,聽到授課教師說這幾篇課文都很簡單,比如,“簡單的課文怎么教”,“簡單的課文不能教‘簡單了,更不能‘簡單地教”,等等。
“不能教‘簡單了,更不能‘簡單地教”,研究“怎么教”,都是對的,但把這幾篇文章歸結(jié)為“簡單的課文”,那就錯了。簡單與復(fù)雜是相對的,這些文章對四五年級學(xué)生而言容易,但對二年級上學(xué)期的學(xué)生來說并不簡單。雖然是二年級上學(xué)期的課文,謀篇布局相當(dāng)精巧,難度不亞于鴻篇巨制。在不長的篇幅里實現(xiàn)“反轉(zhuǎn)”,實屬不易,需要功力。如此種種,并非“簡單”二字能概括。能選出這四篇文章并歸于一個單元,足見教材編者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