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奎
假期里去城北七里園辦事,辦完事天色尚早,孩子們嘰嘰喳喳地嚷著要去玩。近幾年瑣事纏身,對生活的記憶只停留在了整日的忙碌中,內心中少了閑情逸致,自己也很少出去走走看看,更別說陪孩子玩樂了。剛巧此地離獨山較近,于是便帶他們去爬獨山。
汽車行駛在仲景路上,轉個彎,獨山就到了。把車停好,離山門還有一段距離,于是便步行沿坡而上至售票處。其實,在我的印象中,獨山的景致并不怎么出彩。她就在家門口,心理上仿佛想什么時候去都可以,不必盛裝準備。她就像一位養(yǎng)在深閨中的農家姑娘一樣,論秀媚,比不上老界嶺的天真自然楚楚有致,孤零零地蹲在城北;論巍峨,比不上五岳的挺拔高聳,氣象萬千。但是要想不出市區(qū)爬山,非獨山莫屬了。好在我爬過的山不是太多,要不然不知道要嫌棄獨山到什么地步了。
來到獨山腳下,天空中漸漸飄起了雨絲,空氣中,氤氳著樹木蒼翠的氣息。抬眼望去,獨山周圍佳木蔥蘢,霧藹彌漫,此刻在雨中獨山是靜默的,在細雨中似打了瞌睡似的半醒半睡,靜默的獨山也許是最適合去欣賞的。
買了票,沿著山坡水泥路一路向前走去,兩個孩子,歡喜得像兩只剛飛出籠子的小鳥一樣一會大叫,一會賽跑。道路兩旁,排水溝里流水潺潺,偶爾還能聽到幾聲蛙叫。突然間耳邊少了城市的喧囂,讓我也能靜下心欣賞起兩旁的景致來。
道路兩旁有幾畝茶樹,冠名曰:獨山毛峰。這些茶樹靜默在細雨中,縱目望去,只覺得綠意撲眼而來。一排排一簇簇接受著雨水的洗禮,嫩葉在雨中透著鵝黃卻早已潛滋暗長了。道旁樹木鱗次櫛比,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向上遠望,雜木叢生,綠蔭如蓋,層層疊疊的樹木,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就像一塊黑油布,在雨中不時閃現(xiàn)出一絲亮光。有的就像披著蓑笠的農人在雨中一股腦地靜默著。
由于下雨,來爬山的人不是很多,來到三岔口,真正意義上的爬山開始了。盤山而上的臺階濕漉漉的,發(fā)出濕黑的光,逶迤著通向山頂。臺階兩旁鋪滿了落葉,雖不時有風的打擾,可這些落葉仍然安安穩(wěn)穩(wěn)地躺在大地母親的懷抱中。臺階邊緣,樹根處,都布滿青苔,這些青苔綠茸茸的,一片連著一片,仿佛一直綠到了石頭縫里,而顏色卻是綠意不等,有的深綠,有的淺綠;它們的形狀也很有趣,如銅錢,如荷葉,如云霞,有的整片看來,布局宛然,如同一幅地圖。
我們隨著臺階拾步而上。臺階隨著山勢時陡時緩,山間薄霧蒙蒙,時而有大石橫亙在臺階旁,時而有折斷的枯木倒掛在主干上,時而有孤零零地像埋伏的士兵一樣的碎石匍匐在山坳處,頗有些原始的味道。山坡上不時有一些洞穴,洞口散亂地堆積著一些石頭,據(jù)說是以前的玉礦現(xiàn)在廢棄了。越往上走,一棵棵樹,一塊塊石頭越發(fā)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
過了中途休息處,山勢猛地陡峭起來。我們扶著兩邊的護欄,奮力向上攀爬。也許是為了分散山體陡峭使人產生的恐懼感,此處植有千百竿翠竹,這些翠竹株株青脆欲滴,宛似一團綠云。微風掠過,沙沙作響。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爬至山頂,不由長出一口氣,內心一陣輕松。于是便用心欣賞起山頂?shù)木吧珌怼4藭r雨已停歇,涼風習習,煙霧在周身彌散,淡淡的霧如同凝住的一段云霞。山頂較為平坦,生長著無數(shù)櫟樹。這些樹木有的旁逸斜出,奮力爭奪著陽光和雨露;有的依山傍石如金雞獨立,有的高聳入云,樹干筆直。真是形態(tài)各異。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透過樹木的空隙,遠處的白河如一道白練盡收眼底,城市輪廓若隱若現(xiàn)。難怪李白在詩中寫道: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太白是最會欣賞美景的。
在山頂停留片刻,便思索如何下山,下山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原路返回,另一條路是山坡小路。最后決定,走山坡小路,領略一下東山的風景,東山小路沒有了原來上山的臺階,卻還原了山體的原貌。孩子們慌著采蘑菇,撿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果實,玩得不亦樂乎。走過一段蜿蜒的泥濘的小路,突然間一片建筑豁然出現(xiàn)在了視野中,原來到了豫山禪寺。寺前的樹上纏滿了紅飄帶,據(jù)史書記載,禪寺香火旺盛,三月三上獨山是南陽一帶的風俗,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地來此許愿。
難得的一次雨中登獨山,讓我看到了別樣的美麗。很多時候,我們登的是山,走的是路,收獲的卻是滿眼的風景和成長的感悟。登上了山頂,領略了山頂?shù)臍馄?,看到了別人未看到的風景,心靈也得到了成長。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換個角度,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常見的事物也有不尋常之處。難道不是嗎?
——選自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