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鐵凝早期成名作《哦,香雪》以精妙的敘事構(gòu)建了一個極具張力的空間場域。在此空間書寫下,象征開放與封閉的城市與臺兒溝、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與情感流變,同主人公香雪在空間轉(zhuǎn)換與并置中的價值選擇與精神追求交織在一起。作者在表征“啟蒙理性與人道主義”的《哦,香雪》這一文學文本中審美化地與讀者進行對話。
[關(guān)鍵詞] 鐵凝? 《哦,香雪》? 空間書寫
[中圖分類號] I1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3-0074-04
“空間”作為西方文學批評中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詞,有著深厚的理論背景與久遠的哲學淵源,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柏拉圖關(guān)于“空間是在場與不在場的交替”的論述。而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史,多強調(diào)時間的重要性,文學作品中的空間僅被認定為是一種靜態(tài)的、承載敘述內(nèi)容的“容器”,空間本身所容納的多重意蘊與審美特征被遮蔽,這無疑不利于文學演進的活態(tài)發(fā)展。自20世紀后半葉起,一股強調(diào)“空間轉(zhuǎn)向”的理論實踐力量沖擊著人文社科諸領域,致使更多學者關(guān)注到“空間”的歷史、審美、文化、政治等意義。如后現(xiàn)代空間理論思想先驅(qū)亨利·列斐伏爾,在其著名的空間理論著作《空間的生產(chǎn)》中指出,空間不僅是一種物質(zhì)存在與精神存在,它更是一種社會關(guān)系的存在,由此提出“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和“表征的空間”等概念。美國后現(xiàn)代地理學家愛德華·W·索亞在對此理論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第三空間的理論:“第一空間,強調(diào)物質(zhì)維度;第二空間,強調(diào)精神維度;第三空間,是對前兩種空間的解構(gòu)和重構(gòu)?!盵1]同時代的學者也發(fā)掘出空間的多維意義,諸如社會空間、民族空間、他者空間、性別空間等。鐵凝的《哦,香雪》作為新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啟蒙文學文本實踐,以詩意的筆觸敘寫火車未開通之前自給自足的、封閉的臺兒溝和火車開通后對臺兒溝人的沖擊,尤其是對純真、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女孩“香雪”“鳳嬌”等人的生活和心理的影響。本文從空間視閾的角度切入,從作者對“火車”“鉛筆盒”“臺兒溝”等分別隱喻著現(xiàn)代性、先進、封閉落后的二元空間符號的使用,以及在不同的空間場域下,作為鄉(xiāng)村淳樸形象象征的女孩香雪在面對現(xiàn)代性的進程時內(nèi)心的渴望以及由于強烈的身份認同感而引起的身份焦慮,尤其是對香雪從車門到窗口再到車內(nèi)這一系列行動而形成的空間轉(zhuǎn)換和最后香雪“回歸”臺兒溝這一精神故土的書寫,探微《哦,香雪》這一審美空間所寓意的更深廣、更厚重的關(guān)于文學對人類的觀照與民族的精神之根。
一、物理空間符號的隱喻性
“物理空間是以物質(zhì)形態(tài)呈現(xiàn)的,人的知覺可以感知的空間?!盵1]這大致等同于索亞的“第一空間”。在《哦,香雪》這一文學文本中,作為人活動的、與人發(fā)生聯(lián)系的空間是非容器性的物質(zhì)存在,鐵凝巧妙構(gòu)思的場景與場景中選用的物件隱喻著更深層的對時代走向的關(guān)注與人類的精神指向。
臺兒溝是個偏遠的小山村,在這里居住著十來戶人家,他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靠山吃山的生存方式保證了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需求,在這里,他們進行著簡單的人際交往,使用的工具與居住的場所皆是樸素、原生態(tài)的。而當那兩條纖細又閃亮的鐵軌沖進深山,封閉的臺兒溝被打開一道向外的缺口。面對吐著撼天動地轟鳴、身體龐大又綿長的火車,臺兒溝的村民沸騰了,他們懷揣著好奇與期盼日復一日地等待著來自遠方的火車到臺兒溝駐足的一分鐘。為了這一分鐘,臺兒溝的姑娘們虔誠地梳妝打扮,“洗凈蒙受了一天的黃土、風塵,露出粗糙、紅潤的面色,把頭發(fā)梳得烏亮,然后就比賽著穿出最好的衣裳”[2]?;疖噹砹诉h方的旅客,也勾起了臺兒溝姑娘們被壓抑的好奇。在火車到來之前,她們身處大山的懷抱,一眼望去是山,翻過山仍是山,自己的生活、交往范圍都無形中限制在這座封閉的山村。而如今,一輛巨大的能容納許多人的“大綠屋”開進大山深處,開進臺兒溝,她們從火車上看到“婦女頭上別著的金圈圈”,“比指甲蓋還小的手表”,還有吸引著香雪的“皮書包”。鳳嬌不斷地追問,“房頂子上那個大刀片似的,是干什么用的?”“你們老待在車上不頭暈?”“開到?jīng)]路的地方怎么辦?”[2]她們熱烈地討論著這種種的新事物帶來的新體驗。這些隱喻著“文明”“先進”“城市”的空間符號“火車”“金圈圈”“手表”“皮書包”等帶給一直生活于封閉村莊的人們強烈的沖擊。鐵凝將隱喻“開放”“文明”的空間符號“火車”等與隱喻“落后”“封閉”的空間符號“臺兒溝”等并置在一起,探究在這二元空間碰撞之下,作為個體的人細膩的心理變化。這一書寫在更大的層面上同時隱喻著在20世紀90年代初正處于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中國,人們對于自身身處封閉、落后處境的醒悟,以及對于走向開放、文明與進步的新時代的渴望。
二、話語空間的身份焦慮建構(gòu)
鐵凝的《哦,香雪》講述了以主人公香雪為代表的淳樸鄉(xiāng)村女孩,在面對表征先進的“火車”“自動鉛筆盒”等物件時表現(xiàn)出的對一切新奇事物充滿向往、渴望的美好故事。文本的敘述話語自然地呈現(xiàn)原始、純真的人性美,同時作者通過對文本中不同敘述者的話語空間進行理性的分析,書寫了長期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個體的人在面對歷史進程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革——現(xiàn)代化進程下的喜悅與淚水交織的復雜心情,以及在這種復雜心理空間之下引起的身份焦慮意識。
俄羅斯著名語言哲學家米哈伊爾·巴赫金提出,“每一個對話本身是獨白性的(是最小的獨白語),而每一種獨白都是大型對話(特定領域言語交際)中的一個對語。”[3]也就是說,“在話語中我是相對于他人形成自我的。”[4]在《哦,香雪》中,香雪作為唯一一個走出臺兒溝到十五公里外的公社接受初中教育的姑娘,有著大山里女孩特有的純真與懵懂,面對公社中學里女同學們的輕笑與不懷好意的眼神暗示,以及故意地詢問“你們那兒一天吃幾頓飯”,天真的香雪并不明白她們的用意,每次都認真回答“兩頓”,還會友好地看著她們反問“你們呢?”而在她們一次又一次盤問的口吻中,在火車送來遠方的新奇物件后,在看到自己小木盒似的鉛筆盒與同學們那裝有磁吸的自動鉛筆盒擺放在一起顯得那樣笨拙、陳舊時,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靜,“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學們對于她的再三盤問,明白了臺兒溝是多么貧窮。她第一次意識到這是不光彩的,因為貧窮,同學們才敢一遍又一遍地盤問她”[2]。香雪感受到來自同學們話語中的輕蔑,因為她來自一個貧窮、落后的山村,在同學們眼里,自己那做木匠的父親親手制作的鉛筆盒是陳舊的,遠遠比不上嗒嗒亂響的自動鉛筆盒。同學們“一天吃幾頓飯”和“你的鉛筆盒呢”的重復詢問,建構(gòu)了一個中心話語場域,這種強勢的質(zhì)詢讓香雪歸于邊緣地位,邊緣地位所賦予的邊緣人的身份令香雪不安,她急于向外界證明,試圖通過在火車上換取自動鉛筆盒來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她心里盤算著估計要用40個雞蛋才能換回一個自動鉛筆盒,因為這個鉛筆盒是來自大城市的。在火車上,香雪換到了這樣的鉛筆盒,盡管歸去的路途使她害怕,但是月色下閃著光的小盒子讓她喜悅,但香雪覺得它還不屬于她,于是將自己擦臉油用的小盒子放了進去,合上了蓋子,“只有這時,她才覺得這鉛筆盒真屬于她了”[2]。擁有了城市里的自動鉛筆盒的香雪像是有了一種歸屬感,她甚至期待著明天,期待著明天上學時來自公社的女同學們的再三盤問。40個雞蛋沒了,這讓懂事的香雪苦惱過,因為雞蛋是父母親辛勤勞作才攢起來的。在歸去的路上,香雪的內(nèi)心做著激烈的掙扎,她甚至想起以前鳳嬌叫她拿舊汗衫換糖吃,她想都沒想就拒絕了的事。但,鉛筆盒畢竟不同于芝麻糖,在香雪看來,“這是一個寶盒子,誰用上它……就能一切順心如意,就能上大學、坐上火車到處跑,再也不會被人盤問她們每天吃幾頓飯了?!盵5]從香雪流變的心理敘述中,可以知曉那小小的自動鉛筆盒滿載著香雪的希望,安放著她那顆敏感不安的心。
來自臺兒溝的香雪對象征先進的遠方是向往的,同時也因遠方與自己家鄉(xiāng)的異質(zhì)而感到身份焦慮,這在鐵凝的敘述下都是具體而形象的存在,而這一切,在更抽象的意義上,表征著城市與鄉(xiāng)村的二元對立,“城市外來者”的無根之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種底色。這種元主題式的書寫,是沈從文筆下的“走進城市的鄉(xiāng)下人”,是他的“邊城”與“遠方”,是茅盾在《子夜》里看到現(xiàn)代化城市而驚恐連連的吳老太爺,也是賈平凹對城鄉(xiāng)之間反復徘徊的敘述,這更是對時代走向和人類心靈深處的觀照,這種觀照在《哦,香雪》中顯現(xiàn)出對理想人格、人的現(xiàn)代主體精神的關(guān)懷。
三、身體的空間轉(zhuǎn)場審美表征
伊麗莎白·A·格羅斯通過對人的主體性與身體、性別、建筑等的理性探究后提出:“人的身體是通過對其心理書寫和社會書寫逐漸形成的?!盵1]換言之,人的身體是聯(lián)系這三種空間形式的核心要素。某種程度而言,身體不僅推動著文學文本敘述的空間轉(zhuǎn)場與并置,在空間的流轉(zhuǎn)中作為個體的人的差異行動,以及由此引發(fā)的一系列細微的心理變化,在作者審美化的描寫下指向了關(guān)于人性、人類文明、時代精神等更深廣的領域。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迎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征程,國家的政策扶助與技術(shù)研發(fā)帶動一批沿海城市的發(fā)展與繁榮,城市里有著大量的就業(yè)機會與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借此發(fā)展起來的交通運輸走進內(nèi)陸城市和大山深處,重新點燃無數(shù)中國人追求理想的熊熊烈火。誕生于1982年的短篇小說《哦,香雪》講述的正是這個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大山里的臺兒溝,表征遠方的文明與先進的空間符號“火車”等啟發(fā)著以香雪為代表的封閉世界里的有志青年走出去的故事。鐵凝筆下巧妙構(gòu)思的主人公香雪,是一個具有典型性與人物張力的形象,在其潛意識與意識推動下的身體轉(zhuǎn)場并行的兩條空間流動線中,可以窺見鐵凝對于那深廣領域的探索。大山環(huán)繞下的臺兒溝是香雪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這里生活著她的至親,以及與她一起長大、關(guān)系密切的姐妹們,有一天火車來了,開過的隧道給這個封閉山莊撕開了一道向外的口子,臺兒溝的人們都擠在村口歡迎這綠色的長龍一路呼嘯而來,而臺兒溝的姑娘們更是把自己拾掇得十分得體,然后在火車停站的時刻觀望火車內(nèi)的新世界。一開始是在車外駐足,之后沿著長長的火車走,香雪她們總能透過那方方窄窄的窗口看到一些臺兒溝沒有的新奇物件,這些新事物吸引著她們?nèi)諒鸵蝗盏卦诨疖囌韭N首以盼,火車上那新奇的人與物帶來的新鮮感強烈地吸引著這群鄉(xiāng)村姑娘,沒過多久,她們開始“挎上裝滿核桃、雞蛋、大棗的長方形柳條籃子,站在車窗下,抓緊時間跟旅客和和氣氣地做買賣”[5]。自此,火車上那方小小的車窗將臺兒溝的姑娘們與來自城市里的人與物件聯(lián)系起來?!盎疖囬T”“窗口”是空間研究中常見的邊界,這些邊界是空間的邊緣,分隔或連接著不同的空間。臺兒溝的姑娘們何其聰明,她們率先主動打破物理空間的屏障,通過帶有原始意味的以物換物的淳樸方式,表達著她們對于進步的新世界的渴望。在這群姑娘之中懷揣著最為強烈的向往之心的莫過于香雪,香雪是臺兒溝中唯一接受著初中教育的姑娘,因著對知識的渴望,她不辭辛苦每日趕赴距臺兒溝十五公里外的公社中學接受教育。在火車駛向臺兒溝后,她在與乘客們換賣物品時,也會從那方車窗抽空向他們打聽外面的事情,“北京的大學要不要臺兒溝人”“什么叫‘配樂詩朗誦”,甚至有一回她向一位婦女打聽能自動開關(guān)的鉛筆盒多少錢時,沒承想火車開動了,她甚至追出去了好遠。香雪對于自動鉛筆盒的執(zhí)著,一方面也源自公社中學女同學們那輕蔑的盤問,令她意識到美麗的臺兒溝是封閉與貧窮的,她與同學們所構(gòu)建的城市中心的話語空間格格不入,所以她以為擁有一個自動鉛筆盒就能獲得某種程度上的身份認同。深秋的某一日,與以往火車總是打開著車窗不同,車窗關(guān)上了,關(guān)上就意味著切斷了聯(lián)系,封閉的依舊封閉,先進的仍舊先進。提著40個雞蛋的香雪透過那緊閉的窗戶看到了她渴望已久的自動鉛筆盒,她先是希冀于開窗卻不成,而后直接朝車門跑去,“從車廂里送出的溫馨的、火車特有的氣息堅定了香雪的信心”[5]。她一躍而入,跑進車廂?;疖嚨那斑M將香雪帶到了距臺兒溝有三十多公里的西山口,停站后,她拒絕了一切讓她暫時待在西山口的挽留,濃重的夜色下,她帶著換回的自動鉛筆盒驕傲地走向大山的懷抱。
在《哦,香雪》中,經(jīng)由香雪的行動而勾連起的兩條空間轉(zhuǎn)場的線路“火車門——窗口——車內(nèi)”和“臺兒溝——公社——西山口——歸來或遠方”并不意指淺顯層面上空間與空間的交替,從香雪在火車門外的駐足、觀賞到通過窗口交換到城市里的新物件再到最后直接跨越車門來到車廂這一系列反復突破空間邊緣的行為,昭示著人類最原始的好奇,這種好奇是人類文明發(fā)展伊始的動力之源:它是遠古時期,一個猿人由于好奇,離開大樹,來到地面,完成了人類進化史上的第一次壯舉;它是牛頓好奇蘋果落地而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它是人類對于探索宇宙空間而實行的一次又一次的衛(wèi)星計劃、登月計劃,諸如此類。出于對文明城市的好奇與對知識的渴望,香雪踏上了從臺兒溝到公社再到西山口甚至未來再到遠方的旅程。鐵凝對香雪既向往城市的文明,但又在女同學們輕蔑的話語中產(chǎn)生無法找到身份定位的邊緣人意識的心理刻畫,也是萬千“城市外來者”在身處城鄉(xiāng)兩種文明矛盾沖突中靈魂掙扎的寫照。而在文章結(jié)尾處,香雪踏月而歸,面對“嚴峻而又溫厚的大山,心中升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驕傲”[5],這是作為家園的臺兒溝給予漂泊著的香雪的歸屬感,美好的臺兒溝是香雪靈魂深處埋藏的精神之根,她的“出走”與“歸來”,從宏大的意義層面上看,是人類對自身精神文化之根探尋的隱形書寫。
參考文獻
[1]? ?方英.文學敘事中的空間[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4).
[2]? ?鐵凝.哦,香雪[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 ?劉晗.從巴赫金到哈貝馬斯——20世紀西方話語理論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4]? ?馬建國.被遺忘的聲明——中國學界接受巴赫金過程中忽略的一個問題[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8.
[5]? ? ?鐵凝.哦,香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
(特約編輯 張? 帆)
作者簡介:向晶,吉首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