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秋園》是一部帶有傳記色彩的作品,敘述了主角秋園一家在20世紀歷史變遷中的命運浮沉。作品的出發(fā)點并非在于敘述歷史,而是作者本人無法抑制的個人情感的沖動。小說通過敘述主人公掙扎求生的歷程,展現(xiàn)了秋園這位普通而偉大的女性頑強柔韌的品質和她所傳遞給下一代的求知的渴望與生存的智慧。
[關鍵詞] 女性主體? 生存書寫? 母性表達
[中圖分類號] I0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3)12-0020-04
一、女性主體存在的凸顯
《秋園》一書從1914年秋園出生在洛陽一戶行醫(yī)人家寫起,這是秋園生命的起點。而與此相對應,作品的一至五章精心地以地理位置命名,“洛陽 南京”“山起臺”“花屋里”“黃泥沖”“賜福山”,第六七章章名中的“跑”與“歸”代表著秋園的離鄉(xiāng)與歸家。幾個單薄的地理名詞,因為承載了與秋園緊密交織的個人命運而變得厚重,在作品末尾,女兒之驊在整理秋園遺物時發(fā)現(xiàn)的一張紙條上寫道:“一九三二年,從洛陽到南京;一九三七年,從漢口到湘陰;一九六〇年,從湖南到湖北;一九八〇年,從湖北到湖南?!盵1]字條是秋園對自己人生的總結,短短幾行展現(xiàn)了秋園作為敘述主體在變換的地理空間中來回穿梭的身影,幾行字便概括了她的一生。
作品所反映的女性主體的空間書寫,既包括上述秋園所處的地理上的“大空間”,也指向她所在的家庭“小空間”。在《秋園》中,秋園與女兒之驊構成了家庭空間的主體部分,秋園的丈夫仁受和兩個兒子子恒與子恕的存在則相對弱化。仁受是一個心地善良、十分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在戰(zhàn)火紛亂的年代面對危急情況時,他猶豫不決,竟尋找一位有“半仙”之名的同僚卜算,草率地決定了一家人的去向;回到家鄉(xiāng)落腳后,他又因識人不清而被騙走所有財產;在經人舉薦當上鄉(xiāng)長之后,仁受經常用自家財物救濟窮人,最后又因看不慣鄉(xiāng)公所欺壓鄉(xiāng)民而辭去職務,賦閑在家。仁受憂國憂民,卻甚少考慮到生計問題,面對現(xiàn)實,他是不堪一擊的。在家計逐漸難以維持的狀況下,秋園終于由“仁受說去哪兒就去哪兒,仁受說怎么辦就怎么辦”的絕對順從,毅然邁出一大步——接受了花屋里小學的教師職位,“家庭頂梁柱”的位置從此發(fā)生置換,秋園從丈夫的附屬品變?yōu)橹渭彝ソ洕鷣碓吹闹黧w角色。
《秋園》中有很多筆墨涉及秋園一家的生活境況以及秋園與女兒之驊為了生計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如秋園利用在南京婦女補習班學到的手藝幫人做衣服、繡花、打鞋底等,她經??p縫補補直至深夜;女兒之驊到了讀書的年紀,為了幫助母親撐起這個家,除了照顧兩個弟弟,還要做洗衣、撿柴、種菜等活計。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時期,秋園母女兩人只能拋下尊嚴去討飯,即便如此落魄,秋園還是叮囑女兒“好想吃也不能做出一副餓相,這不是在自己家里,吃飯時定要斯文一些”,可見秋園的涵養(yǎng)。丈夫去世之后,秋園帶著兒子逃荒到外省,憑借優(yōu)秀的手藝在湖北安頓下來……小說生動具體地描寫了這一階段秋園的經歷,作者的文筆極具感染力,充分展示了秋園和之驊在家庭空間中的主體作用。她們在特殊時期表現(xiàn)出頑強柔韌的生存能力,突出了兩位女性獨立、堅強的品質,這種品質讓她們在物質生活極度匱乏時支撐起了整個家庭的生計。
秋園與女兒身上所投射出的這種特質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的:“她們在面臨危機、貧困和不幸時,表現(xiàn)得比她們的丈夫更積極……當她們把沉著堅韌用于一項事業(yè)時,有時會取得驚人的成功,‘莫要低估女人的力量”[2]。同樣地,莫言在回答為什么他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是堅強、包容、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而男性卻大多是病態(tài)、軟弱、具有破壞性的這一問題時,他認為這是來自他從小對村子里眾多家庭的觀察,每當社會大亂抑或是家庭生活出現(xiàn)轉折時,“母親們和奶奶們的表現(xiàn),總比父親們和爺爺們更有理性、更冷靜也更堅強。”[3]
除了以上物質空間中的主體凸顯,作品同樣對女性的精神世界進行了探微,表現(xiàn)女性獨特的思想情感與生命體驗。主角秋園的一生歷經了許多苦難,少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的三大悲事更對她造成了巨大打擊。然而正是在這樣錐心刺骨的痛楚之中,秋園領悟了生與死的真諦:“我不死了,我一定不死了!鬼,你去吧!我想通了,就是不死了,你能把我怎樣?我死了一個兒子,還有三個兒女。四兒死了,我痛不欲生,我死了,我的兒女也會痛苦不已。我要為他們著想,絕不能給他們帶來痛苦。我要活下去!”[1]事實上,生與死的交替在作品中頻繁閃現(xiàn),只是作者通過敘述主體秋園之口道出其在生活逼迫之下所覺悟到的“活著”的哲學,同時以秋園為媒介,將生命的火種一代一代地繼續(xù)傳遞下去。女兒之驊為了逃離絕望的鄉(xiāng)村生活,也為了實現(xiàn)自己求學的愿望,輾轉奔波來到江西,非但沒能實現(xiàn)讀書學習的心愿,反而一生都在為生存掙扎,然而她卻并未放棄,人到晚年,她讓母親與自己在筆下重逢。她們曾被放逐到社會底層,在不可抵擋的命運面前顯得渺小無力,但她們永遠不會被徹底摧毀。正如代后記中作者女兒章紅所寫的:“當之驊——我的媽媽在晚年拿起筆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贖方才開始?!盵1]秋園、之驊以及之驊的女兒,她們的生命相連、意念相通,昭示著女性的獨特話語。
二、雙線交錯的敘事策略
《秋園》的作者楊本芬并非職業(yè)作家,作品并無任何藻飾,僅用極盡白描的語言娓娓道來,使小說呈現(xiàn)出平淡充實的面目。有書評認為此書的創(chuàng)作沒有任何技巧可言,實則不然。作者在文本結構的組織上別具安排,其中最為亮眼的部分則是在敘寫母親秋園與女兒之驊的人生經歷時所采用的雙線平行交錯敘事模式。作者通過兩代人在多個事件中的相互映照,完成文本秩序的轉換與編織,展現(xiàn)母女的互換互動,使敘事節(jié)奏具備了起伏流動的效果。
秋園十二歲便因家庭困難而失學,在母親為她張羅親事時,秋園提出的要求是:“讓他(未來的丈夫)送我讀書,等我中學畢業(yè)了再結婚?!鼻飯@對于求知的極大渴望使她參加了婦女職業(yè)補習班,這里習得的技藝在之后苦難的日子里成為她支撐生計的底氣。女兒之驊同樣具有強烈的讀書欲望,在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完小畢業(yè)之后,家中難以負擔學費,之驊只好離開學校。作品敘述到此處,母女兩人的境遇呈現(xiàn)出一種重合狀態(tài),然而秋園出于對女兒的理解,在丈夫去世后鼓勵之驊繼續(xù)考學,兩代人的理念在此處呈現(xiàn)出維護與傳遞。
如果說之前的章節(jié)僅有零散的對應,第六章“跑”則正式采用了雙線平行交錯的敘事模式。母親秋園攜子逃荒,女兒之驊外出求學,“跑”代表母女二人離開家鄉(xiāng),雖去往不同的地方,但都以堅韌的決心試圖開辟新生活,兩人的命運開始出現(xiàn)了明晰的對照。秋園首先來到洛陽投奔哥哥,然而并未找到活計,只好輾轉去往湖北。在這里,她靠做衣服的手藝安頓下來,想要存錢與家人團聚,但在清理外來人口時,秋園不得已嫁給了當?shù)氐啮姺驎洝V懺谠狸栕x了一段時間的書,學校卻突然停辦,之驊做出決定:“跑!不能再回鄉(xiāng)下了,她要到外面去找工作?!盵1]于是她輾轉來到江西,在機緣巧合之下加入了大學,就在之驊尚存希望之時,學校下放農村人員的名單再次使她陷入絕望,走投無路之下之驊只能嫁給了縣城青年喬木林,“她內心絕望地知道,除了跟這個長相頗為英俊的陌生男人結婚,自己沒有別的出路了”[1]。
在這一章,母女二人相隔兩地,音信不通,具體境遇也不同,然而在關鍵的節(jié)點上,卻呈現(xiàn)出奇異的對應。作者對秋園與之驊的經歷的交替書寫使故事具備一種難以逃脫的宿命感——即使她們遇到的丈夫都性情老實,卻仍改變不了女性必須通過嫁人才可以獲得繼續(xù)生存的合法身份這一事實。
另一方面,作品帶有的傳記色彩又從敘述視角上為母親與女兒的互動與承接作了詮釋。作者楊本芬在自序中寫道:“我寫了我的母親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國女性一生的故事”[1],她自己則是書中的女兒之驊,楊本芬卻并未采取第一人稱來組織情節(jié),而是采用第三人稱敘事,將母親和自己都作為筆下的人物。用評論家丁帆的話來說:“顯然,她扮演的是兩個主人公的角色:一個是秋園,另一個是之驊。母女兩個角色的互換互動,讓我們看到了兩代人血脈相承的人生理念?!盵4]秋園與之驊緊密相承的關系正如第七章貿然從床底生出的兩棵竹筍一般,“一般大小、高矮,似雙胞胎樣長在床底下。子恒覺得好笑,忙叫秋園來看。‘這竹子生命力真強,從山上地底下鉆進房里,花了多少力氣。”[1]此處明確的隱喻正指代了母女二人,即使身處異地,也同樣的堅韌,釋放著驚人的生命力。
三、身體書寫與女性共同體的建構
身體作為每一個人與生俱來并且平等擁有的資本,是生命的本體,它與生命的同一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關注女性生命就不能不將目光聚焦于女性身體之上?!肚飯@》中的身體書寫是針對中國底層女性的,引導人們關注與思考女性的生命形式與生存狀態(tài)。
生育必定會與女性的身體相關,且屬于女性所獨有的體驗,而《秋園》就多次描寫到女人們的生育過程。秋園的鄰居邱家的童養(yǎng)媳小泉,不到十六歲便被安排與未來的丈夫同房,某天下午小泉下體流血,在懵懂之中生下了畸形的女兒:“那不是只老鼠,是個只有五寸左右的細妹子,尖尖的頭上長著幾根稀稀拉拉的黃頭發(fā),小眼睛,小鼻子,嘴巴只是一條縫”[1],小泉剛開始嚇白了臉,但還是決意撫養(yǎng)女兒。滿娭毑的媳婦春桃的生產過程則因有秋園的幫助而寫得更為細致:“春桃脫下褲子,毛毛的頭發(fā)都露出來了。秋園洗凈手,憑自己生幾個娃娃的經驗,將手托在那地方,叫春桃使勁。幾把勁一使,毛毛就順利地生了下來。秋園用舊布縫了個布袋,里面裝滿草木灰,墊在春桃身下,生產后的血污就流在這個灰袋上。”[1]然而滿娭毑卻不滿春桃沒有生兒子,春桃替女兒取名“撿大”,意思是撿來一條命。在描寫之驊生產時,作者著意強調了她的疼痛:“疼痛每過幾秒就凝聚成一個波峰,然后緩緩過渡到波谷。之驊在疼痛的峰谷間跌宕,后來也沒有波峰波谷了,只有一種持續(xù)而瘋狂的疼痛?!盵1]
雖然幾位女性分娩時的具體情狀各有不同,但對于她們身體共同的反應,作者并無避諱地以樸素的筆墨進行了描寫。值得注意的是,書里所描寫的幾位產婦所生育的胎兒都是女孩,建構起了具有延綿特質的同一性別共同體。這一點在之驊生產完的心理活動中得到側面的佐證——“從此,她成為一個母親——如同秋園,如同世世代代的女子”,證明作者并不僅僅想把筆墨拘泥于對母親的追憶上,她回歸到女性真實的軀體感受,通過母親與自己,書中的小泉、春桃們在生死之間的痛苦掙扎,來投映世間千千萬萬如她們一樣的普通女性的生存體驗。
除了生育過程,《秋園》中還有另一類對于女性身體的書寫。如果說生育是通過女性的共同生理感受來營造女性共同體的話,那么這一類描寫則是在精神層面的互相支持上實現(xiàn)了女性的互通。秋園搬離花屋里后再次遇到徐娭毑,吃驚地發(fā)現(xiàn)徐娭毑左胸纏著一大團破布,已經瘦脫了形,徐娭毑自述:“也不知前世造了什么孽,這左邊奶子上先是長了個瘡,敷了些草藥也不見好,后來這瘡就開始爛,越爛越大,現(xiàn)在總有碗口大了……”[1]然而面對身體上的疼痛,徐娭毑仍保持著一種“奇特的尊嚴”,“奶子爛成那樣,不曉得有多疼,她硬是忍得住,吭都不吭一聲,從不在人前喊疼,只是平靜地等待死去?!盵1]徐娭毑得的其實是乳腺癌,她渾身散發(fā)著惡臭,沒人敢靠近,秋園卻不介意,抓住她的手哽咽難言,貴嫂和小泉也幫忙敷草藥照料徐娭毑,即使大家都知道徐娭毑已經活不了多長時間,但她們仍如她所希望的那樣盡力幫助她保留尊嚴。這種女性之間的同情與互助,已經超越了單獨的個體,流動于她們緘默的溝通之中。而作者本人則以舒緩平靜的語言表達隱含在疼痛身體上的女性意志,作者利用了一種有意識地與她們進行對話的方式,使作品內的人物與作品外的世界實現(xiàn)聯(lián)結,形成了屬于女性的話語場域。
《秋園》是一部“女兒寫母親”的作品,主角秋園與之驊的故事作為兩條重要脈絡支撐起作品的骨架。書中如同并蒂蓮般生長共存的母女二人形成了一個女性共同體,透視出女性面臨的直白而尖銳的困境。在饑荒年代,仁受因為過度饑餓而水腫,秋園為了給丈夫補充營養(yǎng),將家里僅剩的錢買了一只雞。這只被當作仁受救命藥的雞卻為秋園帶來了災禍,部隊的滿寶生誣陷秋園偷雞,并對她實行批斗?!八麑η飯@當胸一推,秋園就從堂屋這頭跌撞到了那頭。到了那頭,有人使力一推,她又回到這頭。整個晚上,秋園像個皮球一樣被人推來搡去,沒有停下來片刻。”[1]連續(xù)幾個晚上,循環(huán)往復,“那些天,秋園正好來月經,血順著褲管滴滴答答往下淌”[1]。身體遭受著如此的侮辱,秋園卻仍沒有屈服,她最終也不承認雞是偷的。
在秋園的心中,丈夫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她敬他愛他,她以自己的剛強應對外界的殘酷,然而仁受作為一個性格善良的知識分子,在面對為家庭付出良多的妻子時,卻仍充當著“壓迫者”的角色。一天晚上,秋園一家在禾坪里乘涼,之驊和仁受安頓兩個弟弟進屋睡覺,一個黑影子趁四下無人撲到秋園身上撕扯她的衣服,秋園拼命抵抗,之驊向父親求救,黑影子這才逃跑。然而仁受的第一反應卻是誤會妻子失節(jié),向來溫和的他變得“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悄無聲息地走進灶屋,出來時手拿菜刀和繩子,往秋園面前一丟,吼道:‘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繩子也好,菜刀也好,你去死吧!沒死之前,我不想戴綠帽子!”[1]在一旁目睹了一切的之驊頭一次對父親產生了陌生感,甚至產生了恨意,而秋園也對丈夫的反應感到難以置信,她“嘴巴癟了半天,終于擠出一句話:‘你真惡!無聲的眼淚汩汩而下”。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是仁受的生命準則,在這一刻,之驊與秋園審視、批判以仁受為代表的男權意識強加在女性身上的“貞操”束縛。在女性遭受蹂躪與摧殘時,她的身體是自己的,尊嚴縮為無限渺小,她僅能用意志去對抗侮辱;在其他時候,她的身體是丈夫的,僅僅因為“失節(jié)”,她便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之驊的恨意與秋園“你真惡”的反抗,結合在一起尖銳又絕望地指向了女性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女性所面臨的壓迫在很多時候并不僅僅來自社會,這第二重壓迫,即家庭對她們的掠奪卻往往被忽視,雙重壓迫構成了女性痛苦的根源。
在楊本芬質樸而坦率的敘述中,宏大歷史背景下的女性作為被描述的主體,她們所面臨的困境與艱難的成長具有史詩般的意義,其中浮現(xiàn)出的并不僅僅是某一個或是幾個女人,而是在時代洪流中與命運艱難抗爭的無數(shù)女人。傳遞獨屬于女性這一群體的生存體驗與尊嚴,是楊本芬發(fā)自內心自然流淌的敘述中所要達成的寫作使命。
參考文獻
[1]? ? 楊本芬.秋園[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0.
[2]? ? 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3]? ?莫言.我崇拜女性[EB/OL].https://mp.weixin.qq.com/s/IYmzLaLOgDrm-CSTUQZyDw,(2023-3-6)[2023-5-10].
[4]? ? 丁帆.強向衰叢見芳意[N].文學報,2020-7-9.
[5]? ?許凡之.前進、后撤,與女人們的腳步——讀楊本芬的《秋園》[J].新文學評論,2021(3).
(特約編輯 孫麗娜)
作者簡介:李嫻,江漢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