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阜城縣第二小學 宋玲艷
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fā)帖:“所謂‘開學儀式感’,通常是用氣球、彩帶、拉花、彩印KT 版等一次性用品裝飾教室,再搭配一些小零食布置。孩子們開學第一天來到教室就像來到派對現(xiàn)場一樣,看著花里胡哨的裝飾,吃著零食,桌上放的新課本基本不看,心思都不在學習上,更別說談論新學期新目標了?!?/p>
除了上述比較常規(guī)的迎新儀式,有的學校開學儀式用的道具越來越多——如某小學,孩子們穿過拱門,敲擊準備好的鼓,寓意“一鳴驚人”;走過寫滿老師祝福語的通道,來到教室,桌子上放著寓意“心想事成”的橙子、寓意“平平安安”的蘋果,以及寓意“聰明伶俐”的大蔥,再從老師手中領取寓意“越來越棒”的棒棒糖。
福建省福州市一所學校在開學首日請來校外舞龍隊,為每個班級表演舞龍。浙江省杭州市一所學校校長為了迎接開學,把自己打扮成神仙爺爺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
學校如此大費周章搞開學儀式,一是為了營造新學期開啟的氛圍,二是為了打造面子工程,方便將此類活動發(fā)布在學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美篇等社交平臺上,增加學校工作的美譽度。
回想筆者小時候,每逢開學季,先集體端坐在操場上,聆聽校長慷慨激昂的新學期發(fā)言,再回到教室打掃衛(wèi)生,或在花圃里除雜草,最后發(fā)得新書,開開心心回家包書皮。30 年前的開學儀式簡單樸素,要是能“穿越”到如今的校園里,筆者應當會羨慕現(xiàn)在的孩子能有如此熱鬧、喜慶的開學儀式。
籌辦開學儀式本無可厚非,若儀式僅是走過場,成了門面裝飾,至于學生是否入心,是否激起了向學之心,反倒無人關注,倒真落了“浪費人力物力”的口實,淪為形式主義。有些開學儀式,一看就是花費不菲,不管埋單的是誰,如果不加節(jié)制,很容易在輿情傳播中刮起攀比之風。
尤其是在開學儀式的籌辦過程中,為了追求快速凸顯裝飾效果,家委會包辦、教師代辦的現(xiàn)象較為普遍,本應作為活動主體的學生卻成了“背景板”。
縱觀網絡上各地各校的開學儀式,脫下花哨的外衣,流露出來的仍是濃厚的說教意味。孩子們垂首聽訓的居多,機械地跟喊口號,被動地參與體驗,更談不上從中收獲樂趣、受到啟迪。
開學儀式可以有,但儀式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讓孩子們在儀式中去感受、去參與,才能彰顯育人的初心。只是如今的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傾向于以易操作、省時間的集體式活動或同類化活動達成教育目的。此種做法究其根源,在于生均教育資源少。若因人而異舉辦學?;顒?,那么時間和人力成本將會十分高昂。這也是目前教育現(xiàn)狀下難以實現(xiàn)的應用場景。
在物質豐饒的今天,即使個體或小班制教育難以普及,我們也應當有能力打造讓孩子主動參與、自信言說、積極表達的開學儀式。在集體活動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烙下內斂而含蓄的性格基因——羞于當眾表現(xiàn)自己,太過乖巧,以至于到了公開場合如坐針氈,希望從眾、隱形。雖然各地區(qū)學校發(fā)展有快有慢,每個家庭收入水平各有不同,但在不勞民傷財、過分損耗物資的前提下,豐儉由人,可以在各個班級布置一場頗具誠意的開學儀式,讓學生參與策劃設計、物資采買、現(xiàn)場布置,敲定流程細節(jié)、活動內容。全班學生共話假期趣事,暢談新學期計劃,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表達自我、展現(xiàn)個性,以儀式感提振精神,以恣意昂揚的狀態(tài)元氣滿滿地迎接新學期。
集體化的開學儀式也忽視了學生年齡的區(qū)分度和成長度。低年級的孩子強調儀式感,體現(xiàn)童真童趣,但高年級的孩子對儀式感的關注程度往往會降低。
因此,開學儀式應注重對學生的精神品格、能力素養(yǎng)的引導,體現(xiàn)特色定制。如三、四年級的學生可開具“勞動清單”,自主分配教室打掃、新課本分發(fā)等勞動任務,體現(xiàn)責任擔當意識;五、六年級學生可策劃歡迎新同學的活動,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力和執(zhí)行力;初一年級學生進校門后,完成獨立報到、收拾個人事務的主題任務,體現(xiàn)自主成長……在適配年齡的主題儀式中獲得能力和品質的提升,是一種更高級的儀式感。
讓學生成為開學儀式的主人,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開啟新的學期,讓“開學儀式感”成為學生求學時光中值得回味的記憶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