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凱麗 張科曉
(中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教育部印發(fā)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強調,“科學運用教學方法。要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結合教學實際、針對學生思想和認知特點,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自覺強化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的學理闡釋,努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教學方法是推動教學內容“入腦”“入心”的不二法門。在當今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下,借助新媒體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能夠激發(fā)課堂教學的活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猶如為生硬的課堂教學添加了一顆糖、一片海、一抹綠,可以大幅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和熱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用好新媒體這個特殊載體,灌溉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田地,力求教學方法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推動學生大力參與和積極互動。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為教育行業(yè)帶來了諸多機遇,通過將新媒體運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促進教育方式的豐富,提升教育實效。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這種偏重理論內容的課程而言,運用新媒體開展互動式教學,是改革傳統教學局面、提升教學實效的一種有效方式,其具體的教學價值表現如下。
思想政治理論課將理論知識傳輸作為主要載體,通過開展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高素質的“四有”新人。[1]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灌輸與傳遞,習慣性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課堂氣氛十分沉悶,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低下。而運用新媒體技術開展互動式教學,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與他人互動的同時對知識進行討論、分析、思辨等,可以打破這種傳統沉悶生硬的課堂氛圍,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此同時,學生在相互交流、討論的同時還可以激發(fā)新的思維,引發(fā)對生命觀、道德觀等的深層次思考,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
充分把握新媒體的特點,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的內涵,將整體教學過程與新媒體相融合,能夠使新媒體更好地服務于互動式教學過程,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明確知識傳授、政治教化、道德認同、文化主導等價值定位。而且大學生在參與互動式學習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性、能動性、自主性還可以進一步得到激發(fā),最終促進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本質目標。此外,在互動式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知識進行深刻地探討和思考,而且可以從根本上理解思想政治這門課的價值意義,學會理性思考各學科之間的邏輯關系,深入分析思想政治學習的關鍵作用,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以端正的態(tài)度參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習過程,為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打好基礎。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價值在于培育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而在新媒體互動式教學下,引導大學生參與實踐互動、課堂探究和知識交流,則可以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使之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道德品質的同時取得更多層面的規(guī)模化效益。
一方面,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新媒體互動式教學可以將原本枯燥的教師講述、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轉變?yōu)閹熒餐接懞蛥⑴c式的課堂。在這種課堂氛圍下學生可以自主發(fā)表觀點,并提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則對學生進行及時引導、回應,使之明白知識的形成原因,提升學習深度,從而激勵學生提升發(fā)表觀點的積極性,深化學習探索的熱情。[2]與此同時,在互動式學習中,改革過去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考定分數”的方式,采用課堂展示、報告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探究意識,幫助學生形成互動學習的習慣,在對知識進行探索和深度思考的過程中,促進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長足發(fā)展。另一方面,靈活的互動式教學改變了學生以“聽課”為主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不再是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而是教師與學生相互討論分析,學生不僅可以進行思辨、討論,還可以進行探索、思考,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3]與此同時,互動式學習還促進了情感價值的進一步碰撞,推動了學生探索意識的不斷增強,融洽了師生關系。
1.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始終將學生放在重要位置。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運用雖然互動式教學模式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實效。無論運用何種教學模式,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服務師生,使之通過運用有效的模式提升教學效果,強化學習深度,實現價值追求。[4]因此在開展互動式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被其牽引,而是要主動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探索,通過發(fā)展性運用和創(chuàng)新性運用,使之成為教學體系的一部分,真正服務于教學過程。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需求和個性特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幫助其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在和諧互動的環(huán)境中提升思想政治品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師對新媒體的解讀和認識應當堅持以人為本,不能將新媒體視為一種負擔,而應以先進的思想和觀點看待它,探索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銜接點,規(guī)避雷區(qū),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媒介觀念,提升對媒介信息辨別的能力,學會利用媒介開展自我學習的活動,使新媒體真正成為學習的利器。
2. 堅持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
該原則在提升互動式教學效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當堅持的重要原則。由于任何教學活動都是教與學相結合的活動,都無法脫離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過分推崇主體性原則而忽視主導性原則,往往會導致互動式教學陷入自由散漫的誤區(qū)中,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過分推崇主導性原則而忽視主體性原則,又會導致互動式學習陷入單級灌輸的境地,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因此,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互動式教學要注重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形成雙向互動的合力,真正激發(fā)兩者教與學的熱情,提升教學成效。
3.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內容,但是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聯系為學生全方位、多層面的傳遞知識內容。
第一,要堅持教學內容上的理論聯系實際。在為學生講述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內容的過程中,要與當下的時政熱點、輿情動態(tài)、實際情況等相聯系,拓展教材中的理論內容,并運用多種“有趣”的方式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度闡釋,使教學活動具備更強的人文向度和更豐富的情感維度。第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高校大學生數量眾多,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yè)背景、接受程度、性格特點等都不相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根據學生的需求調整互動式教學具體設計,使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聯系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深度互動式學習。
1. 全過程互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進行全過程互動,充分發(fā)揮互動式教學的深層次價值,引導大學生在有效的互動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不斷提升學習深度。
一是要在課前互動。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可以通過微信、微博、QQ、線上學習平臺等與大學生進行互動,在平臺中發(fā)布一些學習要點、預習要點等,鼓勵大學生根據發(fā)布的內容開展預習活動,并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上傳至學習平臺中,由教師或其他學生進行解答。如此一方面能夠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fā)現學生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引導其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
二是要在課中互動。課中互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的“主場地”。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主渠道,帶領學生進行多方互動,在互動中提升知識傳輸的效果。[5]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定問題,并鼓勵學生參與比賽、搶答等,提升互動學習成效;運用網絡學習平臺設定開放性試題,引導學生圍繞統一題目進行多樣化思考,通過頭腦風暴、思想碰撞激發(fā)新想法、新觀點。教師通過總平臺對學生的解答情況進行分析,并在課題中進行點評,挑選出好的解答內容進行鼓勵式教育。
三是要在課后互動。課后互動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以作業(yè)為紐帶,帶領學生進行鞏固式、深入式學習。教師利用網絡平臺布置作業(yè),并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作業(yè)信息進行搜集、智能點評,篩選出有教育意義的作業(yè),并在課堂中對這些作業(yè)進行精細化點評,引導學生從優(yōu)秀作業(yè)中有所收獲,養(yǎng)成主動思考、深入探索的習慣。
2. 全員互動
思想政治理論課互動式教學,要引導教師與學生同時參與互動過程,形成全員互動的大環(huán)境。
第一,師生互動。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不僅通過課堂提問等方式進行“一對多”互動,還要通過個別引導和特殊教育等方式進行“一對一”互動。例如,運用新媒體學習平臺發(fā)布學習內容,教師通過一對一點評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
第二,生生互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作用,使之參與互動過程,形成情感共鳴和觀點爭辯,激發(fā)學習熱情和競爭意識。例如,構建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議題式學習、討論式學習等,對涉及視頻剪輯、PPT制作等的多元化作業(yè),引導學生進行分工合作、發(fā)揮所長,培養(yǎng)團隊意識。
第三,師師互動。思政教師與其他教師進行多方面互動,擴大思政教育的范圍,共享優(yōu)秀教學經驗,形成課程思政教學大環(huán)境。
3. 情景式互動
情景式互動是一種以情境營造為主要內容的互動式教學方法。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多引導學生開展情景式活動,使之置身于情景中深化對知識的感悟,強化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6]例如在學習“生命觀”有關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網絡設定情景,并引導學生對情景進行思考、模擬、操作等,通過營造情景、自主模擬深化對生命觀的認識,自覺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4. 案例式互動
案例式互動是一種圍繞特定案例開展互動性學習,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挖掘其內涵和意義的方式。在新媒體時代下,各類信息快速流通,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熱點案例,并將其引入課堂,引導大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達到互動式教學的效果。例如,針對計算機專業(yè)學生選取“互聯網+”背景下大數據技術對中國經濟創(chuàng)新貢獻的熱點案例;針對管理學專業(yè)選取與產業(yè)鏈發(fā)展有關的熱點案例;針對金融學專業(yè)選取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現代金融發(fā)展有關的熱點案例。教師將這些社會熱點引入課堂中進行討論和分析,拉近大學生與社會的距離,使其從案例中有所成長。
評價體系是檢驗互動式教學成效的重要一環(huán)。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日常互動式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找到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為下一步互動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指導。
1. 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在互動式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習結果,而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7],在評價過程中設定互動式學習參與度、學習熱情、合作學習情況、知識探討狀況等指標,每月對互動式學習開展一次小評價,每學期對評價結果進行匯總,形成整體性評價結果。同時采用期末考核的方式進行系統評價,將每月評價結果與期末系統考核結果綜合在一起,成為學生最終的考核結果。如此不僅推動了過程性評價的開展,也發(fā)揮了結果性評價的作用,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參與互動式學習的熱情,優(yōu)化互動式學習過程,并提升評價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形成良性學習循環(huán)體系。
2. 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通過自評、互評等方式更全面地了解自身在思想政治理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在反思自我、改革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習成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設定細化、全面化的評估標準,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思考自身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自覺將學習活動向教學目標靠攏,后續(xù)更準確有效地參與互動過程。同時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互評,通過小組作業(yè)點評、學習參與度點評以及學習活動組織情況評價等發(fā)現小組合作過程中的不足,幫助小組成員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在下一步合作學習中有更明確的方向,提升互動式、參與式學習的成效。除此之外,引導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也尤為重要。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流程、教學內容等進行多元評價,幫助教師發(fā)現自身的不足,使教師站在學生層面進一步對自身教學工作進行思考,積累經驗和教訓。這種多樣化的互評將過去“一刀切”的評價分散到不同的學習場景中,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為互動式教學提供良性推進的大環(huán)境。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提升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但在新時代下,隨著網絡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的個性需求不斷提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表現出諸多問題。引入新媒體互動式教學方式,有利于滿足大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成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分析,通過合理的途徑全面有效地貫徹落實新媒體互動式教學方式,引導大學生在討論、爭辯和探索的過程中提升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