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濤,李瑤,馬辰瑋
(西安歐亞學院人文教育學院,陜西西安 710062)
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以培養(yǎng)幼兒初步的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1]。2012年《指南》頒布并將“科學探究”作為科學領域的子領域之一[2]?!吨改稀奉C布距今十年的時間,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幼兒園科學教育更加倡導以兒童為中心開展活動,幼兒自身的科學探究興趣成為科學教育的重點。本研究通過對幼兒園科學教育組織與實施現狀進行調查,結合訪談深入了解西安市幼兒園科學教育組織與實施現實狀況,了解當前西安市幼兒園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建議。
本研究采用問卷《幼兒園科學教育組織與實施現狀調查問卷》對西安市10所性質不同的幼兒園教師進行調查,其中3年以下教齡教師22位,3~10年教齡的教師18位,1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15位,83.64%教師是本科及以上學歷。為了解幼兒園科學教育組織與實施的現狀,本研究將問卷總平均值作為考查幼兒園科學組織與實施總體狀況的指標。數據通過SPSS對科學教育目的、科學教育內容、科學教育方法、科學組織形式、科學教育資源利用、幼兒教師評價等方面展開分析。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的不是直接讓幼兒掌握科學知識,而是要激發(fā)幼兒的科學探究欲望,發(fā)展其各項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由表1可以看出,絕大部分幼兒教師能夠正確認知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其中對幼兒科學教育有助于幼兒科學興趣培養(yǎng)(M=4.65)、動手操作能力(M=4.64)、學習品質(M=4.60)的提升認可度最高。另外科學教育有助于數學技能、社會交往能力、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各項均分都高于4,能看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的多元化的,有利于幼兒各項能力全面發(fā)展。但從縱向對比來看,其中語言能力提升(M=4.36)均值低于其他選項,且SD為0.802說明教師對這一項的認可度離散度較大。
表1 幼兒園科學教育目的統(tǒng)計表
如表2所示,本文從物質科學領域、生命科學領域、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和科學技術四個領域展開調研,可以看出生命科學領域(M=4.35)選擇最多,其次是物質科學領域(M=4.27),這兩個領域一方面是幼兒教師比較擅長,同時在材料準備上相對比較容易。其中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M=4.18)、科學技術領域(M=3.98)選擇較少,能看出在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上呈現出不均衡的現象,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在某幼兒園中班教師訪談中,教師也提到組織科學教學活動會優(yōu)先選擇生命科學、物質科學部分,這兩個領域比較貼近幼兒的生活,相對容易開展,很少涉及地球空間以及科學技術,教師認為這兩個領域活動設計難度較大。
表2 幼兒園科學教育內容統(tǒng)計表
從對科學教育選擇來源的調研來看,94.5%的幼兒教師表示科學內容的選擇多來源于幼兒的興趣,91.1%教師表示選取內容來源于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部分教師也會結合同事的經驗和建議以及教師個人興趣和愛好。柴覲在研究中也表明,幼兒教師在科學教學方案的準備中常常依賴于教材,缺乏自主思考,多有“拿來主義”[3]。
在幼兒園科學教育組織形式的調研中,如表3所示,集體科學教育活動(M=4.44)的選擇占比最高,以集體教學為主,這也是比較傳統(tǒng)的教育組織方式。集體教學活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班級所有幼兒圍繞特定內容進行的教育活動。它是一種活動組織形式,與游戲、區(qū)域活動一樣,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一種外在形式[4]。關鍵是在組織活動過程中教師是否以幼兒為本,激發(fā)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幼兒的活動需要。同時也能看出教師在組織科學活動時,形式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生活中的科學教育(M=4.33)、科學游戲(M=4.22)的形式,但相比而言,科學游戲的組織形式僅有83.6%的教師會選擇使用。
表3 幼兒園科學教育組織形式統(tǒng)計表
如表4所示,幼兒園科學教育方法以實驗法(M=4.49, SD=0.573)為主,其次是觀察法(M=4.45,SD=0.633),說明幼兒教師在開展科學教育時方法集中在實驗法和觀察法,并且數據的離散度低,說明教師的整體認可度較高。在訪談中,一位教師也指出通常會引導幼兒使用實驗法和觀察法結合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如在“討論如何去保存葉子”的科學活動中,教師會讓幼兒將樹葉通過不同的保存方法進行實驗,可以選擇夾在書里、用塑封的方式、放在冰箱、放在水里、裹上保鮮膜等方法保存,同時會每隔一周讓幼兒對樹葉進行觀察記錄,從而幼兒去探索哪種保存方法最佳。在水培植物的主題活動中,幼兒觀察水培植物的生長過程。
表4 幼兒園科學教育方法統(tǒng)計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1]。如表5所示,在調研中可以看出92.8%的教師所在幼兒園設置了科學區(qū)角,92.7%的教師所在幼兒園設置科學教育的戶外環(huán)境,在去幼兒園觀察中能夠看到室內設置科學區(qū)角,在科學區(qū)角布置和投放與科學探究相關的材料,如在教室一角會設置植物水培區(qū),放置觀察記錄表,幼兒可以對自己水培的植物每天進行照顧、觀察和記錄。大部分幼兒園戶外有沙坑、水池、種植區(qū)等用于幼兒戶外科學探究的場地。另外科學活動室(M=4.51)、科學教育展示墻(M=4.44)也是幼兒園進行科學環(huán)創(chuàng)時會選擇的方式,能夠看出來隨著幼兒園對科學教育的重視,幼兒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也越來越豐富。
表5 幼兒園科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統(tǒng)計表
通過調研可知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情況如表6所示,幼兒園現有材料(M=4.62)的利用是幼兒科學教育資源的最主要來源,幼兒園內對于科學材料的提供直接影響著幼兒對科學的學習,96.4%的幼兒教師會選擇幼兒園現有的材料,其次大自然的資源(M=4.47)的利用也是幼兒教師的直接選擇,大自然是幼兒教育的活教材。隨著家園共育的理念深入,可以看出對于家長資源(M=4.36,SD=0.988)、社區(qū)資源(M=4.22,SD=1.049)的利用也受到了幼兒教師的關注,但是離散度較大,尤其是在社區(qū)資源利用,只有78.1%的教師表示會利用到社區(qū)資源。
表6 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統(tǒng)計表
通過調研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情況如表7所示94.5%的幼兒教師選擇從幼兒合作、分享、交流等行為(M=4.58,SD=0.599)對幼兒進行評價,其次92.7%的幼兒教師在評價時會注重幼兒在科學探究中的興趣和體驗,評價時教師也會關注預設科學教學目標是否實現(M=4.51)、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是否掌握(M=4.49)、幼兒掌握系統(tǒng)科學知識的程度(M=4.45)。在教師的評價依據中,94.5%的幼兒教師多依據個人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情況,只有85.4%的教師會制定較詳細和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
表7 幼兒園科學教學教師對幼兒評價取向統(tǒng)計表
從分析結果來看,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幼兒園教師對科學教育目的的認知是多元化的,但是對幼兒科學教育有利于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的意識不足。第二,幼兒園科學內容選擇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學領域、物質科學領域,缺少地球與空間領域和科學技術領域,內容選擇雖然能兼顧幼兒興趣,但依賴參考教材。第三,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組織多采用集體教育活動的形式,同時教師在科學教育方法上多選用觀察法和實驗法。第四,幼兒園科學教育相關環(huán)創(chuàng)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科學區(qū)角,大多數幼兒園也會設立科學活動室、科學主題墻打造幼兒園科學環(huán)創(chuàng),但是對科學教育資源的利用在家長資源和社區(qū)資源的利用稍顯不足。第五,在評價方面,教師有意識關注幼兒的合作、分享、交流等行為以及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但是缺乏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
基于研究結果,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強幼兒教師對科學教育目的更加全面的認識,《指南》說明強調“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敢于探究和嘗試”等均在良好學習品質之中?!疤骄俊弊鳛橛變旱闹饕獙W習品質和方式深入各個領域[2]。幼兒觀察、感受、探索、發(fā)現、問題解決等科學探究的主要方法和過程深入各個領域的學習活動中,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第二,幼兒教師在科學內容的選擇要關注地球與宇宙空間以及科學與技術領域知識,從國內外有關科學探究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可見,科學探究與工程實踐的聯系更為緊密或者說相互補充,共同成為科學學習的重要目標和學習方式。劉占蘭在相關研究中指出,設計與技術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孩子們似乎天生具有想要設計和建造的沖動,他們經歷構思、設計、操作、實驗、驗證、優(yōu)化等設計和技術過程,是學生科學學習的必要經歷,是對學到的科學知識經驗的綜合運用,因此“工程設計”和“科學探究”的意義同樣廣泛和重要[5]。
第三,在科學活動中集體教學的形式要少而精,同時可以豐富科學探究的形式,在區(qū)域活動中要凸顯幼兒自由、自主、創(chuàng)造、愉悅的游戲精神,幼兒在好玩的游戲中自由快樂地學習和探索;關注幼兒生活實際,記錄幼兒隨機生發(fā)的話題或問題,以幼兒探究問題為主線開展科學活動。保持科學活動的多樣性和綜合性、生活化和游戲性[6]。
第四,加強科學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尤其是家長資源和社區(qū)資源的利用,可以作為幼兒園科學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如可以利用花園、博物館、工廠等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方面的探索。
第五,提升學科素養(yǎng),教師必須了解和掌握核心學科概念、跨學科大概念,以使幼兒“探究實踐”活動的主題和內容(事實)更有意義,同時注意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評價需要多樣化,不能只是泛化鼓勵,要重視對幼兒的評價,并將其作為改進教學工作的重要依據[7]。專業(yè)的幼兒園教師需要通過自覺主動地自學、積極參與相關培訓和教研活動,盡快補上知識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