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麗芳
(朔州師范高等??茖W校,山西 朔州 036001)
清代中英貿(mào)易的最重要商品之一是茶葉。優(yōu)質茶葉受自身屬性限制,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較高的要求,中國南方許多省份因適宜的氣候、土壤、溫度和濕度成為世界著名的產(chǎn)茶區(qū),其中浙江的綠茶和福建的武夷茶最負盛名。此外中國還有精湛的制茶技術、卓越的制茶師、精美的茶具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作為茶的故鄉(xiāng),中國是茶葉最大的出口國。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園藝學家及冒險家羅伯特·福鈞深入中國優(yōu)質茶葉產(chǎn)區(qū),獲取了中國的優(yōu)良茶種和生產(chǎn)制作技術,并在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印度實現(xiàn)了規(guī)?;N植,中國對茶葉的壟斷地位才被打破。
地理大發(fā)現(xiàn)之后,首先來到東方并學會飲茶的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后來旅居亞洲各地的英國人受他們的影響,爭相效仿,并將購得的茶葉帶回本國饋贈親朋好友,茶飲料也由此傳入英國。1607年,荷蘭海船首次從爪哇島來我國澳門販運茶葉并轉銷歐洲。此時英國雖未與我國進行直接貿(mào)易,但描述茶葉以及飲茶功能的文字已出現(xiàn)在通訊筆錄或訂貨單上。如在日本平戶東印度公司任職的英籍經(jīng)紀人R·威克漢姆于1615年6月27日致澳門同行的信中寫道:“請?zhí)嫖屹徺I一些上等的澳門佳茗,必須各花色品種齊全,……我將不惜重金支付?!盵1]
中英茶葉貿(mào)易正式開始于1637年。這一年科騰商團來到中國,在廣州第一次運出了112磅茶葉。17世紀后,在一些報刊上也出現(xiàn)了傳播飲茶知識或廣告宣傳之類的文章。如1678年倫敦《政治周報》周刊兩次刊登飲茶廣告,第一次提及茶是醫(yī)師們推薦的優(yōu)良飲料,可見這時飲茶的保健功效已經(jīng)或多或少被英國人發(fā)現(xiàn);第二次廣告則提到了一個信息——倫敦各條街道均有咖啡和茶出售。[2]說明在倫敦市場上茶葉已經(jīng)不算多么稀缺的商品了。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62年,西班牙的凱瑟琳公主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妝中包括221磅紅茶。凱瑟琳王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飲一杯紅茶,她還經(jīng)常邀請她的朋友們一起喝茶,宣傳紅茶的功能,并將自己的苗條身姿歸因于飲茶的好習慣。就這樣,飲茶的風尚傳入了英國宮廷。順此潮流,東印度公司董事1664和1666年先后兩次向國王獻茶。
終其17世紀,因為價格昂貴飲茶還只是上流社會的專屬享受。一磅武夷茶在尼德蘭的價格是一盾,而在英國卻要出三倍的價錢。[3]1657年,平均一磅茶葉的價格在6至10英磅之間,而平民一年的收入也不過20英鎊。茶價如此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國經(jīng)常卷入戰(zhàn)爭財政極度緊張,而重稅是其緩解財政困境的唯一辦法,如查理二世制訂“液量稅法”,對茶等飲料每加侖加稅8便士。另外,東印度公司賺取的高額壟斷利潤也是推高英國國內(nèi)茶價的重要原因。1699年東印度公司進口每磅茶葉的費用為2先令4便士,但倫敦市場上的售價卻高達14先令8便士。[4]
直到18世紀中期以后,茶才真正進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國上流社會風行的時尚逐漸平民化,下午茶風俗開始盛行于飯店和百貨公司之間。據(jù)1792年英使斯當東的記載,在18世紀中葉,“茶葉已經(jīng)在英國各飯店和咖啡店懂公共場所大量銷售,并已成為國家征稅的對象?!盵5]飲茶在英國全社會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大幅降低稅收導致的茶價下降。1689年,英國修改了“液量稅法”,降低了茶稅,茶價下調,飲茶習俗開始向全社會普及。1784年,英國被趕出爪哇島,東印度公司向時任首相小威廉·皮特建議降低茶稅,結果稅率從119%降至12.5%。大約一年后,英國的紅茶消費量便提升了66%。到18世紀末,在貧民住的茅草屋,都會見到一家人從早到晚喝茶,同時,英國的大眾化茶館驟增,數(shù)量多達兩千家之多。
隨著茶價下降,茶的消費群體擴大,英國每年需要進口的茶葉數(shù)量越來越多。進入18世紀,英國的茶葉消費和貿(mào)易便出現(xiàn)了較快的增長。1704-1715年,英國人每年購入茶葉約在500—1300擔之間;1716年,英國人從廣州運回茶葉在3000擔以上;1729年英船運回的茶葉突破10000擔,1730年高達32000擔。這時英國市場飽和,茶葉大量積壓,東印度公司在接下來的幾年減少了茶葉的購買量,1732年—1740年每年購入的茶葉也在4000—13000擔之間,1750年高達21543擔。[6]1741—1759年,英國船購入中國茶的數(shù)量最少13345擔,最多則是1754年達到29310擔。進入70年代,英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的中國茶葉販運國,每年運載茶葉均超過50000擔。從80年代到世紀末,年均運載茶葉最少69952擔,95—99年達到154366擔。1834年,英國議會廢除了東印度公司在華貿(mào)易壟斷權,那一年英國的茶葉進口增長了4倍。[7]
那么,英國要為如此巨大的茶葉輸入量支付多少白銀呢?僅僅在1710年-1760年的50年間,英國購入茶葉數(shù)量不算多的年份,英國就向中國支付了2600萬英鎊白銀,如果要折算成當時中國的計量單位“兩”,至少要在后面乘以4。讓英國人感到更加痛苦的是,隨著北美和拉美殖民地的獨立,他們獲得白銀的三角貿(mào)易鏈被徹底切斷,原本源源不斷的白銀來源完全中斷。同時,中英茶葉貿(mào)易逆差隨著對茶葉的需求與日俱增不斷擴大。這一切迫使英國人不得不尋找新的出路,打破中國對茶葉的貿(mào)易壟斷便是治標之舉。為此,英國人想盡一切辦法擺脫對中國茶葉市場的依賴,實現(xiàn)本土化種植。
文藝復興以后,學術界通過廣泛收集、分類和歸納研究動植物,希望以此達到認識自然界的目的。在英國,植物學、園藝學、農(nóng)藝學等相關學科相繼興起,一批海外植物園紛紛涌現(xiàn),例如西印度群島的圣文森特植物園、英國皇家園林邱園等。這些植物園里栽培著植物獵人們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奇花異草。英國人推廣和熱衷于植物學研究并非從單純的觀賞性出發(fā),而是有著很強的經(jīng)濟因素考量。他們繪制了一幅植物狩獵地圖,可是在這張地圖上遺憾地留下了一大片空白地方——中國。他們明白有些不可思議的神奇植物為中國所獨有,這些植物可能為大英帝國的未來帶來豐厚的收益。
當中英茶葉貿(mào)易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越演越烈,英國意識到這種中國獨有的植物對大英帝國的重要性已經(jīng)迫在眉睫。在竊取中國茶種和制茶技術的道路上,東印度公司發(fā)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早在1780年前后,東印度公司從廣東搜集到一些茶種,在印度殖民地第一次嘗試種植。另外,東印度公司還在廣東特派茶葉探員,專職收集茶葉以及其它動植物。[8]20年后,東印度公司雇員在喜馬拉雅南麓的加德滿都地帶發(fā)現(xiàn)茶葉植株,這一地帶的自然地理條件和中國最好的產(chǎn)茶地幾乎一致。這使得英國人確信能夠在印度成功種植茶葉,結束中國對茶葉的壟斷指日可待。
1848年9月,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羅伯特·福鈞乘船從香港到達上海,并雇傭了兩個仆人。在仆人的幫助下,福鈞喬裝打扮成中國人的模樣。他決定首先趕往盛產(chǎn)綠茶的浙江省和安徽省,然后再前往紅茶之鄉(xiāng)——福建武夷山。10月,福鈞到達了浙江杭州,出于安全考慮,一行人并未在商賈云集的杭州城停留,直奔安徽的產(chǎn)茶區(qū)。一路上,福鈞不斷采集植物標本,并放入專門用來做活體植物移植的沃德箱中。福鈞還參觀了一處制作綠茶的工廠,他了解到制茶方法沿襲了兩千多年流傳下來的工藝程序。整個生產(chǎn)流程復雜繁瑣,包括曬青、炒青、揉捻,最后是挑揀,按品質優(yōu)劣區(qū)分茶葉等級,如果要加工成紅茶的話,還得經(jīng)歷一道發(fā)酵程序。[9]隨后,福鈞一行又到達了上等好茶的產(chǎn)地,松蘿山。
1849年1月,福鈞將13000株植物幼苗和10000顆茶種分為四份,分別托運于4艘貨輪,送達加爾各答植物園,交給其主管植物學家法爾康納照料,這時茶種和樹苗看上去狀況良好。但是在從加爾各答轉運到位于喜馬拉雅山麓的薩哈蘭普爾茶葉實驗園的時候,13000株茶樹苗的成活率只有3%。茶種全軍覆沒,沒有一顆種子發(fā)出芽。
1849年5月和6月深入了極品紅茶的原產(chǎn)地——福建武夷山。這時英國人更加偏愛紅茶,英國市場上充斥著來自西印度群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也對紅茶的日益流行推波助瀾,因為沖泡紅茶時要加糖,而綠茶不加。武夷山最著名的紅茶大紅袍在英國1盎司的售價高達數(shù)千美元,有時甚至比黃金還要昂貴。同年秋天,福鈞帶著他豐厚的戰(zhàn)利品,回到了上海。為了避免這次的紅茶茶種再次遭遇不測,他先在沃德箱里裝上泥土,然后將顆茶種塞滿這些泥土。當這些沃德箱被運到喜馬拉雅上的茶葉實驗園的時候,茶種早已發(fā)芽,并且長勢良好。福鈞在茶種運輸上的創(chuàng)意使茶樹苗移植不再必要,植物獵人變成了種子獵人。福鈞還雇傭了一批愿意跟他前往印度的專業(yè)制茶師,搞到了一批專業(yè)制茶工具和一批諸如茉莉和香檸檬之類的香料植物,這些植物常和茶葉包裝在一起,以增加茶葉的香氣。
這批紅茶茶種的一部分被送到了大吉嶺,是首批在大吉嶺生根發(fā)芽的紅茶樹苗,這就是后來大吉嶺紅茶——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的開端。70年代印度茶便開始受到世界市場的歡迎,中國茶壟斷貨源,主導國際市場茶葉價格的優(yōu)勢不復存在。90年之后,中國出口到英的茶葉只占對英出口總額的9%[10],茶葉貿(mào)易的重心從中國轉移到了印度。
茶葉首先推動了高桅帆船的誕生。舊帆船由于航速緩慢,新采下的茶葉要在海上漂浮9個月,甚至整整一年的時間才能到達英國。1834年,隨著東印度公司對華貿(mào)易壟斷的結束,新的貿(mào)易公司相繼涌現(xiàn),他們都要從茶葉貿(mào)易這塊大蛋糕上分一杯羹,提高帆船的航行速度便成為了競爭焦點。恰逢此時,《不列顛航海條例》的撤銷,使得運輸茶葉的美國艦船可以直接在英國進行茶葉交易,而美國艦船由于有更快的航速,可以提前幾周將茶葉送到英國碼頭,在茶葉貿(mào)易中占據(jù)了優(yōu)勢地位。這一切都成為了英國設計新的快速帆船的推動力,于是,高桅帆船應運而生。
由于茶葉分量很輕,運輸茶葉的船只需要相對笨重的物體做壓艙物,產(chǎn)自中國的瓷器因為不怕船艙底部的污水,成了最好的選擇。由此,茶葉在英國越來越大的需求量帶動了英國瓷器工業(yè)的發(fā)展。溫潤如玉的中國瓷器以及瓷器上帶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圖像,比如垂柳、寶塔和嫻靜的婦人,向英國人展現(xiàn)了一個未知世界的美好形象,而且這個世界還充滿了商機和財富。
比起英國人之前的飲品咖啡和酒,茶在當時具有這二者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隨著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深入進展,英國城市的污染程度越來越嚴重,疾病傳播率也隨之上升,霍亂就是其中一種致命的傳染病。從19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霍亂數(shù)次襲擊英倫,奪去了數(shù)以萬計的倫敦市民的生命?;魜y是水源性傳播疾病,市民由于飲用不干凈的水而染病。喝茶因為要用沸水沖泡能夠保護市民免于這一災難,因為將水煮沸可以殺死傳播這種病菌的微生物。當茶的這一功效被發(fā)現(xiàn)后,茶成了軍隊配給標準的一部分,這大大降低了英軍在東南亞熱帶地區(qū)感染水源性疾病的比率。
跟酒相比,茶的優(yōu)點更加突出。在機器大工廠,醉酒的工人操作機器會出現(xiàn)經(jīng)常性失誤,導致工傷事故頻發(fā)。飲茶不但沒有醉酒的弊端,還能醒目提神,讓工人們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完成工作??梢姾炔璧牧晳T能夠為工業(yè)革命提供更為理想的勞動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生產(chǎn)效率。
我們還要提到孕婦這個群體。孕婦如果以茶代酒,嬰幼兒的健康狀況就會發(fā)生顯著改善。嬰兒出生后要以母乳喂養(yǎng),如果母親飲酒,嬰兒的健康狀況和智力水平都會下降。所以,茶不僅降低了嬰兒的死亡率、致畸率,還提高了免疫力。今天,隨著科技的進步,飲茶的更多益處被發(fā)現(xiàn),比如抗氧化、抗癌、緩解糖尿病、提高新陳代謝等。
綜上所述,中國茶傳入英國,成為舉國上下的主要飲品,改變了英國人的飲品結構,不僅帶動了瓷器、造船等行業(yè)的發(fā)展,改變了英國人對異域文化固有的落后印象,還降低了工傷比率,改善了英國人的健康狀況,并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更為理想的勞動力。茶,這片小小的樹葉,帶著它獨有的清新和芳香,成為了齒輪滾滾向前不可忽視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