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淵,索朗,劉熙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
在地下水位處于高位并且地質條件富水的狀況下,進行隧道項目掘進時,經常對地下水使用止水、降水等管控措施。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挖掘作業(yè)面經常會出現(xiàn)地下水涌出問題,地層由于水分的缺少而難以避免地下沉。因此,在富水地層中進行非降水隧道開挖施工時,需要采取更多的堵水措施[1]。
大坪地隧道位于楊林盆地北東側,由北東向南西由寨子村穿越一系列條形低中山至大刀地南東側山坡,山脈走向呈北東~南西向,沿山脈走向發(fā)育有寬數(shù)十米~數(shù)百米的長條形山間溝谷地貌,溝谷底部較平緩開闊,坡麓自然斜坡較陡,地表沖溝為地表水和地下水統(tǒng)一排泄通道。
隧址區(qū)南北向控制性斷裂為著名的小江活動斷裂,并分為東西兩支,小江斷裂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曾經歷了張、壓、扭的不同力學性質轉化。隧道穿越的小江斷裂東支由6 支大致平行或分支復合的逆沖斷層組成的沖斷構造帶,其中普家屯~哈螃溝大斷層破碎帶寬、富水性強,是隧道開挖發(fā)生突水涌泥工程地質問題的控制性斷層。
1.3.1 地表水
測量區(qū)域的地表水大部分是山間溝水,水量并不大,降雨季節(jié)溝中水量顯著增多,大多為2~3L/s,地表水不發(fā)達,流量伴隨季節(jié)而變化。隧道于DK1104+420處穿過沿普家屯—哈螃溝大斷層,地表為一水溝,測繪時為雨季,流量6500m3/d。沿溝槽呈帶狀分布一系列泉點,為村民飲用和灌溉均使用泉水,地表調查共找到6 個泉點(編號SH1~SH6),SH1 和SH5 泉點位于斷層破碎帶內,SH6 距隧道超過3km,標高較低。水量最大的SH4 號泉點流量約172m3/d,該泉點供春雷山泉水公司取水和林家村飲用,泉水公司日產700 桶18.9L的桶裝水。
1.3.2 地下水
隧道從各種時期形成的地層中穿過,依據(jù)隧道所在地區(qū)巖性特點、水力特點、水理情況、地下水儲存環(huán)境,可以把隧道建設區(qū)域地下水分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巖裂隙水和斷層構造水3 種類型,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巖裂隙水水量小,對隧道開挖影響較小,富水斷層構造水是隧道開挖突泥涌水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1.3.3 大斷層強涌水
受小江斷裂影響,隧址區(qū)巖體破碎,斷層帶的巖體更為破碎,多為斷層角礫、斷層泥等,松散的巖塊具有良好的儲水性和導水性,當斷層規(guī)模大、地表水系發(fā)育、切穿多個含水層并與之產生水力聯(lián)系時,破碎帶儲水能力就會相當可觀,隧道開挖會發(fā)生強涌水病害。
大坪地隧道洞身主要為軟質巖,受構造影響,巖體極破碎,容易出現(xiàn)坍方,以普家屯~哈螃溝大斷層段為甚,該段下穿溝槽,斷層長期受水浸泡,極其容易出現(xiàn)突水突泥和坍方[2]。
2013 年2 月大坪地隧道2# 斜井小里程施工至D1K1104+598,揭示地層巖性為寒武系下統(tǒng)滄浪鋪組粉砂質頁巖、粉砂巖,開挖后,隧道發(fā)生強涌水。自日涌水發(fā)生后,測定洞內涌水量約為6500m3/d,約一周后水量衰減至約5200m3/d。自涌水發(fā)生以來,線路右側股狀水顏色一直為黃色,有渾濁物,但線路左側水平鉆孔內流水為清水。
洞內發(fā)生用水后對地表溪流、泉點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地表溪溝斷流,林家村老黑龍水源點(SH4)水量逐漸減小,于21 日完全干涸,春雷礦泉水廠停產;徐家村水塘水源點(SH5)自涌水后至2 月27 日水量一直平穩(wěn),2月27 日—3 月2 日,水塘水位下降4cm,其余3 個水源點(SH1~SH3)未受影響,水量平穩(wěn)。
結合隧道開挖和地表調查,隧道洞身D1K1106+000—D1K1104+100 段為寒武系下統(tǒng)滄浪鋪組粉砂質頁巖、粉砂巖,地表在D1K1104+940 附近穿越老東山擠壓破碎帶,根據(jù)施工于D1K1104+800 揭示該擠壓破碎帶寬約2m,隧道小里程端DK1104+020 將穿越普家屯—哈螃溝大斷層,老東山擠壓破碎帶與普家屯—哈螃溝大斷層在馬龍縣取水點附近相交,形成一楔形儲水構造,含水體主要為寒武系砂巖,普家屯—哈螃溝斷層為一壓性逆沖斷層,斷在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間,寒武系逆沖在志留系地層上面,上盤靠近斷層帶已經糜棱化或泥化,斷裂帶本身不富水,斷層附近出露的泉點SH4、SH5、SH6,均位于楔形體內,斷層上盤(楔形體)的砂巖受構造影響,巖體破碎,裂隙發(fā)育,富水,楔形體在馬龍縣取水點附近收口,地下水受阻后排泄不完,從該處冒出,線路附近幾個大的泉點排泄系統(tǒng)均相同,由南西往北東排泄[3]。
漿液灌注大致有以下3 種方式。
第一種,超前預注漿。依據(jù)地質整體研判,在掌子面前面具有高壓富水區(qū)、有較高突涌水概率,亦或水壓處于較低水平然而圍巖不牢固、巖體架構不穩(wěn)定、挖掘會致使巖壁不牢固導致涌水的情況時,使用超前帷幕漿液灌注方式。
第二種,掘進后全斷面徑向漿液灌注。依據(jù)超前探水和地質整體研判結論,若巖體比較齊整、巖體架構能夠確保挖掘安全、水壓數(shù)值不高、水量恰當,采用掘進后對洞周邊巖體徑向灌注漿液的方式。
第三種,局部注漿??梢约毞譃榫蜻M后局部注漿、局部超前預注漿等類型,應當依據(jù)真實情況選擇。
根據(jù)超前預測預報資料,預測掌子面前方具有壓力較高的水量較大的區(qū)域,并且依據(jù)探孔資料可知,若掌子面涌水總量在每小時10m3以上,或者掌子面涌水總量盡管每小時在10m3以下,然而特殊探水孔的出水量超過2m3/h,應當采取預處理措施,根據(jù)超前地質預報、現(xiàn)場實際情況及結合隧道洞身巖性決定設置止?jié){墻的厚度,為后續(xù)處理提供安全保障。注漿方案選擇如圖1 所示。
圖1 注漿方案選擇
超前探孔單孔出水量大于3m3/h,判定有局部突水可能,則采取超前局部注漿;超前探孔有2/3 孔滿孔且總出水量大于15m3/h,判定全斷面出水量大于15m3/h,判定全斷面有突泥涌水可能,則采取超前帷幕漿液灌注方式[4]。
(1)依據(jù)超前探孔有關信息,若掌子面前面大范圍出水,并且總涌水量在10m3/h 以上,采用全斷面超前帷幕漿液灌注方式。漿液灌注加固圈應當參考第四強度理論確定具體的厚度,如式1 所示。
式中:E——注漿加固圈計算厚度,m;R——隧道毛洞半徑,m;P——最大靜水壓力值,MPa;σ——注漿加固體綜合強度抗壓,MPa。
根據(jù)現(xiàn)場測得最大靜水壓力確定注漿加固圈厚度。設計根據(jù)探孔反饋的水壓信息,對加固圈厚度、注漿孔布置隨時進行調整,以保證更有效地注漿堵水并節(jié)約投資。
所有的帷幕注漿操作,漿液灌注段落長度通常在25~27m,若長度過長,則漿液灌注孔長度增大,施工不便,會導致施工效率低下。
(2)掌子面涌水總量盡管在10m3/h 以下,然而部分探水孔的出水量超過2m3/h,應當采用超前局部預注漿方式。
(3)巖體無缺失、局部出水的情況下,只對出水位置進行局部漿液灌注。
(4)漿液灌注后流量依舊超出排水量、漿液灌注固結圈整體滲透系數(shù)在設計數(shù)值以上亦或依舊有部分出水點的情況下,進行補注漿操作。
實際的注漿方式,依據(jù)地質狀況進行選擇和調整。
(1)漿液擴散半徑按2.5m 考慮。
(2)注漿孔布置如下。
漿液有效注入范圍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加固范圍,每一循環(huán)長度27m,對于不同的水壓對應不同的止?jié){巖盤,當預(實)測水壓大于1.5MPa 時,開挖20m,留7m 作為止?jié){巖盤;當預(實)測水壓為1.0MPa~1.5MPa 時,開挖21m,留6m 作為止?jié){巖盤;當預(實)測水壓為0.5MPa~1.0MPa 時,開挖23m,留4m 作為止?jié){巖盤;當預(實)測水壓小于0.5MPa 時,開挖24m,止?jié){巖盤留出3m;漿液灌注孔底部間隔距離為3m,周圍帷幕注漿確定三環(huán),封堵鉆孔設定為一環(huán)。
(3)注漿壓力。設計漿液灌注壓力為實際水壓力的2~3 倍。
注漿材料使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配制比根據(jù)實際地質情況及注漿的不同時段試驗確定。
(1)單孔完成指標。漿液灌注壓力逐漸增高到設計標準,且持續(xù)灌注10min 以上;注漿完畢后漿液灌進量在20L/min 以下;檢查孔涌水量在0.2L/min 以下;檢查孔鉆取巖芯,漿液充分填充。
(2)全段完成指標。全部的漿液灌注孔都應當滿足單孔完成要求,不存在漏漿問題;注漿后涌水量在1m3/d以下;漿液有效注入范圍大于設計值;預估巖體在灌入漿液后能夠在掘進施工時維持洞壁穩(wěn)固。
(1)在水量較大的施工段使用超前地質勘測等方式后,得到如綜合滲透率、巖體抗壓性能、水壓、裂隙率、圍巖等級、涌水量、巖溶發(fā)育特點等有關材料與系數(shù)。
(2)選擇注漿方式。預估存在突水突泥概率,采用超前預注漿的方式:漿液灌注后,評估掘進后圍巖自身穩(wěn)定狀況,如果無法保持穩(wěn)定,進行預注漿,如果能夠維持穩(wěn)定,則實施挖掘作業(yè)。挖掘后查看水量、水壓與要求一致與否,如果與要求不符,則采用掘進后徑向注漿方式。預估掘進后圍巖有自身穩(wěn)定性能,并且水壓不高、水量也不大,采用開挖后灌注漿液的方式,依據(jù)巖體綜合滲透率的高低,設定注漿范圍與滲透率。
(3)在灌注漿液時,應當依據(jù)現(xiàn)場真實狀況對漿液配制比與凝膠時長進行調節(jié)。
(4)注漿效果評判,達到單孔和全段結束標準。
(1)漿液灌注前,在近似地質狀況下的巖層實施注漿實驗,基本了解漿液配制比、凝膠時長、注漿最終壓力、注漿量等數(shù)據(jù)。
(2)應科學確定孔口位置,和設計要求的偏差不超過5cm,偏角也應當達到設計標準,每鉆進一段,便進行一次檢查,第一時間修正,孔底部位置偏差應當在30cm以內。
(3)漿液灌注孔的開孔直徑應當在108mm 以上,終孔直徑應當≥90mm。
(4)鉆孔與漿液灌注都應當采用先外部后內部的方式,同個圈孔分開作業(yè)。
(5)周圍帷幕注漿孔可選擇前進式,也可選擇后退式,如果對孔進行封堵,應當選擇后退式。
(6)孔口位置配備3m φ108mm 漿液灌注管,埋設穩(wěn)固,且有有效的止?jié){設備。
(7)一個孔段的漿液灌注施工通常應一次性完成,中間不可中斷,應當盡可能防止由于水、電、機器等方面的因素導致灌注無法連續(xù)完成。對于間歇性漿液灌注,應當在對鉆孔進行徹底清潔后再進行灌注[5]。
綜上所述,在小斷面隧道施工中所面臨的難題之一是水的問題,水不僅影響工作面的安全,同時也對地面構筑物及地表有一定的威脅,如何在隧道穿越強涌水大斷層時減少地表失水影響是施工的關鍵。通過文章的分析及實踐證明,在富水巖層采用徑向注漿注漿堵水技術是行之有效的,不但保證了支護與襯砌的高效率施工,并且減小了地下水與地表水流失的程度,對全線其他標段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