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恨”字是中韓兩國都使用的漢字,卻有不同的涵義。韓國人將“恨”看作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情結(jié),認為自己是“恨人”“多恨”的民族。受漢語中“恨”意義的影響,中國人容易將韓國人的“恨”理解為“仇恨”,產(chǎn)生誤解。該文探究中韓“恨”涵義的異同,并結(jié)合朝鮮半島的社會制度、民族心理特征和近現(xiàn)代歷史變遷等因素,分析“恨”作為韓國特有文化情結(jié)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進而更好地促進中韓文化理解。
關(guān)鍵詞:中國;韓國;恨;內(nèi)涵;文化情結(jié);歷史成因
中圖分類號:K31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b)-0171-04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Hat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Korean \"Hate\" Cultural Complex
PAN Wenjiao
(Nanj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31, China)
Abstract: The word \"hate\" is a Chinese character used by both China and South Korea, but it has different meanings. Koreans regard \"hate\" as their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mplex, and consider themselves a \"hateful\" nation. Influenced by the meaning of \"hate\" in Chinese, Chinese people tend to misunderstand the Koreans as \"people full of hatred\".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 of \"hat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nd analyze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hate\" as a unique cultural complex in South Korea,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system, nation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rn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Key words: China; Korea; \"Hate\"culture; Connotation; Cultural complex; Historical causes
韓國人很愛說“(恨)”,如俗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多恨!)”“(怨恨地活不下去了?。薄?(死而無恨了?。?。韓國前總統(tǒng)金大中曾說:“照我看來,朝鮮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恨’的文化?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我們一直生活在‘恨’之中 。”[1]韓國學(xué)者金圭烈在其著作《恨怨脈流》中曾指出:“韓國人是真正的‘怨恨人’。他們比任何人更容易感受悲傷,更容易‘懷恨于心’。雖然不能說這是固有的民族性,但肯定是我們生活其中的歷時塑造的結(jié)果?!盵2]“恨”字是中韓兩國都使用的漢字,然而其內(nèi)涵卻有所不同?!昂蕖弊衷诔r半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打上了特有的文化烙印,被韓國人看作其特有的情感和文化心理。本文通過對比中韓“恨”之異同,探究韓國“恨”文化情結(jié)的內(nèi)涵及其歷史淵源。
1 從詞典釋義看中韓“恨”字涵義之異同
中國《古代漢語詞典》中對“恨”字的解釋如下。(1)遺憾,后悔?!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罚骸按笸跏毴霛h中,秦民無不恨者?!保?)不滿。《荀子·堯問》:“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引申出怨恨、仇恨之意。杜牧《泊秦淮》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p>
《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恨”字的解釋如下。(1)仇視;怨恨:恨入骨髓、恨之入骨。(2)悔恨;不稱心:恨事、遺恨。
由此可看出,漢語中的“恨”的古今意義和用法有所區(qū)別?,F(xiàn)代漢語中“恨”字主要保留了古代漢語中“恨”的涵義(1)和(2)的引申用法,并且其表達的感情意義稍微有所變化。即比起不滿、遺憾、后悔的含義,現(xiàn)代漢語中,“恨”多表達仇恨、怨恨和悔恨、不稱心的意思。同時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恨人”這一名詞,但表示的意義卻截然不同。古代漢語中“恨人”表示失意抱憾的人。例如,江淹《恨賦》:“于是仆本恨人,心驚不已?!倍F(xiàn)代漢語中“恨人”則表示使人生氣;讓人怨恨。例如:他又把飯做煳了,真恨人。
韓國國立國語院《標準國語大辭典》對“(恨)”的解釋如下:(1)極度埋怨、委屈郁結(jié)于心;(2)極度惋惜、難過之情郁結(jié)于心。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將“(恨)”的文化意義解釋為“民間信仰”的一種。定義如下:當人在處于欲求或意志受到挫折等人生失意時,引起的偏激或強求之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糾結(jié)在一起的復(fù)雜情感。
通過對比可看出,“恨”在現(xiàn)代漢語和韓語中的涵義有較大區(qū)別,具體如下。
(1)意義范圍不同。漢語的“恨”主要表達“怨恨、仇視”或“悔恨、不稱心”之意。韓語的“恨”包含的意義范圍更廣,也更復(fù)雜。比起情感強烈的“仇恨”,更多表達“埋怨、委屈、難過、失意”之意。
(2)情感界限不同。漢語的“恨”情感界限明確,即主要為“怨恨、仇視”之情。韓語“恨”意義非常模糊。它可以表示“埋怨、冤枉、委屈、悲痛、失意”,還可表示長久未達成的“夙愿”,或者“偏激、強求”等情感,情感界限也并不分明,是一種糾結(jié)而又復(fù)雜的情感。
(3)情感指向不同。漢語的“恨”表達仇恨、怨恨時,情感指向他人或自身以外的事物,表達悔恨、后悔時,情感指向自身。韓語的“恨”雖然發(fā)生原因在于他人或自身以外的事物,但其情感指向都在自身,是各種情感在自己心中郁結(jié),自己難以開解。
(4)詞性定義不同。漢語的“恨”多用作動詞。如“恨之入骨、恨鐵不成鋼”等。也可用作名詞,如“深仇大恨、報仇雪恨”等。韓語的“恨”只用作名詞。如“(多恨?。薄埃ㄙ碓高_成)”。同時,《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辭典》中,將韓語的“恨”字看作文化詞語,定義為“民間信仰”的一種,是韓國人內(nèi)心曲折糾結(jié)時的自我消化方式。這也是“恨”字在中韓兩國語用意義上的重要區(qū)別。
“恨”字在中韓兩國的涵義差別極易影響中國人對韓國人“恨”的理解。受漢語“恨”意義的影響,當韓國人說自己“多恨的民族” “恨人”的時候,中國人往往容易把韓國人理解成“心胸狹隘”“充滿仇恨”的人。正如前面所說,韓國的“恨”文化蘊含的情感復(fù)雜而又界限模糊,同時也有其特有的歷史文化烙印。
2 韓國“恨”文化情結(jié)的內(nèi)涵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的心理學(xué)家、民俗學(xué)家、文學(xué)評論家等開始關(guān)注韓國人的心理特征,概括出了“恨”這一文化概念,并將其看作韓國特有的文化心理特征。韓國學(xué)者李御寧認為,“‘恨’不是‘怨’,‘怨’是針對他人以及自身以外的事物發(fā)泄的一種情緒。而‘恨’則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種情緒”[3]。李圭泰指出,“恨”是聚集在心頭非常難以排解的感情[4]。韓國當代學(xué)者金龍云以韓國古老的“處容”傳說,來解釋韓民族“恨”的文化心理?!度龂z事》卷二中有如下記載:“疫神霸占了處容的妻子。目睹該情景之后,處容邊歌邊舞而退。當時唱的就是《處容歌》(八句體鄉(xiāng)歌,屬于鄉(xiāng)歌中的‘巫歌’的一種。是處容為驅(qū)逐疫神而吟唱的歌謠)。” 處容在見到疫神霸占自己的妻子時,內(nèi)心極度悲憤之余,最終選擇以唱歌離開的方式在內(nèi)心獨自消解這種痛苦,來忍耐和遺忘現(xiàn)實的不公,甚至將自己與現(xiàn)實“疏離”,以第三人的視角來重新審視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難,漸漸地不再哀怨,甚至還希望妻子能重新回到自己身邊,這就是韓民族“恨”的典型表現(xiàn)。
金烈圭對“恨”作了完整的定義:“恨有時是心中沸騰的怒火和憤慨,有時又是一種對他人的詛咒和復(fù)仇之氣;有時是一種自責(zé)的撕心裂肺,有時又是一種以刀相向的怨恨;有時會像燃燒的火焰,有時又像冰山一樣冷峻;有時是一種淡淡的悔意,有時又是一種面對無法挽回的失敗而捶胸頓足的痛苦;有時會成為不愿留有遺恨,咬緊牙關(guān),爭取成功的動力或沖動,有時又會成為一種不給他人帶來怨恨、善鄰友邦的道德倫理意義;有時他是對萬惡世道的一種切齒痛恨,是突如其來的一場災(zāi)難,是降臨在人們頭上的晴天霹靂,有時它也是另外一種情況,即當自己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而成為終身遺憾時,轉(zhuǎn)而為處境相同的他人免遭恨遇而付出各種努力。”[5]簡而言之,韓國的“恨”作為一種文化心理狀態(tài),不是“仇恨”之“恨”,而是指悲哀、痛苦、怨恨、悔恨、自責(zé)等多種情感要素長期在心靈深處積累而形成的一種郁結(jié)、凝固的狀態(tài)[6]。
3 韓國“恨”文化情結(jié)的歷史成因及演變
韓民族“恨”文化情結(jié)的產(chǎn)生,與其社會制度、歷史變遷和思維方式等因素有著直接關(guān)系。韓國當代學(xué)者崔相震認為,韓國“恨”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一是受到不正當?shù)牟顒e待遇;二是物質(zhì)或者感情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與周圍人相比非常匱乏;三是人們處于第一或者第二種狀態(tài)下,而且因為某種不可控制的力量而無法實現(xiàn)自身的訴求[7]。由此筆者從“外部壓迫力量”和“思維與情感紓解方式”兩方面分析“恨”產(chǎn)生的原因。
3.1 外部壓迫力量方面
首先,朝鮮半島長期存在的等級制度和階級壓迫是“恨”文化產(chǎn)生的根本社會原因。階級壓迫是歷史上韓民族人民經(jīng)受的最長久、最深層次的外部壓迫力量。封建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階層界限分明,等級森嚴。尤其是李氏朝鮮王朝時期(1392—1910年),社會等級嚴格劃分為王族與士大夫(兩班貴族)、中人、平民、賤民4大階層,不同階級之人不準許通婚,階層之間難以跨越。并且自朝鮮王朝中后期,貴族階級驕奢淫逸,兩班統(tǒng)治黑暗腐朽,被統(tǒng)治階級倍受迫害和剝削。這成為韓民族“恨”文化情結(jié)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 其次,朝鮮半島的地緣環(huán)境導(dǎo)致的外部侵略也是“恨”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在地理位置上,朝鮮半島夾在中日兩個強國之間,處在“大陸勢力”和“海洋勢力”交匯點,歷史上一直是中日博弈的舞臺,曾遭受了一千多次的入侵。近現(xiàn)代日本實行對外擴張政策過程中,朝鮮半島更是首當其沖,1910—1945年,朝鮮半島更是經(jīng)受了長達36年的日本殖民統(tǒng)治,經(jīng)歷了“亡國之痛”。朝鮮半島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給韓民族人民帶來了長期的生存威脅與深重的生活苦難,在冤屈、痛苦的現(xiàn)實中,民眾的希望不斷遭遇挫折,由此產(chǎn)生的怨恨、絕望及希望撫平傷口的強烈愿望等復(fù)雜情緒不斷積蓄在整個民族的記憶中[8],特別是近現(xiàn)代時期,“恨”文化情結(jié)在民族危亡之際得到延伸和發(fā)展,“恨”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演變,由原來的階級不平等的個體之“恨”,上升到民族危亡之“恨”、亡國之“恨”,繼而是民族分裂之“恨”等,漸漸化作韓民族骨子里的一種民族情緒。
3.2 思維方式與情感紓解方面
歷史上朝鮮半島深受中國儒學(xué)思想的影響。中國儒學(xué)進入朝鮮半島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4個階段:第一,三國時代初步傳入的漢代五經(jīng)思想;第二,統(tǒng)一新羅和高麗前期傳入的隋唐文學(xué)的儒教思想;第三,高句麗末葉傳來朱子思想;第四,朝鮮后半期傳來的清代實學(xué)思想[9]。中國古代儒學(xué)思想對朝鮮民族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形態(tài),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儒學(xué)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國和朝鮮半島占據(jù)思想統(tǒng)治地位,歸根結(jié)底還是其本質(zhì)上屬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總體上維護的是貴族統(tǒng)治階級的地位。儒家文化中的隱忍、內(nèi)斂的道德要求也被統(tǒng)治階級大肆宣揚,使得朝鮮半島的人們在遇到不公與挫折時更傾向于咬緊牙關(guān)往肚咽。同時,國家的弱小,也造成了朝鮮民族心理內(nèi)在的自卑,只能忍受屈辱。這些都導(dǎo)致了歷史上的韓民族人民在遭遇外界壓迫或不公待遇時,在情感紓解方式上,比起指向外的“怨”與“怒”,更多的是將悲傷、哀怨、委屈和恥辱放在心底,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慢慢地消磨它。“憎恨也好,氣憤也好,得失也罷,全部‘一消了之’?!薄啊蕖侨松B續(xù)失敗導(dǎo)致的不斷積累的悲哀,因為形成時間很長,因此這種感情中的‘毒素’已經(jīng)沒有了,喜怒哀樂早就被歲月漂白了?!盵10]
然而正如金大中所說,“歷史上朝鮮一直受別人的奴役和壓迫,所以朝鮮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恨’文化,他們始終抱有希望并等待著,在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他們?nèi)淌苤薮罄щy,千方百計堅持下去,這就是‘恨’的本質(zhì)”?!昂蕖蔽幕榻Y(jié)在朝鮮半島的發(fā)展演變中,雖然產(chǎn)生于“挫折”與“哀怨”,卻并未走向反叛、報復(fù)之路,在韓民族人民的韌勁與對希望的渴求心理下,“恨”也發(fā)展出其肯定性意義。尤其是在長期反抗侵略的過程中,韓民族人民逐漸將內(nèi)心悲戚的“個人之恨”上升為愛國反抗的“民族之恨”,表現(xiàn)為對壓迫的不滿和反抗、對殖民的憤怒和斗爭,以及分裂帶來的痛苦和對統(tǒng)一的希望等,體現(xiàn)出其雙重性特征[11]?!昂蕖奔訌娏隧n民族的憂患意識與愛國意識,激發(fā)了他們的自強信念與犧牲精神,形成了韓國人工作拼命、愛國團結(jié)與做事急躁、追求“快而又快”的民族性格,從而使得“恨”的情結(jié)并不局限于悲情、負面涵義,而又引申出“自強、進取”之意。
4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韓國特有的“恨”文化情結(jié)是在多種歷史、文化、心理因素影響下產(chǎn)生,在涵義上與中國的“恨”意義不同,它產(chǎn)生于壓迫和挫折,卻沒有讓韓國人只停留在悲哀、怨恨、失敗的情緒里,讓他們走上復(fù)仇之路。與之相反,他們將悲痛、委屈壓于心底,進行自我消化,同時在悲痛之余激發(fā)出奮進斗志和積極向上的動力。“恨”既是對過去危機的焦慮和恐懼,亦是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和渴望。它既有韓民族多災(zāi)多難、倍受壓迫的悲情烙印,又激勵著韓國人不斷奮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