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學紅
人類學將人類文化分為三種形態(tài):前喻文化、后喻文化和互喻文化?!拔幕床浮笔侨祟悓W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在人類文明的傳承中,人類的文化知識并不總是按照從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這樣一種路徑傳遞,而是可以從年輕一代向年長一代傳遞。用“文化反哺”的觀念審視當下的家校關系,意味著:不僅在學校中提倡教師向學生學習,而且在家校關系中也提倡教師向家長學習。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為家校關系提供了分析框架,一是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二是家校關系的兩種可能性,以學校為主導和以家庭為主導的家校關系。學校主導下的家校關系體現(xiàn)為學校對家庭的干預;家庭主導下的家校關系,強調家庭文化的反哺作用。
“家”和“?!笔侨藗內粘I钪袃蓚€最重要的社會化場所?;厮菀幌氯祟愇拿骱蛯W校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先有家,后有?!笔且粋€不證自明的事實。我們今天講的學校實際上是現(xiàn)代學校制度下的產(chǎn)物,在現(xiàn)代學校制度之前,中國經(jīng)歷過“師徒制”“書院制”“在家教育”等不同形式。從人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家庭是青少年最早的學習生活的場所,它凝聚了學習的最原初樣態(tài)。新冠疫情期間學生的學習就從“學校學習”回歸到了“居家學習”,即人類文化學習的重要場所——家庭。當然“居家學習”給家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的學習不僅在學校發(fā)生,也在家庭、社區(qū)等更廣泛的場所發(fā)生。
家庭作為人的一生中第一個社會化場所,對“扣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具有重要的影響。孩子從家庭走出來面對的第二個社會化場所便是學校,接下來還要從學校走向社會。學校是青少年重要的社會化場所,在這里孩子們除了學習必要的知識技能之外,還要習得與人相處的文明禮儀,以及作為公民的重要素質。家庭和學校分別代表了社會生活的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和學校相比,家庭是一個更加私人化的空間。
在現(xiàn)代學校制度下,學校和教師往往致力于建構“理想的家長”和“理想的家庭教育”,即家長和家庭要無條件服從或服務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沒有其他的存在可能?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家庭養(yǎng)育中的優(yōu)良家風、家訓能否進入學校教育的課程體系中?這是一個時代性話題。為此,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家庭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家庭不能夠也不應該完全被學校教育“殖民化”。當前家校關系的普遍現(xiàn)象是,家庭越來越演化為學校的輔助機構,其中較為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督促孩子寫作業(yè)。家庭生活中親子之間互動交流的時間是比較少的,跟孩子一起吃飯的時間也很短,家長下班以后的主要任務是陪孩子寫作業(yè)。過重的“學業(yè)負擔”擠占了親子之間溝通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因此,需要重新審視家校關系中家庭的重要性,不能把家庭變成學校的一個輔助機構。
班主任是學校家校關系的重要維護者,現(xiàn)實生活中班主任面臨的學生問題、家長教育問題是非常復雜的。對于年輕教師尤其是年輕班主任而言,與孩子溝通交流可能相對容易一些,但卻苦于沒有合適的方法與家長進行溝通。當前家校溝通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是信息不對稱。中小學班主任事務性工作多,各種指令、作業(yè)要求都發(fā)到家長微信群里,如果每個任課老師都有一個微信群,一個家長手上可能就有七八個微信群,信息查看不及時,就可能錯漏重要信息,給家長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家校溝通一定要考慮家長存在的多種可能性。
二是一對多的關系。班主任作為一個重要的管理崗位,面對家校溝通中的問題時,大多都是單打獨斗,沒有集體會診、集體診斷,沒有一個合作的教師團隊,很難化解家校溝通中的壓力和沖突。
三是單向度的家校關系。家長與學校的溝通大多是圍繞考試成績展開的,“理想的家長角色”就是督促孩子寫作業(yè)、檢查作業(yè)。學校應給家長更大的空間、更多的參與權。
那么,在家校合作中家長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具體而言可以包括這樣幾種角色,即學校教育的支持者、學習者、學校活動的自愿參與者等。家長可以參與學校的教育決策,例如,南外仙林分校建立了班級教育小組集體負責制(簡稱班教小組),這是一項體現(xiàn)全員育人的制度設計。在班教小組中,家長代表可以參與班教小組的工作。另外,學校還有校級家委會、班級家委會、班級家長志愿者等形式,家長力量的介入為學校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活力。
家校合作中的家長參與有六個層次,分別是信息傳遞、參與子女學習、應邀參加學?;顒?、培養(yǎng)對學校的興趣、協(xié)助學校工作以及參與學校決策。這體現(xiàn)了從知情到參與決策的逐級遞進關系。家校關系中的家長參與,體現(xiàn)了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因為涉及孩子的身心發(fā)展,家校作為一個育人的共同體,不是學校自己說了算,更不能完全把家長撇在一邊,家長參與的層次和水平也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
此外,我們還需要看到學?!袄硐肷睢焙图彝ガF(xiàn)實生活可能帶給學生的矛盾與沖突。學校生活更多的是給學生提供“理想社會”和“理想生活”,強調“今天的學校是為明日的生活做準備”。學校生活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的生活,而家庭生活卻是真實的現(xiàn)實生活。比如,面對急劇加速的社會轉型,很多家庭承擔著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如父母下崗失業(yè)等,這樣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無形中也給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大壓力。因此,在家校關系中要處理好“理想生活”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家校關系應走向一種差異化生存。教師在班級里應做到“見人、見己、見眾生”,如果老師能夠看到班上孩子來自不同職業(yè)、不同階層的家庭,體會家長的艱難,了解養(yǎng)育孩子的不易,在班級里不僅僅看見了孩子,還見到了眾生,便擁有了教育者應有的一種格局。好的家校關系應該是量體裁衣、私人定制的,而不是整齊劃一的。
為此,應形成關于家校關系的開放多元的想象力,認識到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與家長的教育期望是有落差的,家長的期望跟孩子的理想也是有落差的。理想的家校關系,不是只有家庭一味地配合與支持學校(當然配合支持很重要),家校關系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在當下學校教育的語境中,家庭或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問題化”傾向。例如,老師們經(jīng)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每個有問題的兒童背后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庭”。試問,哪些家庭沒有“問題”呢?如果我們認為所有的家庭都出現(xiàn)了問題,那么誰來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是當下家校關系的一大誤區(qū)。如何面對學校教育中不斷被問題化的家庭和家庭教育?應該看到,一些家庭的問題其實是社會轉型、社會變遷的縮影。比如,“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家庭問題,是社會轉型帶來的“問題”,不能把這樣的“問題”一股腦推卸到家長身上?!吨腥A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中有與之直接相關的內容,一是強調父母和其他監(jiān)護人要樹立家庭是第一課堂,家長是第一責任人的主體意識等;二是中小學幼兒園要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工作計劃,甚至列入教師業(yè)務培訓的內容。對于學校和教師而言,并非天然具備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指導的能力,而是首先要學習如何做家庭教育指導。
為此,需要反思以學校為中心的家校關系,以及家校關系中那些不言自明的假設:學校總是正確的,家長要無條件地配合學校;學校、班主任有條件有能力對所有家長進行有效的指導;在家校關系中,家長總是處在被動無助的一方……如果我們一直弱化家長的作用,學校和班主任就成了“無限責任公司”。現(xiàn)實中,每個家庭都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這些問題恰恰是我們在人生成長中需要不斷面對和克服的。缺陷和不完美恰恰是我們的一種真實樣態(tài),不存在絕對完美的家庭和家庭教育。
家庭主導下的家校關系,更加強調家庭的文化反哺作用。家校關系中的文化反哺,意在關注家庭的養(yǎng)育功能?;厮莸饺祟愇拿鞯脑鯛顟B(tài),回到家庭作為人類生產(chǎn)、生活以及生命延續(xù)的重要場所,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學校教育在某種程度上被演化為一種知識技能的訓練,養(yǎng)育的教育內涵越來越被擠占,而家庭中的“養(yǎng)育”功能恰恰是學??梢詮募彝ブ屑橙〉闹匾Y源。
其一,家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家長可以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家校合作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比如,班級里的家委會和志愿者可以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其二,一些非常優(yōu)秀的家長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值得老師們學習。家校關系的可能創(chuàng)生點是優(yōu)秀的家庭教育案例、家校合作的成功案例,以及學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努力。比如,學校可以組織編寫家庭教育案例,收集優(yōu)秀家長案例、家譜、家訓作為家庭教育研究的資源。其三,發(fā)揮現(xiàn)代家訪的作用。家訪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有走進孩子的家庭,才會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存在問題的原因。其四,發(fā)揮學校教育應有的作用。既然《家庭教育促進法》賦予學校以家庭教育指導的責任,這種責任也是學校應有的一種擔當。
學校之所以能夠對家長進行指導,主要包含四個基本觀點:第一,不是每個父母天生都會做家長,好的家長是需要不斷學習的。第二,學校教育能夠為家長提供豐富的教育指導。一個家庭可能只是養(yǎng)育了一個或兩個孩子,但是班主任老師見證了許多孩子成長的案例,包含成功的或者不成功的,所以老師可以給家長提供豐富的家庭教育指導。第三,老師能夠站在家庭之外,看到兒童發(fā)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學??梢园l(fā)揮對家庭教育的引導作用。第四,班主任可以有效地整合家長資源。班主任的作用就是協(xié)調班級里的教育力量。在南外仙林分校的班級管理體制改革中,學生代表、家長代表都要參與班級教育和管理,家委會和志愿者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了在學校層面開展家長會之外,南京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顧琳老師,每個月還會開展家長學堂,議題來自家長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輕松步入一年級,如何培養(yǎng)專注力?優(yōu)秀的孩子是陪出來的?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作業(yè)要輔導嗎?……具體內容都是顧老師在長期家校關系工作中總結的實踐做法。她的班主任工作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學校和班主任工作如果能夠得到家長的支持,一定會事半功倍。
數(shù)字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知識文化傳遞的單向度關系,人類文明的傳播方式不再遵循從古至今、從老到新,從學校向社會的唯一路徑。我們提倡教師要向學生學習,當然教師也要向家長學習,家長參與成為學校變革的第三種力量[1]。家長對學校的監(jiān)督、督促或參與,釋放了學校變革的另外一個空間,文化反哺為家校關系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
“文化反哺”是人類學的一個概念,更多地體現(xiàn)為教育研究中的平民視角。這里借用了南京大學賀曉星教授的觀點。與把家庭作為教育改造的對象相反,他把家庭作為方法,認為這是教育研究的一種新的視角。他提出,對于何謂教育的追問,不是從哲學觀念角度去展開——我的教育哲學是什么,我的教育觀是什么。而是要實現(xiàn)平民轉向,把眼光轉向民眾的日常生活,去關注普通民眾把怎樣的行為看作是教育。[2]比如,家長是把送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看作理想的教育,還是高質量的陪伴,每天給孩子準備一日三餐,與孩子進行高質量的對話,尤其是將親子之間的談話看作是教育。家長與孩子一起用餐、一起聊天,就是家庭的文化傳承?!捌矫褚暯恰笔菍W校教育應有的底層關懷,應當去看看家長把什么樣的行為看作是教育。要理解教育,先要理解家庭。家庭是每個人生命起源的地方,也是我們一生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我們在家庭里出生,終老的時候還要回到家庭,不能把家庭排斥到學校教育之外。
家庭的主要功能是養(yǎng)育,日本話語中“教育”的本意等同于“養(yǎng)生”?!梆B(yǎng)生”的概念是日本走向教育現(xiàn)代化之前的本土概念,“養(yǎng)生”的內容很豐富,包括養(yǎng)智、養(yǎng)德、養(yǎng)身、養(yǎng)財?shù)?。這一概念對于今天的學校教育很有啟發(fā)。關于中國社會中民間教養(yǎng)的研究,最近有一本書《拉扯大的孩子:民間養(yǎng)育學的文化家譜》,寫的是山東省一個平民家族100多年來的養(yǎng)育實踐。作者認為這個家族最大的成功就是在十幾代的家族繁衍中,沒有出現(xiàn)一個危害社會的孩子,都是社會的好公民,而不是培養(yǎng)了多少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3]民間養(yǎng)育是我們國家本土化的教育概念,而今天我們對于教育的理解越來越失去了養(yǎng)育的內涵?,F(xiàn)代學校制度不斷受到西方學者的批判,而社會學和人類學視角恰恰是讓我們的研究走進家庭生活的內部去關注家長,分析他們的親子觀念、親子關系,然后返身回來更加深入地研究究竟什么是教育,進而為我們提供學校研究的另外一個視角。
通過上述對于教育和養(yǎng)育的簡單梳理,我們試圖從人類文明起源的角度重新審視家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可以形成這樣幾個基本認知:一是家庭先于學校而存在,家庭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比如家風、家訓,還有宗教儀式、禮儀風俗等;二是家庭并不天然成為學校教育改造的對象。在這樣一個高度內卷,家長越來越焦慮的時代,家庭本來非常豐富的養(yǎng)育內容變得越來越單一,變成了學校的“衍生物”,就是要輔助孩子寫作業(yè),家庭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源頭”。三是從人類學角度關注家庭,可以為我們打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扇窗口,進而豐富對于“適合每一個兒童的教育”的理解。不同的家庭,家庭文化氛圍不同。差異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資源,當然也是家庭教育的資源。四是將關注的重點從學校轉向家庭,改變當下單一的學校主導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斷尋訪成功家庭和家庭教育的案例。
此外,隔代教育為家校關系中的文化反哺創(chuàng)生了新的發(fā)展空間。現(xiàn)代社會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大,往往都是祖輩在幫忙帶孩子,很多老年人在隔代養(yǎng)育中又花錢又出力,但費力不討好,年輕人說老年人觀念不行,生活習慣也不行等。如何面對當下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問題?這是一個新的時代話題,值得我們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深入探討。浙江海寧的費玲妹老師堅持開展的隔代教育實踐很有啟發(fā)借鑒意義。費老師指導家長與孩子一起制訂祖孫互學計劃,開展隔代互學的研究,比如挖掘祖輩身上的教育資源,祖輩可以教孩子生活技能、學做人的道理、傳統(tǒng)文化等;孫輩則可以教祖輩網(wǎng)絡時尚、健康理念等。
總之,當我們遵循“文化反哺”的人類學平民立場,樹立了“以家庭為中心”的家校關系思維,就會從一味強調學校指導家庭、家長服從學校的單一思維中走出來,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生家校關系的新的可能性,也為學校文化創(chuàng)生和制度變革提供了人類文化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