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帆
最近,菜市場里的年輕面孔越來越多。背著帆布包、穿著破洞褲的年輕人,大有要和老年人爭霸菜場之勢。
在大眾的傳統(tǒng)認知里,菜市場的核心消費群體一直是中老年人,對于“沒時間”的年輕人來說,在不同的攤位前精挑細選、討價還價,似乎不如點頓外賣躺平看劇更來得暢快。
但盡管外賣和網購可以滿足大多數(shù)生活需求,菜市場仍然以它無可替代的煙火氣吸引著“80后”“90后”。
在豆瓣菜市場愛好者小組,15萬“人間煙火客”記錄著菜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他們看來,菜市場大概蘊藏著宇宙最大的奧秘。
云南的洱海海菜、杭州的油冬兒、南澳島的生蠔、東北的粘豆包,來自山野湖海的美味,定能勾起你的饞蟲。
杭州貝諾市場研究中心總經理薛學華認為:“當下是誰在定義新零售?又是誰在定義市場?不可置否,是年輕人在定義新零售,是年輕人在定義市場?!?/p>
當年輕人走進菜市場,連菜市場都變得潮起來。而為了俘獲年輕消費者的心,菜市場也沒少費心思。
以“接地氣”“出片”吸引了不少年輕客流,如今,有些菜市場通過新潮、藝術感的裝飾設計,菜市場不再是彌漫著魚腥味、地板潮濕、燈光昏暗的代名詞,以“接地氣”“出片”吸引了不少年輕客流。
近日,湖南長沙的菜場大媽推出“一周菜單”零售食材。菜品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七天不重樣,正適合時間不充裕的年輕上班族。
在杭州古蕩農貿市場,更是有菜市場百萬文案出沒。
米面糧油買我家,新年xx娶回家?!步Y糧緣糧油店。水產區(qū)文案也不能水:大閘蟹祝你歲歲有鉗,牛蛙祝你新年牛哇牛哇,魷魚祝你到哪都游刃有余。
這樣的菜市場,誰不愛逛?
打開社交媒體,“菜市場打卡地”成為最熱門的搜索詞條,菜市場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的Citywalk(城市漫步)打卡熱門地。
去不了不要緊,云打卡是這屆年輕人逛菜市場的新儀式。看著網友曬出的照片,就能想起自己哈著冷氣趕過的大集。
另一個儀式感,是做好攻略、扛起相機,打個最接地氣的卡。在被精致女孩占據(jù)的某社交平臺上,逛菜場可是件正經事。哪里的菜市場最值得逛,哪家的食物最新鮮,都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保證不會踩雷。
隨便翻看幾條打卡圖文,滿屏的煙火氣息撲面而來:有在昆明大觀篆新農貿市場購買云南特色野菜、可以食用的鮮花、各種野生菌子的;有在青島團島農貿市場的海鮮零售區(qū)和加工區(qū),體驗現(xiàn)買現(xiàn)做現(xiàn)吃的獨特做法的;還有在蘇州雙塔市集的江浙特色美食區(qū)拍照打卡的……
因為年輕人的涌入,菜市場煥發(fā)了新的生機。這里不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而是年輕人新生活的好去處。
菜市場十分符合年輕一代“人前光鮮、人后務實”的消費觀。
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又扣又壕:800塊的衣服可以買,運費8塊可不行;幾千塊的游戲裝備買完眼睛都不眨,外賣沒有滿減直接跳過;菜市場里的白菜比超市的便宜幾毛錢,繞遠路也要去菜市場……
對生活必需品精打細算,對精神必需品一擲千金,是年輕人獨有的省錢邏輯。
這時,經濟實惠的菜市場成為年輕人的最佳選擇。更何況動輒幾十塊的外賣高油高鹽,自己花個十幾塊就能吃得營養(yǎng)健康。
“25塊錢的外賣吃不飽,但能吃垮南京科巷菜市場”“不過800米,從頭吃到尾”,讓年輕人們自嘲“讓我們凌晨五點起床的不是夢想,而是早市”。
從一成不變的生活中跳脫出來,體驗一份自由和樸素,或許也是不少年輕人青睞于逛菜市場的原因之一。
趁熱享用新鮮出爐的本地味道的同時,價格便宜,方便“一站式”打卡,這讓看慣了高樓大廈的年輕人們很難不愛上閑逛于街頭巷尾的市井片刻——一邊是商販的吆喝、新鮮的菜品吸引著你的好奇,另一邊是熱氣騰騰的小吃打開著你的味蕾,焦慮在菜市場里被消解,生活本應該很簡單。
除了追求“老字號”的新鮮、美味、實惠外,不少年輕人表示在菜市場里能獲得治愈。
一些游客會專門探訪有小貓小狗的攤位,還有為了一杯混合了地氣菜氣海鮮氣的咖啡專程前來打卡。
不管是返璞歸真,還是消費降級,菜市場的“另類”出圈,也正說明著管理者的思路正在發(fā)生改變,以更多元的選擇、更個性化的貨品、更舒適的環(huán)境、更富社交屬性的攤位,吸引著這批年輕人。要看到,以美食為主、結合富有地方特色的裝修風格,再引入圖書、咖啡、文創(chuàng)、演出等多種新業(yè)態(tài)的網紅市場層出不窮。
對此,也有網友提出了“市場的升級成本壓力會不會給到消費者”的質疑。因此,如何在改造中保留原有的文化,或是在業(yè)態(tài)融合中堅持自身的特色,亦或是平衡升級所帶來的成本支出,都是網紅市集所要思考的。
灑滿水珠的菜、樸素無華的人、充滿記憶的味道,這些天然濾鏡是菜市場原有的生命力,更是吸引著當下年輕人樂于打卡、沉浸其中的驅動力。
當菜市場越來越精致化、年輕化的同時,不能忘記其應該承載的最基本的功能和期待。當我們逛菜市場時,我們懷抱的是對一頓飯的期許,也是重新建構生活的勇氣。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