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光
秋風淅淅,涼月依依,詩意晚秋,閑緒任飄零。在歲月的長河中,曾經(jīng)流淌著幾多夢的希冀,翻卷起幾多神奇的浪花,暈染而成幾多千年的神話。穿越時空,掬一把浪花,細細品味滄桑巨變賦予它的酸甜苦辣……
——題記
辛丑年,踏著深秋的腳步,在蔚藍色的天空襯托下,我和同事一行4人興致勃勃地前往被譽為“海南香格里拉”的王下鄉(xiāng)。
從縣城石碌出發(fā),南行約52公里,途經(jīng)石碌河,穿過寶山村“梯田木棉景區(qū)”,越過雄偉的霸王嶺和俄賢嶺坳谷,猶如經(jīng)過了山路十八灣。越野車始終都是沿著蜿蜒的山路爬行,大家的心緒也隨之激蕩和沖動。這里山水秀麗、氣候宜人、黎風濃郁,一幅大自然畫卷,儼然“世外桃源”,這就是秘境深處的王下鄉(xiāng)。巨厜、飛瀑、溪流,營造了入口假山景觀,巨石上題寫了“黎花里”三個金黃大字。旁邊是開闊的稻田景觀,環(huán)境幽靜。
王下鄉(xiāng)地處昌江縣東南黎母山區(qū)腹地,南隔黎母嶺與樂東縣接壤,北靠雅加達嶺(霸王嶺),東與五指山區(qū)遙遙相望,西臨昌化江大廣壩水庫,森林覆蓋率高達98%。王下鄉(xiāng)境內(nèi)山清水秀,旅游資源豐富,景觀比比皆是,有天然溶洞,如皇帝洞、地下仙宮、蝙蝠洞等;有人文景觀,如洪水船形金字型茅草屋村落;還有仙女瀑布、南堯河十里畫廊、旖麗秀美的田園風光。還有那鬼斧神工的懸崖峭壁、瞬息萬變的云山霧海,山間峽谷幽深。置身皇帝洞頂看南堯河峽谷,各個方向都是層層疊疊的高山,籠著綠煙,望不到邊際。其間流淌著一條充滿靈氣的小河,彎來繞去,恰似一位聰明而調(diào)皮的黎族少女。還有那青山、綠水、雨林、巖壁、溶洞……仿佛一幅精美的水墨山水畫,令人見之而忘俗,流連忘返。
我們一行4人開始造訪了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黎花一里——“詩里畫里”三派村。漫步在三派村街巷間,宛如走進了流動的黎族文化博物館,我們拾街上下,探尋海南最早人類的生產(chǎn)與生活,見證黎族的璀璨文明。田園小經(jīng)可聽到蚱蟬狂噪,樹葉在微風中絮語,生機勃勃。在蜿蜒曲折的山路小徑,有黎族同胞辛勤勞動留下的歡聲笑語和動人故事。村里民居一幅幅富有民族風情文化的墻畫,涉及黎家生活、黎族建筑以及傳統(tǒng)農(nóng)耕等內(nèi)容,成王下鄉(xiāng)黎花里獨具魅力的美麗鄉(xiāng)村人文景觀,多方面展現(xiàn)黎族人民生活、傳統(tǒng)農(nóng)耕、非遺技藝等,在陽光的普照下,放射出燦爛的異彩,令人迷戀和贊嘆!
我們來到了“皇帝洞”和“十里畫廊”景點。在“皇帝洞”的周圍,群山起伏,山嶺上有直指蒼穹的巨大喬木,匍匐在地的蔓生植物,幽香的各種花卉,萋萋芳草不勝枚舉。這時木棉吐艷,稻谷飄香,加上一池碧水,構(gòu)成一幅山明水秀的風景畫,一個古老的神話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紗。相傳,在遙遠的古代,有位為黎族同胞辦好事的頭人,因得罪玉皇大帝而在此被害。頭人有個朋友為他報仇,但因寡不教眾而戰(zhàn)死。黎族同胞們就把這位頭人看作皇帝,便把這個洞稱為“皇帝洞”。該洞依山傍水,位于王下鄉(xiāng)南堯河岸邊的五勒嶺下,遠望像頭張口的大水牛,洞口朝西偏東,十分雄偉壯觀。
皇帝洞就像地下皇宮一般,洞口向內(nèi)伸展,形成一個長方形的洞廳,洞寬60米,深約130米,高25米,總面積約7800平米左右,可容納上萬人。洞廳里種種石筍、石柱、石塊、石床、石板、石片、石盤、石盆比比皆是,形象千姿百態(tài)。有的像雪白蓮花,有的像垂淚蠟燭,有的像出水芙蓉,有的如羅漢金剛,有的像花貓白兔,有的像千年老龜,栩栩如生,使人在尋味中產(chǎn)生無窮的遐想。洞內(nèi)東南方有十五級臺階,直達平臺,頂上又有一露天洞口,在陽光照射下,處處閃光……
緊接著,我們短暫一覽“南堯河十里畫廊”。十里畫廊位于南堯河谷,從王下鄉(xiāng)原牙迫村往西連綿十里,是一片奇秀壯美的喀斯特地貌。山體長期受到雨水侵蝕,峭壁垂直而下,以奇、險、峻而聞名,崖岸上有千奇百怪的圖案,宛如一幅巨大的印象派畫卷,靈動多變,奇妙無比。
大約18分鐘路程,我們又來到了黎花二里——“時光里”洪水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黎族船形金字型茅草屋,大門旁擺放著傳統(tǒng)的農(nóng)作工具,四周都是蔥蔥郁郁的植物。穿過茅草屋民宿,便見到一處長廊,長廊前是綠油油的稻田。這里空氣格外清新,小鳥在椰樹上嘰嘰喳喳唱歌,田野里的水稻披上了金色新裝,黎族同胞駕駛收割機一派繁忙。在深秋的夕陽映照下,猶如一幅絕妙的山水長卷,令人拍案叫絕。
洪水村目前還保存著32間船形金字型茅草屋,一直以來都是驢友們青睞和向往的地方,是迄今海南保存最完整的茅草屋部落,堪稱黎族文化的“活化石”。黎族金字型茅草屋冬暖夏涼,因形似覆舟,故稱“船形屋”。關于黎族船型屋的來由,黎族民間故事《雅丹公主》中有這樣一段描寫:“雅丹公主因觸犯家規(guī)受到懲罰,被父王置于一條船上,順河水流到了一座孤島。公主為了躲避風雨,防御野獸,上山砍來幾根木樁,豎立在海灘上,然后把小船拉上岸,底朝天放置在木樁上做屋頂,又割來茅草遮住四周,白日外出狩獵,夜晚睡于船形屋中。后來船板爛了,她便割來茅草蓋頂,這就是如今黎族船型屋的來歷”。
夜空下,當你漫步在洪水村,伴著田野邊的潺潺流水,椰林中的船形茅草屋民宿遇上現(xiàn)代的聲光電,變成了光影的海洋,屋頂上的黎族圖騰變幻莫測,別有一番情趣。
清晨,殘月像一塊失去了光澤的鵝卵石,被拋在天邊。用過早餐,我們沿著盤山公路前往黎花三里——“酒里歌里”浪論村。進入浪論村曲折的道路,穿過多條河谷,上下坡斜度很大,只有小車可以通行,是黎花三里中最難走的村道。車外高山峽谷,滿山翠綠,谷底溪水潺潺,有很多鵝蛋石,還有遮天蓋地的橡膠林,一派寧靜的景色。經(jīng)過180度的大拐彎,再跨過一條小河,浪論村終于到了。
浪論村有山有水有綠樹,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村口有幾棵高大的百年榕樹,中心廣場正中間立有一個巨大的銅制雕像,刻有許多神秘符號,這就是村里的圖騰,村里重要的活動都在這個圖騰下舉行。兩邊建有可以遮風擋雨的廊亭,為黎族傳統(tǒng)建筑風格,茅草覆蓋,頂上立有牛頭標。節(jié)假日舉行活動時,村民在這里擺上長桌宴,跳起民族舞,招待遠方的來客。
村民房子在村中心廣場后面,依山而建,都是由政府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打造的別墅式套間。屋前屋后被村民種上花梨木、菠蘿蜜、三角梅等各種植物。令人更加欣喜的是看見浪論村黎族姑娘用歌聲歡迎游客的那種情愫。當你和三五好友自駕游來到浪論村體驗這里的民風民俗,品嘗一頓豐盛的黎族特色家肴,聽到黎族姑娘的優(yōu)美歌聲,即刻沉醉其中。這里寧靜而悠然,遠離都市的喧囂,可以盡享愜意人生。
美哉,王下鄉(xiāng)。你那瑰麗的景色充滿了誘惑力,吸引著八方游客。兩天的行程,使我對王下鄉(xiāng)“黎花三里”之行意猶未盡,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