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 吳 丹 馬 暉 唐國偉 孟雅茹 孫奧洋
20世紀50年代開始,全國高校院系調整,長期的文理分設,造成理工科學生語文能力低下、文化常識貧乏,而理工科學生在國家經濟建設實際中應發(fā)揮重要作用,但語文能力的缺乏導致效果不佳。語文課雖不是專業(yè)技能學習,但技能型人才也需具備一定的語文能力?!艾F(xiàn)在很多大學生,語文水平較低。試問,連祖國語文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確地理解科學知識和完善地表達科研成果?語文教師的光榮任務,首先就是要使大學生能普遍掌握這一打開科學領域大門的基本武器?!碑斈晔壮謴痛髮W語文課程的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的這段話,充分表達了大學語文開設的初衷。1978年,在匡亞明先生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先生的倡導下,全國各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而開設課程,首先亟待解決的就是教材問題。1980年華東師范大學和南京大學聯(lián)合倡議召開的二十所高校參加的大學語文討論會上,確定編寫大學語文教材,1981年徐中玉先生主編的《大學語文》成為新時期大學語文課程的起點,當時參加編寫工作的有包括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在內的二十所高校。1981年7月初版教材發(fā)行后,在短短兩年內就被全國文、法、理、工、農、醫(yī)等三百余所大專院校采用為教材。而后又根據各地讀者和專家的意見對教材進行了修訂和補充。修訂本于1983年6月出版,1984年底又進行了第二次修訂,其后也一直在進行版本的更新,可以說,徐中玉本在全國高校中的影響力是極大的,也可以說是全國范圍內最具代表性的大學語文教材。其后,大學語文教材便如雨后春筍一般出現(xiàn),可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17日第2版刊登徐維彬、楊晨光的文章《“語文”回大學必修課堂,師資教材問題待解決》,其中就大學語文教材的數量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館藏大學語文教材達到1402種,用于現(xiàn)在大學語文教學的教材在100種以上。”除徐中玉本外,在學界影響力比較大的還有毛信德本、吳廷玉本、陳洪本、魏飴本、王步高本、溫儒敏本。這些版本各自都有自己的編寫特點,其背后反映著時代的需求和編者的理念。
20世紀80年代的歷史語境要求大學語文承擔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表達等語文基礎能力以及接續(xù)中斷了的文化傳統(tǒng)的使命,因此早期的大學語文教材強調語文知識(或語言知識)、文學知識(文學史、文體)、寫作知識,并成為課程設置的第一目標。在編寫體例上以文學史發(fā)展順序、文體、閱讀與寫作為主,這三種體例都傾向于實現(xiàn)大學語文在當時作為實用型基礎學科的課程目標,也貼近技術時代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在文化消費主義與教育功利主義之下,青年一代人文素質缺乏、審美趣味低下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強調以審美為中心的文學性,又成為大學語文教材改革的目標。以文選賞讀模式出現(xiàn)的教材就是這種改革目標的具體實踐。然而對于當時的社會文化功利主義思潮傾向、基本價值的缺失,文學審美的力量顯然不足以糾偏。嚴峻的社會精神危機需要作為人文精神載體的大學語文進行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工作來挽救,1996年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版本成為這一轉向的風向標,人文精神成為大學語文第一理念,培育人文精神成為大學語文第一目標。隨著課程理念、目標的調整,一種體現(xiàn)新的人文精神結構模式的編寫理念和體例誕生了,人文精神價值要素被提煉成標題,以此組合單元,形成了凸顯人文精神價值的大文本。尤其是在重技能而輕人文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缺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整體素質?!叭狈θ宋乃刭|和人文精神的高職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卻難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志向、情操和處事能力,最終很難擔負起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因此,加強和改進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是極為迫切的任務。”
但實際情況是當下大學語文教材并未突破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束縛,定位也不明確,很多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文學史、文體編寫模式,與社會需求和學生學情不符,在人文思想教育方面的育人效果不佳,加之教師教學模式陳舊、學生思想重視不夠,大學語文課程在高職院校的地位逐漸邊緣化。
20世紀90年代后期,社會精神危機推動大學語文這一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課程理念與結構形式悄然發(fā)生變化,徐中玉、齊森華1996年版本的《大學語文》是轉向的風向標,從教材的編寫體例中已經可見一種新的人文精神結構模式,但其仍然沿襲過去的文選體例,思想人文要素在編寫結構上是內隱的。再往后發(fā)展,人文精神要素被逐漸提煉成編寫專題模塊,配合著當時的課程教學理念,與拯救倫理道德、精神文明危機的需求接軌。以國內通用的徐中玉2005年版本《大學語文》為例,徐中玉本按人文主題組塊,將教材分為12個主題單元124篇選文,每一單元涵蓋不同時期、不同文體的選文,共同指向單元主題。12個單元主題先后為:以民為本、心懷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養(yǎng)、社會人生、人情世態(tài)、鄉(xiāng)思親情、愛情婚姻、人物風神、詠史懷古、寫景游記、論學品藝。這種專題模塊式的編寫體例,相比于傳統(tǒng)的以文學史發(fā)展、以文體分類為表達方式的編排體例,具有很濃的革新意味,是教材編寫形式對社會訴求的積極回應。
1.以人文主題詞為關鍵詞進行教材模塊化編寫
傳統(tǒng)的以文學史發(fā)展、以文體分類為編寫體例的大學語文教材因自身的經典特質,在當下的教育歷史語境中有它的存在價值,但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實際的語文水平以及“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時代需要,大學語文教材與教學需要進行適應性改革,突破傳統(tǒng)理念的改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xiàn),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大學語文教材不斷涌現(xiàn),目前,緊隨“課程思政”已然成為大學語文教材編寫的趨勢。在大學語文教材中融入思政教育這一教育實踐上,凸顯其人文性是與思政教育接通的極好方式,也是大學語文課程天然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在教材編寫上,就是提煉人文主題,并以之為關鍵詞進行組元。
人文主題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進的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即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人文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群體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guī)范,包括習慣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具體哪些可以被視作人文主題呢?這里可以參考徐中玉《大學語文》通行本第11版,這一版和第8版相較,總體編寫思路都是以人文主題為線進行組元,但在人文主題的表達與順序上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另外,就是增加了語文“工具性”的維度。教材的12個人文主題單元編排順序如下:仁者愛人、和而不同、以史為鑒、胸懷天下、故園情深、禮贊愛情、洞明世事、親和自然、關愛生命、浩然正氣、冰雪肝膽、詩意人生。這些主題可以視作價值觀的文學性表達,編者對多樣化的文本進行分類,凸顯文本的人文價值、思想教育價值,課程的目標指向性更加明確,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更容易把握文本,并達到預定的教育效果,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樹立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當然,編者對人文主題單元的定名可以是個性化的,即便是服務于思政教育,大學語文作為文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保留文學靈動、審美的特性,讓學生可以從主題命名中感受到文學語言之美。
2.教材選文上既“統(tǒng)一”又“多元”
按人文主題組成單元,每個單元選入合適的文本,在文本的選擇上要既“統(tǒng)一”又“多元”?!敖y(tǒng)一”是指文本類型可以多樣,但是主題要統(tǒng)一?!岸嘣笔侵肝谋炯纫袀鹘y(tǒng)的經典之作,又要有新人初露鋒芒的鼎力作品,盡可能使大學語文教材達到科學性與實用性、歷史性與現(xiàn)代性、思維性與藝術性較完美的結合。另外,也要從文學史和體裁上實現(xiàn)選文的多樣化。時間上跨越古今,地域上包容中外,體裁上可涉及詩、詞、曲、賦、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等。如此,可以實現(xiàn)主題的統(tǒng)一性、類型的多樣化、結構的綜合化。以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智慧職教平臺推出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大學語文”為例,該在線課程的體例分為十一個主題單元,其中前九個單元為人文主題,分別命名為:德行天下、家國故里、生命之歌、守望理想、心靈智慧、情感探微、寄興山水、眺望愛情、人性探究。每個人文主題單元都由7~10篇選文組成,如“德行天下”主題選入《孔子論仁五則》《〈老子〉二章》《橘頌》《世間最美的墳墓》;“家國故里”主題選入《八聲甘州》《尋芳習家池》;“生命之歌”主題選入《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八聲甘州·寄參寥子》《完整生命的三個層面》《一滴水可以活多久》;“守望理想”主題選入《白馬篇》《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命若琴弦》《西西弗的神話》《第三條河岸》等。每一單元都由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體的選文組成,表達同一主題。
3.教材裝幀設計應發(fā)揮“春風化雨”的美育功能
大學語文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人文學科,是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和審美素養(yǎng)的核心課程,大學語文教材不僅應該在編寫體例、選文內容上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教材的裝幀設計、內容配圖也應與內容盡可能達到和諧統(tǒng)一,發(fā)揮美育的功能。裝幀設計作為重要的“第一眼”印象,能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眼球,讓學生產生自發(fā)閱讀的興趣。那么具體應該如何設計呢?以目前通行的幾種代表性教材為例,徐中玉本的11個版本中,第一版至第四版的封面是一幅風雅清淡的竹葉圖,上有手寫書法“大學語文”四字,古風濃郁;第五版至第六版以簡約純色作底,封面文字是“大學語文”疊加拼音字母,現(xiàn)代風十足;第七版至第十一版再度融入古風元素,如文物、山水等,人文氣息撲面而來。近五個版本的封面裝幀風格是基于對大學語文的課程性質、育人導向的認知,力求在形式與內容上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學語文教材裝幀設計的審美不僅體現(xiàn)在封面設計上,還體現(xiàn)在內頁文章配圖上。例如,陳洪本就邀請了知名書畫家結合選文內容進行適配性繪畫,選文配以全彩插圖,注重體現(xiàn)大學語文的人文內涵,書畫共賞,也緩解了全文字閱讀可能帶來的視覺疲勞。
教材裝幀設計的方方面面在體現(xiàn)美的時候,和教材內容一樣,不能采用灌輸說教的方式,應采用“寄寓”的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知美、體悟美、欣賞美,起到一種春風化雨的藝術效用。
4.增設以思政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指導
除以上所說模塊化編寫以及選文的多樣性,在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上,可以增設以思政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指導,每篇選文不僅包括導讀、正文、注釋、作業(yè),還有關于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方面的建議,指導教師以思政教育為目標,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形式,提升教學效果。在筆者所執(zhí)教的高職院校,目前使用的兩本《大學語文》教材,在每篇選文之外,版本一配有導讀、注釋、學習提示、思考與練習;版本二配有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其中包括選文、注釋、作品簡介、作品賞析)、思考練習。以《采薇》為例,兩個版本的教材里都收錄了這篇文章,版本一在學習提示部分闡明了文本的主題內容與思想情感,對全詩內容以及藝術手法進行了具體賞析;版本二在作品賞析部分對全詩進行了逐層逐章逐句的分析,闡釋了其中的主旨情感。兩個版本在文本以外的指導內容里均挖掘了課文內容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等思政元素,但關注更多的仍然是課文內容本身,教學指導方面的思路主要是從作品解讀到思想內容提煉。教師在教學中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設計也無可厚非,但教學中課程思政形式相對單一,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吸引力不足,思政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也不高。在當今的新媒體環(huán)境之下,完全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建議在教材編寫中增加以思政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指導,借助多種媒體,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劇本創(chuàng)作、抖音短視頻、游戲開發(fā)、配樂演奏等對文本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讓學生能再現(xiàn)情境、融入角色、體悟情感、遷移自身,實現(xiàn)對思政過程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