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苗
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那么怎么才能不拘泥于寫作框架寫好敘事性散文呢?下面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經(jīng)典課文為例談一談敘事性散文的寫法。
一、敘事性散文視角的選取
敘事性散文必須選取第一人稱視角,因為敘事性散文的第一條時空路線,必須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用以感染他人,引起他人的共情和共鳴。只有選擇第一人稱才可以滿足這一寫作需求。敘事性散文的第二條時空線是隱藏的,往往是用回憶往事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大多是為了寫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觸和感悟。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分上、下兩個部分,運用第一人稱寫出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首先講述了在百草園的童年生活,展現(xiàn)了自己無拘無束、充滿童趣和童真的快樂時光;接著又寫了在三味書屋里枯燥乏味、充滿規(guī)矩與禁忌的少年時代。對比這兩個生活時段,能讓人感受到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的生活轉折。第二條時空線的回憶,引人對少年時代對人性扭曲的生活進行反思,在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讓讀者得到思想和情感的啟發(fā)。敘事性散文必須從“我”出發(fā),描寫在那個年代“我”經(jīng)歷過或“我”感受到的事,然后反思那個年代的事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產(chǎn)生的影響。
二、敘事性散文的畫面描繪
敘事性散文之所以要寫經(jīng)歷過的事,是為了通過描寫自己的生活細節(jié),讓讀者感受到這些事件的真實性。敘事性散文的畫面必須有真實感,因為有了真實的畫面感才能讓人產(chǎn)生共情和共鳴。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了拍雪人和堆雪羅漢,但這些童年事例都是略寫,而捕鳥卻寫得特別有畫面感。運用了“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等一連串的動詞描寫了捕鳥的細節(jié)。在寫三味書屋時,“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詳細的方位和動詞的運用,給人一種真實感和畫面感,將讀者帶入具體的情境中,能得到更多的感受和體驗。敘事性散文強調(diào)細節(jié)描寫,讓人從言行、動作、方位上感受到這就是“我”的真實記憶。
三、敘事性散文的情感表達
敘事性散文不以直接抒情為主,以間接抒情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但是它包含的感情更具有藝術感染力。敘事性散文以敘事為主,以抒情為輔,以篇幅計算,敘事性抒情散文的敘事篇幅占了4/5或更多,直接抒情只占1/5或更少。敘事性散文運用兩種時空分別表達情感:一個時空為過去式,通過畫面滲透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一個時空為現(xiàn)在式,要求寫出經(jīng)過這么多年后對自己的情感和態(tài)度進行反思。具有雙重時空的情感表達是敘事性散文的特征。
長媽媽為“我”講美女蛇的故事,這個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應用了美女蛇出現(xiàn)在墻頭,而且一笑以后隱身離開的奇詭事件;又講述了一個老和尚給予書生警告,告知書生不聽自己的就會大禍臨頭的恐怖事件;老和尚大戰(zhàn)美女蛇,最后收服了這條美女蛇。這種恐怖又詭異的事件嚇得“我”一到夏天就害怕,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多少年后,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那是一段多么珍貴的童年時光,那時能在百草園中自由玩耍、在雪中嬉戲、聽長媽媽講故事,那樣的不舍的情感就滲透在這些畫面中。
四、敘事性散文的對比
敘事性散文中選取的事件通常都戲劇化,運用前后事件的對比表現(xiàn)自己的情感變化、自己的反思和體驗等。敘事性散文可以表現(xiàn)人、事、物三者的變化,敘述經(jīng)歷過一些事情后,“我”對人、事、物看法的差異。敘事性散文以敘事為對比核心,人和物只起輔助對比的作用。
1.人物對比
人物對比寫的是自己心中人物的印象,這種印象可能被強化,也可能改變過去的印象。由于具有主觀性,人物可能呈現(xiàn)出某種符號特征,也就是說可以應用符號化的人物,表現(xiàn)事件的價值和意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正面描寫的人物只有兩個:長媽媽和書院先生。長媽媽用給“我”講睡前故事的方法表達精神的關懷。即使長媽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也能夠展現(xiàn)關懷與疼愛。書院先生行了拜師禮以后,就成了師父,除了讀書就是讀書,在學生不讀書的時候,自己一面讀書,一面讓自己的脖子拗過去,極具畫面感。書院先生是慈愛的,但是這種迂腐的做派讓人難受。這種人物間的對比,能讓人覺得長媽媽真正關心孩子的心靈,而書院先生卻扭曲和異化了孩子的心靈。在描寫人物時,作者還專門寫了長媽媽沒有知識,想讓書屋先生解答“我”的難題的事,但是書屋先生根本無視“我”的問題,這與長媽媽對“我”好奇心的回饋形成了對比,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的長媽媽用志怪故事滿足“我”的好奇心,讓“我”感受到了快樂。
2.敘事對比
敘事性散文的敘事是對比的核心。敘事性散文常常選用一件事或多件事進行對比,用事件前后發(fā)生的一些變化,表現(xiàn)“我”的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這是敘事的關鍵。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講述了幾件具有代表性的小事,表現(xiàn)了“我”童年在百草園的生活有多么快樂、在三屋書屋的生活有多么壓抑。在百草園中快樂的童年生活事件有:在百草園中快樂地游玩、聽長媽媽講志怪故事、冬季依閏土父親的辦法捕鳥。作者選用典型事例,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了童年在百草園生活的快樂。在三味書屋,偷偷地去玩、被抓回來后念書以及偷偷描繡像等事件,表現(xiàn)書屋先生一味教孩子念書,而不講書中道理,對“我”來說,這是有悖于天性、是束縛人的地方。從情態(tài)語言的應用上,在百草園時代,“我”眼中的世界是多彩的,也是鮮活的,“我”對百草園中的世界有真實的反應;而在三味書屋時代,“我”或者偷偷逃出去在園子里玩,或者在上課的時候偷偷描繡像畫,雖然也跟著讀書,卻只感覺讀的那些書死板,認為書屋先生迂腐的姿態(tài)特別好笑。
3.事物對比
敘事性散文的狀物目的,是為了回憶一個人或者一種感覺,所以狀物不是重點,重點在于寫出那種特殊的感受和體驗,寫出物是人非的感覺?;貞浲舻娜恕⑹?、物,會有怎樣的情感變化呢?面對物是人非,會有怎樣的感慨呢?借物抒情,表現(xiàn)思想和情感的變化才是事件對比的重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了兩個空間,一個是百草園,一個是三味書屋。在百草園中,“我”感受到的都是快樂的情感和記憶;在三味書屋中,“我”感受到的是虛度光陰,留下的是偷偷出去玩的記憶。這兩個空間的對比,完美地展現(xiàn)了“我”的童年時光和少年時光之間的差異。
五、敘事性散文的文化滲透
文化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包含藝術、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方方面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情感和價值觀。當浸潤在某種文化中,文化會左右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人們會下意識地認為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反思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思想和意識的影響,是敘事性散文的思想升華。
我們都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在孩童時代,我們無憂無慮,不用承擔家庭的責任,除非家庭經(jīng)濟條件實在太差。人們常說:“孩子還小,慢慢教,再大一些就會懂事了,不要強迫他?!比欢坏┻M入少年時代,家庭的期望和責任都必須由少年承擔。“我”就要承擔起家庭的重責,要努力讀書、做官、爭取功名,這是唯一一條光宗耀祖的道路。然而周圍人沒有看到時代對人的影響,當封建王朝走向末路時,讀書和做官還有什么意義?敘事性散文不是批判哪一個人物、哪一件事、哪一件物品對人的影響,而是在某文化中有一種統(tǒng)一的文化意識和文化的趨同性。而面對這樣的成長歷程,面對這樣的文化氛圍,我們難道不該反思:究竟這樣畸形的文化,是由怎樣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