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展艷
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針對整本書進行的自主閱讀多停留在讀完了和獲取信息的層面,削弱了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教師可以采取多樣化的舉措,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的主題為“笑與淚,經歷與成長”,《城南舊事》是該主題下經典的共讀書目之一,呈現(xiàn)了英子成長的歷程,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下面以語文名師焦玫執(zhí)教的《城南舊事》為例,探討整本書閱讀的操作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學習情境的設置要符合核心素養(yǎng)整體提升和螺旋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語文學習情境源于生活中語言文字運用的真實需求,服務于解決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問題。”[1]45《城南舊事》展現(xiàn)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京城南的生活。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民國時期北方都市生活距離現(xiàn)在較為遙遠。真實的情境有助于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點燃學生的閱讀興趣。
上課伊始,教師創(chuàng)設了走進畢業(yè)季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回味小學閱讀之旅。教師在課件上出示了學校長滿書的“大樹”,“樹”上掛滿學生小學階段讀過的書,包括《神筆馬良》《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十萬個為什么》……隨后,教師出示了《草房子》中桑桑登上房頂看油麻地小學的片段,學生從中可以感受到桑桑告別童年的悲傷。繼而教師出示了《城南舊事》中英子畢業(yè)時同學們唱驪歌的片段。
我唱了五年的驪歌,現(xiàn)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離別是《城南舊事》的重要線索。教師運用奧蘇貝爾提倡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將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關聯(lián)在一起,在引入主題時,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進行層層鋪墊,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有意義的情境,使其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真實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帶著期待開啟整本書閱讀的旅程。
不同于單篇文本,整本書篇幅長,內容豐富,文字量大。在持續(xù)的閱讀推進中,教師需要籌劃閱讀路徑來達成學習效果。同時,有效的整本書閱讀還需要學生依據(jù)具體的文體進行把握?!冻悄吓f事》是自傳體小說,敘述故事是小說的本質。因此,教師要在閱讀中緊扣小說的體裁特征,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研讀文本。
閱讀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引導學生把握文本言語形式。[2]《城南舊事》包含了英子不同成長時期的故事,呈現(xiàn)故事的基本內容時需要有所側重。教師通過問題支架、表格支架,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共學。
從五個章節(jié)中任選一個,思考:這個故事中的人和事為什么令英子難以忘懷?
共學提示:閱讀中關注描寫,在書中批注你的體會;借助表格,邊閱讀邊做記錄。
我選擇的章節(jié)難忘的故事難忘的人(寫出難忘的原因)
上述學習單中,可視化的閱讀支架為學生提供了指引。人物、情節(jié)是小說的關鍵要素。基于此,教師依據(jù)作品的文體特征確定了課堂教學內容。通過學習單,學生可以對作品內容進行回顧,聚焦一個章節(jié)進行重讀,從細微處入手,直面文本的言語形式,以小見大。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深入文本,將人物和情節(jié)一一定格,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感受“難忘”這一情感的基調。
比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閱讀了秀貞與妞兒相認的場景。
“小桂子!是我苦命的小桂子!”
秀貞把妞兒從我身后拉過去,摟起她,一下就坐到地上,摟著、親著、摸著妞兒。妞兒傻了,哭著回頭看我,我退后兩步倚著門框,想要倒下去。
書中的細節(jié)描寫特別感人?!袄^去”“摟起”“坐”“摟著”“親著”“摸著”,一系列動作描寫就像慢鏡頭,體現(xiàn)了深厚的母女情,也讓故事的結尾更令人悲傷。學生通過分享、匯報表達了他們對故事情節(jié)的理解和對人物形象的把握。
小組交流、師生對話拉近了學生和妞兒、秀貞、蘭姨娘、宋媽等人物的情感距離,學生在閱讀中提升了對文字的敏感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不同的資源,提升整本書的閱讀效果?!墩n程標準》提出:“根據(jù)開展讀書活動的實際需要,合理推薦和利用適宜的學習資源,如拓展閱讀的書目、參考資料,以及相關音頻、視頻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閱讀體驗,拓寬閱讀視野。”[1]33-34《城南舊事》是經典的文學作品,教學中可采用的輔助資源是多樣的,如插圖、拓展閱讀書目、影視作品等。
畫家關維興為《城南舊事》一書繪制了插圖。插圖選擇水彩暈染的方式,符合作品的情感基調,讓讀者仿佛回到了作者溫馨而又鮮活的童年時代。圖中的人物沒有大喜大悲,符合林海音的文字帶給人的淡雅憂愁的感覺。因此,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城南舊事》時,結合插畫談自己的思考。
除此之外,吳貽弓導演鏡頭下的《城南舊事》也耐人尋味。課上播放的視頻呈現(xiàn)了影片中不同的離別場景。欣賞影視作品后,教師讓學生思考:電影用《送別》這首歌作為主題曲,你能理解導演的用意嗎?這個問題與課堂教學主線呼應。影視片段激活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師生通過文本閱讀對“離別”進行了探討:原著中多次出現(xiàn)《送別》的歌詞,呼應了書中一個個別離的故事。以《送別》作為背景音樂的影視片段帶著一種凄清、悠遠的味道。當學生靜心欣賞時,他們心中升騰起淡淡的憂傷,情感迅速與文本關聯(lián),其情感體驗得到升華、受到滋養(yǎng)。
跨媒介閱讀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書籍、插畫、電影三者整合,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魅力,從中獲益。
閱讀教學的本質是多重對話。師生在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和相互對話中,溝通彼此的歷史文化語境,建構知識,形成理解。[3]閱讀分享打開了作品與學生之間的對話通道。由此,閱讀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的表層,還豐盈學生的精神世界。
學生運用多種閱讀策略觸摸文本,品味作者描繪的童年生活,獲得了細膩的感受和體驗。課堂上,教師設計分享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引導學生關注作品細節(jié),讓學生的閱讀收獲有輸出的平臺。
師:同學們閱讀后有什么發(fā)現(xiàn)和收獲呢?
生: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作者林海音童年的故事。
生:這本書選取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的五個故事。我想這些人和事可能都對作者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生:我在閱讀的時候梳理了一張思維導圖。我發(fā)現(xiàn)這幾個故事是按英子的成長時間排列的。
師:(拿起思維導圖)其實這五個故事從結構上來說并沒有特別緊密的聯(lián)系。同學們制作思維導圖發(fā)現(xiàn),英子成長的過程通過這五個故事串聯(lián)起來,這就是結構上的穿針引線法。我們做了一張思維導圖就發(fā)現(xiàn)了結構上的秘密。
整本書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設置的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不會無話可說,這有利于學生形成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綜合性的語言實踐任務引導學生回顧閱讀的過程,明確整本書的架構,有助于學生建構閱讀的意義,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檢視自己?!遍喿x作者的故事,學生會聯(lián)想到自己童年的成長歷程。文本與生活關聯(lián),拓寬了學習的空間,提升了閱讀的實效性。本課中,教師這樣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
英子的故事可以用插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也可以通過拍電影來表現(xiàn),還有人為《城南舊事》寫了組曲呢!你們的童年故事是不是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xiàn)呢?
鏈接生活,說切身的經歷是閱讀教學常用的策略,它能架起文本與生活的橋梁,增強課堂的活力,增加教學的意義。學生在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時,一方面重溫主人公的故事,汲取成長的力量,實現(xiàn)自身體驗與文本的個性化融合;另一方面,從與同伴的分享交流中獲得知識及資源,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比如,有學生用照片記錄自己的成長故事,并寫下相關文字。
我最難忘的是同學們一起到前門大街研學。我們在茶樓學習制作抹茶,看著一片片茶葉在小石磨的轉動下變成清香的茶粉。雖然胳膊酸痛,但是品嘗著自己制作的抹茶,心中無比快樂!我們用照片記錄下這快樂的時刻。
圖片、照片、視頻、文字等都可以成為學生有效記錄的方式。
綜上,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需要了解學生的閱讀基礎和閱讀需求。推進閱讀的進程需要籌劃實用的策略,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真實的閱讀分享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推動整本書閱讀,使其陪伴學生成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值得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