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晚明特殊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推動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王鐸是一位有才華的書家,其作品中的字組、字勢、章法布局、空間布白等,在今天看來仍然十分新穎、有創(chuàng)見,值得去深入研究。研究王鐸的資料雖非常多,但專門研究王鐸草書章法特征的仍是少數。因此,圍繞王鐸的草書作品,總結其草書產生的政治背景、晚明的審美思想及其本人的心性對其書法的影響等,研究王鐸草書的章法,并分析王鐸草書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王鐸;晚明美學;章法;草書
一、王鐸草書產生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晚明是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禪宗思想十分流行,從哲學到藝術,都表現出強烈的個性解放傾向,出現了一大批重個性、重情感的藝術家,也使得明初程朱理學和前后七子提倡的擬古主義遭到批判。王鐸正是這種個性解放背景下走出的一位書家。崇禎十年(1637年),王鐸受命返京任少詹事職,他深知做官的艱難,在答謝張首輔推薦其升職時云:“我無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書數行也?!边@體現了他無意政治上的追求,而只以書法寄托人生的思想[1]。崇禎十一年(1638年),王鐸多次上書彈劾楊嗣昌,惹崇禎皇帝大怒。待至弘光元年(1645年),此時王鐸已經對朝廷失去了信心,準備回鄉(xiāng)歸隱,但因幾番失去機會,最終迫不得已與錢謙益等選擇了歸順清軍,自此成為貳臣。盡管他在晚年位高權重,但其并不想與清廷合作,并多次在詩文中抒發(fā)自己內心的痛苦,因此對于清王朝來說,他是非常不受歡迎的人。歸順清軍成了王鐸人格上的污點,這自然影響到了歷史對他的評價。在坎坷動蕩的一生中,王鐸以書法托其心志,寄寓不平,留下了數量巨大的書法作品墨跡、詩文手稿、銘石刻帖等。其代表作品有《龜龍館帖》《瑯華館帖》《擬山園帖》《弘月館帖》等。
(二)晚明的審美思想
明代中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晚明書家對物質的追求與重視,既受到王陽明心學的影響,也受到當時經濟結構變化的影響。對晚明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的思想家李贄,具有強烈的革新思想,他把王陽明的學說推向了極端,主張人內在的本性。李贄強調童心,他認為文章要出自真情,才會有強烈的感染力。湯顯祖更是在作品與作者之間建立了具體聯(lián)系——“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氣者,全在奇士。士奇則心靈,心靈則能飛動,能飛動則下上天地,來去古今,可以屈伸長短生滅如意,如意則可以無所不如”[2]。湯氏認為當一個作家是奇士時,其作品自然會出類拔萃,這說明了書家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并將這種思想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在當時的著作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文學家和藝術家用“奇”來評論他們贊揚的文藝作品。正是因為出現了“尚奇”這一晚明美學思想,王鐸也用“奇”字作為批評詞匯,例如奇曠、奇怪等。王鐸草書用筆險勁沉著,敢于造險,在其草書作品當中能看到有很多比較奇怪的字。如在作品《雒州香山作行草詩條幅》中,他以漲墨的手法構成了筆畫與墨塊的對比,使得有的字空間特別茂密,字間呼應或左或右,有虛有實,有連有斷。另外,在有的草書作品當中,只要出現一組茂密的線組,便會有一組疏密的線組與之對應。
(三)王鐸的心性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書概》中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盵3]書家的作品與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例如歐陽詢是一位非常嚴謹的書家,他的作品《九成宮醴泉銘》當中點畫就表現得非常嚴謹,筆法也比較細膩。如果隨意改變筆畫的形態(tài),字的重心就會偏移,所以粗心的人是寫不好這個作品的。與歐陽詢這位嚴謹的書家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晚明的書家王鐸,王鐸的性格敏感、倔強,他是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文人,對于明朝還是很忠心的。投降清朝成了他的一個巨大的思想包袱,于是他便把這種郁悶的心情寄托到書法中,以此抒發(fā)自己內心的痛苦。
王鐸的書法個性張揚,甚至可以用“狂”來形容其作品。王鐸的草書作品大多是長幅巨作,可長達兩三米,氣勢豪放,猶如長江大海。例如其以草書寫的唐詩十首,筆力雄厚,點畫遒勁婉轉,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參差,墨色的對比表現非常明顯,極富感染力。在《旅夜書懷》這首詩當中,整體的氣勢非常連貫,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字距較小,結字比較大,第五行的字表現得非常小,與前幾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后一行“沙”字的最后一筆拉得特別長,可見其用筆之大膽、性格之灑脫。與之相似的是《江南旅情》,其中“聲”字獨占一行,最后一筆也是特別長。在王鐸的草書作品中,把筆畫拉得特別長的這種處理方法還有很多。王鐸在字法的處理上敢于造險,使得疏密的對比非常強烈,達到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境界。
王鐸的書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與他學習的勤奮和取法的多樣性密不可分。王鐸學習書法特別刻苦,曾自定日課:“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以此相間,終身不易?!蓖蹊I行草書學習“二王”、顏真卿、米芾,多次臨寫《淳化閣帖》,達到爛熟于心、能夠隨機背臨的地步,可見他學習書法的用心。因此在學書的過程中,應有創(chuàng)新精神,在臨摹古人的作品時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下筆時才能靈活運用。書家自身的修養(yǎng)對自己的作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學書過程中,我們也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二、王鐸草書的章法
(一)字勢
東漢蔡邕在《九勢》中有言:“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盵4]字勢在書法作品當中至關重要,如果書家的作品是四平八穩(wěn)、方方正正則毫無意義。王鐸在其草書作品當中就特別注重勢的拓展及行列的擺動,為了給人們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因而夸張字的左右取勢。例如《臨王曇首昨服散帖》(圖1)當中,“請”字左低右高,右邊的月字向右下傾斜。在一個字當中,粗細的對比能夠造成一種勢態(tài),可見這個字的處理方法十分巧妙。此外還有“故”字,其橫畫比較長,左邊低、右邊高。左邊的古字較右邊的筆畫較短,整個字看起來要往左下倒。但最后一筆拉得較長,和下一個字連接,達到一種和諧的效果。
再如《臨張芝帖》(圖2),“潛”字左邊的三點水,第一個點畫和第二個點畫為弧線,第二個點畫和第三個點畫在一條直線上。這個字三點水和右半部分之間留有大量的空白,形成往右上傾斜的字勢。“終”字左邊長右邊短,給人的感覺較穩(wěn),如果將這個字處理成左短右長,那么其視覺效果將會有很大的改變。“理”字左低右高,右半部分“里”字的最后一筆比左半部分“王”的最后一筆的位置高,為一個梯形結構?!爱敗弊稚习氩糠滞笙聝A斜,下半部分較平穩(wěn),書者將這個字處理得十分有趣?!白颉弊肿蠖逃议L,在這個字當中共有三個豎畫,第一個豎和第三個豎相比較短,中間的豎最短?!坝巍弊肿蟮陀腋撸麄€字看起來比較傾斜,左邊的筆畫較短,把整個重心拽回來,達到一種和諧的效果。
(二)字組
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時,如果作品當中的造型都相同,那么就沒有書法藝術可言了,整幅作品將會變得了無生趣。要想讓作品變化多端,那么字組的表現是非常重要的。在古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字組的運用,例如在王獻之的《中秋帖》中,簡單的三行字就出現了很多字組的變化,大多是以兩個字為一組。這種字組的運用增添了作品的活力。王鐸作品中的字組也十分值得探究,在其草書作品中,出現了很多通過牽絲連帶構成字組的表現方式,打破了整幅作品僵硬的局面。例如在《草書高適七絕萬騎爭歌楊柳春詩立軸》(圖3)中,就出現了“歌楊柳”“到處盡逢”“太平人”等字組,給整幅作品增添了活力。
(三)疏密
疏可給人寬廣的空間感,密可給人一種緊張感。書法作品只有疏密得當,才稱得上一幅精彩的作品。楊凝式的《韭花帖》整幅作品較疏朗,在一些結字當中就有疏密的變化。疏密對比這種處理方式在晚明王鐸的作品中也非常常見,其草書《錄語》軸中疏密的對比表現就特別明顯。例如“而”的左半部分特別密,右半部分特別疏,“能”字左疏右密,“電”和“章”上松下緊,“熙”字上半部分特別密,下邊四個點較疏。在其作品中,有字內空間的疏密,也有字與字之間的疏密,讓人看起來覺得很舒服。如果一個字過密,會讓人感覺喘不過氣,過于疏的話,則會讓人感覺字的凝聚力不夠,因此在字形結構中疏密的處理十分重要。通過字形疏密的對比,字的空間沒有被平均分割,可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給整幅作品增添活力。
(四)收放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云:“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盵5]王羲之在《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盵6]從這些論述中都可以看出字形收放的重要性。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如果把字都寫得方方正正,則會顯得無趣,字形有收放,才可以使作品看起來比較生動。
三、王鐸草書對后世的影響
(一)對傅山的影響
王鐸草書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對傅山的影響是較大的。傅山和王鐸的書法風格較接近,如鄭榮明在《明代草書簡論》中講:“傅山師王鐸,故其書有王鐸之跡,但其筆勢的矯健流暢,筆意的連綿纏繞,結字的支離拙丑,都讓人感到另一種雄狂的風格。”王鐸在章法、墨法上對傅山都有影響,如傅山《草書七絕立軸》中墨色的變化特別明顯,且在這幅作品當中共有六個字的最后一筆拉得特別長,這種處理字形的方法在王鐸的作品當中也有體現。在作品當中有大量的團塊出現,疏密的對比十分明顯,且傅山的書法作品當中字勢左右欹側,行軸線的擺動沒有固定的模式,變化十分豐富。
(二)對林散之的影響
林散之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在書法、詩文、繪畫等多個領域都有所研究,書法方面以草書成就最為顯著。其書法遠追“二王”、懷素,近學王覺斯、祝希哲等。林散之六十歲開始專攻草書,尤其是學習王鐸的草書。王鐸草書強調字形的欹側,字的空間特別緊密,章法上注重字的連帶關系。從林散之的《秋興八首后四首》中可以看出其起筆處學習王鐸的用筆方法,轉折處多用方折頓筆,章法上筆斷意連、上下呼應。林散之的草書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與他的勤奮、博學、頓悟是密不可分的,他的書法對同時代的書家及對后世的書家都有很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王鐸的草書骨氣深厚,氣勢磅礴。通過分析王鐸草書的章法,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王鐸草書字組的變化形式,以及其學書的觀念。王鐸堅持“一日臨帖,一日應索請”,可見其草書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與他的勤奮是息息相關的。他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啟示我們在學書的過程當中應該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從王鐸的草書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其字形大小錯落有致,結字的收放特別明顯,我們在創(chuàng)作時可以把這種方式運用到自己的作品當中。此外,王鐸還特別注重臨寫。當今很多學書者很少多次臨寫一個字帖,在學習時最多臨寫幾遍就轉換成另外一個字帖,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當中,我們應該專注于一個字帖來學習其作品中的內容,爭取做到能夠對所寫的內容進行背誦,將臨摹時學習到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
參考文獻:
[1]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356.
[2]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15.
[3]劉熙載.藝概·書概[M]//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715.
[4]蔡邕.九勢[M]//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6.
[5]董其昌.畫禪室隨筆[M]//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540.
[6]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M]//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26-27.
作者簡介:
張淑琴,山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