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調(diào)研彝族儺戲“撮泰吉”文化民俗的現(xiàn)狀,研究其主要人物形象的個性、結構、語言、場景的藝術規(guī)律等,總結其特點并進行理論基礎歸納,探索在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如何使用鋼琴音色織體來塑造“撮泰吉”主要人物形象的表達途徑和方法,促進其在當代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推廣和藝術轉(zhuǎn)化。
【關鍵詞】鋼琴組曲;撮泰吉;彝族;儺戲
【中圖分類號】J62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2-0045-04
【基金項目】2021年四川音樂學院一般項目:“彝族儺戲“撮泰吉”在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研究:以鋼琴組曲《撮泰吉》為例”(項目編號:CYXS2021004)。
一、“撮泰吉”闡釋及其文化民俗現(xiàn)狀
(一)彝族儺戲“撮泰吉”闡釋
撮泰吉被譽為“人類的祖宗戲”,“人之初,戲之始,彝之源”。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這部貴州威寧彝族苗族自治縣的地方儺戲撮泰吉經(jīng)過了30多年的發(fā)掘和挖掘,一直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按樘┘笔且徊恳驼Z音譯地方儺戲。在彝語里,“撮”指的是鬼魂,“泰”指的是演變,“吉”指的是游戲,所以它被簡稱成“變?nèi)藨颉保敲枋鲆粋€關于人類進步過程的故事。這部儺戲講述了人類從猿類進化而來的故事,從無法站立行走到可以蹲著走路,從無法說話到可以通過氣聲發(fā)出各種奇特的音調(diào),都展現(xiàn)了人類的多樣性和智慧;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類從游牧的生活方式轉(zhuǎn)向農(nóng)耕,增添了許多新的景象,如開墾、播種、收獲等;這部儺戲不僅展示了人類的生殖本能,而且還通過祭祀祖先的靈魂來祈求子孫后代的平安,以及采取各種方法驅(qū)避邪惡。
(二)彝族撮泰吉文化和民俗的當今發(fā)展狀況
撮泰吉是彝族傳統(tǒng)的一種宗教儀式,它不僅是一種傳承自古老的民俗,更是彝族人們向祖先表達敬意、祝福、求福、求平安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在彝族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層面上都占據(jù)著主導。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擁有深厚的戲劇理論和形態(tài)學研究價值。生產(chǎn)和生活的表演活動為人類學和民族學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從而為這些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撮泰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貴州威寧彝族苗族地區(qū)的一個偏僻山區(qū)里,它的傳播幾乎完全不受外界的影響,但是隨著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這種只被少數(shù)人掌握和傳承的藝術變得越來越脆弱,一旦出現(xiàn)問題,就可能導致它的毀滅性結果。因此,我們有責任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撮泰吉文化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2006年5月20日,“撮泰吉”被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法》,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今天,“撮泰吉”以其精彩絕倫的藝術風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從威寧自治縣板底鄉(xiāng)倮嘎村傳播到全國各地,讓彝族村落更加美麗多彩,讓世界充滿了驚喜。2011年,貴州省“撮泰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條例》發(fā)布施行,以“以搶救第一位、科學合理使用、繼承開發(fā)”的原理,強調(diào)真實感和整體,以期望能夠更好地促進“撮泰吉”的可持續(xù)開發(fā)。彝族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知識和勞動經(jīng)驗應該被傳承下去,以便為后代留下寶貴的財富;“撮泰吉”這一非遺文化不僅是一段重要的記錄,描述了原始人類在漫長的勞動歷程中,如何從猿類進化為人類;更是一部“情景再現(xiàn)”以古代人類演變?yōu)榛A的重要歷史著作。
二、“撮泰吉”中主要人物的個性、結構、語言和場景獨特的藝術規(guī)律
“撮泰吉”活動旨在消弭厄運、祈求幸運,包括祭祀、表演、慶祝等活動。其中,“掃火星”活動只有正月十五才會舉辦,整場活動均于夜間完成,夜幕降臨,空中彌漫著迷離、詭異、驚險的氣息,火炬、燈籠熠熠生輝,景象宏偉壯麗。
“神鬼”在“撮泰吉”中被視為古老的祖先的化身,他們以未完成進化的猿猴特征為外表,給人以神秘的感覺;他們的形象是戴著一個突出的大鼻子的面具,身穿黑色的衣服,纏著一條白色的帶子,其頭飾是尖頂形的,行走時采用羅圈腿的姿勢,說話時發(fā)音含糊不清。在整個表演過程中,所有人都必須用角色的名字來稱呼彼此,因為擔心會被遺忘。過去的演出通常是在夜晚進行的,舞臺位于村莊后面的平坦區(qū)域,用燈籠和火炬照亮周圍,面具則放置在村莊附近的山洞里。
“撮泰吉”的表演由十三位演員組成,其中六位扮演人類,三位扮演獅子,兩位扮演黃牛,另外兩位則負責敲擊鑼鼓。六位主角分別是:山林老人惹戛阿布,有兩千歲的高齡,他身著巫師服飾,卻沒有佩戴面具;阿布摩,彝族長者,有一千七百歲的高齡,頭頂著一頭精致的白色披肩長發(fā);阿達姆是一位彝族的長者,已經(jīng)一千五百歲了,她沒有佩戴任何頭飾;麻洪摩,一位苗族老年男性,已經(jīng)一千兩百歲了,他戴著一副黑色的眼鏡;嘿布,一位漢族長者,已經(jīng)一千歲了,佩戴著兔唇頭飾;阿安,他是阿布摩和阿達姆的兒子,戴著一副完全沒有面部表情的帽子。據(jù)傳,在最初的劇本中,阿安這個角色沒有登場,只是用一個布袋子來代替。后來,演員們納入了阿安這個角色,因為他已經(jīng)演了很多年,應該已經(jīng)長大了。這些角色的面具尺寸一般為一尺,前額凸起,鼻子直立,眼睛及嘴巴處都有一個小洞,用鍋煙將之染成黑色,再用石灰和粉筆在額頭和臉上繪制出各種線條,黑白相間,給人一種粗獷、神秘、莊重、古典的感覺。在這個表演中,那些沒有佩戴頭飾的人被稱作山林之王,他們整體代表著大自然和智慧。
三、鋼琴組曲《撮泰吉》的藝術轉(zhuǎn)化與寫作研究
(一)撮泰吉中的音樂形態(tài)
“撮泰吉”表演的伴奏樂器主要包括民族打擊樂器中的鑼鼓類和?類,這些打擊樂器的音色各異,技術技巧主要有重擊、輕擊、悶擊、擊打鼓邊、擊打鼓棒及各類雙擊、單擊、掩音、揣鑼、擦鑼等形式。在表演中用于人物的上、下場、起到引領、叫停以及配合表演者渲染情緒等作用。有高低音色線條,有各類復雜的節(jié)奏形態(tài),表演過程中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韻律。需要表演者彼此之間高度的默契來進行配合,打擊樂的變化整體上具有濃郁的民族語言特點。
“撮泰吉”的念白通常是由四個、五個或者六個字組成的有節(jié)拍的語調(diào),念白是“撮泰吉”儀式中最重要的表達手段,它以模糊的語調(diào)和長短不一的聲調(diào)來傳達信息。在表演時能夠讓觀眾感受到濃厚的氛圍。音調(diào)通常是在二度音程之間發(fā)生變化的。誦腔的主要特點是語調(diào)的裝飾性變化,可以分為低音和高音兩種。在儀式的占卜和選擇吉日時,人們會用低聲吟唱來表達祝福,這種方式通常伴隨著快速的節(jié)奏和各種長度的語言。高聲呼可用于多種儀式,它的音色優(yōu)美、氣勢磅礴、節(jié)奏鮮明,通常與唱腔結合使用,以五言、七言、三言、九言、十一言等形式表達出來。
“撮泰吉”的聲腔在祭祀的畢摩儀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具有獨特的傳統(tǒng)民族風格,表現(xiàn)出彝族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其音樂風格多樣,包括述靈、祭祀、招魂、獻茶、敘事等二十多種。
過去,“撮泰吉”民俗文化的研究集中在傳統(tǒng)戲劇和舞蹈理論方面。“撮泰吉”人物形象的研究與探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將它們應用于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并且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運用本民族音樂語言來表達音樂。通過這項工作,我們可以不斷提升我們對民族化鋼琴創(chuàng)作技法的理解。努力提升民族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水平,并不斷進步;通過這種嘗試,我們可以在實際的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中取得成功并促進進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傳統(tǒng)的西方作曲方式的看法正在發(fā)生改變。這種變化促使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和應用民族音樂語言來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
(二)鋼琴組曲《撮泰吉》的創(chuàng)作特點及音樂分析
1.鋼琴組曲《撮泰吉》的敘事手法
在鋼琴組曲中,可以使用鋼琴音色織體來塑造彝族“撮泰吉”主要人物形象的表達途徑和方法。這首鋼琴組曲采用戲劇性的敘事手法,分四個部分來表現(xiàn)“撮泰吉”中最具代表性的阿布摩、麻洪摩、嘿布、惹嘎阿布四個人物形象。其一:“惹嘎阿布”為山林老人或山神,兩千歲,是自然神與智慧的化身,他不戴面具,用正常人的語調(diào)說話;戴著青布做的包頭,頭上插著玉米棒,胡須是用細繩或麥草制作的,象征著長壽;他還戴著兩個雞蛋殼做成的眼睛,據(jù)說這樣可以看清事物的變化與發(fā)展。扮演者多為世襲祖?zhèn)髦贫?,一般不能改變。其二:“阿布摩”為老爺爺,一千七百歲,戴著白胡須面具,他的面具最寬大厚重,畫著橫波浪的白紋飾,戴著黑巾做的圓錐狀包頭,是角色“阿達姆”的配偶。其三:“麻洪摩”為苗族老爺爺,一千兩百歲,戴著黑胡須面具、畫著豎式波浪的白紋飾。其四:“嘿布”為漢族老爺爺,一千歲,戴著兔唇面具。
2.鋼琴組曲《撮泰吉》的曲式結構
鋼琴組曲《撮泰吉》的四首組曲均運用中國傳統(tǒng)曲式結構,四首分別為:二段體、三段體、循環(huán)體、變奏體。其中第一首組曲“阿布摩”采用二段體結構,第二段的主題由第一段引申發(fā)展而來,各段由大于樂段的散樂段結構構成,在兩個展開式段落的最后,第二段末尾再現(xiàn)第一段開頭的材料作為結尾,通過相同的部分把兩段統(tǒng)一起來;第二首組曲“麻洪摩”采用三段體結構,其中各段則由新材料構成無再現(xiàn)的曲式結構。各段由一段體構成,三段之間在音樂材料和性質(zhì)上形成不同程度的對比;第三首組曲“嘿布”采用循環(huán)體結構,由四個段落組成,有一部分音樂在段尾反復出現(xiàn)達三次形成合尾式結構,而在它各次出現(xiàn)之間,插入由新材料構成的部分;最后一首組曲“惹嘎阿布”采用變奏體結構,共有一個主題及三次變奏四個部分組成,其中各類民間音樂裝飾性加花手法、增板減板變奏、速度變奏等交替運用。
四首組曲的各段落內(nèi)部結構中,則采用呼應的兩句及三句式、起承轉(zhuǎn)合句式、拆頭拆尾句式、合尾句式等各類民族句式進行寫作。
3.鋼琴組曲《撮泰吉》的音樂素材及調(diào)式和聲
鋼琴組曲《撮泰吉》的音樂素材及調(diào)式和聲均以彝族儺戲?qū)嵉夭娠L素材為基礎,其中調(diào)式以五聲性四音列為主、三音列及五音列的組合為輔。大量使用各類裝飾音,讓音調(diào)與撮泰吉中人物的語氣、語調(diào)、語感緊密相關,這樣創(chuàng)作出的旋律線條純樸而富于激情。和聲中包括旋律的特定音調(diào),和弦排列縱向及橫向的組合方式及疏密關系、音區(qū)的高低等按照鋼琴的演奏習慣,制造各類民族和聲的功能運動及色彩變化,以豐富作品中的和聲的表現(xiàn)力。另外,具有強烈民族特點的附加音及派生性和弦結構的寫法來自旋律的各類音列組合。
4.鋼琴組曲《撮泰吉》的節(jié)奏及鋼琴配器音色
此曲綜合運用各類鋼琴左右手演奏技法的簡單及復雜節(jié)奏形態(tài)。利用各類鋼琴的觸鍵技巧、左右手交替、踏板等演奏法讓作品的音色表達更為豐富形象?!洞樘┘蜂撉俳M曲遵循民族語言特點及審美表達,其中使用了大量的散板及變換拍子等手法,不受有規(guī)律的節(jié)拍束縛,以更加自由地表達“撮泰吉”的節(jié)奏形態(tài);配器上運用了各種八度、大小二度、不規(guī)則的音塊織體、琶音織體等音色形態(tài),表達了“撮泰吉”儀式中的舞蹈肢體語言,使用鋼琴的擊打模仿伴奏的民族打擊樂的復雜節(jié)奏形態(tài),使用鋼琴各音區(qū)音域色彩對比及音量力度對比進行音樂情緒的渲染。
這首鋼琴曲由作者于2018年創(chuàng)作,并多次在各地音樂會展演。以此曲作為基礎,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素材在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寫作基礎和實踐經(jīng)驗。
四、結語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地區(qū)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民間文化遺產(chǎn);而威寧板底鄉(xiāng)倮嘎村彝族儺戲“撮泰吉”,又呈現(xiàn)著歷史悠久而獨特的風格色彩。民族文化的傳承是多樣化的,將少數(shù)民族音樂素材應用到鋼琴創(chuàng)作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藝術轉(zhuǎn)化形式之一。
通過對彝族撮泰吉人物形象的整理和研究,總結其特點并進行理論基礎歸納。探索其在具體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和發(fā)展。為民族作曲技術理論進行更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為更多的作曲者和學習者提供更為多樣化的民族化音樂作曲理論基礎。從彝族“撮泰吉”保護與傳承的一些相關問題入手,這樣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和提高,從而彌補民族音樂傳承的局限性。針對前人對“撮泰吉”音樂沒有涉及在西洋樂器鋼琴上的創(chuàng)作進行相關研究,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能多樣化、多層次地對彝族“撮泰吉”音樂進行合理利用與傳承發(fā)展,讓它具有更廣泛和更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琨亞.貴州行知書[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2]申滿秀.貴州歷史與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3]索曉霞,李菲.多彩貴州[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黃才貴.貴州民族文化論叢[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5]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
[6]李子和.信仰生命藝術的交響:中國儺文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7]吳電雷.貴州多民族儺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
[8]王明貴.貴州彝族制度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9]陳家貝.中國當代鋼琴藝術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9:224.
[10]馬紹闖.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化創(chuàng)作[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211.
[11]金慧.20世紀中國鋼琴組曲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20:233.
[12]田野.彝族儺戲撮泰吉中的表演及準音樂現(xiàn)象[J].藝術探索,2021(03):062-071.
[13]鄧光華.論生態(tài)美學野下的彝族原始儀式劇:《撮泰吉》——兼論其儀式中的史前音樂孑遺[J].中國音樂學,2017(01):92-99.
[14]劉小梅.巫儀與史詩戲劇——以貴州威寧古彝戲“撮泰吉”為例[J].藝術探索,2016(04):114-118.
[15]楊文.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特征[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5(01):70-74.
[16]唐平.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性風格分析[J].音樂研究,2006(04):102-106.
[17]蒲方.中國鋼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化追求[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04):59-65.
[18]楊燕迪.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J].音樂研究,2019(04):25-35+46.
[19]劉國華.彝族“撮泰吉”的文化生態(tài)與現(xiàn)代傳承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4(08):162-165.
[20]劉貴梅.符號學視域下池州儺戲的影像傳播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23,25(04):104-107.
作者簡介:
吳志鬧(1976-),女,漢族,貴州貴陽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