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宇,程麗云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0)
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引導學生在借助多學科思維、方式、技能等深度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進入歷史情境深入歷史和體悟歷史,以此助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落地?!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首次將跨學科主題學習作為單獨章節(jié)置于課標中,并要求歷史教學要專門抽出10%的課時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1]為更好地開展有效教學,本文以新課標為基礎,在生本理念指引下探究學科的主動跨界,設計“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案例,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一定的路徑探索。
生本理念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人,一切都圍繞學生建設的教育。生本教育的宗旨主要體現在學生的主人翁角色、教學過程實踐主題在于學生;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自由發(fā)展。[2]生本視域下跨學科主題的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堅持一切為了學生,才不違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教學初衷。如何更合理地關注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可以從四個層面開展探究:知識層面、心理發(fā)展水平、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一般而言,學生的知識和心理發(fā)展水平受年齡和思維限制,因而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抽象內容的理解較為困難。因此在主題選擇中,要將抽象的知識細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內容,并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真正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興趣需要和生活經驗來說,教師要盡可能選擇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內容,選擇能夠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引發(fā)其內在認知沖突的主題。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反饋于實際生活,教師要多角度了解學生對學習共同體的真實反饋,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經歷進行有效取舍,這樣選擇的主題才會是學生更易于接受的內容。所以,本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題選擇可以以學生熟知的《西游記》為探索起點,借此引出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西行。通過對比文學作品與史實中的描述,促使學生對玄奘這一歷史人物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以此為牽引,設計“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這一跨學科主題。
玄奘西行于公元627年從長安出發(fā),途經110個國家,旨在求取真經弘揚佛法。這一西行不僅推動了佛教在大唐的廣泛傳播,同時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如開創(chuàng)佛國外交、傳播先進的科學技術、豐富絲綢之路文化內涵等。西行沿線樞紐國家獨具特色的區(qū)域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多樣化的自然環(huán)境等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其中蘊含的多學科內容也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例如,歷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僅限于大唐時期的玄奘西行,自漢唐以來,東西方交流逐步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和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fā)展得到了更深度的交融。到21世紀,絲綢之路正式被冠以“一帶一路”的名稱,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探索不同歷史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變化特點和歷史啟示,幫助學生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借助語文、地理、藝術等多學科的內容助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落地。
明確的目標是學生學習的指向標,也是課程評價的有效依據。生本理念之下,如果不設置明確的學習目標,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不僅會使學生迷茫無措,還會將跨學科教學帶入拼盤化和雜糅化的教學泥潭,偏離跨學科主題教學的本質。黃瑞雪認為,以學定教是將生本理念融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這種教學要求教師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需求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合理制定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3]因此,跨學科主題目標的選擇與確立需要以學定教,根據學生先前學習情況來錨定、生成目標。一方面,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基本能力展開相應的調查;另一方面,目標的設置要貼合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教師對這一學段的學生開展相應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學生對趣味性高、實踐性強的內容具有較高的興趣,對抽象的、學術性要求較高的內容存在一定的抵觸心理?;诖?本文預設了以下四個目標。
第一,能夠闡明中外文化交流的時空特點及時代意義。能夠自主收集、整理、分析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文本資料,綜合運用地理地圖、信息技術、文獻資料等多學科資源,梳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交流的途徑、內容和作用等。
第二,能夠提升學生合作探究、交流表達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對比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歷史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能夠理解中華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出超”“被動輸入”“入超”三個階段。
第三,能夠從多角度感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色和特點。能夠初步分析中外文化交流的各類史料,舉辦中外文化交流展、誦讀經典詩詞、制作區(qū)域文化特色手抄報等活動,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符號及地域特色,認識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與獨特性。
第四,能夠增強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自身的實踐收獲,選擇有關中外文化交流的主題開展班會,采用歷史小劇場、小論文、辯論賽等多種形式,深刻體會文明的交往與交流,并能夠進一步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千載傳承的歷史底蘊,感受其獨有的文化魅力。
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本目標基于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同時也注重用多學科視角豐富學生的認知,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前兩個目標旨在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形成具體的時空觀念,能夠進一步了解和主動思考中外文化交流的整體脈絡。后兩個目標的設計堅持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性和探究性的基本原則,注重提高學生的跨學科知識以及培養(yǎng)其跨學科技能,引導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從細微處感悟文化的多元性與獨特性,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尊重不同的區(qū)域文化,同時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創(chuàng)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環(huán)境,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開展差異化教學,加強個別化指導,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引導學生明確目標、自主規(guī)劃與自我監(jiān)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4]生本視域下,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中的師本意識,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生本理念,創(chuàng)設合適的教學情境,設計具有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學習任務,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具體的任務情境驅動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跨學科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打破由于學科分界造成的學科難以融通的問題。在推動主題學習綜合化發(fā)展的同時,實現學生在做中學、悟中學、創(chuàng)中學的目的。
“歷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以初中學生的實際特點設計了三個驅動任務,具有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便于增強學生參與、探究、分析和實踐能力。鑒于跨學科主題學習范圍廣、涵蓋量大、周期長,本任務需要依據課時分階段完成。
以“文化交流”為主題,小組成員合作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史實,探討文化“出超”的原因、途徑、內容和意義。分析近代以來西方新航路開辟給我國帶來的影響,思考中外文化交流進入“被動輸入”階段的原因和啟示。體會當代中華文化面臨的“入超”挑戰(zhàn),撰寫倡議書,思考如何做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人和傳承人。
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均P<0.05),觀察組VAS評分更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生本理念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均應做到以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建構課堂,面向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進行教學設計。[5]小組合作探究是生本理念得以有效落實的重要途徑,借助合作模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凸顯。在這一任務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合作能力,還能夠體會到漢唐時期萬國來朝,各國競相模仿的盛世華章,體會文化“出超”的深刻內涵。在分析西方在新航路開辟后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導致中外文化走入“被動輸入”的艱難歷程時,了解中華文化由內到外遭受的前所未有的沖擊。
以“我眼中的中外文化交流”為主題,設計一個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具體內容可選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物等。可以不拘泥于歷史課的形式,僅要求說明設計的內涵和意義,力求新穎、富有感染力??梢詡€人或者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匯報展出。
生本理念強調在課堂中要營造良好和諧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次活動旨在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在主題導引下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學生可以設計馬戛爾尼使團訪華歷史劇,通過自主撰寫劇本、設計演出服飾,感受新航路開辟以后西方在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學生還可以通過撰寫有關鑒真東渡日本的小論文,感受鑒真的東渡精神,體悟大唐盛世的影響力,以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
學校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擬開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展。學生可以為學校的策劃編輯部門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人、事、物等,也可以提供形式多樣的參展作品,并為其提供相應的解說詞。
本文以任務三為例,具體規(guī)劃教學的實踐流程。教師依據本任務的主題選擇“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展中的特色文物——銅奔馬展開具體教學。銅奔馬是中國旅游的標志,是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中顯著的文化符號,其源于生活,貼近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
教師活動:展示東漢仿制模型銅奔馬,以問題鏈的形式向學生發(fā)問。引導學生欣賞銅奔馬的造型之美和力學構造之美。
學生活動:自主回答銅奔馬的基本信息。在教師指導下指出銅奔馬微微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后面的馬尾一致向后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踏于一只飛鳥之上,其線條流暢,寫實性較強,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教師補充:馬的頭部、足下的飛燕及高揚的尾部,形成了一個近乎等邊的三角形,前腿與前胸底部、后腿與馬臀部下方形成另外兩個三角形。九個實點形成了三個視覺上的三角形,構成了一個品字形的結構,既符合結構力學的平衡原理,也使得整體布局貼切合理。[6]
教師活動:出示古詩詞《西極天馬歌》,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思考“西極”“天馬”“流沙”等詞的內涵意蘊,以及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活動:在教師講解下查閱相關資料,理解“西極”指的是西域大宛國,“天馬”指的是西域良種馬,“流沙”說明西域自然環(huán)境惡劣。本詩為漢武帝劉徹出兵匈奴征服郁成王、大宛王獲得西域汗血寶馬時,喜不自勝而作,表達了劉徹的欣喜之情。
教師活動:繼續(xù)展示視頻資料,要求學生歸納銅奔馬的基本信息(別名、出土地、出土時間等),讓學生思考銅奔馬的出土地武威為何盛產天馬。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銅奔馬的信息表。
學生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信息表的制作。小組代表發(fā)言: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而武威之所以盛產天馬是由于其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優(yōu)勢。武威在漢代是河西四郡之一。河西位于亞歐大陸的腹地,遠離海洋,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處于第二級階梯,地勢較高所以光照充足,利于牧草的生長。再加上來自祁連山豐沛的冰雪融水造就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天然牧場。
設計意圖:問題來源于真實情境或盡可能接近真實世界樣態(tài)的仿真情境,有利于讓學生感知學習的意義。[7]問題的設計需要結合真實的教學情境,需要以學生的認知為起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本活動以真實問題為導向,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分析銅奔馬背后文化交流信息的能力,能夠使學生真正體會銅奔馬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標志與象征的原因。
教師活動:讓志愿服務小組成員結合以上內容,自主設計銅奔馬的解說詞。要求解說詞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文物的外觀,第二部分為文物出土地及時間等基本信息,第三部分為文物的歷史淵源(歷史故事、歷史價值、歷史作用等)。解說詞的語言不宜過分生澀,要符合大眾認知,通俗易懂。
學生活動:根據教師提供的解說詞模板自行補充內容,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例如,一名學生以形象生動的語言講解了銅奔馬的前世今生,指出銅奔馬是中國旅游的標志,天馬行空、一往無前的飛馬形象是中華民族再次騰飛的真實寫照。同時,本組成員極具創(chuàng)新意識地以口述形式講解了借助失蠟鑄造法制造銅奔馬的石膏造像的操作步驟。
教師活動:結合本課學習的內容,引導學生自行查閱相關資料,要求學生再選擇展區(qū)中的某一具體內容設計相應的解說詞(如絲綢之路上的特色文物、藝術作品、沿線國家或者地區(qū)等)。同樣要求突出重點,通俗易懂,盡可能符合不同群體的認知水平。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設計旨在將理論付諸實踐,幫助學生體會解說詞的設計方法。同時,通過解說詞的形式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學生自主探索,搜集相關資料設計多樣化的內容,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的教學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從而借助更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教學需要以內容講解為主,實踐教學為輔,重在幫助學生了解銅奔馬的前世今生,體會天馬背后的藝術、力學、史學等多學科文化內涵,感受中外文化交往之盛。同時,借武威天馬視角,探索武威自然地理環(huán)境,體會天馬造型之美、技藝之高、發(fā)展之盛,感受文物帶來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大歷史盛況,真正實現多學科素養(yǎng)的共同落地。
生本理念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需要著重發(fā)揮學生在主題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知識、認知、興趣等多領域的需求,堅持歷史本位,輔之以多學科知識與技能,以實現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在具體的實施路徑中,教師需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及時提供相應的教學實踐范例幫助學生自主開展活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可以循著主題選擇—目標確立—活動開展的路徑漸次展開,確保歷史核心素養(yǎng)和跨學科素養(yǎng)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