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紅
不同的歷史時期,偉大斗爭精神具有不同的意蘊。新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1]。新的歷史特點是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的歷史前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受雙重的壓迫。一方面受到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壓迫,一方面受到外國帝國主義殖民的壓迫。在此基礎上,斗爭精神以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為主題。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一書中,毛澤東指出“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盵2]顯示出中華民族面對困難與侵略不放棄,英勇奮斗的決心與意志。中共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決定長征。在長征途中,革命戰(zhàn)士“爬雪山”“過草地”、勇奪天險“臘子口”的過程中犧牲人數約三分之二。但我黨革命意志并未動搖,并未放棄革命理想,顯示出不怕犧牲,勇于斗爭的意志力。
新中國成立初期,斗爭的環(huán)境、斗爭的形式、斗爭的對象和目標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黨和人民在繼承與發(fā)展新民主主義時期偉大斗爭精神的基礎上,凝練出艱苦奮斗,發(fā)憤圖強的斗爭精神,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3]。黨帶領人民通過“三大改造”的斗爭方式,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制度。黨和人民分析國內外形勢以及指出落后的生產力是主要斗爭對象,解決這一矛盾必須要發(fā)展生產力。歷史證明,黨和人民勇于斗爭,善于斗爭,在斗爭中發(fā)揚艱苦奮斗,發(fā)憤圖強的斗爭精神。
新的歷史時期,黨和人民不斷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探索,轉變思想,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不斷在實踐中以解放思想,改革創(chuàng)新為偉大斗爭精神的內核。
鄧小平指出:“在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過程中,經過多次重大斗爭的考驗,證明我們黨的主流是好的,是有戰(zhàn)斗力的,是有能力、有辦法解決問題的。”[4]黨帶領人民打破了“兩個凡是”思想上的固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原則。在經濟方面,在繼承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上,探索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激活了經濟的活力。在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朝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發(fā)展,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考驗,江澤民指出“我們同西方敵對勢力在滲透和反滲透,分裂和反分裂,顛覆和反顛覆方面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很激烈的?!盵5]我們在斗爭中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帶領人民“口袋”富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根據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發(fā)展,發(fā)揚勇于自我革命,勇擔時代使命的偉大斗爭精神,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把握新時代的斗爭特征,提出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以自我革命,“刀刃向內”的政治勇氣和勇擔時代使命的決心,不斷升華偉大斗爭精神的內涵。中國共產黨不斷進行自我革命,從而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不斷提高黨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和執(zhí)行力。
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國內發(fā)展的形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黨和人民實現中國夢任務更加艱巨,形勢更復雜多變。這就要求黨和人民,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下,堅定偉大斗爭精神的意志力、增強偉大斗爭精神的戰(zhàn)斗力和提高偉大斗爭精神的洞悉力,使黨和人民取得偉大斗爭的勝利,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和人民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長期性斗爭的過程,不斷在斗爭中總結經驗和方法,增強偉大斗爭的意志力。中國夢是一個偉大的夢想,是14 億人口的夢想,是一個長期性的夢想,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成功的,需要每個人的艱苦奮斗,持之以恒的斗爭,才能實現偉大夢想。中國夢之所以是長期性的是由我國的基本矛盾與基本國情所決定。
我國的基本矛盾決定了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長期性的斗爭。十九大以來,我國主要矛盾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需要“耐住性子”,守住初心和埋頭苦干。斗爭的長期性就決定了我們要正確看待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系、經濟的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的關系、人口老齡化增高與生育率持續(xù)降低的關系和收入、行業(yè)、職業(yè)差距過大問題等問題,需要黨和人民不斷的科學斗爭才能夠化解矛盾,將劣勢轉化為優(yōu)勢,從而提高人民的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
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實現中國夢是一個長期性的斗爭。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并沒有變,我國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離世界上發(fā)達國家的水平仍然有一段距離,要縮小這個差距,仍然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斗爭任務仍然任重道遠。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但一定能夠實現。這就需要我們科學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把握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區(qū)域間發(fā)展的差異邏輯,才能夠進行“對癥下藥”,進行科學的斗爭,提高斗爭的效率。
新時代下,民族復興進入關鍵期、改革與發(fā)展進入“深水區(qū)”,黨和人民實現中國夢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變得更加艱巨。這就決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必是艱巨性的,需要黨和人民提高戰(zhàn)斗力才能實現偉大夢想。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這是黨和人民站在民族復興的歷史關鍵點上提出的,也說明了民族復興關鍵點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之重,道路之堅,挑戰(zhàn)之多。
改革與發(fā)展進入“深水區(q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轉變經濟發(fā)展結構,以創(chuàng)新為驅動力的經濟發(fā)展目標,這就決定了實現中國夢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這就要求在改革與發(fā)展的問題上堅定不移,敢于與問題斗爭,在維護國家重大利益上敢于亮出利劍,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在斗爭中提高戰(zhàn)斗力,增進應對挑戰(zhàn)的斗爭能力。
在百年大變局下,國際環(huán)境變幻莫測,國家間的力量此消彼長,國際間的利益錯綜復雜。這就要求我們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時,提高偉大斗爭精神的洞悉力。
在國際上,國際格局加速澶變出現“東升西落”的格局。經濟全球化遇“冷”,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的周期在不斷的縮短,金融危機的影響范圍在不斷擴大。黨和人民需要在變化中找到“定點”,困境中求生存,洞悉發(fā)展的機遇,把握經濟發(fā)展的脈絡,以辯證的思維,加快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huán)的新發(fā)展格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國內,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科技與產業(yè)革命“加速度”變大,帶動了許多行業(yè)的更新換代,生產的周期在縮短,效率在不斷的提升。人民的消費意愿降低,儲蓄意愿增多,不利于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這就需要黨和人民在新的歷史形勢新變化中,提高偉大斗爭洞悉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斗爭有針對性與高效性,積極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fā)展,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
在面對不斷嚴峻的斗爭形勢和民族復興的使命,需要我們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增強斗爭的意志,堅持學思踐行常態(tài),把握科學的斗爭規(guī)律,講求斗爭的方法,提高斗爭的藝術,增強斗爭的本領。
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行動的初心。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黨一直以來行動的初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物質生活共同富裕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協(xié)調發(fā)展的向往,是對“錢袋子”鼓起來與腦袋“富”的向往,是對鄉(xiāng)村振興與農業(yè)強國的向往。
以“時代的使命”為行動的目標。新時代下,黨的時代使命就是帶領人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強國,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強國,是和平發(fā)展的強國。黨和人民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明確時代使命,明確新的歷史方位,轉變斗爭方式。在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更新斗爭方式,轉變斗爭固有思維,增強斗爭的意志與本領。
堅持“學與思”相結合,將理論升華為自省。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要學習黨的黨史,要做到“回首不忘來時路”,更要學習改革開放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以此來武裝工作者的頭腦,才能在思想上做到不懈怠,不松散。學思想就是要堅持“兩個結合”“六個堅持”,才能夠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這就要求我們學深踐悟,不斷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進行自我的主題教育與反省,以學踐行,從中汲取斗爭的智慧。
堅持“學與行”相貫通,將“學思想”與“重實踐”相融合發(fā)展。新時代下,學思想要求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用以指導實踐。實踐就要做到腳踏實地,實干興邦,就要做到踐行宗旨為人民謀福利,就要做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實際調查的基礎上,提出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要做到主題教育與中心工作相聯系起來,防止出現“兩張皮”的現象。
任何事物都有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把握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把握斗爭的規(guī)律,尋求斗爭的方法。把握斗爭的規(guī)律就需要規(guī)律與方法的統(tǒng)一,從而找準斗爭的對象,提高斗爭的正確性,要堅持分清主次矛盾,做到主次矛盾相統(tǒng)一,要做到斗爭的過程與斗爭實效相統(tǒng)一,提高斗爭方法的效率。
堅持規(guī)律與方法相統(tǒng)一,提高斗爭方法的正確性。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固有的,在我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中要認識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合理地把控斗爭的方式方法,提高斗爭方法的正確性,對于發(fā)展中的問題精準定位,準確打擊,精準解決問題,解決社會發(fā)展中出現的矛盾。
堅持主要與次要矛盾相統(tǒng)一,提高斗爭方法的側重性。在現實工作中,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工作中先抓重點,后抓次要,而不是在工作中揪住小問題而忽略大問題,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在把握斗爭規(guī)律時,就要辨別主次矛盾,分析主次矛盾形成的成因,“抓大管小”,從而提高斗爭的側重性。
堅持斗爭過程與斗爭實效相統(tǒng)一,提高斗爭方法的效率性。斗爭是一個過程,過程的長短卻取決于斗爭對象是否根深蒂固,斗爭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學,斗爭的時機是否恰當。在斗爭過程中,要提高斗爭的能力,注重斗爭的方式方法,在斗爭中不斷總結經驗與教訓,斗爭并不是盲目的斗爭,一成不變的斗爭,要注意斗爭的實效性與斗爭的策略,才能在斗爭的過程中提高斗爭的效率與能力。
斗爭是生活中的一門藝術,我們要善于斗爭。斗爭藝術是否科學,要在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中去檢驗,在實際問題中去淬煉,在群眾需要的呼聲中去錘煉,才能夠檢驗斗爭的藝術,從而在實踐中提高斗爭藝術。
在風險挑戰(zhàn)中磨練斗爭,提高斗爭藝術。在面對國際國內多重變化局勢下和重大問題挑戰(zhàn)中,斗爭的精神能夠促進黨和人民的歷史站位,在重大問題下保持應有的定力和警惕性,時刻保持著斗爭的狀態(tài)。在防范化解風險中的斗爭并不是沖動的斗爭,也不是不考慮歷史條件的斗爭,而是斗爭要有水平,有策略和戰(zhàn)略的斗爭,更是選擇最優(yōu)解的斗爭方式。
在實際問題中淬煉斗爭,提高斗爭藝術。強化問題意識是偉大斗爭精神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問題導向,善于發(fā)現問題,承認問題,解決問題。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是需要長期斗爭的,這就需要堅持問題導向,科學認識,精準把握,以正確方式來掌握實際情況,出實招、見實效。
在群眾“呼聲”中錘煉斗爭,提高斗爭藝術?!皶r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比嗣袼瑁俏覀兯窢幍哪繕?,黨實事求是地為人民辦事情,愿意到群眾生活中去,做魯迅筆下的“孺子牛”踏踏實實的為群眾辦事。在人民所希望的呼聲中,不斷斗爭,提高斗爭的藝術效果,最終做到大道如砥,不負人民。
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決定了要弘揚偉大斗爭精神的意志力、戰(zhàn)斗力與洞悉力,弘揚偉大斗爭精神也是歷史與人們的選擇。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偉大斗爭的意志和本領,需要牢記初心與使命,堅持人民的立場,以“時代的使命”為行動的目標,堅持學思踐行常態(tài),將“學與思”相結合,增強斗爭的本領與意志,從而把握斗爭規(guī)律與方法,提高斗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