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春蘭
【摘 要】在新課改、新課標的背景下,中考試題也隨之更新,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更新。文章結合課標要求和課程特點,對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學科試題的特點進行了具體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教學思考。
【關鍵詞】廣西中考;試題分析;試題特點
根據(j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發(fā)布的《自治區(qū)教育廳關于做好全區(qū)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統(tǒng)一命題有關工作的通知》,2023年廣西中考是20年后再次實行全區(qū)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統(tǒng)一命題。筆者通過具體分析道德與法治中考試題的特點,領悟命題方向,并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進行反思,旨在引領考與教結合,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水平,從而更好地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復盤反思,研析中考試題特點
(一)依標命題,落實立德樹人,彰顯學科特色
根據(j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教育廳有關中考命題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全區(qū)統(tǒng)一命題的大變革背景下,為幫助考生增強對考試的適應性,今年中考試題命制既遵循《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2011年版課標”)要求和現(xiàn)行教材,又承上啟下,滲透《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新課標”)。命題立足教材基礎,提煉核心知識,對接課堂教學,結合時政熱點和學生生活實際情境,體現(xiàn)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基礎性、思想性、綜合性和實踐性[1],通過感悟、點評、探究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2],力爭實現(xiàn)“教—學—評”的一致性。
《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考試命題要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據(jù)課程標準科學命題,發(fā)揮引導教育教學作用的正確導向[3]。整卷落實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加強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yǎng)、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zhì)等方面的考查,在試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地向?qū)W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選擇題第4題通過“最美家庭”的先進事跡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5題通過贊美奮斗在各行各業(yè)的一線勞動者落實勞動教育的理念;第16題設置情境開展主題學習,通過學習榜樣人物的精神,感悟生命意義,從而強化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第18題以中國夢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分析建設壯美廣西新征程的意義,探討傳承廣西山歌的建議,增強學生對國家發(fā)展的自豪感,提高對家鄉(xiāng)建設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等。學生通過閱讀和回答這些題目,能感受字里行間的教育理念,實現(xiàn)知行合一,自覺投身社會主義事業(yè),報效國家。
(二)立足基礎,注重關鍵能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
1.重點考查主干知識
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主要衡量學生達到國家規(guī)定學習要求的程度,兼顧學生畢業(yè)和升學需要,掌握學科知識才能獲得學科能力,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須建立在學科基礎知識之上[4]。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強調(diào)綜合考查學科主干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無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題,都以閱讀材料為基礎,要求學生運用教材基本原理對材料進行分析和理解,考查學科能力和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首先,從知識的角度看,選擇題和問答題涉及的知識點覆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6冊課本的內(nèi)容,主要是以各冊的主題為主,如第1題考查七年級上冊“友誼”,第2題考查七年級下冊“情緒”,第3題考查八年級上冊“尊重、文明有禮、規(guī)則”和七年級下冊“集體”,第4題考查九年級上冊“核心價值觀”,第6、7題考查八年級上、下冊的“法律知識”,第14、15題考查九年級下冊的“全球觀”等。其次,從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看,選擇題第1、2題重點考查健全人格,第3、4、16、17題等考查道德修養(yǎng),第4、11、13、18題等考查責任意識,第6、7、10、17題等考查法治觀念,第9、11、13、16、18題等考查政治認同,可以看出部分題目同時考查了多個素養(yǎng)指向。最后,從能力要求的角度看,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探究等不同層次的要求也在題目中呈現(xiàn),例如第12題考查學生的推理與論證能力,第18題要求對中國夢的內(nèi)涵進行解釋,從理解和運用的角度分析材料并談談廣西奮進新征程的意義,從探究和運用的角度為廣西山歌的傳承提建議等。
2.注重思維過程和能力運用的考查
依據(jù)《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試題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chuàng)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合理設置試題結構,減少機械記憶試題和客觀性試題比例,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拓寬試題材料選擇范圍,豐富材料類型,確保材料的權威性,杜絕政治性和科學性錯誤。充分考慮城鄉(xiāng)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增強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3]。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學科試題的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特征顯著。試題側重對學生思維過程、能力運用的考查,通過問題的合理設置和答案的不同梯度要求,綜合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歸納提煉以及遷移運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體現(xiàn)思維水平的螺旋上升。例如選擇題第1題是考查跨學科綜合能力,古詩詞的設問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運用知識遷移的能力代入道德與法治學科理解真正的朋友的涵義。又如主觀題第16題,第(1)問要求根據(jù)材料分析航天員鄧清明的優(yōu)秀品質(zhì),題目設問具有開放性,可以運用道德品質(zhì)、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精神等相關知識進行解答。這是大部分學生能掌握的基礎知識,因此他們基本上能有效作答;第(2)問要求選擇相應的實踐任務并分析理由,這是開放性和綜合性的集中體現(xiàn)。作答要求學生既要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提取并運用知識的能力,還要懂得歸納提煉有效觀點。整個試題在材料閱讀、情境分析和任務探究中積極探索素養(yǎng)導向的命題方式,體現(xiàn)了由淺入深、由從基礎到能力、由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過程,真正讓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解決真實問題。
(三)貼近生活,關注社會發(fā)展,促進學以致用
2023年廣西中考道德與法治試題廣泛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體現(xiàn)與時俱進的學科特點。在材料的選取上涉及國內(nèi)外時政熱點,涵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年度全國“最美家庭”、刮膩子世界冠軍、憲法施行四十周年、立法法的發(fā)布、關注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的發(fā)言、廣西“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世界超市”中國義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周年、向航天員學習、壯美廣西的發(fā)展建設等,尤其是第18題,以黨的二十大和廣西兩會為背景,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為材料,三個小問不僅從基礎考查學生的主干知識——描述中國夢的內(nèi)涵,同時通過對廣西奮進新征程意義的分析考查學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外,為廣西山歌的傳承和發(fā)展建言獻策的開放性問題,富有時代氣息和本地特色,增添了試題的時政性和趣味性,能夠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關心時事、關心黨和國家發(fā)展的政治素養(yǎng)。
除此之外,命題的背景材料注重以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不斷擴大的交往范圍作為選材基礎,密切聯(lián)系社會生活,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水平。一部分題目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設計多樣的問題任務,在真實情境中全面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選擇題第2題,創(chuàng)設小麗考試失利的情境考查調(diào)節(jié)情緒的知識點,學生能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感同身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懂得合理調(diào)節(jié)情緒;主觀題第17題結合法律熱點話題探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通過點評工作人員和林阿姨的言行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依法辦事,并通過設置開放性話題探討有關部門的工作要求發(fā)散學生思維。情境的創(chuàng)設傳遞出情感培育和價值引領的立德樹人功能[5],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自省內(nèi)化,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問題的解決中,自然而然地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明確命題趨勢,把準教學航向
(一)注重研究,把握中考趨勢
中考命題的依據(jù)離不開國家政策和課程標準的導向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及時關注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文件規(guī)定,如《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義務教育質(zhì)量評價指南》、“雙減”政策等,在此基礎上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掌握學業(yè)質(zhì)量描述的內(nèi)容,明確中考命題趨勢(見表1)。
(二)夯實基礎,提升學科能力
結合中考命題趨勢,新課標對課堂教學提出了項目化、系統(tǒng)化、大單元等教學方法,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恰當?shù)慕虒W方式,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科能力,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
1.厘清基礎概念,重視主干知識
中考試題注重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的考查,學生對概念內(nèi)涵的理解與判斷關系到學生的答題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厘清概念內(nèi)涵,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以大單元、大概念為統(tǒng)領,構建起完備的知識框架體系,讓學生能運用基礎概念理解試題意圖、解決具體情境問題。備考時要重視主干知識和核心觀點的提煉,加強對近些年全國及地方真題的研究和重點知識的強化,加強類比和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答題的應變能力。例如,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表格對比等多種學習方式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在梳理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提煉核心觀點。
2.關注時政熱點,重視情境化教學
從中考試題考查的背景素材來看,教師緊扣重大時代主題、重大現(xiàn)實問題和社會熱點話題,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lián)系的情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捕捉社會熱點素材,從中提取、加工并整合出與教材知識相關聯(lián)的信息,融入課堂教學。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的實際生活情境,注重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利用情境教學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例如,在復習法律知識板塊時,教師除了選取社會的法治熱點新聞進行知識的講解分析外,也可以借助“模擬法庭”、法治情景劇表演等情境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法律的威嚴,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自律。
3.依據(jù)具體學情,重視學科能力提升
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據(jù)學情制訂備考計劃、選擇教學方法和復習方式。教師要精研真題,明確重點,匯編適合學情的備考資料,同時注重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開展學生合作探究活動,增強推導、論證、思辨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燕萍.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暗示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D]. 福州:閩南師范大學,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教育部關于加強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命題工作的意見[EB/OL].(2019-11-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1.html?eqid=c5004fc10026744b000000036428c250.
[4]陳煒琦.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0.
[5]寧波2022年中考試題、參考答案與命題意識[EB/OL].(2000-06-18).https://mp.weixin.qq.com/s/shX-Q08nAQk NWCWaoaFbjQ.
(責任編輯:周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