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林林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使用導學案開展教學實踐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具有內容翔實、結構清晰的特點,能夠啟發(fā)學生思維、培育學生的習慣、鍛煉學生的能力,對學生深入學習英語知識有重要意義?;诖耍疚姆治隽恕皩W案”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優(yōu)勢,其次重點分析了實踐策略,以實現(xiàn)對“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探究,有效落實其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優(yōu)勢
(一)帶動學困生融入課堂
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許多學生由于沒有掌握正確學習英語知識的方法,導致其英語水平處在學困生的水平線。面對這一類學生時,教師要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實踐中,再思考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诖耍谶\用“導學案”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以此引導學生主動完成導學案內容。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會按照導學案的編排順序,結合教材知識完成導學案內容。在此過程中,學困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對新知識的預習,為其后續(xù)融入課堂學習、有效理解英語知識奠定基礎。
(二)有效實現(xiàn)課堂多維教學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由于地區(qū)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選擇也存在區(qū)別,這就導致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也會存在差異性。為了降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差異,教師要選擇具有廣泛性的教學模式,以達到均衡培養(yǎng)、個性培養(yǎng)的目的。而“導學案”教學模式為教師的高效教學提供了契機。運用“導學案”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將教材知識、拓展知識等內容進行融合,調整知識理解難度與應用難度,使其符合學生學情。這樣,教師便可以借助導學案講解知識、開展活動、滲透德育,從而挖掘學生的潛能,有效實現(xiàn)英語課堂的多維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三)有效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在以往的英語教學中,學生會習慣性地將教師當成領導者,且在學習中會習慣性地認為教師傳授的知識都是正確無誤的,久而久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就會演變?yōu)樯舷录壥降膸熒P系,這既會嚴重影響師生和諧平等關系的建立,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的呈現(xiàn)。為了改變這樣的師生關系,教師要讓學生擺脫一切知識學習以教師為準的思想桎梏,幫助學生建立以自己理解為主的學習習慣。對此,教師要合理運用“導學案”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預習、自主搜集資料、自主完成達標測試,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在此基礎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便可以建立融洽的關系,做到教師有所講、學生有所思,從而使教學與學習相得益彰。
(四)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對學生的引導存在一定的困難,究其原因,學生對新知識不熟悉,無法跟隨教師的節(jié)奏進行有效思考。對此,教師要從源頭入手,組織學生進行新知識預習,借助“導學案”教學模式,讓學生實現(xiàn)有效預習,為后續(xù)知識的深入探索做好準備。在完成導學案的過程中,學生認知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對新知識形成自己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學生便能夠緊跟教學節(jié)奏,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樣,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便能夠得到有效提升。
二、“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立足師本對話,有效編制學案
師本對話,即教師與教材的對話,這是課堂教學的開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講好課程知識,需要做好基礎性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便是與教材進行深入對話,以確保所傳授知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讓學生做到對知識的整體把握?;诖?,在運用“導學案”教學模式時,教師要研讀教材,理清教學知識點,有效編制導學案。
以譯林版英語(2013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Reading”為例。首先,教師要研讀教材,提煉出其中的知識點。本部分共分為兩個模塊,分別是“A? Best friends”和“B? Who would you choose as your best friend?”其中A模塊是關于貝蒂、麥克斯和梅三個人的閱讀文章,而B模塊則是應根據(jù)閱讀文章完成的具體題目。其次,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清晰知曉每個知識點的具體位置,以及具體的知識點內容。如閱讀中涉及的詞匯、短語、句式的用法,像one of的用法、be willing to do sth.的用法、help sb. do/help sb.With的用法、辨析詞匯voice、noise和sound等,都需要教師成竹在胸。再次,教師要先于學生完成B模塊題目。如B1是根據(jù)閱讀文章中獲取的信息,完善貝蒂、麥克斯、梅三人的身份信息;B2需要根據(jù)閱讀獲取的知識判斷給出的句子是否正確;B3需要先判斷給定的性格特征屬于貝蒂、麥克斯、梅三者之中的哪個人,而后再根據(jù)閱讀文章中的信息提煉出三人的主要情況,從而完成內容的填寫;B4則要求將給定的詞匯、短語填寫到對話短文中。最后,通過分析可知,在教學“reading”部分時,A模塊是主要內容,B模塊則是輔助內容。基于此,教師在編制學案時,需要以A模塊為重點預習內容。具體而言,教師可以設置預習目標、預習要求、應達效果三個層次的內容,并將重點落在預習要求上。預習要求包括學生應掌握的知識點、文章翻譯等內容,這些內容既有需要學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也有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和有效理解的部分。
至此,在上述與教材對話的過程中,教師做到了對教材內容的仔細研讀,能夠將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全部呈現(xiàn)在學案中,這樣,學案便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效用,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二)立足生案交流,有效預習學案
生案對話,即學生與導學案的對話,這是學生實現(xiàn)課堂高效學習的必經(jīng)步驟。在運用導學案進行課程預習時,學生需要按照學案順序與內容要求,逐步完成對新知識的探索。在與學案交流中,學生需要認真閱讀學案中的每一句話,認真完成學案中涉及的內容,這是學生做到掌握英語詞匯、理解短語、應用句式的重要過程。而且,有效預習學案能夠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
以譯林版英語(2013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reading”為例,在給定的導學案中,教師將學案分成學習目標、預習檢測、復述文章(填空)、語法點、達標檢測五個部分。第一,了解具體的學習目標可以讓學生掌握預習方向、知曉預習重點,有的放矢地學習。第二,預習檢測是對教材中知識點的提煉,學生需要結合教材完成對檢測內容的思考。預習檢測內容以中英互譯為主,如adv.夠好,蠻不錯(? );vt.& vi. 加入,參加(? );adj. 晴朗的;清晰的(? );vi.照耀,發(fā)光(? );arrive(? );cant wait(? );place of interest(? )等詞匯與短語。第三,復述文章是以教材中的閱讀原文為依據(jù),將其中的重點內容去除,要求學生在完成閱讀內容預習后,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完成復述要求,將缺失的詞匯填入空格中。第四,語法點部分的內容需要學生重點閱讀,這是對重點知識的詳細解答,是學生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知識基礎。如分析詞匯invite時,既有invite sb. to do sth和invite sb. to some place等具體的構成知識,也有具體的舉例,來幫助理解詞匯及其構成。同時,在相應的語法點中,學生還應進行對應詞匯的即時練習題目,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第五,達標檢測需要學生在完成全部預習內容后進行自我檢測,以判斷自己是否對預習內容做到了充分理解。在達標檢測中,題目類型不止一種,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句式對應翻譯題等,不同的題目形式能夠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應用知識。
至此,學生通過與學案的交流,能夠準確理解所學知識,知曉reading部分具體講述了哪些內容。而且,在學案的輔助下,學生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梳理,并將自己對知識的理解或存疑的地方做好標注,從而為課堂的高效學習做好準備。
(三)立足互動學習,有效探究學案
編制導學案時,教師應做到對導學案內容的細致劃分,這樣便可以以導學案為課堂教學依據(jù),組織學生互動學習,以發(fā)揮學案的價值,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基于此,教師可以采取互動教學形式,應用“導學案”教學模式,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保證“導學案”教學的有效性。
以譯林版英語(2013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reading”為例,根據(jù)教師編制的學案,學生完成了對新知識的預習,在本次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導學案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首先,教師組織學生閱讀并提煉出文章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應結合自己的預習,知曉文章中的六個段落具體講述了哪些內容,如第一段是報平安以及告知父母昨天的行程;第二段介紹游玩世界公園的心情、天氣與路程;第三段介紹到達世界公園后的情形;第四段介紹在世界公園內的模型建筑;第五段進一步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并提出學到了不同的文化;最后一段告知父母觀看旅行圖片的地址。這樣,學生對閱讀文章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引導學生閱讀學案中“復述文章”部分的內容,并請其他學生思考其填寫的是否正確。根據(jù)閱讀文章可知,學生填寫的詞匯便是文章中需要重點學習的詞匯。故而,在學生分享自己填寫的詞匯后,教師可以結合語法點,組織學生重點學習文章中涉及的詞匯知識。如invite是動詞,其意為邀請,常見的固定用法有兩種,分別是invite sb. to do sth(邀請某人做某事)和invite sb. to some place(邀請某人去某地)。同時,教師可以列出中文句子的含義,讓學生根據(jù)固定用法完成造句,如“我們邀請他到我家喝酒?!痹偃纾~匯join,教師除了要講解join本身具備的含義外,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認知。具體而言,join側重指加入某個黨派、團體組織等,成為其成員之一,也可以表示和某人一起做某事,其結構為join sb. in (doing) sth。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區(qū)分join、attend、take part in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做到準確應用。
至此,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閱讀文章、復述文章、講解知識點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從而實現(xiàn)對導學案內容的講解,而學生也能夠做到對導學案知識的扎實掌握。
(四)立足達標檢測,有效應用學案
達標檢測是檢測學生預習情況、判斷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教師在編制導學案時,便要重視對檢測題目的設置。對學生而言,達標檢測亦是其判斷自己知識掌握情況的形式之一。因此,學生需要重視對達標檢測內容的完成,而教師則需要重視對達標檢測內容的講解,這樣,學生便可以在多次理解中實現(xiàn)對學案內容的扎實掌握。
以譯林版英語(2013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reading”為例,設計達標檢測內容時,教師要讓檢測的題目與內容兼顧知識性與豐富性,以確保學生實現(xiàn)對所預習知識的切實應用。設計具體題目時,教師可以設計選擇題、漢英句式翻譯題、詞匯形式填空題、選詞填空題等內容。具體而言,設計選擇題時,應做到數(shù)量不在多,而在于精,如“—Your team won the title?—Yes. How __ we felt when the teacher? told us the___news.”給出的選項分別是“A. excited; exciting;B.exciting;excited;C. excited; excited;D. exciting; exciting”通過選項可以知曉,該題目是在考查學生對題干對話中涉及時態(tài)的判斷情況,以及學生能夠根據(jù)時態(tài)選出正確選項的能力;再如,“Dont forget to take your bag when you______the bus.”一題,給出的選項是“A. get off;B. take off;C. turn off;D. put off”,這一題考查的是學生對題干句式的翻譯,以及常規(guī)情境的認知,而給出的選項則是要求學生能夠對四個不同形式的短語構成做到有效理解,掌握其各自的含義。
除了選擇題以外,學生還應重視學案中的“漢英句式翻譯題”,這種類型的題目需要給出句子的一部分,學生要根據(jù)中文意思找到缺失的成分,并補全。如中文意思是“當我看到這些照片時,我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而給出的句子是“ I _____________when I saw the photos.”,通過對比可知,缺失的內容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學生便可以知曉考查的內容是“not believe ones eyes”。
至此,在上述應用學案的過程中,學生要根據(jù)題目類型做出具體判斷,而后深入思考題目涉及的知識點以及考查的內容,這樣便可以做到有效應用學案,實現(xiàn)對導學案知識的靈活運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運用“導學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落實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實踐,一方面促進學生實現(xiàn)對英語知識的切實掌握,另一方面實現(xiàn)英語課堂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應實現(xiàn)對學案的有效編制、有效預習、有效探究、有效應用,進而發(fā)揮導學案的效用,助力教師實現(xiàn)高效教學,促進學生實現(xiàn)高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