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佳
王禹偁為宋初諍臣,屢掌制誥,有《小畜集》傳世。關于此集版本情況,徐規(guī)《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首次提及,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以下簡稱《敘錄》)、王嵐《宋人文集編刻流傳叢考》(以下簡稱《叢考》)又有論列,功莫大焉。但限于條件,重要版本未及三位先生經眼,且《敘錄》與《叢考》考證群集,疏漏難免。此集版本研究仍存以下問題:一是抄本源流缺乏梳理。此集傳本多為抄本,傳承復雜,鉤沉源流才能判斷諸抄價值。二是重要刻本的源流尚未明晰。如趙熟典刊本與《四庫全書》本是何關系,閩刻“外聚珍”本是否出自《永樂大典》等,仍未有確論。三是重要抄本未能深入研究。如野竹齋藏本、小草齋抄本為版本系統中重要環(huán)節(jié),但二者從未被細致探討。王禹偁是宋初文壇坐標式人物,《小畜集》是重要的宋代文學史料,只有解決以上問題,方能展開整理。故本文考辨此集版本源流,敬乞方家教正。
王禹偁素慕樂天,亦自重其文,晚年自編文集,成《小畜集》30卷,并作自序云:
因閱平生所為文,散失焚棄之外,類而第之,得三十卷。將名其集,以《周易》筮之,遇乾之小畜?!⌒笾笤?“風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闭f者曰:“未能行其施,故可懿文而已?!笔怯韨犖徊荒苄械?文可以飾身也。集曰《小畜》,不其然乎![1]1
由此可見,“小畜”之名出自《易》之“小畜”卦,作者以此為集名,意在修文畜德、修辭立誠。今覽此集,各卷以文體分類,篇目大抵按時代次第,與自序所述“類而第之”吻合,則流傳雖久,蓋體例仍留其舊,大致為自編原貌。故《小畜集》亦是研究王禹偁文體觀念、生平行跡的第一手資料。
自序稱《小畜集》編于咸平二年(999年),實則并非成于一時。王禹偁至道二年(996年)作《還楊遂〈蜀中集〉》,有句云:“近令編綴《小畜集》,謫官詩什何紛如?!盵1]91可見,王禹偁編集應始于此階段。成書后,次子王嘉言曾手抄一部。劉頒《贈兵部侍郎王公墓志銘》稱嘉言“手寫翰林《小畜集》三十卷,藏于家”[2]?!缎⌒蠹吩诒彼问欠窀惰?史料闕如。宋初林逋曾讀此集,林、王二人同時,但無交游①??梢姟缎⌒蠹烦蓵笮赐ㄐ?似刻本更能廣泛傳播。王禹偁辭世幾十年后,曾孫王汾裒集遺篇,編成《小畜外集》20卷,今存紹興年間刻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南渡初即刻印《外集》,《小畜集》早于《外集》且更重要,更應有雕印之舉,故此集應有北宋刻本?!冻缥目偰俊分洝缎⌒蠹?0卷,則此集應為北宋館閣所藏。然靖康之難,圖籍蕩然糜遺,北宋本亦流散不傳。
紹興十七年(1147年),黃州知州沈虞卿為彰王禹偁功績,刻印此集并作序:
內翰王公以文章道義被遇太宗皇帝,視草北門、代言西掖,眷接優(yōu)隆、聲望最重,咸謂咫尺黃閣矣。偶坐事左遷,咸平初來守齊安,在郡政化孚洽?!缴鴺O富,有手編文集三十卷,名曰《小畜集》。其文簡易淳質,得古作者之體,往往好事者得之,珍秘不傳,以故人多未見。虞卿假守于此……因以家笥所藏《小畜集》善本,更加點勘,鳩工鏤版,以廣其傳,庶與四方學者共之。[1]211
沈序稱此集世人多未見,則北宋舊本在南宋初已罕見。沈氏所刻《小畜集》為現存最早版本。南渡初有令,州府刻書須申報上級,故沈虞卿依令申狀有司如下:
黃州契刊諸路州軍,間有印書籍去處。竊見王黃州《小畜集》,文章典雅,有益后學。所在未曾開板,今得舊本,計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四十八字。檢準紹興令,諸私雕印文書,先納所屬申轉運司,選官詳定有益學者,聽印行。除依上條申明施行,今具雕造《小畜集》一部,共八冊,計四百三十二板……[1]211
申狀云“所在未曾開板”,應指黃州此前未刻印《小畜集》。王禹偁曾知黃州,政聲彰著,世稱“王黃州”,故黃州開版刻印其集,有政治文化多重意義。紹興十四年(1144年)有令,州府刻書應呈繳秘書?、?故南宋秘閣應收有此本。黃州本亦通行于民間,《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均著錄此集。前者成書比黃州本晚二三十年;后者成書比黃州本晚七八十年,皆距黃州本未遠,且舊本稀見,兩私目所錄當為黃州本。此本今存10卷(卷12—16、卷18—24,其中卷14、16、18、19、24為殘卷),11行22字,白口,版心上標卷數,下記頁次、刻工,遇“皇”“御”等提行,“徵”“桓”“構”等缺筆。其余脫文由清初呂葆中補抄,補抄行款同黃州本,版心下標“吾研齋補抄”。全帙8冊30卷(國圖藏),首為作者自序,次總目,每卷有分目,錄詩426首,文232篇,末附黃州申狀、沈氏序。呂氏于卷尾補入謝肇淛小草齋抄本跋語,則補抄部分當出于謝抄。謝跋后有黃丕烈跋語,記得書經過、校勘情況?!端牟繀部分赜”緭吮居坝?附張元濟札記。為方便表述,以下稱此本為“宋刻配抄本”。
明人貶抑宋詩,明中期后尤甚:“明自嘉、隆以后,稱詩家皆諱言宋,至舉以相訾謷,故宋人詩集,庋閣不行?!盵3]《小畜集》于明代未見刊刻記錄,現將所見明抄本考論如下。
野竹齋舊藏抄本(靜嘉堂文庫藏)簡稱“野竹齋藏本”,6冊30卷,11行22字,無格。卷首無自序,僅錄沈氏序,后次總目,各卷有分目(卷7—11無),卷尾錄黃州申狀。卷中保留宋刻提行,卷7—8版心錄刻工姓名(有顧滂、郭敦、彭世寧等,同黃州本)。卷尾有岳西道人跋,稱得書于沈與文。
表1 形近之異文
表2 音同之異文
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表中加點的異文之處明顯是野竹齋藏本誤。
此外,野竹齋藏本未收作者自序,如據黃州本影抄,斷不能少自序,其所據底本應晚于黃州本?;蛞蚱浒嫘呐家婞S州本刻工,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誤判為“明影宋本”[5]?!鹅o嘉堂秘籍志》據陸氏舊目所編⑤,故以訛傳訛。解決以上問題,方能正確評價此本。野竹齋抄本向來有名抄之譽,又據宋本影寫,價值倍增。如僅憑目錄了解此本,只能被誤導。此本實則為輾轉傳抄,不是黃州本的精審再現。
謝肇淛小草齋抄本(國圖藏)簡稱“小草齋抄本”,6冊30卷,10行20字,黑格,版心標“小草齋抄本”。首為作者自序,次總目,詳錄各卷篇名,每卷無分目,卷尾錄沈序及申狀,末附謝肇淛跋語:
予少時得元之詩文數篇,讀而善之,銳欲見其全集,遍覓不可得。既知有板梓于黃州,托其州人覓之又不得。去歲入長安,從相國葉進卿先生借得內府宋本。疾讀數過,甚快,因抄而藏之。……萬歷庚戌三月望日晉安后學謝肇淛敬跋。[6]
謝肇淛(1567年—1624年),號小草齋主人,福州長樂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官至廣西左布政使?!跋鄧~進卿”即內閣首輔葉向高⑥,葉、謝俱為閩人,同仕京中,謝氏得借內府藏黃州本抄成此本。
此本最值得重視,原因如下。首先,此本徑錄自黃州本,文字相對可靠,可正眾本之誤。且謝氏博學能文,小草齋抄本“最為藏書家所秘寶者”[7]。以卷5《東門送郎吏行寄承旨宋侍郎》為例:王禹偁至道元年(995年)六月謫滁,翰林學士承旨宋白為其送行,遂作此詩。此本“丈人況知己,振拔在舉場”句,野竹齋藏本系統皆作“舉揚”。王禹偁舉進士前有《投宋拾遺書》投贈宋白以求見知⑦,似“舉揚”亦通。然考二人交契,王禹偁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及第,時宋白知貢舉⑧,則“振拔在舉場”更符合二人座主與門生關系。又有“回望銀臺門”句,其余抄本作“回望銀臺間”。唐代翰林院在右銀臺門內,古人有翰林院經歷者,常以銀臺門指代翰林院⑨。王禹偁由翰林學士貶滁州,“銀臺門”之典既符合其仕宦經歷,又反映了詞臣情結,如作“銀臺間”則意味大減。以上異文皆形相近、意兩通,且此卷黃州本已佚。后世傳本中,野竹齋藏本系統最龐大,訛誤亦愈廣,故小草齋抄本尤為可貴。其次,此本文字較為完整,可補諸本闕文。此本卷5《射弩》有句“笑擁白玉妓”“料兵如轉丸”“痛念邊事艱”“臨風自慷慨”,野竹齋藏本依次脫“笑”“如轉丸”“邊事艱”“臨風”,以空圍標出。有些清抄本則連空圍亦脫,遂與下文連抄致文意不通。又如卷6《一品孫鄭昱》之“濫觴發(fā)洪源”“入相又出藩”“改號一何尊”“布衣老丘樊”句下均有作者自注,計百余字。野竹齋藏本自注脫37字,后世眾本則更茫昧,以上處小草齋抄本皆粲然可觀。再次,此本保存了作者自序。自序是了解成書緣起、過程最重要的文本,價值不可替代。黃州本此部分散佚,野竹齋藏本雖早,但脫去自序。幸賴此本,自序才免于湮滅。最后,此本抄工精良,是諸抄中最善者。全帙以小楷抄成,為謝氏手跡。謝氏頗工楷書,徐稱其筆格“以鐘、王為宗”,又“各有其態(tài)”[8],然謝氏傳世多行草,其子謝杲稱:“先大人書法……獨真書最少,即不肖杲亦罕見?!盵9]此抄字畫端楷,秀潤疏宕,對于研究古代楷書亦有裨益。
小草齋抄本雖然可貴,卻長期被忽視。蓋因稍早的野竹齋藏本被誤作影宋本,宋刻配抄本被《四部叢刊》收入,最為流行。但二者均不及此本:野竹齋藏本??眱r值不及它,宋刻配抄本大半為清人補抄,時代晚出??傊?此本應被充分肯定和利用。
除了以上三種,尚有見于著錄但未見的明抄本。傅增湘曾見一明抄,11行20字,有“葉氏藏書”朱文方印⑩;《絳云樓書目》著錄《小畜集》4冊;《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著錄《小畜集》影宋抄本8冊,有趙琦美、錢謙益批校,似已散佚。此集傳世明抄本或據黃州本,或據黃州本后舊抄,彌補了宋刻稀見的缺憾,使《小畜集》能在明代延續(xù)生命,免于散佚,亦是清代諸本之底本。
此集傳世清抄計十余種,多抄于乾隆前。乾隆后有刊本3種:分別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趙熟典刊本、光緒二十年(1894)福建刻“武英殿聚珍版書”本、光緒二十五年(1899)廣雅書局本。廣雅書局本據福建本翻刻,故詳論前兩種。
1.趙熟典刊本
此本館藏冊數不一,但皆30卷,11行22字。卷首有趙熟典序,稱此本據“宋槧抄本”整理而成;次《宋史》本傳;再次自序、總目;卷尾錄沈序、申狀。陸心源曾以野竹齋藏本校此本,認為此本似出于前者,“惟輾轉傳刊,訛字更多”[11]。但此本新添訛脫幾百條,并非直接錄自野竹齋本。據趙序,此本細經校讎,三載刊成。且趙氏刻書精審,“每一書出,人爭購之,以為毛氏汲古閣本”[12]。其所據底本應晚出。比勘康熙以來諸抄,此本文字則更原始。如此本卷5《淫雨中偶書所見》之“豈無瑯邪山”句,明抄亦作“瑯邪”,清抄本多改作“瑯琊”。古稱“瑯邪”,后世稱“瑯琊”。明代官刻尚稱“瑯邪”,清代官刻則作“瑯琊”。此本《八絕詩·序》中“繇是亭臺洞溪”之句,明抄亦作“繇”,清抄本多改“繇”為“由”,“繇”古通“由”,故其底本應為野竹齋藏本之后、康熙之前的舊抄。
除底本外,需解決的另一問題是此本與《四庫全書》本的關系。由于《四庫全書總目》只錄版本來源渠道,《小畜集》下僅列“曹學閔家藏本”,未詳何本,導致《四庫全書》本底本不明。曹學閔為乾隆朝京卿,與趙熟典友善,且趙氏刊本于《四庫全書》成書前已通行,“曹學閔家藏本”應為趙氏刊本。兩本高度一致:僅此兩本卷端錄《宋史》本傳,蓋趙氏刊本導于先,《四庫全書》本照錄之。二者文字亦吻合,如卷7《獻仆射相公》之“五年黃掌陶甄”句,僅此兩本作“黃閣”。卷8《上寺留題》之“松杉踈瘦簇山根”句,僅此兩本作“影瘦”。卷9《南郊大禮詩》之“一聲雷雨破圓扉”句,僅此兩本作“圜扉”。這些情況可以說明,《四庫全書》本錄自趙氏刊本。趙氏刊本是繼黃州本后首個刻本,打破了此集五六百年來靠抄本流傳的局面,顯然比較重要。
2.閩刻“外聚珍”本
閩刻“外聚珍”本即福建刻“武英殿聚珍版書”本,10冊30卷,9行21字。卷首有牌記“光緒甲午增刻”,次沈氏序、作者自序,再次四庫館臣提要,再次總目,各卷前無分目。30卷后附《拾遺》,錄佚文3篇:《王贄授殿中侍御史》《應詔言事》《新修太和宮記》。卷尾有孫星華跋,稱此本據趙氏刊本、野竹齋藏本、宋刻配抄本整理而成。
此本因題“武英殿聚珍版”之名,向來被誤解,須澄清來歷。乾隆間武英殿刻聚珍版書百余種,世所罕見,底本多采自《永樂大典》,此為“內聚珍”。清廷為廣其傳,將“內聚珍”頒發(fā)東南幾省翻刻,各省翻刻亦冠以武英殿聚珍版之名,但稱“外聚珍”。其中閩刻“外聚珍”除翻刻舊本外另有增刻。福建布政使署有《閩刻武英殿聚珍版書目錄及價單》,首列編修職名,孫星華為總校官。次詳載增刻之書,《小畜集》赫然在列。可見,此本與“內聚珍”無涉,是福建當地增刻的新書。此集“聚珍本”“福州本”“孫星華增刻本”實為同一本。前人不明閩刻本來歷,以為其源自“內聚珍”,以致將二者混淆。如《書目答問》將此集“聚珍本”與“福州本”分列,《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將“武英殿聚珍本”與“孫星華增刻本”分列,均屬將同一個本子誤作兩本。又如《宋人別集敘錄》認為此本出自內府《四庫》,亦是誤判閩刻本為“內聚珍”。此本后被廣雅書局翻刻,版式體例皆同閩刻本,唯替換卷首牌記,刪去卷尾孫星華跋語。閩刻本因廣雅書局翻刻而流傳更廣,其來歷也愈加模糊。后來的《國學基本叢書》收錄的版本亦以閩刻本為底本。
1.二酉齋舊藏抄本
二酉齋舊藏抄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6冊30卷,無格。卷首有無名氏序,稱其借抄于昆山“觀卿太史”,太史之書抄自宋氏漫堂藏書。此本卷2脫《君者以百姓為天賦》,卷17脫《黃州齊安永興禪院記》,卷22脫《起居表》《賀收復益州表》《賀勝捷表》《揚州謝上表》《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謝弟禹圭授試銜表》《賀圣駕還京表》《謝加朝請大夫表》,卷尾僅錄沈氏序,無申狀。蓋因卷尾“二酉齋藏書”朱文長印,導致其被誤作明抄本。二酉齋有兩個:一為萬歷間王養(yǎng)虛室名[13],一為乾隆間藏書家嚴蔚齋名。嚴蔚字豹人,號二酉,事跡見盧文弨《吳江嚴豹人二酉齋記》。此本僅有“嚴蔚豹人”“二酉齋藏書”兩枚藏印,同鈐于卷尾。檢嚴蔚傳世藏書,亦鈐此兩印,可見此二酉齋與明人無關。此本前5卷未避“玄”字,或是誤題明抄另一原因。此本行款、筆跡不一:卷1—8行款同宋刻,此部分文字與野竹齋藏本同源,略舉卷5詩題幾例:《黑裘》,兩本作《黑云□裘》,衍“云”字,下標脫文?!堵匊^》,兩本皆誤作《聞鶚》。《甘菊冷淘》,兩本俱作《甘菊冷陶》。卷9之后行款各異,筆跡不同,應為補抄。據卷首序,補抄部分據宋氏漫堂藏書??梢姶吮臼窃谂f抄殘本8卷基礎上,清人補抄而成。
2.62卷抄本
全書無抄錄者序跋,不知所據何本,但保留了野竹齋藏本的誤字。如卷5《八絕詩·序》之“立寶應寺”句,野竹齋藏本誤作“廊應寺”?!豆籴d》之“榷酤奪人利”句,野竹齋藏本誤作“推酷”?!陡示绽涮浴分敖浤陞捜饬弧本?野竹齋藏本誤作“肉梁”。以上處此本皆同野竹齋藏本。綜上,此本蓋清初順治間抄本,與野竹齋藏本同源。天頭有黃丕烈校記,據校記可知黃氏校勘此本經年數度,且謹慎從事,保留舊字,憑校記不僅能了解別本面目,亦可助益版本關系研究,比一般清抄更具價值。
3.漫堂抄本
漫堂抄本(國圖藏),8冊30卷,10行22字,藍格,四周單邊,白口,雙魚尾,版心下有“漫堂抄本”字樣。首為沈氏序,次總目(僅列卷次文體,無篇數),再次正文,各卷無分目?!奥谩睘榍宄趺妓螤沃?宋氏50歲時始自號“漫堂”,則此本應抄于其后。此本分卷起訖與62卷本前30卷同,詩文數量僅有足本2/3,共計詩364首、文52篇,較足本少詩62首、文180篇,且原正文句下作者自注皆被刪去。此本與62卷本衍文亦一致,如卷1《籍田賦》之“今王道行亦,王籍修矣”句,兩本俱作“王籍又修之”,衍“又”字?!耙嘈〕记谌烈病本?兩本俱作“之至意也”,衍“意”字?!捌湓~曰:十四年兮帝遐業(yè)”句前,兩本均衍“敢以俚言陳焉”句。以上處別本皆無衍文,則此本應出自62卷本。
4.耘業(yè)山房抄本
耘業(yè)山房抄本(配田雯抄本,國圖藏),4冊30卷,前3冊(卷1—23)10行21字,無格,版心標“耘業(yè)山房”。首錄沈氏序,次總目,各卷無分目,卷18脫《與馮伉書》。此部分“玄”字缺筆,且有康熙間藏印,應抄于康熙朝。此本沿襲了野竹齋藏本誤字,如卷13《還楊遂〈蜀中集〉》之“歸來朝責作主簿”,野竹齋藏本誤作“貴作”?!督喔琛分疤煲鉃榱夭粡迦辍?野竹齋藏本誤作“不忤汝”,類似訛字此本照錄。第4冊(卷24—30)以田雯抄本配補,11行24字,無格,卷前有分目。各卷末落款“弇曲田雯手抄”,卷尾鈐徐乾學“傳是樓”朱方。此部分行文遇宋帝空一格,文字亦同野竹齋藏本。如卷30《著作郎贈國子博士鞠君墓志碣銘》之“宰相范魯公”句,野竹齋藏本誤作“苑魯公”?!豆嗜蒌浭聟④娰浱酉瘩R墓志碣銘并序》之“專以制劾為職”句,野竹齋藏本誤作“制效”?!侗O(jiān)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銘并序》之“舉主中書令名銜”,野竹齋藏本誤作“中書今”。以上處此本亦誤。
5.江鄉(xiāng)歸氏抄本
江鄉(xiāng)歸氏抄本(國圖藏),4冊30卷,10行21字,黑格,版心標“江鄉(xiāng)歸氏藏本”,卷中有康熙間藏印,文中有曹炎校記。此本體例、行款皆同耘業(yè)山房抄本,卷18亦脫《與馮伉書》,卷中有康熙間錢陸燦、錢曾等人印鑒。此本與耘業(yè)山房抄本十分接近,但更添脫訛。如卷4《五哀詩·故國子博士郭公(忠恕)》之“古文識蝌蚪”句,此本脫“古”;《對雪》之“相聚歌時瑞”句,此本脫“瑞”;《金吾》之“龍鐘頭似雪”句,此本誤作“龍種”;《送朱九齡》之“優(yōu)游從所欲”句,此本誤作“慢游”,蓋此本晚出。卷中有曹炎校記,或錄別本版式,或補闕文,或正訛誤。
6.蔣繼軾抄本
蔣繼軾抄本(國圖藏),6冊30卷,11行22字,無格。首作者自序,次沈氏序,再次總目,每卷前有分目,30卷后有附錄(錄黃州申狀、謝氏跋、作者傳)。卷尾有蔣氏跋,稱此本抄自無錫華希閔抄本,后以舒木魯氏抄本補正,卷首自序及總目、卷尾本傳及謝跋底本原無,皆蔣氏后補??梢姶吮緸槭Y氏綜合兩本整理成的定本。此本行款、每頁起訖文字同野竹齋藏本,文字則兼具野竹齋藏本與小草齋抄本特點。以卷5《射弩》詩句為例:野竹齋藏本作“□□白玉鼓”,小草齋抄本作“笑擁白玉妓”;野竹齋藏本作“料與□□□”,小草齋抄本作“料兵如轉丸”;野竹齋藏本作“啼念□□□”,小草齋抄本作“痛念邊事艱”。前者相較后者,既有脫文又有異文。蔣氏抄本文字同野竹齋藏本,但補足脫文,這三句分別作:“笑擁白玉鼓”“料與如轉丸”“啼念邊事艱”。應是蔣氏先據野竹齋藏本系統的本子抄錄,后據小草齋抄本系統的本子補足。故華希閔抄本應出自野竹齋藏本,后參之舒木魯氏抄本應出自小草齋抄本。此本后經翁同書校跋,天頭偶有翁氏校記。
7.呂留良舊藏抄本
呂留良舊藏抄本(國圖藏),4冊30卷,10行20字,無格。首作者自序,次正文,每卷無分目,卷尾錄沈序、謝跋,其行款體例皆同小草齋本。此本有呂留良父子藏印。宋刻配抄本中,呂氏補抄僅卷5《歸云洞》、卷27《甘露降太一宮詩》兩處“玄”字缺筆,其余“玄”字皆不避。而此本“玄”字皆避,或缺首畫(如卷1《園陵犬賦》),或缺末筆(如卷3《寄陜府南溪兼簡孫何兄弟》),或改“玄”為“元”(如卷21《謝御制重午詩表》)。蓋呂葆中補抄于康熙初,時人未習圣諱,此本稍晚,避諱已嚴。后彭元瑞以四庫館書校此本,行間存其朱校。
8.長白熙元抄本
長白熙元抄本(國圖藏,附《外集》),5冊30卷,10行21字,無格。書衣有朱檉之題識,稱此本乃“喜他拉艮軒祭酒抄自國子監(jiān)者,祭酒殉難后,家室蕩然,藏本逸出”[15],卷首為沈氏序、次總目(卷次下列文體、篇數),各卷無分目,卷尾附熙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跋,述此本錄自耘業(yè)山房抄本,熙元抄成后又以閩刻“外聚珍”本校之,于卷首補入自序、卷18補《與馮伉書》,并于文中以朱筆錄閩刻異文。
9.學部舊藏抄本
學部舊藏抄本(國圖藏),12冊30卷,8行22字,無格。首自序,次總目,正文各卷無分目,尾附沈序、申狀及謝跋。謝氏跋語為小草齋抄本特點,則此本出于其后。全書僅首頁正中鈐“學部圖書之印”左滿右漢朱文大方印,別無他印。然學部與其藏印均為晚清之事,此本應晚出。
10.經堂抄本
綜上所考,《小畜集》版本流傳情況如圖1:
圖1 《小畜集》版本源流圖
注釋
①林逋有《讀王黃州詩集》(見《林和靖集》卷3),據李一飛《林逋早年行蹤及生卒考異》(《中國韻文學刊》2000年第6期),林逋生于乾德六年(968年),比王禹偁小14歲,二人無唱和交往事跡。②事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1紹興十四年三月庚辰:“詔諸軍應有刻版書籍,并用黃紙印一帙送秘書省。”③《中國善本書提要》《中國古籍版刻辭典》《宋人別集敘錄》《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宋代卷)》均著錄為“野竹齋抄本”,認為此本出品方為沈與文之野竹齋。④此本卷首有“野竹家”橢圓朱印、“繁露堂圖書印”朱長,卷中又有“姑馀山人”“沈與文印”“吳郡沈文”“辨之印”四枚白方。⑤見《靜嘉堂秘籍志》卷首“點校說明”。⑥葉向高(1559—1627),字進卿,號臺山,福建福清人。萬歷十一年(1583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睹魇贰肪?40有傳。⑦此文《小畜集》未收,見于《圣宋文選》卷7,又見于《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卷88。⑧見《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二:“(太平興國)八年正月七日,以中書舍人宋白權知貢舉,……合格奏名進士王禹偁以下若干人?!雹崛缋畎住顿洀牡苣掀教刂b》:“承恩初入銀臺門,著書獨在金鑾殿?!薄冻逻^盧郎中敘舊游》:“君登金華省,我入銀臺門?!卑拙右住①Z至等詞臣詩文中亦常見此典,不贅舉。⑩可參見《群園藏書經眼錄》卷13。“邪”本義為地名。《說文·邑部》:“邪,瑯邪郡也?!比龂笆妨暇Q“瑯邪”,唐代修《晉書》、宋代修《資治通鑒》亦作“瑯邪”?!艾樞啊币娙f歷監(jiān)本《元史》16冊卷58《地理志》第26頁(國圖藏);“瑯琊”見乾隆內府本《大清一統志》68冊《沂州府》第1頁(國圖藏)?!督浀溽屛摹め屗?“繇,古由字。”《說文通訓定聲·孚部》:“繇,假借為由。”《四庫》本所據何本,以往均為推測:《宋人別集敘錄》稱“《四庫總目》著錄曹學閔家藏本,揣《提要》之意,當即趙刊本?!薄吨袊糯娢拿嵋に未怼贩Q“《四庫總目》著錄曹學閔家藏本,疑即趙刻本?!辈軐W閔(1719—1787),字孝如,號慕堂,山西汾陽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內閣侍讀學士。事跡見翁方綱《曹慕堂小傳》(《復初齋文集》卷13)。曹學閔曾為趙熟典詩集《志仁堂詩》作序,稱彼此性情既投,議論尤合?!坝^卿太史”似為徐乾學之子徐駿,號觀卿,昆山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進士。復旦館藏目錄著錄此本為“明抄本,1函6冊”,《現存宋人別集版本目錄》《中國古籍總目》亦誤題為明抄。嚴蔚舊藏明抄本《緯略》(國圖藏)、舊藏宋刻《嚴州圖經》(靜嘉堂文庫藏)均鈐有此兩印,與此抄本藏印相同。此本卷首有“東吳席氏珍藏圖書”朱長,系康熙間席鑒藏印。見葉昌熾《藏書紀事詩》卷4“席鑒玉照”條。此本總目處有錢曾“虞山錢遵王藏書”朱長,第3冊卷首有“乾坤一草亭”白方,系錢陸燦藏印??蓞⒁姟冻J觳貢¤b錄》,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頁。據天頭朱校,翁同書曾以《宋詩鈔》《宋文鑒》《古文淵鑒》等校此抄本。此本自序處有“呂晚村家藏圖書”朱長,為呂留良(號晚村)藏印。卷1首頁有“毅中私印”“東萊呂氏明農草堂圖書印”兩朱方,分別為呂留良次子呂毅中、長子呂葆中(室名“明農草堂”)藏印。此本卷首自序后有彭元瑞題識,稱曾以四庫館書校此本。彭元瑞為四庫館副總纂,所參校館書當為趙氏刊本。學部成立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其藏書印更晚。張之洞于宣統元年(1909年)奏請鑄學部藏書印,事見《張文襄公年譜》卷10“宣統元年條”。經堂主人倪模(1750—1825),字迂存,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