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鈺瑩,曲紅梅
(吉林大學 哲學社會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奧托·鮑威爾(Otto Bauer)在《馬克思主義與倫理學》一文中設想了一種現(xiàn)實的道德困境。一名進行罷工斗爭的工人正面臨道德上的兩難抉擇:一方面,如果他堅持罷工,那么他會因此失去工作和收入,不能為妻子和孩子提供溫暖的住處和充足的食物,無法盡到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如果他破壞罷工,雖然所獲的報酬足以讓家人過上舒適的生活,但是他卻背叛了他所屬的工人階級、違背了階級利益(1)Otto Bauer, “Marxism and Ethics,” in Austro-Marxism: The Ideology of Unity: Austro-Marxist Theory and Strategy, ed. Mark E. Blum and William Smaldone (Leiden/Boston: Brill, 2016), 295-296.。這個工人猶豫與躊躇的背后是道德要求與道德原則的矛盾和沖突,而兩難之下的艱難選擇則折射出這一道德困境的悲劇性色彩。
道德困境并不都是無法解決的。悲劇性困境(tragic dilemma)是道德困境的一種特殊類型,它使規(guī)范倫理學陷入了“真正麻煩的‘沖突問題’”,因為它是“美德行為者也無法毫發(fā)無損地加以擺脫的困境”,意味著行為者無論作何選擇都將玷污或摧毀自己的生活(2)[新西蘭]赫斯特豪斯:《美德倫理學》,李義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年,第80-83頁。。那么,面對悲劇性困境,我們是否只能束手就擒,將它僅僅視作“偶然的厄運”而被動接受?我們?nèi)绾稳ダ斫夂突貞瘎⌒岳Ь?本文認為,盡管我們不能為處于悲劇性困境之中的行為者提供確切的答案,但是,我們?nèi)匀恍枰剿骰獗瘎⌒岳Ь车穆窂胶头桨?。馬克思為超越悲劇性困境提供了一種現(xiàn)實的可能性,在從“選擇的貧困”到“選擇的自由”的超越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不必面對悲劇選擇的未來。
悲劇性困境作為一種典型的道德困境,是指行為者處于兩難的境況之中:行為者欲求并有充足的理由欲求X,且欲求并有充足的理由欲求Y,但是X與Y是彼此沖突的,行為者不能同時選擇X和Y。也就是說,悲劇性困境討論的是一個人只能在兩種選項中選擇其一的情景,盡管他想要二者兼得并且有理由兼得,但是他必須放棄一種選擇;而選擇是困難的,似乎無論如何選擇都將使他懊悔、痛苦。悲劇性困境化用了美學的“悲劇”范疇,盡管它是事關行為者選擇的倫理意義上的“悲劇”。在瑪莎·C·納斯鮑姆(Martha C. Nussbaum)對阿伽門農(nóng)的悲劇處境的描述中,我們能夠看到,悲劇性困境有三個基本要素:第一,行為者具有選擇的自由,他的行動是不受脅迫或誘導的;第二,行為者對他的境況具有明確的認知,他的道德知識能夠使他對自己的處境、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動及其道德理由、預期后果有必要的認知;第三,行為者處于這樣的必然性之中,即無論他在互斥的選項中如何做選擇都是惡,都將給他帶來無盡的懊悔和痛苦(3)瑪莎·C. 納斯鮑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與哲學中的運氣與倫理》,徐向東、陸萌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年,第48頁。。對于行為者而言,做出任何選擇都意味著對這種欲求和關切的肯定與堅持;同時,也意味著對另一種選擇及其所承載的行為者欲求和關切的否定與忽視。行為者無論做出何種選擇都必然陷入痛苦,因為任何選擇都會對他造成傷害。
在鮑威爾設想的情境中,這個工人陷入了典型的悲劇性困境:他擁有選擇的自由,沒有受到資本家或者其他工人的武力威脅;他對自己的處境有清醒的認知,他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在堅持罷工和破壞罷工中做出選擇,也深知這兩種選擇對他而言意味著什么;堅持罷工將辜負家人,破壞罷工將背叛階級,無論如何選擇,都使他感到痛苦。在這里,如果把這個工人面臨的道德困境理解為個人利益與階級利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沖突,那么,將片面地簡化其中的根本矛盾,削弱悲劇內(nèi)核。悲劇性困境體現(xiàn)的是行為者兩種相互矛盾的關切之間的對立和沖突;行為者選擇的困難在于,當他面臨選擇的兩難時,同等重要的道德理由應當如何取舍。倫理學不僅需要解釋什么是悲劇性困境,呈現(xiàn)出悲劇性困境的樣態(tài),更重要的是反思悲劇性困境形成的原因,進而為走出悲劇性困境提供方案。因為看似極端的悲劇性困境不僅能夠在理論上檢驗倫理理論和道德原則,同時也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它所展示出的行為者道德選擇上的兩難,并非只出現(xiàn)在罷工斗爭或古希臘戲劇中,也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困擾倫理實踐的現(xiàn)實問題。
由于悲劇性困境的現(xiàn)實性和廣泛性,倫理理論必須直面這種實踐沖突。諸多倫理理論也試圖解決悲劇性困境,但似乎并沒有為處于悲劇性困境中的行為者提供有效的幫助。其中至少有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值得我們注意,一種是存在主義的觀點,另一種是“訴諸理性一致性”(4)道德哲學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將倫理分歧或道德沖突視為實踐理性與道德信念的不一致,因此,理性的解決方法是在彼此沖突的信念中澄清何種信念為真,并且摒除另一種錯誤的信念。的觀點。存在主義的觀點認為,沒有能夠幫助悲劇性困境中的行為者做出選擇的道德知識,因此,最好的解決方式莫過于放棄系統(tǒng)的道德原則,讓行為者自由地做出選擇并為之負責。薩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描述了一個與鮑威爾設想的情境相似的處境——一個年輕人需要在愛國的義務和照顧母親的義務之間做出選擇,但他認為倫理學無法為這個年輕人提供能夠幫助他行動的知識(5)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第12 -13頁。。因此,當悲劇性困境揭示出道德知識和道德原則的局限性,沒有道德理論能夠為行為者提供引導的時候,走出悲劇性困境只能依靠行為者的自由選擇。然而,盡管存在主義認為他人無法指責行為者因為其自己的自由選擇而造成的糟糕后果,但是,行為者自己真的能夠承受內(nèi)心的內(nèi)疚與自責?或者說,行為者是否應該為這種“偶然的厄運”承擔全部責任呢?
而訴諸理性一致性的觀點則習慣于忽略類似的道德沖突,逃避對于悲劇性困境的反思,這一點深受自古希臘以來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的影響。在《游敘弗倫》中,蘇格拉底與游敘弗倫的對話暗示了總有一個“完美的型”作為衡量的標準,相互沖突的信念只能有一個為真(6)[古希臘]柏拉圖:《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嚴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第17 -18頁。。對于康德而言,各種義務或責任之間的沖突則是根本無法想象的,因為責任與義務是“表述某些行動的客觀的和實踐的必然性的概念”,而兩個相互沖突的規(guī)則不能同時是必然的;如果按照其中的一個規(guī)則去行動是義務或責任,那么與之對立的另一個規(guī)則就是有悖義務或責任的(7)康德:《道德形而上學(注釋本)》,張榮、李秋零譯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2頁。。質(zhì)言之,這種觀點是將悲劇性困境歸咎于行為者的缺陷,理性的邏輯一致性意味著否定悲劇性困境存在的合理性。
但是,放棄系統(tǒng)的道德原則或者回避對悲劇性困境的反思真的能夠否認悲劇性困境的存在嗎?顯然不能。正如納斯鮑姆所批評的,這些所謂理論上的“解決”根本就沒有真正解決問題,而是在對于問題的簡單化處理中低估了或誤解了問題本身(8)瑪莎·C. 納斯鮑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臘悲劇與哲學中的運氣與倫理》,第70 -71頁。。悲劇性困境所揭示的理論困難恰恰切中了理論的局限性,而強調(diào)悲劇性困境的意義不在于追求一種體系更加完善的理論,而是揭示生活本身的復雜性和偶然性。行為者做出道德選擇和倫理判斷的背景正是復雜多變的生活世界,而非以理性為唯一尺度的理論世界。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革命領袖,鮑威爾有他的答案。鮑威爾認為,我們無法回答這個工人所面臨的問題,因為關于生活的倫理問題沒有科學的答案。但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將無所作為,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嘗試進行康德式的認識論改造,化解歷史唯物主義與康德哲學的沖突,以求走出悲劇性困境。鮑威爾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歷史和經(jīng)濟的現(xiàn)實狀況和發(fā)展趨勢,而康德對理性的批判能夠確保作為社會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不至成為幻覺和假設(9)Otto Bauer, “Marxism and Ethics,” in Austro-Marxism: The Ideology of Unity: Austro-Marxist Theory and Strategy, 312.??茖W的解釋只能說明內(nèi)容而無法提供對其本身的證成,因而無法構成足夠充分的行動理由。因此,在鮑威爾所設想的這一情境中,陷入悲劇性困境的工人在面對包含著偶然性、充斥著彼此不相容的道德原則的現(xiàn)實生活時,不僅需要知道什么是無產(chǎn)階級倫理,而且需要知道無產(chǎn)階級倫理為什么是正確的,因為促使行為者采取行動的動機不是來自必然性的知識,而是來自行為者的意志。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對悲劇性困境的理解和解決方案與其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定位是分不開的,他們將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一門科學。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堅持認為“是”不能包含“應當”:倫理學的問題是“應當”的問題,但是,“沒有關于‘應當’的科學”;科學的任務是使我們發(fā)現(xiàn)存在的必然性,即過去曾發(fā)生什么、現(xiàn)在正發(fā)生什么、將來會發(fā)生什么;而社會和生活的問題超出了科學的范疇,它是對存在的必然性的評價(10)Otto Bauer, “Marxism and Ethics,” in Austro-Marxism: The Ideology of Unity: Austro-Marxist Theory and Strategy, 299.??茖W涉及的是因果關系的領域,道德涉及的是意志自由的領域;“應當”在意志自由的領域才得以可能,在因果關系的領域,“應當”既無意義也無立足之地?;谶@種“是”推導不出“應當”的解釋,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無法回答關于生活的倫理問題,不能為處于悲劇性困境中的行為者提供道德命令。然而,面對現(xiàn)實中處于兩難境地的罷工工人,領導工人運動的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需要提出一種解決方案,幫助工人走出悲劇性困境,投入到無產(chǎn)階級工人運動中去。因此,他們求助于康德的認識論,嘗試為馬克思主義增添道德的基礎。
在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的這種理解中,悲劇性困境的兩難選項代表了兩種互不相容的知識,并且這兩種知識都是對關涉存在的必然性的解釋。因此,處于悲劇性困境中的行為者面對的就是對于兩種必然性知識的判斷和評價。換言之,悲劇性困境中的選擇問題被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轉(zhuǎn)換成為人的意識在兩種“是”之間的選擇。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的這種轉(zhuǎn)化不同于康德本人在其倫理學中的解釋,他們以一種康德式的對知識的劃界方式擺脫了康德倫理學對悲劇性困境的逃避。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將科學嚴格限制在經(jīng)驗領域,而在實踐理性的領域中充分尊重人的意志自由。對于悲劇性困境形成的原因,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有兩種略微不同的解釋。但是,總體上說,他們都是以“應當”的形式有效性去化解悲劇性困境。
在鮑威爾看來,化解悲劇性困境的難點在于,行為者在互斥的兩種選擇中缺少判斷的普遍性標準和規(guī)范性要求?;邗U威爾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如果道德觀念隨著歷史進程的演變而發(fā)生改變,那么,道德理由的內(nèi)容就是相對的,沒有能夠充當判斷道德理由正確與否的倫理原則。因此,對于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而言,并不存在悲劇性困境的可能,因為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必然性解釋并不對其造成行動上的困擾;而對于一個在悲劇性困境中猶豫的工人而言,康德的理性批判將使他能夠拒絕道德選擇中的相對性和偶然性,意識終將做出正確判斷。
麥克斯·阿德勒(Max Adler)則看到了形成悲劇性困境的更為根本的原因,他認為,自然主義倫理觀自身的缺陷導致了懷疑主義的入侵:自然主義的倫理觀無法超出其本身論證道德的合法性問題,這種論證實際預設了必須將道德合法性問題區(qū)別于因果的合法性問題,但這是自然主義無法接受的預設;因此,“自然主義的論證總是不足以提出那些可以在倫理討論中處理的對象問題”,因為自然主義倫理學將應當(should)理解為必須(must)的過程去除了倫理道德的因素(11)Max Adler, “The Given in Ethics,” in Austro-Marxism: The Ideology of Unity: Austro-Marxist Theory and Strategy, 253.。倫理學所涉及的是“應當”的問題,而自然主義倫理觀以“真”遮蔽了“應當”。阿德勒認為,我們無法在事實領域的因果關系中找到倫理現(xiàn)象的合法性,“應當”是一種沒有矛盾的普遍有效的意志,道德的合法性來自意志的合法形式(12)Max Adler, “The Given in Ethics,” in Austro-Marxism: The Ideology of Unity: Austro-Marxist Theory and Strategy, 252.。
因此,悲劇性困境中行為者選擇的一階問題就轉(zhuǎn)換成為二階問題,即,將區(qū)分某個行為是善或惡的問題轉(zhuǎn)換為區(qū)分善和惡的本質(zhì)的問題。質(zhì)言之,一個規(guī)范性問題由此轉(zhuǎn)換成為一個“元問題”。在這個意義上,重要的不是倫理的內(nèi)容,而是“應當”的形式有效性。
就馬克思主義與康德哲學的關系而言,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在伯恩斯坦和考茨基之外走出了“第三條道路”。一方面,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不接受康德的絕對命令的內(nèi)容。鮑威爾認為,康德的絕對命令的本質(zhì)仍然是在捍衛(wèi)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秩序,將康德絕對命令引入社會主義只會引起理論與實踐觀點的混亂。另一方面,他們又承認康德的理性批判的作用。他們接受的僅僅是經(jīng)驗領域與實踐理性領域的分離,即借助康德的認識論實現(xiàn)了道德的形式合法性論證。鮑威爾和阿德勒并沒有從實踐哲學的角度考察康德哲學,而是將倫理學的問題看作一種認識論問題,將康德的先驗方法運用到倫理學的論證中。康德哲學與馬克思主義者的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并不沖突,因為科學與道德分屬于不同的領域,歷史唯物主義探究的是“應該”的內(nèi)容,而康德哲學的目標是論證“應該”的形式合法性。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將康德哲學與作為社會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結(jié)合起來,試圖為馬克思主義增添道德意愿的合法性。
在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看來,行為者深陷于懷疑主義之中是造成悲劇性困境的根本原因,而走出悲劇性困境需要借助康德式的先驗方法。當懷疑主義使我們對真實的知識產(chǎn)生動搖時,先驗方法能夠為我們提供確定性。這種先驗方法意味著道德形式與道德內(nèi)容的二分:內(nèi)容是經(jīng)驗所予的,它隨著經(jīng)驗的發(fā)展而變化,因此沒有固定不變、普遍有效的倫理原則;形式則具有普遍立法的能力,它意味著命令系統(tǒng)的有效統(tǒng)一。倫理問題的關鍵在于善惡本質(zhì)的區(qū)分本身是什么,以及我們?nèi)绾卧谄錃v史發(fā)展的每一步中建立這種區(qū)分,從而面對對立的觀點,因為我們將它與自身的意志法則聯(lián)系起來,因此,它在每一時刻都是普遍有效的(13)Max Adler, “The Given in Ethics,” in Austro-Marxism: The Ideology of Unity: Austro-Marxist Theory and Strategy, 254.。倫理學是實踐世界中正確意志和行動的知識,普遍立法能力將使行為者能夠評估不同的倫理原則和道德行為,做出正確的決斷和選擇。對意志的認識并不是意志本身,正是意志使知識成為行動的信念。“應當”的內(nèi)容和“應當”的形式的混淆造成了行為者意志的迷茫,導致行為者無法在悲劇性困境中做出正確的決斷。
因此,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給出了他們的回答:走出悲劇性困境,不能僅僅依靠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還需要康德的批判哲學,但是,科學優(yōu)先于道德。因為盡管科學不能回答道德問題,但是,科學提供了道德選擇的內(nèi)容,因此,科學是先于具體的道德問題的。鮑威爾認為,教育社會主義者需要歷史唯物主義,但我們也離不開康德的理性批判,這種批判使知識免于成為虛幻,意志免于成為假設。作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帶來的是確定性和必然性,它能夠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了剝削和壓迫,無產(chǎn)階級的階級斗爭是必然的生存斗爭,未來是屬于工人階級的,這是科學向我們揭示的現(xiàn)實。我們不需要康德的道德命令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做,而是需要知道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方式及其發(fā)展趨勢、當代經(jīng)濟和社會條件等等,我們需要歷史唯物主義而非康德的倫理方法??档碌呐姓軐W只是抵御懷疑主義的武器和屏障,幫助那些陷入懷疑主義中、不確定自己意愿的人在自己的意志中做出正確的判斷。每一個行為者都將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對社會問題做出選擇,選擇是“通過他的意愿在其本身過程中的合法性來正確地做出的”(14)Otto Bauer, “Marxism and Ethics,” in Austro-Marxism: The Ideology of Unity: Austro-Marxist Theory and Strategy, 309-310.。他不必遵從康德的絕對命令,其意志自身的形式合法性足以證成他的道德選擇的正確性。當一個人認識到社會主義必將成為現(xiàn)實,他的意志能夠使他成為一名為社會主義而戰(zhàn)的斗士。因此,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行為者的意志能夠提供答案,在悲劇性困境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直面悲劇性困境問題,試圖通過提供一種馬克思主義與康德哲學相容的方式來回應悲劇性困境難題,但是,他們?yōu)轳R克思主義添加道德基礎的努力只能是又一次失敗的理論“嫁接”。盧卡奇對此有犀利的批評。盧卡奇認為,以鮑威爾為代表的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的倫理改造在方法論上是個人主義的,是對馬克思思想的背離(15)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關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93 -94頁。。盧卡奇對個人主義方法論的尖銳批評指出了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對總體范疇的破壞,對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性的破壞。這種破壞使人的行動呈現(xiàn)出兩種模式,要么是對“永恒規(guī)律”的遵循,要么是意向性的倫理學的規(guī)定和要求。所以,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在面對行動問題時,總是不可避免地求助于康德倫理學。因此,為馬克思主義添加道德基礎的要求本身就是這一個人主義立場所內(nèi)在蘊含的理論需要,而并非人本身的需要,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一貫立場。在這個意義上,純規(guī)律的宿命論和純意向的倫理學不是對悲劇性困境的化解,而恰恰是造成行為者無所適從的原因。
鮑威爾和阿德勒所極力堅持的科學與道德的區(qū)分、理論與實踐的對立背離了馬克思的思想,也因此喪失了馬克思主義所特有的革命性和行動的自發(fā)性。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言:“理論一經(jīng)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zhì)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馬克思從未以個人主義的立場展開論述,他的思想從來都不是純粹理論的研究或關于純粹意志論的討論。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主義增添道德基礎的努力注定是徒勞的,因為馬克思主義不是與道德相對立的科學,這種對立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和誤讀。因此,雖然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直面了悲劇性困境問題,但他們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只是實現(xiàn)了在虛構的對立之上的某種理論統(tǒng)一的解釋,不僅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而且對于化解悲劇性困境本身并無推進。
無論是致力于消解悲劇性困境的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倫理學理論,還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的探索,化解悲劇性困境的種種嘗試都面臨著挑戰(zhàn)和困難。試圖為行為者提供一種走出悲劇性困境的方案必將以失敗告終,因為悲劇性困境的悲劇根源并不在于行為者自身。悲劇性困境之“悲”在于,在兩難的選擇中,行為者的實踐理性和美德不僅毫無施展的空間,甚至加劇了行為者的自責、懊悔和痛苦。悲劇性困境是道德困境的一種特殊情境,它向我們展示了實踐理性的邊界和美德的脆弱性。如果不能為處于悲劇性困境中的行為者提供合理的道德原則或意志依據(jù),我們不妨將視野轉(zhuǎn)向另一種可能性——超越悲劇性困境?!俺健辈⒉皇欠裾J道德選擇中所受到的條件制約,而是關注行為者如何陷入了這種狹隘的選擇空間,兩難的選擇空間是如何形成的,破除制約何以可能。在馬克思對于異化的分析、對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對于共產(chǎn)主義社會的理解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悲劇性困境的一種潛在的超越路徑,即關注形成悲劇性困境的現(xiàn)實根源和行為者落入悲劇性困境的根本原因。
在悲劇性困境中,選擇的自由看似是得到充分保障的,因為沒有人脅迫或者阻礙行為者做出選擇。但是,這種自由困頓于狹小的選擇空間。換言之,悲劇性困境揭示的是一種“枷鎖中的自由”,其實質(zhì)是“選擇的貧困”:它似乎為行為者提供了選擇,但是,選項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有害的,所謂的“自由”掩蓋了現(xiàn)實條件對選擇本身的重重限制。這意味著對悲劇性困境的理解本身蘊含著糟糕的預設,即行為者預先接受了限制,只能在這種限制中做出選擇,而這種限制中的選擇將會導致行為者的痛苦和悲劇的結(jié)局。
超越悲劇性困境意味著擺脫這種“選擇的貧困”的預設。超越悲劇性困境不是對沖突的回避,超越本身首先是對自由選擇的限制條件的認識。自由是無法自足的,因為自由不僅是意志的自由,還受制于社會現(xiàn)實條件。馬克思將自由視為現(xiàn)實倫理關系之中的具體的自由,因此,他特別關注限制自由的條件,通過與既存的束縛和限制做斗爭的方式使不自由向其對立面轉(zhuǎn)化(17)張霄:《原子偏斜、國家制度與異化勞動——馬克思自由倫理思想的發(fā)展軌跡(1841—1844)》,《齊魯學刊》2018年第4期,第98頁。。超越悲劇性困境就是從“選擇的貧困”到“選擇的自由”,掙脫束縛自由的枷鎖,擊破自由選擇的幻象。“選擇的自由”既包含自由的選擇,也包括自由選擇的空間。選擇的空間應當是豐富的,狹隘的選擇空間和宿命般的悲劇結(jié)局正是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自由的局限,對人本身的異化和扭曲。
資本主義社會是形成悲劇性困境的“溫床”,異化“制造”了許多悲劇性困境。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了國民經(jīng)濟學的內(nèi)在矛盾:一方面,國民經(jīng)濟學承諾了對需要的滿足,“具有世俗的和縱欲的外表”;另一方面,它又以節(jié)約、節(jié)制和禁欲為基本教條(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226 -228頁。。因此,國民經(jīng)濟學意義上的“人的需要”和“人的道德”本身就是對立的衡量尺度,這意味著資本主義社會環(huán)境中的行為者將不可避免地落入兩難境地。在每一個領域,都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衡量尺度來衡量行為者的選擇,每一個領域都是人的一種特定的異化,每一個領域都把異化的本質(zhì)活動的特殊范圍固定下來,每一個領域都同另一種異化保持著異化的關系(1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228頁。。人自身的異化和異化了的人的社會呈現(xiàn)為這樣的矛盾: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異己的存在物就越強大;積累的財富越多,真正的生命和人性就越少。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邏輯中包含的這種內(nèi)在矛盾就構成了悲劇性困境的社會前提和先決條件,先在的種種矛盾和對立使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沖突一觸即發(fā)。對作為行為者的人而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悲劇演出,人的需要和資產(chǎn)階級道德處于緊張、對立和矛盾之中,因此,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行為者不得不經(jīng)常面臨悲劇性困境。
悲劇性困境不是“偶然的厄運”,在某種程度上,這是資本主義社會運行邏輯的必然;問題在于,如何理解悲劇性困境中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馬克思指出:“我的觀點是把經(jīng)濟的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chǎn)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2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頁。這并不意味著馬克思主張一種經(jīng)濟決定論,而恰恰彰顯出馬克思對選擇的自由的堅決捍衛(wèi)。因為馬克思的這一表述否認了生而有之的、既定的“社會結(jié)構性關系”(social-structural relations)必然決定一個人的全部選擇,并不否認個人的責任和在這些社會結(jié)構關系中的選擇的自由;更重要的是,馬克思通過否認個人對資本主義關系的責任肯定了個人“超越”資本主義關系的選擇的自由,這意味著馬克思對“選擇空間”的承認(21)John McMurtry, “Is There a Marxist Personal Morality”,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upplementary Volume 7 (1981):178-179.。人的選擇必然處于已有的社會關系之中,無論是否贊同或認可這種社會關系,人的選擇和行為終究依賴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條件。但另一方面,人不必被既有的社會關系所決定,他也有選擇的自由。意志自由與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選擇的空間。悲劇性困境中的二難選擇意味著選擇空間的狹隘逼仄,而選擇空間的問題并不能僅通過意志自由來得以解釋和解決。馬克思的敏銳洞見正在于此。馬克思早期著作中最為緊迫的任務就是“從抽象的自我意識和自由轉(zhuǎn)向政治經(jīng)濟學中具體的自我意識”,“哲學的理論實踐和倫理批判必須轉(zhuǎn)化為在世之中的有效行動和政治經(jīng)濟學體制的徹底改變”(22)喬治·麥卡錫:《馬克思與古人——古典倫理學、社會正義和19世紀政治經(jīng)濟學》,王文揚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1頁。。因此,自由不僅是意志自由,而且是具體的、實質(zhì)的“選擇的自由”;選擇也不僅是意志層面的選擇,而且是受選擇空間制約的現(xiàn)實的選擇。
在這個意義上,“超越”是對悲劇性困境的現(xiàn)實的解決。回顧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的解決方案,他們借助康德的認識論為馬克思主義增添道德基礎,正是馬克思所譏諷的“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tǒng),像夢魔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的生動體現(xiàn),其實質(zhì)是“回避在現(xiàn)實中解決這個任務”(2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1 -472頁。。由于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沒有理解馬克思的道德理論,他們不得不在馬克思主義之外尋求對于悲劇性困境的理解和解決方式。而這種不徹底性正是他們失敗的根源。資產(chǎn)階級所建立的是一個用金錢來換算一切價值的市民社會,資產(chǎn)階級固有的生活方式就是斤斤計較的計算;而革命需要不惜一切代價的勇氣,依托于無法計算的耗費(24)夏瑩:《從政治到社會:馬克思走向歷史具體的基本路徑——〈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的當代闡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年第1期,第62頁。。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揭示了資產(chǎn)階級歌頌道德、鼓吹犧牲的實質(zhì):革命需要英雄的行為,需要自我犧牲、恐怖、內(nèi)戰(zhàn)和民族間的戰(zhàn)斗,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斗士在舊傳統(tǒng)中尋找英雄的外衣,他們“找到了理想和藝術形式,找到了他們?yōu)榱瞬蛔屪约嚎匆娮约旱亩窢幍馁Y產(chǎn)階級狹隘內(nèi)容、為了要把自己的熱情保持在偉大歷史悲劇的高度上所必需的自我欺騙”(2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472頁。。道德價值無法還原為利益的度量,利益的計算不能成為做出道德選擇的標準,而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方式?jīng)Q定了他們只能以利益作為衡量價值的尺度。當不同的倫理關切和道德價值呈現(xiàn)為現(xiàn)實的利益沖突,行為者自然會落入艱難的抉擇之中。所以,我們無法為處于悲劇性困境中的行為者提供道德知識上的有效幫助。悲劇性困境背后的社會根源是復雜而深刻的,在這個意義上,道德只不過是掩飾資本邏輯的自欺欺人的遮羞布。資產(chǎn)階級總是試圖訴諸道德說教去逃避真正的社會問題,以道德的名義將造成悲劇的責任歸咎于偶然的厄運和行為者的糟糕選擇。
超越悲劇性困境的另一面則是“積極自由”的觀點,消除選擇空間的阻礙并不意味著“消極自由”。正如納斯鮑姆指出的,“消極自由”是一種混亂的觀點,所有自由都是積極的,都意味著禁止他人的干預,同時也意味著去做某事或成為某人的自由(27)納斯鮑姆:《尋求有尊嚴的生活:正義的能力理論》,田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46頁。。在這個意義上,自由具有兩個面向:一面是對現(xiàn)實的限制與束縛的突破,另一面是充分選擇空間下的自主選擇。馬克思的主要目標是進行社會變革以確保社會中個體的真正自由,社會變革不僅是理論層面的而應是實踐可行的(28)若克默:《馬克思的主體性、唯心主義與希臘哲學》,麥卡錫選編:《馬克思與亞里士多德——十九世紀德國社會理論與古典的古代》,郝億春等譯,陳開華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92頁。。因為“選擇的自由”不會自動降臨,人的解放需要通過現(xiàn)實的革命斗爭來實現(xiàn)。向限制自由的資本主義社會宣戰(zhàn),為人的解放而斗爭,就是為每一個人爭取選擇的空間。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馬克思提出了他的設想:“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2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53頁。
超越悲劇性困境,并不意味著身處共產(chǎn)主義社會便不會面臨選擇的困難,而是尊重在充分的選擇空間下的自由選擇?!肮伯a(chǎn)主義是對私有財產(chǎn)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zhì)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3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第185頁。人對其本質(zhì)的全面占有意味著人豐富的感受性和現(xiàn)實性的全面展開,也就是人的選擇空間的全面展開。“選擇的自由”就是在充分的選擇空間中,自由地選擇想要過的生活、選擇成為想要成為的人的那種現(xiàn)實的可能性。
馬克思能夠告訴我們的并不是做出選擇所需要的原則,而是提供一種視角,審視悲劇性困境中的狹隘選項是如何構成的,揭示不充分的選擇空間中內(nèi)在蘊含的悲劇內(nèi)核。對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chǎn)階級社會的批判與斗爭是對造成悲劇性困境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激烈反抗,其深遠意義在于擴大現(xiàn)實的人的選擇空間。馬克思主義不提供必然性的知識,因而不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科學,它試圖提供使人的本質(zhì)得以充分展現(xiàn)、實現(xiàn)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的選擇空間。從“選擇的貧困”到“選擇的自由”,超越悲劇性困境的馬克思式方案是對自由的有力捍衛(wèi),不僅捍衛(wèi)了選擇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捍衛(wèi)了選擇的空間。
面對悲劇性困境,我們不能放棄倫理原則以至走向任意和虛無,也不能回避悲劇性困境的問題,而是要在現(xiàn)實的人類生活中探求可能的超越路徑,這正是馬克思思想的獨到之處。馬克思為超越悲劇性困境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案,即通過現(xiàn)實的革命斗爭建立一種具有更大選擇空間的、更能保證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來實現(xiàn)超越。奧地利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主義理解為社會科學,以康德的認識論來解決現(xiàn)實的行動問題,不僅使馬克思主義喪失了革命性和自發(fā)性,也無助于解決悲劇性困境中的行動難題。
反觀馬克思對悲劇性困境的超越路徑,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其背后的道德理由建立在馬克思對自由的理解之上。對悲劇性困境的分析使馬克思思想中潛在的倫理觀點得以顯現(xiàn),這種獨特的倫理觀不是要提供普遍有效的倫理原則和行動指南,而是旨在捍衛(wèi)人之為人的選擇的自由。不同于意志自由,這種自由不僅包含著想要做某事或想要成為某人的自由,還包含著自由的物質(zhì)條件和現(xiàn)實的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試圖闡發(fā)的那種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